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廷弼(1569年—1625年),字飛百,號芝岡,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武昌府江夏縣(今屬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人。萬曆丁酉解元,戊戌進士。曾任兵部尚書兼遼東經略。
生平
熊廷弼出生於隆慶三年(1569年)。萬厯某科湖廣武鄉試第一名[1],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中式丁酉科湖廣鄉試第一名舉人。翌年(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進京赴試,聯捷進士。被授予直隸保定府推官。
數年後,朝廷選拔熊廷弼為監察御史。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巡按遼東。《明史》稱其「有膽知兵,善左右射」,「性剛負氣,好謾罵,不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熊廷弼守遼東時,指出李成梁罪可至死,並提出保衛遼東的方略——「實內固外」和「以夷攻夷」,修建七百餘里的邊牆以及城池七座、墩台一百餘座,還建糧倉十七所,三年之內屯積糧谷三十萬石。於是遼東局勢有所好轉。[2]
明神宗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薩爾滸之戰大敗,遼東攻守之勢從此易位。朝廷命熊廷弼為大理寺丞兼河南道監察御史,到遼東慰問。熊廷弼上任逮捕了準備逃跑的知州李尚皓;斬殺逃將劉遇節等,以求穩定軍心。前遼東經略楊鎬被熊廷弼逮解進京下獄,前遼東總兵李如柏(李成梁之子,薩爾滸大敗中唯一沒有被殲滅的一路總兵)被召回北京後自殺。熊廷弼當時屯兵築城,將遼東局勢扭轉。[3]
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時明神宗方死,明光宗即位。努爾哈赤再率兵攻打瀋陽,熊廷弼親自督陣,擊退後金,於是遼東局勢初步穩定下來。九月,明光宗死,明熹宗即位。此時楊鎬的叔父楊淵怪罪熊廷弼不肯保奏楊鎬,反把他押解進京,所以聯手與熊廷弼不睦的御史馮三元、大學士顧慥、尚書姚宗文等上疏彈劾熊廷弼,說熊廷弼在邊地假名增稅,勒索小民,聲言築城禦敵,實是誤國欺君。明熹宗詔下熊廷弼於獄。左輔楊漣上疏挽救,才下旨革熊廷弼職。廷弼被罷職,由袁應泰接替指揮。[4]朝廷派兵科給事中朱童蒙到遼東進行調查。天啟元年閏二月二十六日,朱童蒙奏報熊廷弼守遼有功,深得遼民擁護。[5]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瀋陽、遼陽相繼淪陷。袁應泰在遼陽城東北的鎮遠樓督戰,城破之後,自殺殉國。[6][7]
在劉一燝,江秉謙等人的建言下,[8],朝廷再度起用熊廷弼,任命其為遼東經略,同時任命王化貞為遼東巡撫,熊廷弼提出了「三方佈置策」以守為主的戰略思想,「廣寧用馬步列壘河上,以形勢格之,綴敵全力;天津、登、萊各置舟師,乘虛入南衛,動搖其人心,敵必內顧,而遼陽可復。」[9]
天啟二年(1622年)正月,努爾哈赤親率五萬人馬,分三路向河西進攻,開始廣寧之戰。渡過遼河,攻佔西平堡。王化貞調出廣寧、閭陽的守兵去攻打後金軍隊,三萬大軍全軍覆沒。廣寧守將孫得功反叛,王化貞棄城而逃,途中路遇熊廷弼時,「化貞哭,廷弼微笑曰:『六萬眾一舉蕩平,竟何如?』化貞慚,議守寧遠及前屯。廷弼曰:「嘻,已晚,惟護潰民入關可耳。」廣寧失守,熊廷弼竟未率軍入城進行殊死戰,盡守土之責,只是消極退至山海關,接着王化貞也退入關內。山海關以外的整個遼東完全被努爾哈赤佔領,消息傳至北京,上下大震,「京師戒嚴,士大夫日夜潛發其幣南還,首鼠觀望」。王在晉上疏:「東事一壞於清(河)、撫(順),再壞於開(原)、鐵(嶺),三壞於遼(陽)、瀋(陽),四壞於廣寧。初壞為危局,再壞為敗局,三壞為殘局,至於四壞則棄全遼而無局,退縮山海,再無可遲。」[10]
天啟二年(1622年)二月,明政府將王化貞、熊廷弼逮捕聽候審理,後經刑部和大理寺的審判,二人處以死刑。熊廷弼請內閣中書汪文言為其辯冤,「令汪文言賄內廷四萬金祈緩」,但無銀可賄,又得罪了閹黨,「魏忠賢大恨,誓速斬廷弼」。楊漣、左光斗等人上書鳴冤,[11]反被控以受賂,北鎮撫司許顯純秉承魏忠賢的旨意,對汪文言嚴刑逼供,供認楊漣、左光斗等受過熊廷弼的賄賂,皆入大獄。周宗建當時就痛斥魏黨「別借廷弼,欲一陷阱乏。」[12]天啟初年東林黨人和魏忠賢黨鬥爭已進入白熱化。天啟四年(1624年)六月,東林黨人左副都御史楊漣上疏彈劾魏忠賢二十四條罪狀。魏忠賢大興黨獄,為了迫害東林黨人,就乘機誣陷東林黨人接受熊廷弼賄賂。其黨徒馮銓又編造偽書《遼東傳》陷害熊廷弼,說:「此書為熊廷弼所作,流傳市上,希圖為自己開脫。」[13]閣臣黃立極建議:「夜半片紙了當之!」[14] 通過殺害熊廷弼,來打擊東林黨。天啟五年八月二十八日五更[15],刑前,主事張時雍見熊廷弼胸前掛一執袋,問是何物?熊廷弼答道:「此謝恩疏也。」張時雍冷笑道:「公不讀《李斯傳》乎?囚安得上書!」熊廷弼怒道:「此趙高語也。」張時雍一時無言。熊廷弼被冤殺,傳首九邊。[16]死前奏疏也被毀棄不報。
不久,御史梁夢環指控熊廷弼生前侵盜軍資白銀十七萬兩,追抄其家產,熊廷弼的長子熊兆珪,不堪受辱而自殺,[17]其女熊瑚憤激過度,吐血身亡,江夏知縣王爾玉將熊家兩名婢女的衣服褪去,笞四十。人們無不為之「憤歎」。[18]天啟七年(1627年)五月,熹宗又傳令都察院嚴限追解熊廷弼「贓銀」十七萬餘兩[19]。
崇禎元年(1628年),魏忠賢伏誅,工部主事徐爾一等上疏為熊廷弼申冤,不果。[20]第二年五月,大學士韓爌再上疏成功,[21]熊廷弼得以歸葬故里,諡襄愍[22]。有《熊襄愍公集》。
評價
- 《明史》:「廷弼身長七尺,有膽知兵,善左右射。自按遼即持守邊議,至是主守御益堅。然性剛負氣,好謾罵,不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惜乎廷弼以蓋世之材,褊性取忌,功名顯於遼,亦隳於遼。假使廷弼效死邊城,義不反顧,豈不毅然節烈丈夫哉!廣寧之失,罪由化貞,乃以門戶曲殺廷弼,化貞稽誅者且數年。」
- 劉一燝:「使廷弼在遼,當不至此。」(《明史·列傳第一百四十七》)「廷弼守遼一年,奴酋未得大志。」(《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之八》)
- 韓爌:「廷弼不取一金錢,不通一饋問,焦脣敝舌,爭言大計。魏忠賢盜竊威福,士大夫靡然從風。廷弼以長系待決之人,屈曲則生,抗違則死,乃終不改其強直自遂之性,致獨膺顯戮,慷慨赴市,耿耿剛腸猶未盡泯。」(《明史·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 計六奇:「自遼事者,所用人鮮有勝任者。當時所望成功者,惟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明季北略·卷二十四》)
- 夏允彝:「自有遼事,所用人,鮮能有勝任者。當時所望成功,惟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為庶幾;而武臣如劉綎、杜松、滿桂、祖大壽、吳三桂,其最着也。」(《倖存錄》)
- 乾隆帝:「劉宗周、黃道周立朝守正,熊廷弼材優幹濟。」「觀至此為之動心欲淚;而彼之君若不聞,明欲不亡得乎?」「熊廷弼為遼東經略時。抒誠效命。所奏諸疏。具見忠鯁。而其時主闇政昏。不惟不用其言。轉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清實錄乾隆朝實錄》)
- 汪榮寶:「明自用兵以來,督師者如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輩,皆以蓋世之才,能稱其職;而諸將委身許國,效死不屈者亦前後相望。」(《清史講義選錄》)
- 蔡東藩:「熊廷弼、孫承宗二人,為明季良將,令久於其位,何患乎滿洲?廷弼可殺,承宗可罷,鎮遼無人,滿軍自乘間而入。明之禍,滿洲之福也。雖曰天命,寧非人事?」(《熊廷弼守遼樹績 王化貞棄塞入關》)
- 蕭一山:「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皆以蓋世之才,治遼事而有餘,然或內毀於閹黨,外罹於反間,不終其位。」(《清代通史》)
- 歷史學者閻崇年則認為熊廷弼第一次巡佐遼東有功,第二次有功,第三次則有功、有過。他雖被委以重任,其三方佈陣的構思也曾經被認同,而實際上根本無法實施,即使沒有王化貞扯後腿,廣寧(今遼寧北寧市)之失也是必然的結果。當時廣寧雖然失守,但金軍尚未到達廣寧,僅有叛將孫得功嘩變,「守御之具甚備,即賊至城下,未必可攻而入也。」以熊廷弼在軍中威信,又有一支可靠的兵馬,應是可鎮壓亂兵。再者,即使廣寧確定已不可守,如王化貞所言,守衛寧前(寧遠、前屯),金軍兵力有限,無力深入,整個遼東也未必淪陷。但熊廷弼只是看王化貞鬧笑話,將物資一律燒毀,引導數十萬軍民退守山海關,卻沒有進行最後的廣寧保衛戰,於是金兵不費一兵一卒佔領遼東,成為後來魏黨殺熊廷弼的一大口實。[23]
參考文獻
相關條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