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拉丁語的一個時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古體拉丁語,亦謂早期拉丁語或古拉丁語,指公元前75年以前的拉丁語,即古典拉丁語時代之前的拉丁語。[2] (在新拉丁語和現代拉丁語中,這門語言稱作prisca Latinitas ["古體拉丁語"]而非vetus Latina ["舊拉丁語"],而「舊拉丁語聖書」(Vetus Latina)通常指的是一系列聖經文本,以晚期拉丁語書寫。)
它最終來自於原始意大利語。原始意大利語不是當今意大利語的原始形態(今天的意大利語直接來自於古體拉丁語的後代,通俗拉丁語)。此處原始意大利語指的是意大利語族語言,比如威尼托語、拉丁語、奧斯坎語的最早共同祖先,
最遲自18世紀,「舊(old)」、「早期(early)」與「古體(archaic)」的用法已在言及古拉丁語的出版物中形成標準。此定義竝非武斷,此類術語指的是這樣的作品:使用的拼寫規範和單詞形式,一般無法在羅馬帝國時期的作品中找到。
最早爲人所知的拉丁語樣本是普羅內斯太金飾針。一項2011年的新研究宣稱它是真實的,「任何有理據的懷疑都無法推翻」[3]。可追溯到西元前7世紀上半葉的東方化時期。[4]
古體拉丁語的概念 (Prisca Latinitas) 與古典拉丁語的概念一樣古老,都可最早追溯至羅馬共和國晚期。西塞羅在他的時代,和別人一樣,注意到了他日常使用的語言,大概是城市上流階級的拉丁語, 保留了一些世代相傳的古詞彙和短語, 他稱之作verborum vetustas prisca,[5] 譯作「詞彙/語言的古代時期」。
在古典時期, Prisca Latinitas, Prisca Latina和其他使用此形容詞的習語總是指一種先前語言的殘餘,但羅馬的文獻學家高估了這種語言的古老程度。他們提到的Viri prisci, "古人",是羅馬建立之前拉丁地區的人。也就是說,這些學者可能將羅馬王政時代,或者早期共和國時代的語言,當成了羅馬建城時的語言。
在後期拉丁語時期,通俗拉丁語大盛,而古典拉丁語已不再時興。講拉丁語和希臘語的語法學家面對着多個階段或風格的語言。聖依西多祿提出了一個在他那個時代,或之前就已經存在的分類方案:「四種拉丁」(此外,有些人說有四種拉丁語,"Latinas autem linguas quattuor esse quidam dixerunt")。[6] 他們是Prisca,在羅馬建城前講的,那時雅努斯和撒頓努斯統治了拉提姆, 一直到他創作《Carmen Saliare》的日期;Latina,從拉提努斯國王時期開始,在這一時期,他頒佈了十二銅表法;Romana, 基本上等同於古典拉丁語; 還有Mixta, "混合了"古典和通俗拉丁語,以後期拉丁語爲今人所知。在聖依西多祿之後的幾千年裏,這個方案一直沒有什麼變化。
注意:聖依西多祿的劃分和他對歷史的描述竝不準確。
1874年,約翰·沃茲沃斯(John Wordsworth)論斷如下: 「早期的拉丁語讓我瞭解整個共和國時期的拉丁語,它的音調和外在形式,都與帝國時期的拉丁語區別驚人。"[7]
儘管這些差異顯著,而且容易被讀者識別,但它們並不會造成語言障礙。 至少,帝國時代,講拉丁語的人沒有提及理解古拉丁語是否有困難,除了一小撮文本——一定是從王政時代流傳下來的,主要是歌曲。因此,早期共和國時代的十二銅表法可被人們理解,但大概寫於努馬·龐皮里烏斯時期的《Carmen Saliare》,還不完全清楚,而且至今如此。
共和國中期,有一位羅馬文人,他對古體拉丁語提出的觀點,至今流傳。他就是歷史學家波利比烏斯,[8] 讀過"羅馬和迦太基的第一項條約"。他寫道,這項條約"始於盧修斯·尤尼烏斯·布魯圖斯 和馬可·霍拉斯執政時,國王被驅逐後的第一任執政官"。關乎早期執政官的信息語焉不詳,但波利比烏斯也談到這項條約於薛西斯一世入侵希臘28年前簽訂;也就是說,在公元前508年,大概就是推定的羅馬共和國初建之時。他如此描述條約用語:「古羅馬語與現代差別太大,只能認出一部分,而且,即使是最聰明的人也得努力一番」。
古體拉丁語和古典拉丁語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別,因為共和國的大部分時間都使用舊拉丁語,但是早期的拉丁語變爲晚期。對Wordsworth之後的編者,若以共和國的結束爲這一分界,那就太晚了;查爾斯·埃德溫·班納特(Charles Edwin Bennett)說:"'早期拉丁語' 必然是個有點含糊的術語...貝爾的那本《De locativi in prisca Latinitate vi et usu》,1889年出版於布雷斯勞,[9] 設定早期到後期的界限在公元前75年。給出確定的日期真的不可能,因爲古體拉丁語竝未猝然消失,而它甚至延續到了帝國時期。"[10] 在這一學術爭執中,Bennett自己設定的公元前100年未佔上風,而貝爾的公元前75年則成爲了四卷《洛布古典叢書》和其他主要經典彙編中的標準。
古體拉丁文著作始於公元前3世紀。這些都是完整的或近乎完整的作品,以他們自己的名字作為手稿從其他手稿中複製流傳下來,無論當時的手稿是什麼。此外還有其他作者引用的作品片段。
不少銘刻在其原始媒介上被畫下、雕刻下、印下,它們逃過時間的蹂躪,流傳下來了。其中一些是從其他碑文中抄來的。任何銘文都不可能比希臘字母進入意大利更早,但那個時代的銘文也無一倖存。銘文的考古學年代難以精確斷定,所以不可能給任何一個銘文指定具體年份,但最早的遺存可能是公元前6世紀。然而,一些文字的選段還存在於古典作家的作品中,其創作年代必然比共和國更早,大概在羅馬王政時代。
語料列表見下:
著名的古體拉丁語片段和推斷的日期如下。
有如下作家:
存世的拉丁銘刻以多種伊特拉斯坎字母書寫,後進化爲拉丁字母。寫作習慣隨着時間和地點的不同而變化,直到古典時期的規範戰勝了之前的標準。古時候那些作家的作品,被複製到古典時代的手稿中。原著不存在了。
某些上古拉丁語與古典拉丁語的區別只是拼寫上的;一般認爲二者發音基本一致:[11]
這些區別不一定同時存在,也不普遍;另外這意味着,c可以既代表古典時代的c也代表古典時代的g。
一般認爲,古拉丁語的重音曾在其詞的第一個音節,直到公元前250年。除第一個音節外,所有音節都是無重音的,且語音弱化的程度更大。大約從那時開始,古典拉丁語的重音系統開始發展。它至少經歷了一個中間階段,可見於普勞圖斯的作品中:在四音節單詞中,若所有音節都是短音,則重音出現在倒數第四個音節上。
許多原始印歐語的二合元音在重讀音節中留下了,包括 /ai/ (後來寫作ae); /ei/ (後來是ī); /oi/ (後來是ū,或者某些時候oe); /ou/ (來自原始印歐語/eu/ 和/ou/; 後來是ū).
古拉丁語的二合元音ei 變化階段如下:ei > ẹ̄ > ī。中間狀態下的 ẹ̄ 被簡單的寫成e,但必然區別於普通的長元音ē,因爲ẹ̄ 隨後與ī相混而ē 卻不。一般認爲ẹ̄的發音位置比e高(例如,或許ẹ̄ [eː] 和ē [ɛː] 都存在的時候,之間有對立)。原本的元音/ei/同ī相混之後,舊拼法ei依然用了一陣, 結果就是ei開始表示 ī ,甚至用ei來拼寫原來就有的ī,而這些ī本和原來的ei無關。 例如單數屬格-ī, 碑刻上最早的拼法幾乎只用-i ,但後來既有-i 也有-ei。
在非重音音節,*oi和*ai已經在信史時期混爲ei (除了一處例外,poploe,古典拉丁語爲populī,意爲"people"。發現於一份後來的手稿,記載了早期拉丁語時代的歌曲)。根據上述過程,最終都演變成ī。
古體拉丁語常有一些短元音,不同於古典拉丁語,反映了尚未發生的語音變化。例如,好運刻辭有duenos"好,善",後來文本的形式則是duonos,再後來,到古典拉丁語時期則是bonus。
亦有一wo > we變化與之相抵,大概在前150年見於確定的文本之中,還發現了許多更早的形式(例如早期的votō, voster, vorsus 之於後來的vetō, vester, versus).
古體拉丁語一般保留了PIE的格結尾-os和-om(後來是-us和-um)。
元音間的/s/ (發音爲[z]) 保留到了公元前大概350年,在那時變爲/r/ (變化過程:/s/>/z/>[r])。這種「兒化」影響了變格:
早期古典拉丁語, honos, honoris (來自honos, honoses); 西塞羅依然用此一形式。
古典拉丁語honor, honoris ("honor")。
一些上古拉丁語文本保留元音間的 /s/ ,例如lases 之於lares。後來元音間的/s/大多要麼來自於早期/ss/在長元音或雙元音後的弱化、要麼來自於藉詞、或是後來的重構。
還有許多沒有消失的輔音叢,例如iouxmentom (later iūmentum, "馱畜");losna (後來是lūna, "月") < *lousna < */leuksnā/; cosmis (後來是cōmis, "有禮貌的,恭敬的"); stlocum, acc. (後來是locum, "處,所,地點")。
早期的du /dw/變成了後來的b: duenos > duonos > bonus "好"; duis > bis "兩次、二度"; duellom > bellum "戰爭".
末尾輔音d/d/出現在奪格(後來消失)和第三人稱次動詞(後來是t).
拉丁語名詞一般以語法格相區別,用一個結束語或後綴來決定它在句子中的用法:主語、謂語等等。而名詞的主體則是詞幹,如puella,其原本的詞幹即爲puella-。詞幹的最後一個字母和格結尾的組合通常會形成一個結尾,也稱為格結尾或終止形。例如,詞幹puella-加上一個格結尾-m形成賓格puellam,結尾是-am。[12]
在古典拉丁語教科書中,變格以詞幹結尾的字母命名,或者說,從第一、第二等命名到第五。學習變格時,課本可能會列出詞形變化表作爲範例,也就是列出一個典型詞彙的全部格。這種辦法少見於古體拉丁語,也竝不有效。與古典拉丁語相反,古拉丁語反映了此語言演化自拉提姆地區一個未知的假設祖先:詞的結尾多樣,而使用它們則取決於時間和地點,例如下面變化表將會提到的奪格問題。任何詞形變化都會受到這些約束,如果普遍應用於語言,就會導致錯誤的結構,即古體拉丁語語料庫中沒有證明的假設詞。然而,準古典時期,比如說普勞圖斯時代的傳世文獻確實列出了一些詞的具體形式。我們可以從拉丁語不同的發展階段,推斷出在某一時期詞尾的形態具體應該如何,但這些詞尾可能無法用詞形變化的範例來直接證明。例如,對第二變格法的詞, *campoe "(複數)平原,平地(古典時期是campī)"沒有記錄(也就是說,沒法斷定當時具體的讀音和寫法,也許當時寫作 *campoi,甚至 *campei),但poploe "人們,人民(古典時期是populī)"則被傳世文獻的例子確證了。
方位格在古拉丁語中是一個獨立的格,但其功能逐漸減少。單數位置格發生了規律的音變,最終與單數屬格合併。而對於複數形式,在古拉丁語之前的所有意大利語族語言中,方位格都與奪格同形。[13]
'A-詞幹'變格。此變格名詞經常以–ā結尾,通常是陰性。[14]
少數主格以-s結尾的陽性名詞說明其單數主格結尾原來可能有-s:paricidas與後來的paricida,但–s趨於消失[15]。在複數主格和單數屬格中,-ī代替了原來的-s。[16]
在單數屬格中, –s 被–ī替代,結果縮短了的二合元音-ai隨後寫爲-ae。[17] 原始形式依然在某些固定搭配中保留,如pater familiās。複數屬格以-āsōm結尾(古典時期的-ārum發生了s-z-r變化),從代詞變化中借來,開始代替原來的-om。[16]
單數與格末尾的i可長[18] 可短。[19] 末尾變成了–ae,–a (Feronia) 或者 –e (Fortune)。[18]
單數賓格末尾的-m前,拉丁語的-a都縮短了。[19]
單數奪格的-d一般在長元音後消失。[19] 在複數奪格和複數與格中,-abos繼承於後期印歐語*–ābhos[20],只用於陰性名詞(如deabus)。 *–ais > –eis > īs亦與o-變格的–ois發生的變化相符。[21]
呼格繼承了短-a。後來單數主格的-ā縮短時,與之相混了。[19]
方位格不適用於puella這樣的意思, 於是單數的Roma和複數的Syracusae都被替換。複數方位格已經和奪格–eis混合了。
campos, –ī
田地,平原,陽性 |
saxom, –ī
巖、石,中性 | |||
---|---|---|---|---|
單 | 複 | 單 | 複 | |
主 | campos | campei < campoi | saxom | saxā,
saxă |
呼 | campe | saxă | ||
賓 | campom | campōs | saxom | saxā,
saxă |
屬 | campī | campōm | saxī | saxōm |
與 | campō | campeis < campois | saxō | saxeis < saxois |
奪 | campōd | saxōd | ||
位 | campei | saxei |
o-變格的名詞詞幹以短ŏ結尾,來自原始印歐語元音變換的o-等級。[22] 古典拉丁語發生了ŏ > ŭ的變化,但希臘語則至今保留-os。這一變格有兩種性:陽性單數主格是-os,而中性則是-om。
某些單數主格以-ros或-ris結尾的詞,輔音中的元音消失,條件尚不清楚:[23] *agros > *agrs > *agers > *agerr > ager。(還有terr "三次"之於後來的ter < *tris,出現在普勞圖斯的著作中。)
出現許多異體拼寫:
'輔音詞幹'和'i-詞幹'變格。這一變格涵蓋了所有三種性。詞幹以輔音結尾,除了某些以-i (i-詞幹變格!)結尾的特殊情況。i-詞幹是元音詞幹,在原始意大利語時期已與輔音詞幹部分融合,在古體拉丁語中則更進一步。[29] i/y和u/w既可被視作輔音,亦可被視作元音;因此它們被分類爲半元音。混合詞幹變格則部分類似於輔音詞幹變格,部分類似於i-詞幹變格。輔音詞幹變格根據詞尾輔音不同而有輕微差別: 塞音(p, t, k, b, d, g-), r-, n-, s-, 等等[30]。 下表包括輔音詞幹(reg-)和i-詞幹(igni-)。
rēx, rēges
王,陽性 |
ignis -is
火,陽性 | |||
---|---|---|---|---|
單 | 複 | 單 | 複 | |
主 | rēx | rēgeīs,
rēgīs, rēgēs, rēgĕs |
ignis,
ignes |
igneīs,
ignēs, ignīs, ignĕs |
呼 | ||||
賓 | rēgem | rēgeīs,
rēgīs, rēgēs |
ignim | igneīs,
ignēs, ignīs |
屬 | rēges,
regis, regos, regus |
rēgom,
rēgum, rēgerum |
ignis | igniom,
ignium |
與 | rēgei,
rēgī, rēgē, rēgě |
rēgebus,
rēgebūs, rēgibos, rēgibus |
igni,
igneī, ignē |
ignebus,
ignebūs, ignibos, ignibus |
奪 | rēgīd,
rēgĭd, rēgī, rēgē, rēgĕ |
ignīd,
ignĭd, ignī, ignē, ignĕ | ||
位 | rēgī | rēgebos | ignī | ignibos |
對於輔音詞幹變格,在單數主格中,-s是直接附着在詞幹輔音上的,但在古體拉丁語時期,這兩個輔音的組合產生了「修改的」主格。這一情況在不同的「修改」階段以不同的詞語出現。[31] 比如說,一部分中性名詞相比於其本來應有的主格形式,缺失了詞幹結尾,例如單數主格cor < *cord,但單數屬格cordis;意爲"心"(同源於英語heart,而heart保留了輔音d>t)。[32]而g則清化爲k,和s一起寫爲x(讀作/ks/);b+s也可能已經清化爲ps。
單數屬格詞尾有-is < -es和-us < *-os變化。[33] 在複數屬格中,有些形式似乎是將格結尾附加到屬格單數上,而不是詞幹上:regerum < *reg-is-um.[34]
單數與格的-ī 在公元前200年後替代了-eī和-ē 。
單數賓格中,在輔音後,有-em < *-ṃ。[33]
單數奪格的-d在前200年後丟失[35]。對於複數奪格和複數與格 ,早期詩歌有時用-būs。[35]
單數方位格,最早的形式類似與格,但之後同化於奪格,因此產生了「方位奪格」。[36]
'u-詞幹'變格。此以ŭ結尾的名詞有陽、陰、中全部三種性。此外還有長音的ū詞幹變格,只有些許孤例,如sūs, "豬、豕",在此不詳述。[37]
'e-詞幹'變格。它的形態與古典拉丁語非常接近。
人稱代詞是古體拉丁語銘文中最常見的一種。在這三個人稱中,單數奪格結尾與單數賓格結尾相同。
ego, 吾,我 | tu, 你,汝,爾 | suī, 彼自身,他們自己 | |
---|---|---|---|
單 | |||
主 | ego | tu | — |
賓 | mēd | tēd | sēd |
屬 | mis | tis | sei |
與 | mihei, mehei | tibei | sibei |
奪 | mēd | tēd | sēd |
複 | |||
主 | nōs | vōs | — |
賓 | sēd | ||
屬 | nostrōm,
-ōrum, -i |
vostrōm,
-ōrum, -i |
sei |
與 | nōbeis, nis | vōbeis | sibei |
奪 | sēd |
古體拉丁語中, 關係代詞也是另一個常見的概念,尤其是在碑文裏。這些形式相當不一致,留下許多有待學者重建的地方。
queī, quaī, quod 誰,何 | |||
---|---|---|---|
單 | |||
陽 | 陰 | 中 | |
主 | queī | quaī | quod |
賓 | quem | quam | |
屬 | quoius, quoios, -a, -um/om
(根據所有者的性別) | ||
與 | quoī, queī, quoieī, queī | ||
奪 | quī, quōd | quād | quōd |
複 | |||
陽 | 陰 | 中 | |
主 | ques, queis | quaī | qua |
賓 | quōs | quās | |
屬 | quōm, quōrom | quōm, quārom | quōm, quōrom |
與 | queis, quīs | ||
奪 |
幾乎沒有證據表明古體拉丁語動詞形式的屈折變化。現存的少數碑文,往往形式不一。因此,下表,既有學者以古拉丁語碑文證明的,也有學者據其他早期印歐語言,如希臘語和意大利語族語言重新構造的,比如奧斯坎語和翁布里亞語。
直陳現在時: Sum(是,存在) | 直陳現在時: Facio(做,爲) | |||||||
---|---|---|---|---|---|---|---|---|
古體 | 古典 | 古體 | 古典 | |||||
單 | 複 | 單 | 複 | 單 | 複 | 單 | 複 | |
第一人稱 | (e)som | somos, sumos | sum | sumus | fac(e/ī)ō | fac(e)imos | faciō | facimus |
第二人稱 | es | esteīs | es | estis | fac(e/ī)s | fac(e/ī)teis | facis | facitis |
第三人稱 | est | sont | est | sunt | fac(e/ī)d/-(e/i)t | fac(e/ī)ont | facit | faciunt |
直陳完成時: Sum(是,存在) | 直陳完成時: Facio(做,爲) | |||||||
---|---|---|---|---|---|---|---|---|
古體 | 古典 | 古體 | 古典 | |||||
單 | 複 | 單 | 複 | 單 | 複 | 單 | 複 | |
第一人稱 | fuei | fuemos | fuī | fuimus | (fe)fecei | (fe)fecemos | fēcī | fēcimus |
第二人稱 | fuistei | fuisteīs | fuistī | fuistis | (fe)fecistei | (fe)fecisteis | fēcistī | fēcistis |
第三人稱 | fued/fuit | fueront/-erom | fuit | fuērunt | (fe)feced/-et | (fe)feceront/-erom | fēcit | fēcērunt/-ēre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