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民系,即江南民系江浙民系,或稱吳越人江浙人[2]:8,使用吳語,主要分佈於江蘇南部、上海全境、浙江全境、安徽東南部(黃山市宣城市池州市等)、江西省東北部(上饒市)和福建北部(浦城縣)。[3][4][5]

歷史

Thumb
吳語方言使用地區

起源

吳越地區歷史和史前的大部分地區都是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時代文化的所在地。在夏商時期的吳越之地,除了有百越民族的活動之外,還有三苗姑蔑部落的活動。[6][7]周朝時,吳越地區是吳國越國兩國的領土,經過多年的戰鬥和衝突,吳越兩種文化透過相互接觸融合成為一種文化。之後楚國領土擴大到吳越地區並擊敗越國,故江東人項羽自認楚人。隨着楚國滅越,這些地區的華夏部落,三苗部落也融入了吳越民族之中,逐漸形成了今日吳越民系吳語。直到三國時,孫權建立了孫吳王朝,現代意義上的吳越的概念由此建立。五胡亂華後,中原人大量湧入吳越地區。五代十國錢鏐又建立了吳越國,至今仍對江浙地區的文化產生強烈的影響。吳越地區使用的漢語吳語,最著名的方言為上海話

分支民系

吳越民系可大致按明清時期的二級行政區劃(府)來進一步細分,如常州人、蘇州人、寧波人、杭州人、紹興人、嘉興人、金華人、台州人、麗水人、溫州人、宣州人等。但上海人為例外,上海人是在19世紀開埠之後因移民而形成的新分支民系,主要來自原蘇州人、寧波人和紹興人[2]:8上海市改革開放以來的新移民主要來自安徽江蘇河南等非吳越民系省份,這些移民將對吳越民系及吳語的未來產生影響[2]:9

由於交通、移民、商業活動等因素,寧波人和上海人之間的關係是江浙人各分支民系中最近的[2]:8

兩岸三地之外仍有江浙人,這些海外移民大多是上海人與溫州人。上海人主要在改革開放之後移民日本、澳洲、美國等地,多散居;溫州人則主要是始於一戰前後起移民荷蘭、法國等歐洲國家,改革開放後大量增加,多聚居形成社區,其移民及後代很多只會說溫州話與當地的語言[2]:9

文化

Thumb
江浙建築風格的寶塔
Thumb
蘇州滄浪亭

教育

歷史上,吳越人在科舉考試中佔有一席之地,吳越地區經常出狀元進士。在清代蘇州曾出過廿八位狀元。

語言

音樂

戲曲

文學

哲學和宗教

建築

其他

DNA分析

江浙漢族的DNA具HLA-DRB1,與其他漢族有一樣的遺傳特徵,也具有自身的特徵,江浙漢族在遺傳上介於南方漢族和北方漢族之間 。[8][9]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