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

英国的国家博物馆,位于伦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英博物馆map

51°31′10″N 0°7′37″W

Quick Facts 大英博物館 British Museum, 成立 ...
大英博物館
British Museum
Thumb
Thumb
成立1753年6月7日,​271年前​(1753-06-07
地址 英國倫敦布林斯貝利大羅素街
館藏規模約800萬件藏品
參觀人數127.54萬(2020年)
建立者漢斯·斯隆
主席歐思邦
(英語:George Osborne
館長哈特維希·費歇爾
(德語:Hartwig Fischer
公共交通倫敦地鐵 古吉街站霍本站托定咸宮路站羅素廣場站
網站www.britishmuseum.org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面積7.5萬平方米(共94個展廳)
地圖
Thumb
Close

大英博物館(英語:British Museum),又稱不列顛博物館英國國家博物館,是一座位於英國倫敦布林斯貝利的綜合性博物館,成立於1753年,自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是世界上首個國家博物館[1],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之一。館內現有800多萬件藏品,大批藏品因館內空間限制未能公開展出。

大英博物館的緣起可追溯至1718世紀的英國醫生暨自然歷史學家漢斯·斯隆爵士(1660–1753),他在去世前立下遺囑,將他所收藏的近8萬件珍貴物什全部捐贈給國家,由此奠定了大英博物館的基礎[2]。在經過公眾籌款募得建造資金後,大英博物館最終於倫敦的蒙塔古宮英語Montagu House, Bloomsbury落成。此後的250年間,英國通過在海外殖民擴張收穫了大量文物,使得大英博物館的藏品不斷增多,並促成了幾個博物館分支機構的誕生。1880年,大英博物館將文物與自然歷史類藏品(生物標本、化石等)分離,館內主要收藏文物,而自然歷史類藏品則轉入其分館——位於倫敦南肯辛頓自然史博物館。該分館成立於1881年,是大英博物館的首個分支機構。至19世紀初,蒙塔古宮有限的空間已顯得不敷使用,於是1824年博物館決定在蒙塔古宮北面建造一座新館。1840年代新館建成後,原先的蒙塔古宮隨即被拆除。

1973年,大英博物館將其保存書籍、手稿和期刊的圖書館部門剝離,以館內的圓形閱覽室為基礎,成立大英圖書館[3]。1997年,大英圖書館從大英博物館中遷出,轉移至倫敦聖潘克拉斯英語St Pancras, London新建的圖書館大樓。

由於大英博物館的許多文物皆系英國殖民時代自他國劫掠所得,因此這些文物的所有權與歸屬問題一直存在爭議,其中最突出的例子為額爾金石雕(來自希臘[4][5][6]羅塞塔石碑(來自埃及[7]

簡史

18世紀:建館

Thumb
漢斯·斯隆爵士

大英博物館的建立源於內科醫生、博物學家和收藏家漢斯·斯隆爵士(1660–1753年)的遺願 。斯隆一生中共收藏了71000多件物品。他希望在自己去世後,這些藏品仍然可以作為一個整體保存下來。因此他將自己全部的收藏以捐獻國家的名義遺贈予當時的國王佐治二世,而其繼承人則獲得了兩萬英鎊作為回報,當時,斯隆的藏品包括約 71,000 件各類物品,其中包括 40,000 冊印刷書籍、7,000份手稿、廣泛的自然歷史標本,包括 337 卷幹植物、印刷品和繪畫,埃及,希臘,羅馬的古代近和遠東地區和美洲地區的文物[8],當遺贈被接收後,國會隨之在1753年6月7日通過了法案,批准以此批藏品為基礎建立大英博物館。 [9] 建館之初的藏品大部分由書籍、手稿以及自然標本,還有少量古物(包括錢幣、徽章、版畫和繪畫)和人類學材料組成。1757年,國王佐治二世捐予國家的皇家手稿英語British_Museum也進入了館藏。 大英博物館於1759年1月15日正式對公眾開放。其原址為倫敦布魯姆斯伯里區一座建於17世紀的大宅——蒙塔古故居英語Montagu_House,_Bloomsbury。如今這裏依然是博物館的所在地,也仍然像建館之初一樣,向所有"好學求知者"免費開放。[10][11]

Thumb
蒙塔古居(1715)
Thumb
1790年的大英博物館門票
Thumb
1920年的摩索拉斯王陵墓展示廳

19世紀:擴充與探索

博物館在19世紀早期已擁有許多知名度很高的藏品,其中包括羅塞塔石碑(1802年入藏)、瑭利所藏古典雕塑(Townley collection of classical sculpture,1805年入藏)以及額爾金石雕(1816年入藏)等。 1823年,英王佐治四世將其父親的藏書——國王書庫英語King's Library(the King's Library)——捐贈予國家。被安置在大英博物館內這項捐贈也促成了博物館的改建和擴建。原蒙塔古居在19世紀40年代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由羅拔·斯默克爵士設計的一座新古典主義造型的方形合院式大樓。到了1857年,這座大樓與圓形閱覽室(the Round Reading Room)都已落成,組成了博物館今天的主體建築。 為了容納日益增多的藏品,自然歷史類收藏品在19世紀80年代時被分流至南肯辛頓的一處新建館址,也就是後來的自然史博物館的所在地。 與此同時,博物館開始大規模參與海外的考古發掘工作。由此進入館藏的亞述文物成為了人們認識楔形文字(中東地區的一種古文字)的基礎。同樣地,羅塞塔石碑帶來了對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譯。

奧古斯塔斯·沃拉斯頓·法蘭克斯爵士(1826–1897年)是館史中這一時期的關鍵人物。他於1851年被委任為博物館英國和中世紀收藏的負責人。法蘭克斯不僅充實了館內的英國和中世紀文物收藏,還進一步把館藏範圍擴闊至來自歐洲的史前器物、民族學收集品和考古材料,以及遠東的藝術品和器物。 19世紀期間,博物館的參觀人數大幅增加。尤其是在公共假期,博物館吸引了大批各個年齡段和所有社會階層的觀眾。

20世紀:提供公共服務

20世紀見證了公共服務領域的大規模發展。到19世紀的最後幾年,大英博物館的藏品已經增加到其建築容量不足。1895年,受託人購買了博物館周圍的69座房屋,並拆除它們而在博物館的西、北和東側建造增建工程。第一階段是從1906年開始建造北翼。 1903年,大英博物館的首部簡明導覽出版。1911年,首位講解員上任。 1923年,大英博物館首度迎來了超過一百萬的參觀者。到了1970年代,博物館已有了積極的展廳修葺計劃,並成立了一所負責提供教育與出版服務的公司。一系列的建築項目也為博物館帶來了新的公共空間和設施,其中包括用於展示帕特農神廟石雕的杜威恩展廳(Duveen Gallery)。 1973年,館內的藏書成為了新成立的大英圖書館的一部分。但這個新機構還一直留在博物館內,直到1997年才與藏書一同遷往位於聖潘克拉斯(St Pancras)的新址。 原館內圖書館的位置則成為了以女王伊利沙伯二世命名的伊利沙伯二世大中庭(the Queen Elizabeth II Great Court)。這一部分的建築由福斯特建築事務所設計反映了博物館最近的公共空間擴容。整個大中庭佔地達兩英畝,是歐洲最大的室內公共空間。大中庭的中部矗立着修復後的圓形閱覽室,其四周及地面以下則是新建的展廳和一處教育中心。

21世紀:博物館近況

Thumb
重新整建的大庭院

進入21世紀後,大英博物館已經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之一,且還在繼續擴充和改善其公共空間與設施。2008至2009年間,四個新的常設展館相繼落成開放,博物館的另一項主要新建項目——世界文保與展覽中心,也已於2014年落成並投入使用。博物館已不再保留自然歷史藏品,曾經陳列的書籍和手稿現已成為獨立的大英圖書館的一部分,然而,大英博物館在其代表世界各地文化的文物收藏中仍然保留着其普遍性,廣泛涵蓋古代到現代。從最初的1753年藏品,博物館的收藏已從當初的數量擴展到如今超過1300萬個物品,其中7000萬個存放於自然史博物館,而大英圖書館內則保存着1.5億個物品。

由建築師薛尼・斯莫克英語Sydney Smirke於1857年設計並開放的圓形閱覽室。在完工後近150年來曾作為研究人員前來查閱圖書文獻的重要場所。然而,1997年,圓形閱覽室被關閉,當時的國家圖書館(即大英圖書館)遷至新的聖潘克拉斯建築中。如今,這個空間已經改造為沃爾特和李奧諾爾·安納伯格基金會英語Annenberg_Foundation中心。

儘管中央庭院的書架已經空無一物,但則由建築師諾曼·福斯特設計的玻璃屋頂大庭院的拆除工作已經開始進行。最終,重新整建的大庭院於2000年開放,並改善了博物館周圍的流通,但在博物館面臨嚴重的財政困境且許多展廳對公眾關閉的情況下,大庭院卻因缺乏展覽空間而受到批評。同時,曾位於伯靈頓花園6號英語6 Burlington Gardens的非洲藏品獲得了新的畫廊,這一項2500萬英鎊的捐款來自盛博理家族。[12]

目前,大英博物館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在線數據庫英語Online_database之一,作為其龐大網站的一部分,截至2012年初,該數據庫中紀錄了200萬個個別物品,其中650,000個已提供線上瀏覽的圖片。此外,還有一個「精選」數據庫,對超過4000個物品進行了詳細介紹,以及幾個專業的在線研究目錄和在線期刊,所有這些都能夠免費訪問[13] 。2013年,博物館的網站接待了1950萬次訪問,較前一年增加了47%。[14][15]

同樣在2013年,博物館迎來了創紀錄的670萬名遊客,較前一年增長了20%。[16]於2014年,博物館宣佈與公眾成員合作,在電子遊戲Minecraft中重現整個建築和所有展品[17]。此外,許多電影也在大英博物館內進行拍攝,2017年末,何鴻卿爵士中國及南亞展廳在兩年的修繕後重新對外開放。新的伊斯蘭展廳和日本展廳也將於2018至2019年間陸續竣工並開放。[18]

建築和結構

大英博物館以其壯觀的建築而聞名於世。館舍外觀為希臘復興式建築,主入口面向大羅素街,外觀由建築師羅拔·斯默克爵士設計。這座建築擁有44根高達45英尺(約14公尺)的愛奧尼柱式,這些柱子密切參考了小亞細亞普里耶涅雅典娜神廟的設計。而位於主入口上方的三角形山牆飾則是由李察·韋斯特馬科特英語Richard_Westmacott爵士所創造的雕塑裝飾,描繪了《文明的進步》。該作品展現著15個寓言式的人物,這些人物在1852年被安裝完成。

大英博物館的建設工程最初從東翼(國王圖書館英語King's Library)開始,始於1823年至1828年間。隨後是北翼,於1833年至1838年間進行,最初的一個廳堂在建造時被用作閱覽室,現在則是威康廳。同時,在西翼北半部(埃及雕塑廳)於1826年至1831年間也進行了工程,並於1842年拆除了蒙塔古屋英語Montagu_House,_Bloomsbury,為西翼的最後一部分騰出空間。這一部分工程於1846年完成,而南翼則以宏偉的柱廊而著稱,始於1843年,完成於1847年,當時正廳和大樓梯開放供公眾參觀。該博物館的外牆使用了砵蘭石,而周圍的牆壁和其他部分則使用了來自南德雲郡達特穆爾海特爾花崗岩英語Haytor建造,並通過特殊的海特爾花崗岩有軌電車英語Haytor_Granite_Tramway運輸運送。

在建築的演變過程中,斯默克的職位在1846年被他的兄弟雪梨·斯米爾克英語Sydney_Smirke取代,他主要設計了圓形閱讀室,該閱讀室在1854年至1857年間興建,直徑達140英尺(約43米),是當時世界上第二大的圓頂,僅次於羅馬萬神廟

此外,博物館的擴建還包括了白色翼樓的添加,該翼位於南立面的東端後方,於1882年至1884年間建造,由建築師約翰·泰勒爵士設計。1895年,議會向博物館受託人提供了20萬英鎊的貸款,用於購買百福德公爵擁有的位於博物館建築背後的五條街道的69棟房屋[19]。這些房屋位於大羅素街、蒙塔古街、蒙塔古廣場、百福德廣場和布盧姆斯伯里街周圍。受託人計劃拆除這些房屋,並在博物館站立的街區的西側、北側和東側築造新的畫廊。然而,由於資金不足,該計劃只有北立面中央的愛德華七世畫廊得以建造,該畫廊於1906年至1914年間由約翰·占士·伯內特英語John_James_Burnet爵士設計,並於1914年由佐治五世瑪麗皇后開幕。這些畫廊現在用於展示博物館的版畫素描和東方古董藏品。

杜汶廳(Duveen Gallery)位於埃及、希臘和亞述雕塑廳的西側,該大廳以約瑟夫·杜汶英語Joseph_Duveen,_1st_Baron_Duveen男爵的名稱命名,由美國著名藝術建築師約翰·羅素·波普所設計,旨在展示額爾金石雕。儘管於1938年完工,然而在1940年遭受炸彈襲擊,隨後閉館長達22年,直至1962年重新開放。除了杜汶廳,博物館在二戰期間的受損區域還包括其他區域:1940年9月,愛德華七世畫廊遭受兩枚未爆彈襲擊,國王圖書館遭到高爆炸彈直接命中,而圓形閱覽室的圓頂上掉下一些燒夷彈,但所造成的損害並不嚴重;在1941年5月10日至11日的夜晚,幾顆燒夷彈落在博物館西南角,摧毀了書庫內的15萬冊書籍,以及大樓梯頂部周圍的畫廊。這些損害直到1960年代初才得以完全修復。[20]

伊利沙伯二世大庭院則是大英博物館中心的一個帶頂的廣場,由標赫和建築師福斯特建築事務所共同設計[21] 。大庭院於2000年12月開放,是歐洲最大的有蓋廣場之一。由一家奧地利鋼結構公司建造[22],使用了1656片獨特形狀的玻璃片。大庭院的核心是原大英圖書館的閱覽室,現已遷至聖潘克拉斯。所有渴望閱讀的公眾皆可進入閱覽室。

今天,大英博物館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博物館之一,佔地超過92000平方米[23][24]。其中包括21600平方米的室內儲存空間[25]和9400平方米的室外儲存空間。然而,僅不到1%的整個藏品(約50000件物品)向公眾展示。[26]

博物館內有近百個對公眾開放的展廳,總計佔地2英里(3.2公里)的展覽空間。不過,較不受歡迎的展廳開放時間較為有限。為彌補大型臨時展覽空間的缺失,博物館斥資1350萬英鎊建設了世界保護和展覽中心,提供臨時展覽場地,並將博物館的保護設施集中在一個中心。該項目於2007年7月宣佈,由李察·羅渣士擔任建築師。並於2014年3月的維京展覽會前完成。[27][28]2017年,該中心因其在建築領域的卓越成就而入圍士他令獎[29]

除此之外,大英博物館還在西肯辛頓布萊思之家英語Blythe_House進行小型和中型文物的室外儲存,以及在東倫敦的弗蘭克斯豪斯(Franks House)進行「早期史前時期」的工作,包括石器時代和中石器時代,以及其他藏品的存儲。[30]

大英博物館目前分為10個研究和專業館:

  • 古埃及和蘇丹館
  • 希臘和羅馬館
  • 亞洲館
  • 非洲、大洋洲和美洲館
  • 不列顛、歐洲和史前時期館
  • 中東館;
  • 版畫和素描館
  • 硬幣和紀念幣館
  • 保護和科學研究館
  • 圖書和檔案館
Thumb
閱覽室,原屬於大英圖書館,但圖書館閱覽室已經搬到了圖書館大樓,現在為博物館的閱覽室。

開放訊息

地址:大羅素街(Great Russell Street,郵遞區號London WC1B 3DG),可乘坐倫敦地鐵霍本站托定咸宮路站古吉街站羅素廣場站下車。倫敦地鐵中央線曾經設有大英博物館站英語British Museum tube station,但已於1933年廢止。

大英博物館,入場免費。

開放時間:

  • 博物館開放時間
    • 星期六至星期四:10:00 - 18:00
    • 星期五:10:00 - 20:30
  • 廣場開放時間
    • 星期一:09:00 - 18:00
    • 星期二和星期三:09:00 - 21:00
    • 星期四至星期六:09:00 - 23:00
    • 星期日:09:00 - 21:00

著名藏品

埃及和蘇丹館

自從大英博物館於1753年從漢斯·斯隆爵士收到160件埃及物品後,埃及文物便成為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一部分。至今,大英博物館共收藏了世界上最大和最全面的埃及古物收藏(超過 100,000件),是除了開羅的埃及博物館之外,在範圍和質量極為重要的收藏展區,當前展示物包括來自埃及和蘇丹所有重要地點的物品。並一同說明了從古埃及(包含努比亞地區)從新石器時代的早王朝(約公元前10,000年)到科普特(基督教)時代(公元12世紀)的歷史,已經橫跨約11000年的歷史。

大英博物館共有七處埃及展區,其中埃及館二樓的展區展示館方收藏的140具木乃伊和棺材,是開羅以外最多的收藏品。而大部分藏品皆是來自墓葬或與亡靈崇拜相關的背景,當前仍然是博物館參觀最熱切追捧的區域之一。

希臘和羅馬館

大英博物館擁有世界上最大、最全面的古希臘和古羅馬藏品,共有超過100,000件的文物。這些文物大多發軔於古希臘青銅時代(約公元前3200年)到確立基督教為羅馬的國教(約313年)之間的一段時期。

亞洲館

大英博物館亞洲館的藏品既多且雜,這近75,000件藏品見證了亞洲大陸從新石器時代到現在的物質文明的發展。這裏有為數眾多的藏品來源於大不列顛帝國早期殖民地的官員和探險家。例如,東方陶瓷學會會長、英國希臘裔收藏家尤摩弗帕勒斯在20世紀三十年代帶走了大批中國的古董;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查理斯·史超域、占士·普林塞普等人收藏了大量印度的文物。

源自中國

大英博物館中總計收藏了2.3萬件來自中國的各種文物。


其它亞洲國家

非洲、大洋洲和美洲館

大英博物館收藏了來自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民族古物,代表了世界各地土著人民的文化。這些共達350,000 多件物品描述了來自三大洲的人類歷史和許多豐富多樣的文化;現代文物的收集工作則正在進行中。該部門的物品大多在地面和較低樓層的幾個畫廊中展出。

不列顛、歐洲和史前時期館

不列顛、歐洲和史前時期館陳列的藏品見證着廣闊和悠久的人類歷史。這些藏品包括兩百萬年前非洲人類最早的手工製品、許多地區史前時期和新石器時代的遺物、歐洲許多重要的歷史遺蹟的發掘成果等。這些文物代表了東起黑海,西至西班牙,北達斯堪的納維亞,南望北非的廣闊區域的歷史和文明[37]

中東館

大英博物館收藏了大約330,000件中東展品,擁有除了伊拉克以外世界上最大和最重要的美索不達米亞古物收藏。其中包含亞述、巴比倫和蘇美爾文明,這些藏品代表了古代近東及其鄰近地區的文明的發展。也涵蓋了美索不達米亞、波斯阿拉伯半島安納托利亞高加索中亞,部分敘利亞的聖地和腓尼基和地中海地區從史前時期,包括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的歷史。 1825年,克勞迪烏斯·里希(Claudius James Rich)收藏了第一批重要的美索不達米亞物品。 後來,隨着柯士甸·亨利·萊亞德在1845年至 1851年間在尼姆魯德與和尼尼微地區亞述遺址的發掘,使得收藏急劇擴大。使得宮廷浮雕、石碑,包括沙爾馬那塞爾三世的黑色方尖碑也被帶到了大英博物館。

繪畫和印刷品館

自1808年成立以來,這裏收藏的繪畫和印刷作品已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最具代表性的藝術收藏。該館藏有近50,000件畫作和超過兩百萬幅印刷製品[43]。館藏繪畫作品涵蓋了西方繪畫史的最主要的藝術家的最高品質的作品,這些著作可以從14世紀追溯到當下。而印刷品系列則包括了版畫、出版物、諷刺漫畫等在內的各種各樣、內容極其豐富多彩的人類最高水準創造集合。

硬幣和紀念幣館

保護和科學研究館

圖書和檔案館

爭議

文物歸還爭議

大英博物館因收藏了許多來自其他國家的文物,而且當中不少是在殖民年代通過盜竊或強取等方式取得,因此部分文物備受爭議,現在不少國家都要求將這些文物歸還其本國。[46][47]當中的羅塞塔石碑貝寧青銅器額爾金石雕及埃塞俄比亞塔博特等最具爭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支持希臘的宣稱,要求歸還額爾金石雕給希臘,但最終大英博物館方面仍然拒絕歸還額爾金石雕。[48]當中的部分來自中國的文物也存在爭議,因為這些是在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遠征軍摧毀北京圓明園時竊取的文物,這一事件在當年已經引起許多知識份子的反對,比如域陀·雨果就曾抗議英國的行為。[49][50]中國自2009年以來起就要求大英博物館及維多利亞與亞厘畢博物館開放相當檔案,以供中國調查人員團隊進行調查,以記錄流失到國外的中國國寶。[51]2010 年,大英博物館前館長尼爾·麥格雷戈表示望英國和中國的調查人員能夠共同研究這個有爭議的藏品。[52]2020 年,博物館任命了一名策展人來研究其藏品的歷史,包括有爭議的物品。[53]

面對爭議大英博物館明確反對歸還,表示︰「歸還主義的前提是指,在一個國家製造的任何東西都必須返回到原來的地理位置,這將清空大英博物館和世界上其他『偉大』的博物館。」[54]博物館還辯稱,據1963年的大英博物館法,任何文物一旦進入其館藏,就不得離開。[55] 不過大英博物館還是退回了塔斯馬尼亞原住民墓葬等物品。[56]

2023年8月大英博物館文物被盜事件發生後,中國大陸有媒體呼籲,要求大英博物館無償歸還中國文物。此後以該事件為題材的網絡劇《逃出大英博物館》上線播出,引發網民關注,表示「沒有一個中國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館」。有意見認為中國大陸政府並無意解決問題,僅在刻意操弄民族主義[57]

具有爭議的藏品

藏品中的爭議物品引起了廣泛關注。以下是其中一些爭議性物品:

賀歲活動爭議

2023年1月,大英博物館官方推特發佈了「韓國春節」活動預告,導致中國人在社媒批評該博物館。 [71][72]

恐怖襲擊事件

2023年8月8日,一名男子在排隊進入大英博物館時突遇襲擊被刺傷,一名男性嫌疑人已被逮捕。8月10日下午,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工作人員告訴南方都市報記者,該名男性遇襲者是中國公民[73]

盜竊

1990年,一件17世紀的酒井田柿右衛門雕像被盜。1991年,地下室兩個明治時期的雕像被盜走。1993年,十五枚羅馬時期的硬幣被盜。1996年,一個日本箱子和兩本波斯時代的書籍被盜。[74].

2002年7月,一座大理石雕像被盜。該雕像價值5萬英鎊。[75]

2023年8月16日,博物館發現有一些存放在儲藏室的黃金、珠寶被盜,同時博物館解僱了一名員工。倫敦警察廳隨即介入調查。[76]8月25日,大英博物館館長哈特維格·費沙英語Hartwig Fischer因文物盜竊事件宣佈辭職。[77]12月,大英博物館表示,該館有2000件未展出藏品失蹤、被盜或者受損,一些藏品的部件被當成廢品出售。[78]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