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特威物斯環形山(Petavius)是月球正面南半球一座大型撞擊坑,約形成於早雨海世[1],其名稱取法國耶穌會神學家、現代年代學創建者德尼·佩托英語Denis Pétau(Denis Pétau,1583年-1652年),1935年被國際天文聯合會正式接受。

Quick Facts 培特威物斯環形山, 坐標 ...
培特威物斯環形山
Thumb
月球軌道器4號拍攝的圖像,羅馬數字表示了培特威物斯月溪的分支。
坐標25.39°S 60.78°E / -25.39; 60.78
直徑184公里
深度3.33公里
余經日出時300°
命名來源德尼·佩托英語Denis Pétau
Close

描述

Thumb
環形山周邊圖,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拍攝。

該隕坑西北偏西與羅特斯勒環形山相接壤,東北偏東毗鄰霍頓隕石坑巴爾末環形山位於它的東北,東南坐落着帕雷澤西隕石坑哈澤環形山;西南則為斯內利厄斯環形山帕雷澤西月谷從佩塔維斯環形山東部穿過,而豐富海則橫亙在它的西北[2]。培特威物斯環形山的中心月面坐標25.39°S 60.78°E / -25.39; 60.78,直徑184公里[3], 深度3.33公里[4]

培特威物斯環形山外觀呈多邊形狀,損毀程度中等。坑壁平緩,外側坡特別寬闊,且帶有多道向外輻射的山脊,沿西、南二側顯示有雙壁,南側坡上坐落着衛星坑培特威物斯 C;坑壁各處高度落差極大,變化幅度接近50%,其中與羅特斯勒環形山相連的一側高達3350米,而東側壁最高還不到1800米[5];相對狹窄的內側坡帶有清晰的階地結構;隆起的坑底(中心處高出邊緣240米[5])已被熔岩流覆蓋並分佈着一組名為培特威物斯月溪的溝系;坑底中心坐落着由多座山峰組成的大型山脈,峰頂最高處將近5000米[6];從中央峰至環形山西南壁延伸着一道深壑-培特威物斯的另一條分支。

英國天文學家托馬斯·威廉·韋布(Thomas William Webb)牧師描述培特威物斯環形山為:

月球上最佳的景點之一,巨大的雙重坑壁,高達近11000英尺(3400米)的階地狀東側壁和帶有高山與裂縫的隆起坑底,所有這一切在月晨或月暮時構成一處壯觀的景色,但當太陽升起到抵達子午線前,它又會完全消失。

通過望遠鏡觀看該環形山的最佳時機,是在新月後的前三天,第四天它又會被陰影遮蔽。

70厘米的雷達圖像顯示,包含環培特威物斯環形山在內的周邊區域帶有一圈黑暈,表面平整光潔,沒有任何巨石碎岩,據認為這可能是原始撞擊產生的徑向爆炸,掃除了地表上的一切。

培特威物斯環形山西北偏北,坐落在豐富海表面的培特威物斯 B是一座有射紋系統的衛星坑,因此,被認定為形成於哥白尼紀[7]

衛星隕石坑

Thumb
LAC-98 月面圖

按慣例,最靠近培特威物斯環形山的衛星坑在月圖上以字母標註在該坑中心點的旁邊。

More information 培特威物斯, 緯度 ...
培特威物斯 緯度 經度 直徑
A 26.0° S 61.6° E 5 公里
B 19.9° S 57.1° E 33 公里
C 27.7° S 60.1° E 11 公里
D 24.0° S 64.4° E 17 公里
Close
  • 衛星坑培特威物斯 B和培特威物斯 C已被月球和行星觀測協會(ALPO)列入《帶有明亮射紋系統的撞擊坑列表》[8]
  • 衛星坑培特威物斯 B形成於哥白尼紀[5]

圖集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