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強榦弱枝,成語,出自《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序》。釋義為加強樹幹,削弱枝葉。形容歷代中國朝代及政權為削減地方政府及割據勢力,通過加強中央政府權力,達致中央集權。
加強樹幹,削弱枝葉。比喻削減地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序》:『而漢郡八九十,形錯諸侯間,犬牙相臨,秉其厄塞地利,強本幹弱枝葉之勢,尊卑明而萬事各得其所矣。』
「強榦弱枝」的榦指樹木的主幹,枝指樹木的末枝。中國古代常用「干支」來譬喻事物,如天干地支之「干支」即由幹枝而來。宋初之強幹弱枝,則以幹指中央尤其是皇帝,以枝形容地方,意即加強中央實權、削弱地方勢力。
在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勢的過程中,宋太祖經常冥思苦想如何防止自唐朝二百年的藩鎮割據局勢的再現,如何使宋朝能長治久安,而不致成為五代以後的第六個短命朝代,於是在北宋建國之初便大力實施「強幹弱枝」政策。宋開國之前,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亦立斡魯朵法,裂州縣割戶丁,以為強幹弱枝。[2]
(一) 消除藩鎮割據:為扭轉自安史之亂地方擁兵自重、尾大不掉之勢,宋太祖大力加強中央的權勢,削弱地方的力量。如在州以上置路,各路均設「帥、漕、憲、倉」四官分掌地方之軍民、財政、刑法、糧食,直接向中央負責。
(二) 防止兵變重演:五代十國時,武人專政篡弒、兵將嘩變擁立之事迭生,後周太祖郭威如此,宋太祖本人亦藉「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而得國。為防止此類事件重演,遂實行重文輕武政策,提倡文人典軍,嚴禁武人干政。他又借杯酒言歡之機,曉喻諸將告老辭職,史稱「杯酒釋兵權」。
(三) 增加中央收入:唐朝中葉以後,地方擅行收稅自肥,造成中央國庫空虛。為改變這種反常狀態,太祖便將財權統製於中央,在全國十五路設轉運使,直接向中央負責。
(四) 維持王朝久安:宋太祖的「強榦」不僅在加強中央政權,尤其在加強皇權,其總目的是使趙宋天下長治久安、宋朝國祚連綿不絕。為此,他大力削弱宰相(中書令)實權,在其下添設參知政事,以分其權。另又以樞密使分取中書令的軍政權,以三司使分取中書令的財政權。
太祖的「強榦弱枝」、「重文輕武」政策,雖然成功地削弱了地方權力,但卻造成兩宋的長期軍事積弱,對抗外敵時常用歲幣換取和平對峙。終兩宋之世,這種局面一直沒有大改變。但與唐朝相比,宋朝中央政府有效控制其統治的疆域,宋朝亦有效鎮壓民變。此外,雖然宋太祖削弱相權,兩宋卻屢出權相。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