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中国法学家(1889-1971)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周鯁生(1889年3月18日—1971年4月20日),原名覽,號蔭松,湖南長沙人,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法學家、外交史家、教育家。主要在武漢大學從事學術活動,因嚴厲批判李頓調查團的報告書而著稱。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
周鯁生生於一個塾師家庭。1900年(光緒26年),入譚延闓創設的湖南省立第一小學。因成績優秀,1905年(光緒31年)被派往日本留學,入早稻田大學學習政治經濟。留學期間,加入中國同盟會。[1]
歸國後,周鯁生參加革命派的言論活動。中華民國成立後的1912年(民國元年)1月,譚延闓在漢口創刊《民國日報》,周鯁生和李劍農共同編輯。1913年二次革命中,該報作為革命派的言論機關遭到北京政府彈壓、封閉,周鯁生經上海逃往國外。周鯁生先赴英國,在愛丁堡大學學習政治經濟,獲得碩士學位。其後赴法國巴黎大學學習法學,獲得法學博士。留學期間,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周鯁生等留學生參加遊行。[1]
1921年(民國10年),周鯁生歸國,入商務印書館任編輯。翌年,獲蔡元培招聘,就任北京大學政治系教授。其間,除了教學,他專心研究國際法及外交史。1924年(民國13年)末,參加不平等條約改正運動,出版《不平等條約十講》。1926年(民國15年)2月,赴廣州從事將廣東大學改組中山大學的事宜。1927年3月,成為國立東南大學(翌年改為國立中央大學,即南京大學)教授、政治系主任。其後,應國民政府之聘,從事憲法制定事務,但因反對蔣介石,數月後辭任。[1]
1929年(民國18年)9月,周鯁生應武漢大學招聘擔任教授。在武漢大學研究國際法、外交史研究,所著《國際法大綱》、《近代歐洲外交史》等書刊行,並在《東方雜誌》發表論文。[1]
1931年(民國20年)九一八事變爆發。1932年10月,國際聯盟所派李頓調查團的報告書發表,周鯁生以《東省事件與國際聯盟》為題發表論文。文中稱,李頓調查團報告書是英國、法國等強國綏靖的結果,對日本無力的國際聯盟令中國國民十分失望,對調査團提出了嚴厲批判。1933年,周鯁生發表了論文《所謂滿洲國之承認問題》。[1]
1935年(民國24年)1月,周鯁生升任武漢大學法科研究所主任,10月任武漢大學法律系主任。1936年,兼任武漢大學教務長。1939年起,周鯁生花費數年時間赴美國從事研究。1945年4月,作為中國代表團顧問,參加了創建聯合國的三藩市會議。同年夏,周鯁生歸國,被任命為武漢大學校長。其後,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周鯁生反對內戰,同情並理解反內戰的學生運動。[1]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鯁生未繼續擔任武漢大學校長。周鯁生出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文教委員會副主任。其後歷任外交部顧問、外交學會副會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1至3屆)、第3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56年,周鯁生加入中國共產黨。[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聘請了國際法等方面的專家到外交部工作。其中,周鯁生、梅汝璈、塗允檀為外交部顧問,劉澤榮、凌其翰、陸殿棟、葉景莘、張炯伯為外交部條約委員會專門委員。1954年,他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9月,他出席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討論憲法草案,期間並發言[2]。後來,1956年倪征𣋉被增聘為外交部條約委員會專門委員。1958年8月,周鯁生、劉澤榮、倪征𣋉應召到北戴河見毛澤東和周恩來,為兩位領導做有關領海寬度和領海法律制度等問題的諮詢,共計2小時。三位專家認為,中國應以12海里為領海寬度。1958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領海的聲明》,第一條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海寬度為12海里」。自此,中國有了法定領海寬度。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周鯁生曾被抄家,但未受進一步迫害,被閒置起來。[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