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一个国际组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不結盟運動(英語:Non-Aligned Movement, NAM)是一個由120個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成員國之間不正式結盟以及反對任何國家集團。它成立的目的是為了在冷戰背景下促進和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也是繼聯合國之後,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國際組織。[3][4][5]
不結盟運動起源於韓戰之後,是一些國家在冷戰期間為平衡世界TslenPolarit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兩極分化做出的努力,當時美蘇兩個大國分別組建了自己的集團,並開始實施將其它國家和地區納入其勢力範圍的政策。東方陣營是由蘇聯組建的社會主義陣營,軍事聯盟是華沙條約組織,西方陣營是由美國組建的資本主義集團,其中許多國家是軍事同盟北約的成員國。1961年,在南斯拉夫總統約瑟普·布羅茲·鐵托、印度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埃及總統賈邁勒·阿卜杜-納賽爾、加納總統夸梅·恩克魯瑪和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的倡議下,根據1955年萬隆會議商定的原則,不結盟運動在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正式成立。[6][7][8]
菲德爾·卡斯特羅在1979年的《夏灣拿宣言》中總結了該組織的宗旨,即確保「不結盟國家的獨立、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以「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新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和一切形式的外國侵略、佔領、統治、干涉或霸權,以及反對大國和集團政治」。[9]
大約三分之二的聯合國成員國是不結盟運動的成員國,佔世界人口的55%。成員國主要由發展中國家組成,但不結盟運動也有一些發達國家。[10]
不結盟運動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擁有很強的影響力,不結盟運動的國際政策在非殖民化、裁軍、反種族主義和反對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等問題上取得了重大成功,並在整個冷戰期間持續進行。成員國之間也發生過武裝衝突,一些成員國與蘇聯、中國或美國發展了更密切的關係。自1991年冷戰結束後的幾年裏,不結盟運動一直致力於發展多邊關係,以及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團結與合作。[10]
1950年,印度和南斯拉夫首次在聯合國使用「不結盟」一詞,這兩個國家都拒絕與韓戰中的任何一方結盟。根據1955年萬隆會議的原則,不結盟運動作為一個國際組織於1956年在南斯拉夫布里俄尼群島成立,並於1956年7月19日簽署《布里俄尼宣言》。宣言由南斯拉夫總統約瑟普·布羅茲·鐵托、印度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和埃及總統賈邁勒·阿卜杜勒·納賽爾簽署。宣言的一句話是「和平不能通過分離來實現,而是通過在全球範圍內實現集體安全和擴大自由,以及終止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統治來實現」。根據印度國民大會黨理論家雷焦爾·卡里姆·拉斯卡爾的說法,不結盟運動起源於印度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和第三世界新獨立國家的領導人「在複雜的國際形勢下,被要求效忠於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以維護其獨立和主權的願望。[11][12]
不結盟運動主張在冷戰期間,發展中國家在西方集團和東方集團之間採取中立路線。1953年,印度外交官克里什那·梅農在聯合國首次使用不結盟這一短語來代表這一理論。[13]
不久之後,不結盟一詞就成為了1961年首次舉行的不結盟會議的名字。「不結盟」一詞於1953年在聯合國被確立。尼赫魯在1954年斯里蘭卡科倫坡的一次演講中使用了這個短語。在這次講話中,周恩來和尼赫魯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描述為中印關係的指導原則,稱為「五項約束」;這些原則後來成為不結盟運動的基礎。這五項原則是:
不結盟運動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是1955年的萬隆會議,會議是由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主辦的亞非國家會議,他為推動不結盟運動做出了重大貢獻。會議匯集了蘇加諾、吳努、納賽爾、尼赫魯、鐵托、恩克魯瑪和梅農,以及胡志明、周恩來和諾羅敦·西哈努克等國家領導人,以及年輕的英迪拉·甘地,通過了一項「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宣言」,其中包括周恩來和尼赫魯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及在冷戰中保持中立的集體承諾。萬隆會議六年後,南斯拉夫總統約瑟普·布羅茲·鐵托的倡議促成了1961年9月在貝爾格萊德舉行的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會議。不結盟運動一詞最早出現在1976年的第五次會議上,與會國被表示為該運動的成員。
在1970年9月的盧薩卡會議上,成員國表示將和平解決爭端和放棄與大國建立軍事聯盟作為該運動的目標。另一個增加的目標是反對在外國駐紮軍事基地。
1975年,聯合國大會的成員國與阿拉伯國家和蘇聯為首的東方集團的支持下推動了第3379號決議。這是一項聲明性的非約束性措施,將猶太復國主義等同於南非的種族隔離,並將其視為種族歧視。不結盟運動成員國的投票在聯合國產生了多數票,在一些決議中系統性地譴責以色列。[14]
20世紀70年代,古巴為不結盟運動中在世界上發揮領導作用做出了重大貢獻。古巴設立了軍事顧問團和經濟社會改革計劃。1976年不結盟運動世界會議讚揚了古巴的國際主義,「這有助於安哥拉人民挫敗南非種族主義政權及其盟友的擴張主義和殖民主義。」下一次不結盟運動會議定於1979年在夏灣拿舉行,由菲德爾·卡斯特羅主持,他成為不結盟運動事實上的領導人。1979年9月的會議標誌着古巴聲望的頂峰。大多數與會者認為,古巴在冷戰中與蘇聯陣營不是結盟關係。[15]
1979年12月,蘇聯入侵阿富汗。在此之前,阿富汗也是不結盟運動的主要成員。在聯合國,不結盟成員國以56票贊成、9票反對、26票棄權譴責蘇聯。古巴投票反對該決議並支持蘇聯。在卡斯特羅沒有成為該運動的高調發言人,古巴失去了不結盟的領導地位和聲譽。不結盟運動在蘇阿戰爭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許多不結盟運動成員國尤其是大多數穆斯林國家譴責了這場戰爭。[16]
隨着冷戰結束,不結盟運動發生了改變。1991-1992年南斯拉夫(創始成員國之一)的解體也影響了該運動;1992年聯合國大會期間在紐約舉行的不結盟運動部長級會議暫停了南斯拉夫的成員資格。南斯拉夫的繼承國對成為不結盟運動的成員國幾乎沒有興趣,除了斯洛文尼亞、北馬其頓和科索沃(即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克羅地亞、黑山和塞爾維亞)外,其它繼承國都保留了不結盟運動觀察員地位。另一個創始成員國印度也降低了對不結盟運動的關注和發展。[17][18][19][20]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和哥斯達黎加的加入申請分別於1995年和1998年被拒絕。2004年,馬耳他和塞浦路斯根據要求加入歐盟,不再是不結盟運動的成員國。阿塞拜疆和斐濟是最近加入不結盟運動的國家,均於2011年加入。白俄羅斯於1998年加入,是不結盟運動的唯一歐洲成員國。[19]
自冷戰結束以來,不結盟運動被迫重新定義立場,並在新的世界體系中重塑其宗旨。一個主要問題是,它的任何基本意識形態,主要是國家獨立、領土完整以及反對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鬥爭,是否適用於現代社會。該運動強調多邊主義、平等和互不侵犯的原則,試圖成為全球發展中國家更強有力的代言人,並成為一種可以在國際層面促進成員國需求並加強其在與發達國家談判時的政治影響力的工具。在努力推進發展中國家利益的過程中,該運動強調了成員國之間合作與團結的重要性。然而,與過去一樣,凝聚力仍然是一個問題,因為組織的規模以及議程和忠誠的分歧帶來了持續分裂的可能性。雖然就基本原則達成一致是順利的,但對特定的國際問題採取明確行動的情況很少見,該運動更傾向於提出批評或支持的建議,而不是通過具有強制性的決議。[21][22]
不結盟運動認為自己依然存在作用:在它看來,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仍然被剝削和邊緣化,不再是被對立的超級大國剝削,而是在一個單極世界中,該運動真正反對的是西方霸權和新殖民主義。它反對外國佔領、干涉內政和侵略性單邊措施,但它也轉向關注成員國面臨的社會經濟挑戰,特別是全球化所表現出的不平等和新自由主義政策的影響。不結盟運動已將欠發達地區、貧困和社會不公定義為對和平與安全日益嚴重的威脅。[23]
第16屆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於2012年8月26日至31日在伊朗德黑蘭舉行。據邁赫爾通訊社報道,來自150多個國家的代表計劃出席。最高級別的出席者包括27位總統、2位國王和埃米爾、7位首相、9位副總統、2名議會發言人和5位特使。在峰會上,伊朗接替埃及擔任2012年至2015年期間的不結盟運動主席。[24][25]
2016年,委內瑞拉主辦了第17屆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26][27]
阿塞拜疆是2019年第18屆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的東道國,在2024年1月在烏干達康培拉舉行的第19屆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之前擔任不結盟運動主席。[28]
建立不結盟運動的原因是一些國家不希望組建或加入地緣政治或軍事聯盟,因此本身沒有非常嚴格的組織結構。[29]1996年《卡塔赫納方法論文件》界定了一些組織基礎。不結盟國家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會議是「最高決策機構」。主席職位在各國的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之間輪換,並在每次峰會上更換。[30]
加入不結盟運動要符合聯合國規定的國際準則。目前的加入要求是,候選國必須按照1955年的十項「萬隆原則」進行實踐:[30]
不結盟運動的主席包括許多歷史上的知名人物,如軍國主義和反共主義者蘇哈托和民主社會主義者、著名的反種族隔離活動家納爾遜·曼德拉。由許多意識形態截然不同的政府組成的不結盟運動,以其對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公開承諾而團結一致。1983年3月在新德里舉行的第七次峰會上,該運動將自己描述為「歷史上最大的和平運動」。不結盟運動同樣重視裁軍。不結盟運動對和平的承諾早於1961年正式制度化。1956年,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政府首腦之間的布里奧尼會議認識到,和平鬥爭與裁軍努力之間存在着至關重要的聯繫。[31][32][33][34]
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初,不結盟運動還發起了重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商業關係的運動,即新國際經濟秩序(NIEO)和文化產物新世界信息和通信秩序(NWICO)。後者引發了不結盟運動關於通信合作的倡議,即1975年創建的不結盟新聞機構庫,後來於2005年轉變為不結盟運動新聞網。
不結盟運動支持合作政策,特別是多邊合作、為所有相關方提供互利的政策和做法。幾乎所有不結盟運動成員國也是聯合國成員國。這兩個組織都有明確的和平合作政策,但不結盟運動在多邊協議方面取得的成功往往被更大、西方和發達國家主導的聯合國所忽視。不結盟運動在非洲種族隔離問題以及巴勒斯坦民族主義等問題的多邊合作取得了適度的成功,並在許多意識形態和其它衝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包括極端反對種族隔離政策和支持羅德西亞和南非等地的游擊運動。[35][36]
不結盟運動直言不諱地批評了當前的聯合國結構和權力動態,並倡導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改革,稱該組織被強國以違反該運動原則的方式利用。它提出了一些建議,稱這些建議將加強「不結盟」國家的代表性和權力。擬議的聯合國改革也旨在提高聯合國決策的透明度和民主性。不結盟運動認為聯合國安理會是最扭曲、最不民主、最需要重塑的因素。[37]
自1961年以來,不結盟運動一直支持在聯合國討論波多黎各自決問題。奧斯托斯民族獨立運動本應在第十五屆首腦會議上就此事提出一項決議,但沒有取得進展。
自1973年以來,不結盟運動一直支持在聯合國討論西撒哈拉自決問題。不結盟運動在其會議(沙姆沙伊赫,2009年)上重申支持撒哈拉人的自決權,在任何有效選擇之間做出選擇,歡迎各方之間的直接對話,並銘記聯合國在撒哈拉問題上的責任。[38]
不結盟運動公開致力於可持續發展和實現千年發展目標的原則,但認為國際社會沒有創造有利於發展的條件,侵犯了每個成員國的主權發展權。全球化、債務問題、貿易公正、外國援助減少、捐助者條件以及國際金融決策缺乏民主等問題被列為阻礙發展的因素。[39]
近年來,該組織批評了美國外交政策。不結盟運動的一些成員譴責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和反恐戰爭、企圖扼殺伊朗和朝鮮的核計劃及其它行動,稱美國企圖踐踏小國主權;在最近的一次峰會上,朝鮮議會常務委員會主席金永南表示:「美國正試圖剝奪其它國家展開和平核活動的合法權利。」[40]
不結盟運動南南技術合作中心(NAM CSSTC)作為一個國際組織,使發展中國家能夠提高國家實力和集體獨立,是不結盟運動努力的一部分。不結盟運動南南技術合作中心位於印度尼西亞雅加達,以南南技術合作為重點。不結盟運動CSSTC成立於冷戰結束幾年後,旨在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加快增長。1995年10月18日至20日,140個國家在卡塔赫納德印第亞斯聚集並接受了一份最後文件,該文件在最後文件第313段中規定在印度尼西亞建立南南技術合作中心。[41][42]
根據《最後文件》,該組織旨在實現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使發展中國家成為國際關係中的平等夥伴。
該組織的的主要機構是董事會。此外,董事會與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領導的理事會有協商安排,其成員包括汶萊大使、古巴大使和南非大使。該組織由印度尼西亞的志願者捐款資助。NAM CSSTC及其官員由一名全職工作人員組成,他們不隸屬於任何其他政府機構,除了他們的行政官員負責人,行政官員通常由印度尼西亞各部委的一級或二級工作人員提名。有人說,該組織是建設不結盟運動成員國能力的一項重大努力。[43][44]
在不結盟運動南南合作委員會成立的前幾年,1992年在雅加達舉行了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討論加強集體自治和審查國際經濟環境的努力,以加強南南合作。
在首腦會議期間汶萊達魯薩蘭國加入不結盟運動後,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政府呼籲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和汶萊達魯薩薩蘭國政府建立一個南南技術合作中心(現稱不結盟運動南南技術合作中心),以組織不同的培訓、研究和研討會方案和活動。該方案活動旨在消除貧困、鼓勵中小企業和信息及通信技術發展。[45]
不結盟運動CSSTC通過與不結盟運動成員國的培訓中心和專家以及其他多邊組織合作開展活動。例子包括根除非法、瞞報及無管制捕魚,向緬甸派遣農業專家和國際組織培養培訓。
不結盟運動協調委員會每季度向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外交部和不結盟運動紐約協調局報告一次。每年,該部和協調局將獲得有關方案和活動的更多細節,包括評估。
其它不結盟運動中心側重於衛生、人權(人權和文化多樣性中心)和技術(不結盟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科學技術中心)部門,分別位於古巴、伊朗和印度。[46][47]
不結盟運動接受人權和社會正義的普遍性,但強烈抵制文化同質化。根據其對主權的看法,該組織呼籲保護文化多樣性,並寬容定義特定地區人權的宗教、社會文化和歷史特殊性。[50][51]
目前,不結盟運動工作組由以下國家擔任主席:[52]
其它工作組、工作隊、委員會:[53]
不結盟運動的協調局設在聯合國,是指導該運動的工作隊、委員會和工作組工作的主要組織。不結盟運動的日常活動由工作組代表協調局進行。[54]
屆 | 日期 | 國家 | 城市 |
---|---|---|---|
1 | 1961/11/1-6 | 南斯拉夫 | 貝爾格萊德 |
2 | 1964/10/5-10 |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 開羅 |
3 | 1970/11/8-10 | 贊比亞 | 盧薩卡 |
4 | 1973/11/ 5–9 | 阿爾及利亞 | 阿爾及爾 |
5 | 1976/8/16–19 | 斯里蘭卡 | 科倫坡 |
6 | 1979/11/3–9 | 古巴 | 夏灣拿 |
7 | 1983/4/7-12 | 印度 | 新德里 |
8 | 1986/11/1–6 | 津巴布韋 | 哈拉雷 |
9 | 1989/11/4–7 | 南斯拉夫 | 貝爾格萊德 |
10 | 1992/9/1–6 | 印度尼西亞 | 雅加達 |
11 | 1995/10/18–20 | 哥倫比亞 | 卡塔赫納 |
12 | 1998/11/2–3 | 南非 | 德班 |
13 | 2003/2/20–25 | 馬來西亞 | 吉隆坡 |
14 | 2006/11/15–16 | 古巴 | 夏灣拿 |
15 | 2009/7/11–16 | 埃及 | 沙姆沙伊赫 |
16 | 2012/8/26–31 | 伊朗 | 德黑蘭 |
17 | 2016/9/17–18 | 委內瑞拉 | 卡拉卡斯 |
18 | 2019/10/25–26 | 阿塞拜疆 | 巴庫 |
19 | 2024/1/19–20 | 烏干達 | 康培拉 |
不結盟運動主席 | |||||
---|---|---|---|---|---|
姓名 | 國家 | 就任 | 離任 | ||
1 | 鐵托 | 南斯拉夫 | 1961 | 1964 | |
2 | 納賽爾 |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 1964 | 1970 | |
3 | 肯尼思·卡翁達 | 贊比亞 | 1970 | 1973 | |
4 | 胡阿里·布邁丁 | 阿爾及利亞 | 1973 | 1976 | |
5 | 威廉·高伯拉瓦 | 斯里蘭卡 | 1976 | 1978 | |
6 | 朱尼厄斯·理查德·賈亞瓦德納 | 1978 | 1979 | ||
7 | 菲德爾·卡斯特羅(第一次) | 古巴 | 1979 | 1983 | |
8 | 吉亞尼·宰爾·辛格 | 印度 | 1983 | ||
9 | 拉馬斯瓦米·文卡塔拉曼 | 1983 | 1986 | ||
10 | 羅伯特·穆加貝 | 津巴布韋 | 1986 | 1989 | |
11 | 亞內茲·德爾諾夫舍克 | 南斯拉夫 | 1989 | 1990 | |
12 | 博里薩夫·約維奇 | 1990 | 1991 | ||
— | 塞吉多·巴伊拉莫維奇 | 1991 | |||
13 | 斯捷潘·梅西奇 | 1991 | |||
14 | 布蘭科·科斯蒂奇 | 1991 | 1992 | ||
15 | 多布里察·喬西奇 | 1992 | |||
16 | 蘇哈托 | 印度尼西亞 | 1992 | 1995 | |
17 | 埃內斯托·桑佩爾·皮薩諾 | 哥倫比亞 | 1995 | 1998 | |
18 | 安德烈斯·帕斯特拉納·阿朗戈 | 1998 | |||
19 | 納爾遜·曼德拉 | 南非 | 1998 | 1999 | |
20 | 塔博·姆貝基 | 1999 | 2003 | ||
21 | 馬哈迪·穆罕默德 | 馬來西亞 | 2003 | ||
22 | 阿都拉·巴達威 | 2003 | 2006 | ||
(7) | 菲德爾·卡斯特羅(第二次) | 古巴 | 2006 | 2008 | |
23 | 勞爾·卡斯特羅 | 2008 | 2009 | ||
24 | 穆巴拉克 | 埃及 | 2009 | 2011 | |
— | 穆罕默德·侯賽因·坦塔維(代理) | 2011 | 2012 | ||
25 | 穆罕默德·穆爾西 | 2012 | |||
26 | 內賈德 | 伊朗 | 2012 | 2013 | |
27 | 哈桑·魯哈尼 | 2013 | 2016 | ||
28 | 馬杜羅 | 委內瑞拉 | 2016 | 2019 | |
29 | 伊利哈姆·阿利耶夫 | 阿塞拜疆 | 2019 | 2022 | |
30 | 約韋里·穆塞韋尼 | 烏干達 | 2024 |
不結盟運動是一個十分鬆散的國際組織:它不設總部及常設機構,起初甚至沒有定期的會議機制,後來才規定每3年舉行一次首腦會議,並由會議舉辦國擔任主席國,任期亦為3年。截至2012年5月,不結盟運動共有120個成員國、17個觀察員國,還有非洲聯盟、阿拉伯國家聯盟、伊斯蘭合作組織和聯合國等10個觀察員組織。[55][5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