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條目缺少有關封君列表的資訊。 (2024年4月30日) |
當代研究者認為,戰國時期的封君制是春秋時期分封卿大夫的延續。最早,楚國為卿大夫加公號。此時的「某公」,泛稱為「縣公」。春秋末年,出現君號。戰國中期,各諸侯國君主稱王,各國普通出現封君現象[a]。
1982年相關文章統計,前475年至前221年期間,文獻記載的各國封君約有百餘人,有時間可考的88人[a]。1992年相關文章提及,楚國封君有62名,趙國封君26名、秦國23名、魏國17名[2]:69。當時,上層權貴成為封君有兩個主要條件:一是計功受封,二是親親受封。此外,因個人名望和君主寵幸亦可封君[a]。封君的名號分類以下幾類:1.以采邑為號,有研究者認為這是楚國封君的定例[2]:63;2.以原籍或發跡地為號;3.以功德為號;4.諡號;5.雅號[a]。
楚漢戰爭時,項羽沿襲楚國制度,對重臣封臣,如英布受為當陽君。西漢時,如孔子後人封為褒成君、周朝王室後人封為周子南君。漢武帝尊外祖母臧兒為平原君,是為女性封君之始。此後有郡君、縣君、鄉君等女性封號。
參見
註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