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将人的头颅砍下的刑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斬首或砍頭等(作為死刑方法稱殺頭、處斬或開刀問斬等,處刑者被稱劊子手),是指將動物個體的頭部與身體其他部分分離,這對人類等動物個體來說總是致命,因為它使腦部無法獲得含氧血液,而其他器官則被中斷與腦之間的自主神經系統聯繫而被迫停止運作。一些伊斯蘭地區的法律系統仍允許並執行此類刑罰方式[1][2][3]。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9月29日) |
意外斬首是指突發意外所導致的頭部與身體分離。[4] 有時,絞刑、自縊[5]等過程施加過大力量於頸部附近,也可能導致此種結果。
斬首的歷史相當長,早在原始人社會裏已有「獵頭」的習俗。隨着人類文明的發展及法律與刑罰的出現,世界範圍內不約而同地出現了斬首的刑罰。
歷史上曾廣泛使用的斬首工具有:刀、劍、斧、鍘等。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為了提升處刑效率,法國人發明了斷頭台,使斬首方式由人力過渡到物力。
從古代到近代,中國、日本、英國、法國等多個國家的斬首均會公開進行,民眾會圍觀受刑者從押赴刑場到執行完畢的全過程,因而使斬首的執刑具備了震懾性及一定程度上的觀賞性。行刑完畢後,罪犯的首級會交由家屬收殮。如罪行嚴重,首級會被示眾,屍身也可能不被允許下葬而在刑場持續暴露。
古代中國的斬首,劊子手必須接受過嚴格訓練,以免使死者多受痛苦。斬首完畢後,有時犯人家屬會請裁縫將砍下的首級與身體縫合後下葬,稱為「綴元」,以保全屍身的完整。
斬首的刑罰現在已經很少使用,原因是其場面過於血腥,且難於清理,亦有不少人認為違反人權。
中國歷史上,清末的北洋軍人受到西化影響,就流行以槍決代替斬首,但法律上一直保留斬首;民國建立後,實際上直到1930年代,民國政府和中國共產黨等地方政權都以斬首處死犯人。
法國從法國大革命起,直到1981年廢死前,死刑都是以斷頭臺執行,除非是犯下危害國家罪行的罪犯,才會被槍決。法國最後一個死囚在1977年用斷頭臺斬首。
現時只有沙特阿拉伯以斬首作為處決囚犯的其中一種合法方式,其國內大部分死刑犯均用此種方式行刑。
到了21世紀,斬首被部份人士,如恐怖分子等當作私下處決人質或俘虜的方式,甚至成為恐怖攻擊的手段。而且恐怖份子喜以小刀或匕首,慢慢將人頭顱鋸下,使得被害人受盡痛苦而死,毫無人道,殘忍至極,嚴格而言應為「割首」。
2004年便有多名外國人,多數是一些伊拉克戰爭參戰國家的非武裝人員,在伊拉克被恐怖分子擄為人質,並在退兵要求得不到該人質之國家政府允諾後,在錄影機前以割頭處決。
2014年起,極端組織伊斯蘭國連續以割頭方式處決了多名外籍人士,以恫嚇美國等國家停止對於伊斯蘭國的空襲行動。
在2015年11月巴黎襲擊事件發生後,極右派政治家莊-馬里·勒龐要求重新啟用斷頭台用來斬首恐怖份子。[8][9]
一般說法是「殺之於市,與國人共棄之。」即在市場上公開處死。另說則是死後,需在市場陳屍數日,不許殮葬,以儆效尤。
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等東方國家,犯人的首級有時會被插在高竿上,懸於公眾地方展示,以儆效尤,遠望人頭像是夜梟站立於樹端,稱為梟首。
在中國,梟首於秦朝、漢朝時用諸夷族。六朝時見於律,隋朝時廢。明朝起復見於律,初時用於殺父母者,後用於強盜。[10]清襲明制,至沈家本修律時廢。
其他地方亦有類似梟首的行動,但通常只發生在戰場上;日本的梟首刑是把人犯綁在十字架,以矛自脖內端割下頭,略異於斬首。日本的梟首有別於中國懸於高處,而是將斬罪之人仕置以刀斬首後掛在獄門臺上,詳見《德川幕府刑事圖譜》。
用匣子裝首級,並且遞送出去之意。中國邊軍通常在殺死敵軍重要將領後,將該人首級取下,簡易防腐後,郵遞回到朝廷,供朝廷驗証。
在中國,自明朝起,斬首的判決必需經過刑部的覆核。斬立決者刑部批准即時處斬,斬監候就會到三法司再行審議,然而並非所有情況都經刑部,例如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時,明廷賜其「便宜行事」,可直接處決大逆不道之人。其次,王命旗牌創始明朝中葉,開始可以不經刑部處決犯人。此外,因明朝大臣與士大夫視尚方寶劍為一種榮耀,朝廷也樂於賜與,發放的尚方寶劍之多,甚至連朝廷也沒有統計數量,但很少有人以尚方寶劍名義直接處決他人,如崇禎年間袁崇煥以其尚方寶劍,斬殺與自己不睦的東江總兵毛文龍,但其實文龍自己也有一把尚方寶劍。而崇禎帝對此事耿耿於懷,最後也成為袁崇煥被凌遲的理由之一。
清朝時,「大逆」、「大盜」一類重犯,若被判斬立決,需待刑部覆批,然後即著正法。其他一般獲死罪的犯人為斬監候,一律暫緩執行。需待次年秋天,將所有文案交由三司秋審或朝審。待斷定無錯案後,名單交予皇帝勾決。於霜降至冬至期間行刑。行刑時,斬監候囚犯一起被押赴刑場,監斬官從犯人中挑出被勾決犯人處決。赴刑場而未被勾決者稱為陪斬。陪斬後或緩勾(繼續監禁,等待下次秋決),或獲減罪。但一般多以王命旗牌直接處決,少有機會上告京城的,形成「法律軍事化」的現象,原還要請示皇帝,到乾隆朝以後「恭請王命」多半是「先斬後奏」已經執行,而不「拘泥請旨」。但有清一代真正有辦法上到三法司的案件,跟明代相同大部分都以流刑代替。
英語中,所有切除對方頭部的行為均稱beheading或decapitation,但中文的「砍頭」或「斬首」含有以利器快速切斷死者頸部的意思。近年恐怖分子所採用的處決很多時都是割斷而非切斷受害人的頸部,用意在於增加受害者的痛苦及對觀看者造成的恐怖感,如果根據一些中國古代小說(如水滸傳)的用語,恐怖份子處決人質的方式應稱為割頭。
西方文化中,以手劃脖子暗示殺戮,是一種恐嚇性禁忌手勢;嚴重程度更甚使人反感的手勢比中指。2013年,球員凱文·杜蘭特因賽中做出此一禁忌手勢,遭聯盟處以2萬5千美元罰款。[1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