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公島
山东的岛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劉公島是一個位於中國山東省威海港附近的島嶼,地處華東地區山東半島東端威海灣灣口,島面積3.15平方公里,島岸線長14.95公里。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8年9月20日) |
地理
劉公島與威海港相距4公里,其附近有一些島嶼,包括東部的東泓列島及西部的黃島等。威海位於山東半島東北端,與遼東半島的旅順口相對,威海的港灣位於兩半島之間,而劉公島處於威海港灣的中央,軍事上戰略地位重要。有稱「東隅屏藩」。明、清至解放前諸多海上戰事發生於此,特別是甲午戰爭留下了深刻的歷史印跡。

劉公島地形北陡南緩,最高處在旗頂山,海拔153.5米。島上樹木茂盛,以黑松 (植物)為主,多達2,700餘畝,因此在1985年被命為國家森林公園。
歷史
劉公島上人類居住的歷史悠久。據出土文物顯示,約7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島上曾挖掘出新石器時代的石斧、陶罐、遺址等。
明朝海運業興隆,到劉公島停泊的運船日增,島上居民也隨着增加。明代倭寇屢犯中國沿海,威海也深受其害。為加強海防,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設立了威海衛,屯兵駐守。從此,威海衛港及劉公島便為海防重地。
清朝時期,中國的首都是北京,渤海為北京、天津的外海。而威海衛與遼東半島尖端的旅順,共扼渤海咽喉,形同京津門戶,劉公島戰略地位因而極其重要,被選為北洋海軍及其艦隊的駐泊之所,與以艦艇修理為主的旅順,共同為北洋海軍的重要基地。
1887年,威海海防工程建設開始。劉公島為海防建設的重點。當時建有六座炮台、鐵碼頭、麻井子船塢,設立了水師學堂、工程局、機械局、電報局、彈藥庫等。
1888年12月17日北洋艦隊在劉公島正式成軍,丁汝昌為北洋海軍提督。此時,這支近代化的海軍己擁有大小艦艇25艘,總噸位4萬多噸,實力居世界第四位,亞洲第一位。
1889年北洋海軍提督署(又稱水師衙門)竣工。
1895年2月17日日本軍在甲午戰爭後期登上了劉公島,接收了島上的所有軍事設施、大量的軍備物資,並俘獲了北洋艦隊殘餘港內的十艘軍艦。經營近20年的北洋艦隊就此終結。日軍佔領劉公島3年一直到1898年。


1938年3月,日軍第二次佔領劉公島,在島上設立華北要港司令部,駐紮華北臨時政府海軍。此時,島上英軍除少數勤雜人員外,大部分撤至香港。
1940年11月1日,英軍全部撤離劉公島。[註 1]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威海衛。
195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進駐,此後劉公島長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北海艦隊的重要基地之一。
1985年被命名為「國家森林公園」。
1999年劉公島被建設部命為「國家級文明風景區」。
島上名勝古蹟及文物
- 北洋水師忠魂碑
註釋
相關條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