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伯濤(1909年4月19日—2000年3月),派名序章,別號蕩波。侗族湖南省芷江縣人,中國近代軍事將領。[1]

Quick Facts 楊伯濤,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監察委員 ...
楊伯濤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監察委員
任期
1981年—2000年
主席朱蘊山王崑崙屈武李沛瑤何魯麗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6、7屆委員
任期
1983年5月—1991年10月
主席鄧穎超李先念
中華民國陸軍整編第十八軍代軍長
任期
1948年11月29日—1948年12月15日
前任胡璉
繼任胡璉(兼任)
高魁元(正任)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1909年4月
 大清湖南省沅州府芷江縣
逝世2000年3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
籍貫湖南省芷江縣
國籍 大清 (1909-1911)
 中華民國(1911-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2000)
政黨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949)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81-2000)
配偶羅啟芝1937年結婚)
軍事背景
效忠 中華民國
服役 國民革命軍(1926-1947)
中華民國陸軍(1947-1948)
軍銜 陸軍少將
部隊國軍第18軍
參戰雙堆集戰役(被俘)
Close

1926年受第一次國共合作影響,16歲輟學從軍參加北伐,投黔軍王天培第十軍教導團。1927年,擔任第六軍第十九師排長。後考入中央軍校武漢分校第七期。1935年,考入南京陸軍大學第十四期。1939年2月,擔任九十四軍一八五師五五三團團長,與日軍在宜昌前線作戰[2]。1940年,參加棗宜會戰。1943年,擔任八十六軍參謀長,參加鄂西戰役。之後參與常德會戰。1944年9月,楊伯濤調任第十八軍第十一師師長,率部駐守常德。1945年5月,帶兵在湘西會戰奇襲制勝,成功控制芷江機場,後率部自漵浦南下,收復山門市,截斷日軍後方並成功圍困日軍[3]。1948年7月,接替胡璉任整編十一師師長[4]。1948年11月末,任國軍第十八軍代軍長[5]。同年12月,在淮海戰役中兵敗被俘,1959年獲特赦,後任文史專員,民革中央監察委員,第六、第七屆政協委員,黃埔同學會理事等職[6]

家庭背景

1909年4月19日,楊伯濤出身於湖南省芷江縣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曾祖父楊承隆,以務農為主;祖父楊先福除承襲農業外兼做石匠,參與修繕芷江龍津橋石礅,並監造秀水書院(後改為省立第九聯合中學),獲監生名銜;其父楊宗海務家,40歲病故;其母劉潔英粗識文字,辛勤勞作,對子女管教嚴格,撫養楊伯濤及其兄楊序乾、楊序坤,其姐楊紫秀、楊亞秀、楊晚秀成人。

楊伯濤家中有稻田幾畝並佃耕地主田數畝,能維持生活。楊伯濤自7歲開始擔當家務,得到族人鼓勵於放牧後走讀初小及城內縣立高小,畢業後考入省立第九聯合中學肄業,就讀中學期間因考試名列榜首免交學費。

入讀陸軍大學時期與同鄉鄧海藩之內侄女羅啟芝締婚,1937年5月23日於南京中央飯店舉行婚禮,由第十八軍老長官周至柔證婚。

1938年6月,其母劉潔英病逝,楊伯濤因正在陸軍大學畢業考試未能回家奔喪。

青年時期

黃埔入學

1926年,楊伯濤受國民革命影響輟學,考入王天培第十軍教導團當學兵,後隨部隊開拔至常德,進入鄂西宜昌後轉戰至武漢。寧漢分裂後,改投程潛第六軍軍官教導團。

1927年5月初,川軍楊森率部自萬縣東下攻陷宜昌直逼武漢。同年5月下旬,楊森部在仙桃鎮被武漢國民政府軍(含第六軍軍官教導團和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學生隊)擊敗後回川。戰事結束,第六軍教導團駐守宜昌半月後奉命回武昌。

教導團畢業後,楊伯濤被分配至第六軍第十九師任排長。

寧漢合流後,程潛與桂系發生衝突,被李宗仁扣押,第六軍解體。楊伯濤隨部隊編入湖南省主席魯滌平第二軍,仍任排長。

1928年,第二軍調駐武漢,楊伯濤考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武漢分校第七期步兵科,入校後被編入步兵科第四大隊第十一中隊,接受了更完備正規的軍事教育。

1929年,唐生智在鄭州通電反,率軍沿平漢鐵路南下,兵鋒直指武漢。武漢分校師生停課,由教育長錢大鈞率領,擔任武昌警備任務,以中隊為單位分駐重要街道來維護社會秩序。唐生智戰敗後,大批戰俘移送武昌,亦由學生軍收容管理、遣返家園。

進入土木系

1929年冬,南京中央軍校以校內師生為基幹成立教導二師,武漢分校成立教導三師。楊伯濤任教導三師第六團第三營九連排長。教導三師改番號為陸軍第十四師後,楊伯濤任該師第四十一旅八十四團三營九連排長。

1931年春,第十四師編入陳誠第十八軍建制。此後,楊伯濤一直在第十八軍系統內供職。

第十八軍駐武漢周邊地區期間,部隊內開始練兵整軍。第十四師副師長周至柔組織校閱並對幹部進行口試,楊伯濤表現良好升中尉,不到一年又升上尉連長,成為同期軍校生中最早當連長的一人。[7]

第一次國共內戰

1931年5月,楊伯濤隨部隊由武漢開拔至江西撫州,參加第三次圍剿,7月攻入蘇區,9月因九一八事變圍剿提前結束,撤出蘇區到吉安泰和一帶休整。蘇區剿共期間,楊伯濤接觸到許多新現象,對共產黨產生同情,甚至萌生拖搶投紅軍的念頭。但對於蘇區所看到的部分標語如「無產階級無祖國」、「擁護蘇維埃政權」等感到惶恐疑惑,陷入苦惱。部隊出現幹部拖搶投共事件後,時任營長高魁元多次召集全營連排長訓話,抓緊對下層軍官的控制。楊伯濤不再考慮投共,選擇做一個不問政治、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軍人。

1932年1月始,紅軍出蘇區圍攻贛州,第十八軍自吉安出發前往贛州解圍。同年3月,擊退紅軍後,楊伯濤隨部隊在贛州外圍盲目掃蕩,並接應粵軍余漢謀部入贛州換防,交防後十八軍回駐吉安、泰和。

1933年春,陳誠任前敵總指揮,開展第四次圍剿。3月21日,第十八軍十一師被紅軍合圍重創,楊伯濤所在第十四師負責殿後,掩護其餘部隊撤退,在友軍配合下無太大損失。

1933年末,第五次圍剿開始,國共雙方均改變戰術。楊伯濤隨第十四師於廣昌等地和紅軍進行陣地戰,雙方均損失慘重。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自江西突圍,經閩粵邊境長驅湖南、貴州,而十八軍所轄各師沒有參與追擊,仍然據守碉堡封鎖線,對蘇區進行清剿,與留守的紅軍及地方武裝作戰。

1935年6月底,清剿大體完成。7月,十八軍經浙贛路入浙江,進行新的圍剿,楊伯濤因投考陸軍大學離隊。

陸軍大學深造

1933年和1934年間,楊伯濤兩次投考陸大,均未通過複試。

1935年秋,楊伯濤由第十八軍保送報名到南昌行營初試通過,後赴南京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部複試(含體格檢查、軍事學教程、普通科學、口試及實兵指揮五項),名次居中,得以進入陸大第十四期正規班學習。

1935年冬,陸軍大學第十四期開學典禮與應屆畢業的第十一期畢業典禮合併舉行。蔣介石蒞臨現場並對兩期學員分別做訓示。

陸大學制三年,教務由教育長楊傑負責。陸大學員的待遇很好,入學期間由原屬部隊按入學前的官階發放薪餉,並享有津貼;學校對學員公費醫療,每月發放伙食費大洋12元,但不提供住宿;學員在外租賃房屋也可和家人同住,每日走讀,較培養初級軍官的黃埔軍校更為自由。楊伯濤每月自十八軍領上尉級薪餉大洋50元和津貼30元,入學時得到十八軍軍長羅卓英和同學好友的饋贈數百元。當時南京生活水平較低,加之楊伯濤比較節約不貪圖享樂,每月均有節餘。

在陸大學習期間,楊伯濤學習各類課程(包括騎術)並選修了俄語,馬寅初講授經濟學課程時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陸大每一學年有兩次實地演習,1936年春在鞏縣、洛陽、潼關地區,同年秋在蚌埠、徐州、兗州地區演習;1937年春在杭州灣、金山衛沿海演習,同年夏在杭州筧橋空軍官校參觀演習並乘坐教練機體驗。

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楊傑赴蘇聯尋求軍事支援,原參謀部次長周亞衛接任陸大教育長。南京受日機轟炸,陸軍大學遷至長沙。楊伯濤和部分陸大同學中斷學業、請纓殺敵,九月初赴羅店向第十八軍軍長羅卓英報到。時任十一師師長彭善任命楊伯濤為營長赴一線作戰,後羅卓英以軍部幕僚缺員為由調楊伯濤為軍部作戰參謀兼聯絡官。日軍金山衛登陸後,第十八軍奉命撤退,在吳福國防線阻擊日軍以扼守皖南。

上海失守後,楊伯濤離開部隊回長沙陸軍大學繼續學業。陸大教學計劃未受戰事影響照常進行,期間組織學員觀摩駐湘潭、衡陽地區的第二〇〇師機械化部隊步炮及戰車協同作戰演習。

1938年7月,楊伯濤自陸軍大學畢業。

中年經歷

抗戰

陸大畢業後,楊伯濤赴江西景德鎮第十五集團軍總部見羅卓英,後任第十八軍第十一師參謀主任。

1938年9月,日軍攻佔九江,主力部隊攻長沙,另一部西向瑞昌武寧路進犯,第十八軍奉命成功阻擊來犯之敵。期間楊伯濤與副師長葉佩高、參謀長彭戰存共同襄贊師長彭善,策定作戰方案。

1938年11月,日軍攻佔岳陽,進窺長沙。第十八軍星夜馳援,受第九戰區薛岳指揮,向汨羅江北岸日軍反擊。楊伯濤率先遣營至汨羅江南側與湯恩伯部回合,商定協同作戰計劃。楊伯濤回十八軍報告後,兩軍按原定計劃合擊日軍,隨後中日軍隊在岳陽以南對峙。

1939年,郭懺任長江上游江防司令兼第九十四軍軍長,駐防宜昌。第九十四軍第一八五師師長方天調楊伯濤任該師五五三團團長。同年7月,軍委會副委員長馮玉祥蒞臨宜昌校閱江防軍(第二十六軍、第七十五 軍、第九十四軍)。馮玉祥離開前,召楊伯濤等人到其住所訓話聚餐。

1940年1月,楊伯濤奉命率一個團兼一個工兵連夜渡漢水赴敵後游擊,作戰期間得到當地百姓協助,襲擊日軍據點、破壞通訊設施和交通車輛。

1940年宜昌失守後,統帥部成立第六戰區,陳誠任司令長官。

1941年,楊伯濤調任一八五師參謀長,同年11月參與國軍第六戰區冬季反攻。

1942年3月,第九十四軍第一八五師回防恩施,擔任警備任務,楊伯濤兼任恩施警備司令部參謀長。同年12月,楊伯濤見到皖南事變後應陳誠之邀赴恩施休養的葉挺將軍。

1943年春,楊伯濤調任第八十六軍參謀長。

1943年6月,鄂西會戰中國軍取得石牌保衛戰勝利。同年7月,楊伯濤升任第六戰區長官司令部參謀處處長。

1943年10月下旬,常德會戰爆發,楊伯濤協助第六戰區代司令長官孫連仲及副司令長官郭懺研究作戰對策,最終取得勝利。

1944年2月,軍委會在湖南南嶽衡山召開軍事會議,孫連仲升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楊伯濤撰寫的常德會戰書面報告由副司令長官郭懺宣讀,楊伯濤在一旁執鞭指畫作戰示意圖,得到與會人員讚許。

1944年9月,楊伯濤調任第十八軍第十一師師長,率部駐守常德。期間修繕防禦工事,開辦軍士教導隊訓練班長一級基層幹部,並極力阻止不法分子對洞庭湖圍湖造田,幫助民眾圍剿匪徒。

1944年冬,第十一師換裝美械(與第七十四軍同為國內第一批整建制裝備美械的單位),開辦美械訓練班,用時半年逐步掌握美式器械。

1945年4月,湘西會戰爆發。第十八軍以每日近百里的速度向沅陵、辰溪地區集結,楊伯濤率第十一師增援芷江戰略要地。第十一師官兵皆知芷江是師長楊伯濤家鄉,戰鬥意志高昂。後隨作戰情勢變化,第十八軍自漵浦、新化南下,攻擊日軍側背。第十一師在馬頭骨一帶重創日軍一個步兵聯隊並生俘日軍六十餘名;攻擊山門時重創日軍一個輜重聯隊,繳獲日產大洋馬300餘匹及各式物資;5月13日,第十一師克復山門,後楊伯濤率部截斷邵陽至洞口間公路;在中美空軍混合團的大力支援下,攻佔湘黔公路節點石下江,形成鎖匙企圖合圍全殲日軍,但不久即收到其上級第十八軍軍長胡璉電令「放棄石下江,全師攻敵側背」,因此斬獲不多,日軍大多沿公路逃竄。6月初,湘西會戰勝利結束。7月,第十一師移防桃源,開始新一輪的訓練。

抗戰勝利後,1945年9月3日,第十一師入駐長沙。9月10日,至湘陰接受日軍第六十四師團及其附屬部隊3萬餘人投降。9月15日,舉行受降儀式,面見日軍師團長船正引之。9月28日,日軍全部裝備收繳完畢,運至長沙交由第四方面軍總部收存。10月,第十一師進駐咸寧,遣送戰俘,並在溫泉鎮利用日軍遺留設施開始整軍練兵,開展多期訓練班進一步掌握器械。直至1946年4月軍隊整編裁員,練兵才結束,同年6月參與內戰離開溫泉兵營。

內戰前夕

溫泉練兵時,楊伯濤萌生赴歐美學習考察軍事和國防的想法,但由於時局的變化,未能成行。

1945年11月,楊伯濤與胡璉、高魁元等人入重慶陸大「將官訓練班」受訓,期間受到蔣介石單獨召見慰問和陳誠宴請。

1946年4月,國軍整編,裁軍百萬,由抗戰勝利之初的113個步兵軍,精簡整編為86個整編師(軍)。第十八軍減員近三分之一,縮編為整編第十一師(三旅六團制),原轄第十一師縮編為整編第十一旅(8000餘人),楊伯濤任該旅旅長。

第二次國共內戰

1946年7月,全面內戰爆發,整編第十一旅由漢口乘輪船至浦口,再轉乘火車至徐州。楊伯濤雖反感內戰但只能服從命令。8月在山東地區與二野交鋒,互有勝負。

1946年12月,整編第十一師攻佔宿遷,馳援整編第六十九師時被共軍一部鉗制阻遏未能及時解圍,第六十九師被全殲,師長戴之奇自殺。[8]

1947年4月,整編第十一師進佔沂蒙山區。同年5月收到整編第七十四師張靈甫求援電報,但距離過遠馳援不及,張靈甫部已在孟良崮被殲滅。後整編第十一師據守蒙陰時穩住陣地擊退共軍。

1947年6月末,整編第十一師入駐南麻並加強工事。7月爆發南麻戰役,整編第十一師扼守南麻與三野四個縱隊拉鋸作戰一周,後國軍援軍逐漸抵達,三野主動撤退。

1947年9月,國防部調整編第十一師入商丘,在曹縣附近與三野進行遭遇戰,戰事以三野無法快速取勝而主動撤退結束。

1947年底,整編第十一師依靠庫存武器和聯勤總部的支持將所轄三個旅恢復戰時編制(每旅轄三團)。 胡璉重任第十八軍軍長後,下轄整編第三師(定陶作戰時被共軍重創)和整編第十一師,並對整編第三師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補充調整。

1948年3月,國防部為整編第十一師配屬一個快速縱隊(下轄戰車營、榴炮營、重型迫擊炮連、架橋工兵連和汽車運輸部隊)至駐馬店以增強其戰力。同月,整編第十一師接到馳援洛陽解圍的電令,部隊行至龍門以東的伊河沿岸(僅離洛陽30餘里)時天降暴雨,河水上漲,部隊不能泅渡也無法在急流中及時架橋,部隊麇集河岸。浮橋耗時兩日搭成後,洛陽守軍邱行湘部與整編第十一師通訊中斷。14日,洛陽城破,邱行湘被生俘、第二〇六師已被二野全殲,二野隨後撤出。18日,整編十一師入洛陽守備,守備期間部隊與當地居民發生嚴重衝突。[9]

1948年4月,整編第十一師回防駐馬店,途中楊伯濤請假回芷江省親。楊伯濤返鄉後拜訪縣政府官員和親戚好友、修葺祖父母及父母的墳墓、派人赴上海購買全套的物理化學實驗器材送其母校省立第九聯合中學。

1948年6月,楊伯濤返回部隊。同月下旬,豫東會戰爆發,整編第十一師再度擔任戰場救火隊馳援,到達周家口時被二野打援掣肘,隨後楊伯濤隨胡璉率兩個團輕裝疾進。7月初到達太康以南時,被圍的區壽年整編第七十五師被全殲,整第十一師接到張珍電令撤回後回防駐馬店,回防途中接到蔣介石電令楊伯濤升任青年軍第二〇九師師長(當時該師擔任南京衛戍並準備運抵台灣接受美械整訓),胡璉請求楊伯濤留下任整編第十一師師長。

楊伯濤回南京面見蔣介石後,蔣採納胡璉意見親筆批准楊伯濤任整編第十一師師長。在南京期間,楊伯濤面見了何應欽白崇禧等高級官員,也拜會了老長官羅卓英(正值中央醫院養病)、郭懺(聯勤總司令)、方天(參謀次長)等人。

1948年8月,國軍第十二兵團(下轄第十八軍、第十軍、第十四軍、第八十五軍)成立,黃維任兵團司令,胡璉任兵團副司令。楊伯濤與黃維有隙,認為黃維不會帶兵有覆滅危險,遂請病假到武漢醫治後回長沙閒居。不久胡璉對部下王元直等五人示意請求楊伯濤回部隊任職,楊伯濤再三考慮後回部隊任第十八軍副軍長(第十八軍軍長仍由胡璉兼任)。

1948年10月,第十二兵團受華中剿總白崇禧指揮進行新一輪攻勢,但未遇主力,劉鄧大軍已千里轉移與三野會和。回師途中胡璉因父親病危回武漢,後料理父親喪事並請辭兼職,楊伯濤於11月末任代軍長。[5]

1948年11月初,淮海戰役爆發,何基灃張克俠賈汪、台兒莊地區率國軍第五十九軍和第七十七軍大部起義,導致第三綏靖區防線洞開,徐州危急。蔣介石急調第十二兵團北上馳援。不久第十二兵團被共軍合圍雙堆集,第一一〇師廖運周率部起義導致第十二兵團突圍失利。11月末黃百韜兵團在碾莊激戰12晝夜後被全殲,十二兵團亦逐漸陷入缺糧少彈的絕境。

1948年12月1日,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自徐州南下,企圖撤回長江以南重整戰力,收到蔣介石空投手令後掉頭回援第十二兵團,結果在陳官莊被重重圍困。5日胡璉火速飛回部隊,7日又赴南京見蔣請求突圍和空軍支援,9日胡璉再飛返雙堆集。12日,楊伯濤收集空投,使用毒瓦斯彈(催淚、噴嚏混合劑)阻遏共軍攻勢但效果有限。15日下午,十二兵團再度突圍,黃維乘戰車突圍失利被俘,胡璉乘戰車成功撤離。楊伯濤率第一一八師突圍失敗,見突圍無望遂跳小河自盡,但是水太淺沒有滅頂,時值寒冬楊伯濤受凍支撐不住上岸後被共軍俘虜。[10][11]

從戰犯到公民

楊伯濤被俘後,被押送至中原野戰軍在河北永年開辦的「解放軍官教導團」(實為戰俘收容所),期間依然對蔣保持尊敬沒有刻意檢討。

1949年9月,楊伯濤和其餘被俘國軍將官百餘人解送至北京「解放軍官教導大隊」,開始閱讀馬列著作,生活條件得到改善,並被允許與家人通訊。

1950年8月,其妻羅啟芝(沒有攜家眷赴台,留在芷江被服廠當女工)攜其子女赴京探望楊伯濤。不久,大隊領導要求楊伯濤寫《告十八軍官兵書》,企圖勸降金門國軍守軍。

韓戰爆發後,王元直等在二戰時與美軍打過交道且有一定軍事素養的人應募到南京軍事學院講課。「解放軍官教導大隊」成立「美軍戰術研究班」,楊伯濤因曾先後任國軍美械軍的第十一師師長和第十八軍軍長,1945年初滇緬公路打通後,第十八軍換裝美械後為了能更好地熟悉裝備,邀請美國顧問開辦了美械訓練班,時任該軍第11師師長的楊伯濤擔任班長,因此對美軍裝備和戰術較為了解,出任功德林的「美軍戰術研究班」班長,並得到原長官杜聿明的支持,與整編第66師師長宋瑞珂第十軍軍長覃道善第八十五軍軍長吳紹周、第12兵團政治部主任侯吉暉、第12兵團第二處處長劉潔、第九十四軍副軍長林偉宏等人合作寫下了六萬多字的《關於美軍戰術之研究》,介紹了美軍武器裝備的使用方法及通常戰術,同時他們各自指揮美械部隊的一些經驗看法,供入朝參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參考。該大隊被俘人員還為志願軍炒乾糧,楊伯濤因出身農民家庭知道如何炒乾糧而擔任技術指導。[12]

1953年秋,「解放軍官教導大隊」撤銷,楊伯濤等人轉至功德林戰犯管理所

1956年初,各地區的國軍高級將領戰俘都集中轉至功德林戰犯管理所,楊伯濤見到許多舊友長官,長期沉重的心情得到慰藉。功德林的條件相較以往更好,內設圖書室和花圃庭院,還有一些運動器材和娛樂設施,重大節日,戰俘還自導自演編排節目。楊伯濤亦指揮十餘人合唱,登場演出時引起鬨堂大笑、鼓掌喝彩。

1957年,管理所為戰犯進行體檢、醫治疾病、驗光配眼鏡。楊伯濤當時僅40餘歲身體還算健康,但視力不佳,得以配上新眼鏡。同年,程潛張治中傅作義盧漢鄭洞國陳明仁等人先後到戰犯管理所訪問,以加速對戰犯的改造。同年春,戰犯被允許參觀北京城和各地的各項新建設(鞍山鋼鐵廠、長春汽車製造廠等),楊伯濤看到新現象後很受觸動。

1958年春,楊伯濤等人參觀武漢長江大橋。同年十一,楊伯濤等人參觀國慶大典。同年10月,楊伯濤等戰犯前往秦城農場勞動改造,管理更為寬鬆,每周看一次電影,每兩周一次前往小湯山溫泉洗浴。

1959年11月下旬,楊伯濤等戰犯自秦城農場回功德林。12月4日,楊伯濤被特赦。特赦大會上其子楊健華也在,但由於數年未見,楊伯濤沒有立刻認出。12月13日,楊伯濤等人入中南海,被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等人接見。

1960年初,楊伯濤得到允許回鄉過春節與家人團聚。後再返京,2月入中朝友好紅星人民公社插隊,進行勞作,學習栽種果樹。同年10月,入頤和園見到周恩來、張治中等多人,由於與會者大多為黃埔學子,周恩來也曾任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張治中曾任南京中央軍校教育長,周恩來稱「此次集會是黃埔師生聯歡」。

1961年,楊伯濤等人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專員,月薪100元,生活充裕,並分配住房,享受公費醫療。同年五一參加人民大會堂國宴和天安門觀禮。

1963年同年11月,赴人民大會堂福建廳再次見周恩來、陳毅、張治中等人。

1964年3月,楊伯濤等人赴南京拜謁中山陵後,參觀紫金山附近的多個古蹟,並參觀正在施工中的南京長江大橋,後去上海、杭州、黃山、南昌、井岡山、韶山、長沙、嶽麓山、武漢等地參觀,4月底返北京。同年8月赴西安、延安、洛陽、鄭州等地參觀。

1966年,文革開始,楊伯濤被紅衛兵抄家,月薪降為70元,後得到周恩來幫助補發了工資,並搬離政協,入住和平街。

晚年生活

參加民革

1981年,楊伯濤經鄭洞國等人介紹參加民革。1984年當選民革中央監察委員,負責引進台資,幫助大陸建設。

任政協委員

1983年5月,楊伯濤被特邀為第六屆政協委員,開始參政議政,各處參觀。1988年,任第七屆政協委員。1991年10月腦溢血,工作暫停。

參加黃埔軍校同學會

1984年6月,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後,楊伯濤任理事,幫助在文革中受衝擊的黃埔校友平反,邀請海外的黃埔同學來大陸觀光。

對台廣播講話

1985年舊曆春節,正值抗戰勝利40週年,楊伯濤對台發表講話,歡迎台灣的原長官和同學故交赴大陸探親旅遊。

援建家鄉

1993年,楊伯濤響應「希望工程」號召,為其家鄉芷江縣捐款3萬元,成立「中小學助學基金會」,擔任榮譽會長。

藝術形象

1991年電影《決戰之後》中,由中國內地男演員陳申生飾演內戰後被俘的第十八軍軍長楊伯濤。

2015年電視劇《最後一戰》中,由中國內地男演員高搏飾演湘西會戰中時任第十一師師長的楊伯濤。

2021年電視劇《大決戰》中,由中國內地男演員薛奇飾演淮海戰役中時任第十八軍軍長楊伯濤。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