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帝國學院(英語:Imperial College London,亦稱帝國理工學院),全名為帝國科學、技術與醫學學院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2][需要較佳來源],是一所位於英國倫敦的公立研究型大學。1907年,帝國學院根據皇家憲章成立,曾為倫敦大學聯邦的成員,並於2007年7月9日其百週年紀念日時成為一所獨立的大學[6][7]

快速預覽 倫敦帝國學院, 其他名字 ...
倫敦帝國學院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其他名字帝國科學、技術與醫學學院(The 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校訓Scientia imperii decus et tutamen拉丁文[註 1]
校訓中譯科學乃帝國之榮光及庇護
創辦時間1907年7月8日 (1907-07-08)(皇家憲章頒佈)[2]
URN編碼英語Unique Reference Number133887
學校類型研究型大學
捐贈基金九千八百萬英鎊(2014年)[3]
校長休·布雷迪英語Hugh Brady (academic)[4]
職工人數3,692位(2014年)[3]
學生人數19,115(2018/19)[5]
本科生人數9,985(2018/19)[5]
研究生人數9,130(2018/19)[5]
校址 英國英格蘭倫敦
校區南肯辛頓(本部校園)
查林十字
車路士和西敏
咸默史密夫
皇家布朗普頓
柏靈頓
西爾活公園
聖瑪麗
懷特城
代表色
                      
隸屬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
羅素大學集團
哥英布拉集團
歐洲大學聯盟
歐洲大學協會
G5超級精英大學
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
五大科學工程聯盟英語SES-5 (universities)
網站www.imperial.ac.uk
倫敦帝國學院標誌式樣
位置
地圖
關閉
倫敦帝國學院原標誌

帝國學院的本部校園位於倫敦市中心南肯辛頓,另設查林十字車路士和西敏咸默史密夫、西北、皇家布朗普頓、柏靈頓、西爾活公園、聖瑪麗及懷特城校區[8],是英國金三角名校G5超級精英大學的一員[9]

帝國學院專注於理工、商學醫學,因入學門檻極高為全英最難入讀的學府之一。[10]倫敦帝國學院在QS世界大學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世界大學學術排名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中長年位居全球前十、英國前三,並與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並稱世界四大理工學院。[11][12][13][14] 眾多校友為在有關領域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截止2020年10月,倫敦帝國學院的校友、教授、研究人員中,共有14位諾貝爾獎得主3位菲爾茲獎得主1位圖靈獎得主[註 2]

歷史

在英國,儘管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歷史比牛津大學劍橋大學要短,但從建立之初起,它便憑藉濃厚的皇家背景和雄厚的經費實力很快躋身世界頂級名校之列。帝國理工於1907年由維多利亞女皇亞厘畢親王在1845年建立的皇家科學學院(Royal College of Science)、帝國研究院英語Commonwealth Institute#The Imperial Institute(The Imperial Institute)、皇家礦業學院(Royal school of mines)和倫敦市市與行會學院英語City and Guilds of London Institute(City and Guilds of London Institute)合併組成,儘管這三所學院仍然在憲制上保留着自己的實體,帝國學院在1907年七月獲得了皇家特許狀,成為一所具備完全自主權和獨立大學地位的高教研究機構,倫敦帝國學院以認可機構的身份加入倫敦大學聯邦。

隨後,聖瑪麗醫院醫學院(1988),國家心臟和肺學會英語Imperial College School of Medicine(1995),查令閣和西敏寺學校(Charing Cross and Westminster schools,1997)先後併入帝國理工,組成醫學院,作為帝國學院的第四個憲制學院。1997年,帝國理工醫學院兼併了皇家研究生醫學院,皇家婦產科學會,2000年又兼併了甘迺迪風濕病學學會。

同樣是2000年,帝國理工又兼併了並不是十分知名的崴學院英語Wye College(Wye College)作為它的一個分校區,主要研究環境科學。人們認為帝國學院的目的主要是獲得崴學院所擁有的大量土地,帝國學院於2005年12月6日宣佈崴校區吸引了10億英鎊的投資,將被建成一個世界級能容納12500人的生物燃料研究中心。

2002年,維持了幾十年的憲制學院系統被廢除,而採用了新的院系制度。

2002年,帝國理工和倫敦大學學院商討合併,但在倫敦大學學院員工及學生反對下,計劃於一個月後中止了。

2005年底,學院宣佈將合併物理科學院(Faculty of Physical Sciences)和生命科學院(Faculty of Life Sciences)組成新的自然科學院(Faculty of Natural Sciences)。

2005年12月9日,學院宣佈脫離倫敦大學聯邦的計劃,並正式開始與倫敦大學磋商相關事宜,並於2007年(該學院成立100週年之際)正式退出。

2011 年 4 月,帝國理工學院和倫敦國王學院作為合作夥伴加入了英國醫學研究與創新中心,為該項目各承諾了 4000 萬英鎊。該中心後來更名為法蘭西斯·克里克研究所,並於 2016 年 11 月 9 日開放。它是歐洲最大的單一生物醫學實驗室。隨着創新中心的啟動,學院於 2016 年開始遷入新的白城校區。隨後,倫敦市長Sadiq Khan於 2019年正式宣佈開設了化學系分子科學研究中心。

校園和校區

Thumb
南肯辛頓校區正門

帝國理工是一個開放式的大學,由眾多分散的校區組成,但大部分院系還是在南肯辛頓校區,位於倫敦海德公園南邊和皇家亞厘畢音樂廳旁,在倫敦的西敏市肯辛頓和車路士區交界處,一個學術機構密集的區域。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倫敦科學博物館維多利亞和亞厘畢博物館皇家藝術學院皇家音樂學院以及皇家地理學會都在附近。還有兩個較大的校區並不在倫敦,分別是伯克郡絲木園英語Silwood Park校區在和在倫敦東部60英里的崴校區(Wye Campus)。

南肯辛頓校區中央的女皇塔,是校園裏的標誌性建築。塔高287英尺(87米),是從前帝國研究院英語Commonwealth Institute#The Imperial InstituteImperial Institute)唯一保留下來的建築物。它原來是一座大樓的一部分,塔內還有以前設置水缸的大堂。在1960年代,帝國研究院拆卸,帝國學院在研究院的原址擴建。1966至1968年,塔進行改建,成為一座獨立的建築物。塔裏面懸掛着10口大鐘,是1982年來自澳洲的禮物,以英國皇室成員的名字命名。每有重要的皇室成員生日或其他皇室紀念日,大鐘都會在下午打響。

所有的院系都有自己的圖書館,學院在南肯辛頓校區還有一個中心圖書館,其中包含了科學博物館的圖書館,面向登記的公眾開放。中心圖書館,每天24小時開放。

2000年,校友加里·田中英語Gary Tanaka捐贈兩千七百萬英鎊幫助建立了一幢新的商學院大樓,被命名為田中商學院英語Imperial College Business School#HistoryTanaka Business School),2008年更名為帝國商學院(Imperial College Business School)。

排名聲譽

快速預覽 全球名次, ARWU主排名[11] ...
大學排名
全球名次
ARWU主排名[11]23
QS主排名[12]2
泰晤士主排名[13]8
美國新聞全球版[14]12
國內名次
ARWU主排名[11]4
QS主排名[12]1
泰晤士主排名[13]3
美國新聞全球版[14]3
完全指南[15]5
衛報 [16]5
星期日泰晤士報[17]5
關閉

院系設置

工學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醫學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自然科學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商學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其他學術單位

校友

教職員

諾貝爾獎得主

  • 諾貝爾物理學獎
    • 1937年 THOMSON, Sir George Paget
    • 1948年 BLACKETT, Lord Patrick Maynard Stuart
    • 1971年 GABOR, Dennis
    • 1979年 SALAM, Abdus
  • 諾貝爾化學獎
    • 1937年 HAWORTH, Sir Walter Norman
    • 1956年 HINSHELWOOD, Sir Cyril Norman
    • 1967年 PORTER, Sir George
    • 1969年 BARTON, Sir Derek
    • 1973年 WILKINSON, Sir Geoffrey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1929年 HOPKINS, Sir Frederick Gowland
    • 1945年 FLEMING, Sir Alexander(青黴素的發現者之一)
    • 1945年 CHAIN, Sir Ernst Boris
    • 1963年 HUXLEY, Sir Andrew Fielding
    • 1972年 PORTER, Rodney Robert


費爾茲獎得主

資料來源

附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