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鄣國,中國歷史上春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姜姓,國都在今山東省東平縣鄣城村,建國君主是齊太公支孫,後來被紀國收為附庸。據鄭樵《通志》稱,國家被齊所滅。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08年12月4日) |
章部族來源於任姓,是黃帝後裔。始居地是漳川、漳水(甘肅省定西市漳縣)。漳縣,漢代因戰略地位重要被認為是漢王朝的「西陲屏障」而名障縣。明代改回為漳縣。漳縣古稱漳川,是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縣有古漳水流過,匯入渭水後至黃河。
堯虞時期,章人在部族酋長大章的帶領下,延漳水、渭水東遷至大章(河南嵩縣大章鎮)。鎮內有漳河,其東當是大禹之父鯀的封地。大章為帝堯作堯樂《大章》,《大章》是雅樂舞蹈主要內容的六大舞之一的堯樂。相傳是歌頌堯帝領導天下時仁德如天,智慧若神,百姓依附他就象依附太陽,敬仰祥雲一樣。「大章」,主題意思就是說堯帝之德足以彰明天下。這部樂舞看來也和氏族傳統的原始舞蹈有着淵源關係。
章部族是以「獐」為圖騰。
帝舜時期,大章為治水英雄大禹的臣子,為大禹治水測量江川山脈。[2]
大章也是車的發明家,改造了古車,標示道路里程的車子,為「大章車」。
夏代初期,大章建立了任姓章國(河南嵩縣大章鎮),為夏臣。
夏代中期,由於章國(河南嵩縣大章鎮)位於夏畿。被迫北遷至漳澤(山西長治市西南南漳鎮漳澤村),今漳澤水庫,古稱漳澤、漳澤湖。近有清漳河、濁漳河。又有南漳、中漳、北漳村。
夏代末期,商滅夏。章國東遷漳河北岸(河北臨漳縣章里集鎮大章村)。東有漳河店鎮,南為鄴城(臨漳縣西 香菜營鄉鄴鎮村)。漳河之名即章人所居而命名。
商代中期,商王盤庚將商都遷殷(河南安陽市),漳河兩岸成為商畿。章國又被迫東遷至鄣城(山東東平縣東南,大汶河北岸的接山鄉鄣城村,古無鹽縣,舊鄣城集)。
商武丁時期,商朝鼎盛,章國臣服於商。
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太公望在營丘(山東淄博市臨淄區)建立姜姓齊國。古鄣國成為齊國的附庸國。後姜太公將齊傳封給嫡子,將古鄣國分給庶子管理。[3][4]
西周中期,至姜太公之曾孫、齊侯姜伋之孫、姜隱之子姜虎時,被齊癸公正式封於古鄣國之地鄣城(山東東平縣東南,大汶河北岸的接山鄉鄣城村,古無鹽縣,舊鄣城集),建立姜姓鄣國,都鄣城。史稱鄣穆公(姜虎)。鄣國為齊的附屬國。[5]
西周后期,鄣國與姜姓紀國友好。公元前690年,齊國滅紀國。
公元前690年,齊國擴疆,滅紀國後,又於公元前664年,齊桓公滅同族鄣國,殺鄣國國君鄣胡公姜祥。[6]
鄣國滅後,鄣國王族向東南逃亡。
鄣國滅後,鄣國王族向東南逃亡於莒國(山東莒縣),與同被齊國所滅、向南逃亡的紀國王族紀子帛回合。又一同向南逃,過莒國(山東莒縣一帶),在郯國(山東郯縣)之的東海之濱——紀鄣山,共同建立了紀鄣國(江蘇連雲港市贛榆縣柘汪鎮,日照嵐山區南)。紀子帛為國君,成為莒國的附屬國。
《太平寰宇記》記載,紀鄣古城在懷仁縣東北七十五里,今贛榆縣柘汪鎮東近海。紀鄣為西周紀子帛之國,為莒國都城之一,春秋時為齊國所滅。城周一里余,東、南兩面靠海。自朱蓬口以北海面為「侵灘」,海水逐年西浸,加之多次經歷大地震,嵐山頭與興莊河之間的海岸陸沉明顯。多種原因疊加,紀鄣古城最終完全沉沒海中,成為海淹城。
公元前523年,紀鄣國為齊國所滅。[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