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基于无线电波的物体检测系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雷達(radar)是英文「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直譯:「無線電探測與測距」)的縮寫的音譯,即用無線電波的反射信號發現目標並測定其空間位置、移動方向、速度、相對距離以及大概形狀的電子設備。雷達被廣泛應用於航空與航海導航、軍事偵察和預警、氣象觀測以及太空探索等領域。
雷達的出現,始於二戰前。雖然美、法等國亦注意到「以無線電探測目標的可能」,這在當時的學術界並不是秘密,但真正開始研製實用設備的是英、德2國。因北大西洋時常惡劣的天氣,貨運繁忙的倫敦港、樸茨茅夫港,及漢堡港時常發生輪船碰撞事故,英、德在兩戰間開發雷達的本意是在夜間或霧天協助鋼鐵貨輪航行;而欲實現以無線電探測目標,需要大功率的電磁波發射源,這在當時是物理界的前沿技術;後發展出磁控管等一系列至今仍屬高端技術的產品,歷史證明各國均為此投入了大量資金和專業人員。因此英、德早期的研究人員均不約而同地找到政府申請投資,而政府又要求項目具有軍事價值作為回報,從而在相互不知情的情況下,兩國的雷達項目均成為了機密的軍事項目。
兩國雷達的最大不同在選擇的頻段。英國一開始選擇了高頻頻段(High frequency/HF),頻率在30MHz左右。因為這是英國當時技術能夠得到的可靠的大功率發射器件的最高頻率;由於波長太長,後來戰時在英吉利海峽樹立的天線極為龐大不可移動,對小物體的檢測性能不好,戰時實際用來探測德軍機群而非單機;但是可以超視距工作,探測到因地球曲率處於地平線以下的機群或軍艦。但在1939年英國發明磁腔管後便進入大功率微波雷達俱樂部,並教導美國有關技術,美國因此在1941年後已能做出當時的船、飛機載雷達。英國於戰爭後期獲得美國提供的雷達核心部件,頻率範圍和雷達品種才開始多樣化。德國一直走錯科技樹,以洛倫玆波導為主,以VHF頻段為主(德文Kurz,意思是短),頻率200MHz-400MHz;由於磁控管技術的不成熟,功率密度太低,雷達體積巨大不可移動部署,也因技術的限制,只能用於測控,例如炸英國時測量自己在德方雷達站的方向及距離,只有當有敵機在兩者中間飛過才感知(但卻不知敵人在那),後來戰時更率先發展出機載版本用於Bf 110G-4夜間戰鬥機上,可探測到單機,英國只有木結構的蚊式易躲過偵測;但英軍當年的干擾技術基本上癱瘓了所有德國雷達。
二戰期間列強的研究使得雷達技術得以快速的發展,雷達就已經出現了地對空、空對地(搜索)轟炸、空對空(截擊)火控、敵我識別功能的雷達技術。二戰以後,雷達發展了單脈衝角度跟蹤、脈衝多普勒信號處理、合成孔徑和脈衝壓縮的高解像度、結合敵我識別的組合系統、結合計算機的自動火控系統、地形迴避和地形跟隨、無源或有源的相位陣列、頻率捷變、多目標探測與跟蹤等新的雷達體制。
後來隨着微電子等各個領域科學進步,雷達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內涵和研究內容都在不斷地拓展。目前,雷達的探測手段已經由從前的只有雷達一種探測器發展到了雷達、紅外光、紫外光、激光以及其他光學探測手段融合協作。
當代雷達的同時多功能的能力使得戰場指揮員在各種不同的搜索/跟蹤模式下對目標進行掃瞄,並對干擾誤差進行自動修正,而且大多數的控制功能是在系統內部完成的。自動目標識別則可使武器系統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空中預警機和JSTARS這樣的具有戰場敵我識別能力的綜合雷達系統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未來戰場上的信息指揮中心。
早期的雷達天線是固定的、無方向的陣列,只有距離訊息。天線在一定的時間間隔內發射射頻脈衝,將接收到的回波放大,並在示波器的CRT上顯示(即常稱的A顯示),產生一個與目標位置對應的水平線,供雷達操作員識別目標的大致距離。
但由於當時所用的射頻電波頻率較低,為了有效地發射和接收射頻信號,雷達系統需要一個很大的天線,這種天線不能遷移或者改變方向,而且只能探測到大目標,且距離信息的精度也很低。
到二戰結束時,雷達系統中那些現在熟悉的特徵—微波頻率、拋物面天線和平面位置指示器顯示,已建立起來。
當代雷達的主要特點:
圓錐掃描雷達、單脈衝雷達、無源相控陣雷達、有源相控陣雷達、脈衝壓縮雷達、頻率捷變雷達、MTI雷達、MTD雷達、PD雷達、合成孔徑雷達、噪聲雷達、衝擊雷達、雙/多基地雷達、天/地波超視距雷達等。
米波雷達、分米波雷達、厘米波雷達、毫米波雷達、激光/紅外雷達......
兩坐標雷達、三座標雷達、測速雷達、測高雷達、制導雷達等。
影響雷達探測距離的雷達方程其基本的公式是
其中
其中為雷達波的功率密度(每瓦特米的平方)由雷達發射機產生。因電磁波的功率密度和距離平方成反比遞減,而這個發射出去的雷達波功率密度在照射到目體表面後的雷達反射截面RCS為符號(米的平方)表示,被其目標表面雷達截面積反射其中一部份。因此這兩項相乘的乘積就是到達目標後開始反射的雷達功率密度而雷達波在次按照原路徑從目標反射回來功率密度又一次乘平方反比遞減,因此最後返回雷達接收天線的功率密度只剩下,而這個值最後還要在乘上雷達天線的有效接收面積。最後才是雷達接受到的功率。因此雷達的探測距離和目標的「雷達反射截面RCS、雷達功率、天線增益、天線接收面積這四項參數的大小的乘積的四次方根成正比。而雷達的RCS取決於目標物體的幾何橫截面積大小、反射率、和方向性。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