仵墉(1870年—1947年)字崇如陝西蒲城人。清朝及中華民國政治人物。[1]

生平

清朝光緒二十年(1894年),仵墉中舉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同年閏五月,著交吏部掣籤分發各省,以知縣即用[2]。歷任直隸省樂亭縣知縣、長垣縣(今屬河南省)知縣、祁州(今安國縣)知州、安州(今安新縣)知州、滄州知州、灤州知州。

中華民國成立後,仵墉歷任昌黎縣饒陽縣[3]長垣縣[3]趙縣霸縣臨榆縣[4](今屬秦皇島市)縣知事、縣長等職務。在清末民初前後共任知縣、知州、縣知事、縣長28年。[1]

九一八事變之後,時任臨榆縣縣長的仵墉由張學良薦任察哈爾省民政廳廳長。因察哈爾省主席兼第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赴前線督師,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月12日,仵墉被國民政府令暫代察哈爾省主席。任內仵墉赴北平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請示,後來留在北平未歸,任北平市政府參事。[1]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仵墉辭去北平市政府參事職務,在家閒居,並拒絕了到滿洲國做官的邀請,後稱病入住醫院。日軍進入北平後,強佔了其位於錢糧胡同的住宅,仵墉乃令家人在北平西城租房居住。在此期間,他與尚節之賈佩卿陳紫倫等朋友結成「龍亭會」,每周六在北海五龍亭聚會,創作詩詞,後又改在其家聚會。抗戰期間,仵墉一家生活十分困難,兒子49歲便病死,但他仍對家人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寧可全家餓死,決不受日偽一粟一縷!」[1]

抗日戰爭勝利後,仵墉失明,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冬返回了陝西蒲城賢坡村。次年春,胞弟病逝,仵墉悲痛生病,於當夏病逝。[1]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