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之亂,又稱吳楚七國之亂,發生於西漢初期的公元前154年(漢景帝三年)[1]。當時以吳王劉濞為中心的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由於不滿朝廷實行削藩政策,剝奪地方諸侯王權力,所以興兵反抗,最終爲漢朝朝廷周亞夫竇嬰平定。[2]

Quick Facts 七國之亂, 日期 ...
七國之亂
Thumb
日期前154年
地點
黃河流域、中原地區
結果 西漢朝廷獲勝
參戰方
西漢長安)朝廷 等七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漢景帝
周亞夫
竇嬰
梁王劉武
吳王劉濞 
楚王劉戊(自殺)
膠西王劉卬(自殺)
膠東王劉雄渠 
菑川王劉賢 
濟南王劉辟光 
趙王劉遂(自殺)
兵力
不詳 800000
傷亡與損失
不詳 不詳
Close

七王分別是: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淄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趙王劉遂

簡介

秦末民變六國群雄紛起,漢高祖征服中原後,結合了秦朝郡縣制周朝封國制,採用郡國並行制,並且有意識有計劃地消滅異姓王,意圖強化中央集權,且能在漢廷被奸臣把持時,有自家同姓宗室相助。諸侯國少則三、四郡,多則六、七郡,最後諸侯們的領地共二十餘郡,而朝廷只有十五郡,諸侯王仍有不小的權力。劉姓宗室諸侯日益壯大,不滿任由中央集權的擺佈,處處與朝廷對抗。

漢文帝時,獲得大夫賈誼的建議,已感到同姓藩國的威脅,便開始了削弱諸侯勢力的行動。

漢景帝初年,御史大夫晁錯向漢景帝建議加強中央集權,實行削藩政策,景帝聽從,引起那些早已心懷不滿的諸侯王們的反抗,尤其是吳王劉濞。因為漢景帝還是皇太子時,因下棋爭執的細故,用棋盤打死了吳王的太子劉賢

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為首的七國藩王叛變,七國是指膠東膠西濟南菑川。他們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口號,迫使景帝在眾臣的壓力下腰斬晁錯。而七國之亂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吳王還自立為皇帝。景帝無可奈何,只得派太尉周亞夫大將軍竇嬰率軍鎮壓,用了3個月的時間,平定叛亂。而且漢景帝又藉機削弱諸侯國領土、把諸侯任免官吏的權利收回,自此,諸侯名義上是封君,但已失去政權了。

起因

漢文帝時,吳國太子劉賢入宮朝見皇帝,並得到許可去見皇太子劉啟(日後漢景帝)。與皇太子喝酒、下六博棋時,吳太子在棋桌上爭勝,態度不恭,皇太子憤而拿起棋盤重砸吳太子頭顱,當場將他砸死。漢文帝命屍體送回去埋葬,到了吳國,吳王劉濞大怒,說道:「天下都是家的,死在長安就埋在長安,何必送回吳國埋葬!」遂又把屍體送回長安埋葬

兒子被太子劉啟誤殺後,吳王從此不遵守諸侯天子的禮節,稱病不朝。朝廷知道他是因兒子被殺才如此,就拘押了吳國使者。吳王惶恐不安,開始起了反叛之心。後來,吳王派使者代他秋季朝覲,皇帝又問起吳王,使者回答說:「吳王實際上並沒有生病,只是因為朝廷禁錮了好幾個吳國使者,吳王害怕,所以才假裝生病。請陛下捐棄前嫌,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於是漢文帝赦免了吳國使者,又賜給吳王几案和手杖,體諒他年老,可以不再朝覲。吳王得以免罪,謀反的意圖也就打消了。

然而吳國物產豐富,出產,國家富裕,百姓不必繳納賦稅;凡是戍邊兵役的,吳王劉濞都給予相當的薪水;吳王逢年過節都去慰問名士,對普通人民也時有賞賜;其他郡國司法官要來吳國逮捕罪犯,吳王都公然拒絕,儼然不臣之藩。這種情形延續了四十多年。

御史大夫晁錯多次上書,對吳王劉濞口誅筆伐,建議削奪吳國的領地。然而文帝因為自己兒子活活打死了對方兒子的關係,總是不忍心懲罰吳王。到了景帝即位,晁錯又勸說景帝儘早削奪吳王的土地,因為吳王早晚都會謀反。後來,景帝因為楚王劉戊在為薄太后服喪期間淫亂為由,削奪了楚國東海郡。另外,趙王犯罪,被削奪了常山郡。膠西王劉卬因為賣爵有舞弊行為,被削奪六個。不久,景帝又降詔意圖繼續削奪吳王劉濞的豫章郡會稽郡。詔令傳到吳國,吳王劉濞立即謀殺了吳國境內漢廷所置兩千石以下官吏,聯合其他諸侯公開起事。

經過

諸王起兵

吳王劉濞擔心封地不斷被削奪,於是策劃反叛。考慮到諸侯中沒有能夠一起商議此事的,聽說膠西王劉卬勇敢,喜好兵法諸侯都怕他,於是派中大夫應高勸說膠西王說:「現在天子任用奸臣,聽信讒言,削奪諸侯封地,對諸侯的處罰很重,而且日甚一日。吳國和膠西國是有名的諸侯國,一旦被懷疑,以後就無寧日。聽說大王因為賣爵的事受到譴責。據我所知諸侯有罪,也不至於要削奪封地,朝廷的目的恐怕不僅僅是這樣而已!」膠西王說:「那你認為怎麼辦才好?」應高說:「吳王自認為和大王有同樣的憂患,他願意順應時勢,捨身為天下鏟除禍害,大王意下如何?」膠西王大驚失色地說:「我怎敢這樣做呢!陛下就算逼得急,我也只敢乖乖去死,怎麼敢反叛朝廷!」應高說:「御史大夫晁錯迷惑天子,侵奪諸侯,諸侯都有反叛之意,憤怒已到極點。吳王對內以清君側、誅晁錯為名,對外出兵追隨大王車乘之後,縱橫天下,大軍所向,無不降順,所到之處,莫敢不服。大王只需說一句話,吳王就率楚王攻下函谷關,守住滎陽、敖倉的糧食,抵擋漢兵,修治軍營,以等待大王的到來。大王如果真的能來,那麼天下就可統一。兩個君王分割治理天下,不也是很好嗎?」膠西王也就同意了。

接着,吳王劉濞又聯合楚王劉戊、膠東王劉雄渠、菑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趙王劉遂等,發動叛變,史稱「吳楚七國之亂」。吳王起兵後,置糧倉於淮南的東陽,向西渡過淮水,與楚兵會合,派遣間諜和游擊隊深入殽山黽池地區活動。吳楚聯軍渡過淮水,向西進攻,是叛亂的主力。膠西等四國叛軍攻打齊王劉將閭據守的臨淄, 趙國則約匈奴聯兵犯漢。由於早有預謀,所以七國軍隊在叛亂之初進展順利。

誅殺晁錯

七國發兵之後,漢景帝和晁錯一起商量平叛事宜。晁錯建議景帝御駕親征,自己留守長安。竇嬰袁盎等人向景帝獻策誅殺晁錯,滿足叛軍「清君側」的要求以換取他們退兵,景帝採納了袁盎之計,封袁盎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裝,出使吳國。袁盎獻策十多天後,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聯名上書,彈劾晁錯,提議將晁錯滅族。景帝批准了這道奏章,腰斬晁錯於東市,息事寧人、委曲求全。然而吳王謀劃數十年,以誅晁錯為名,藉朝廷削地而發難,本意就是要爭奪神器,並不是真的要殺晁錯,晁錯伏誅後,七國並不止息。景帝派遣袁盎通告七國,諸王仍不罷兵,繼續西進。

平定叛亂

景帝派遣大將軍竇嬰鎮守滎陽太尉周亞夫東征平叛,周亞夫在出師前,向景帝提出兩條用兵方略,並獲得景帝同意:第一,用梁國梁王劉武的軍隊拖住吳、楚叛軍主力,第二,伺機切斷對方的補給糧道。後來果然梁王受到吳、楚的壓迫,國都睢陽被圍困,不斷向周亞夫和景帝求救。但是周亞夫仍然按兵不動,卻用輕騎兵截斷了吳楚叛軍的糧道供給。缺糧的叛軍多次反撲未果,終於崩潰失敗。周亞夫的用兵方略,一則可消滅吳、楚等叛軍力量,二則可以趁機削弱梁王氣燄和梁國實力。

叛亂歷時三個月即被基本平息,楚王劉戊自殺,吳王劉濞兵敗逃往東越,東越被漢朝收買而誅殺吳王,吳王之子劉駒逃往閩越國,其他叛王在投降後也都畏罪自殺。欒布在攻破齊國後攻打趙國,圍困邯鄲十個月才攻下,趙王劉遂自殺。其他參與叛亂的諸侯管侯劉戎奴、瓜丘侯劉偃、營侯劉廣也都伏誅。七國之亂平定後不久,景帝頒佈新令,使諸侯王不能自治其國,由國相治國,諸侯王無權過問王國之政事,王國行政權、官吏任免權悉歸中央,另外又留部份諸侯王於京師長安,不讓他們前往各自的封國。

學者歸納失敗原因,第一,吳王劉濞缺乏戰略眼光。第二,起事的諸王不夠團結。第三,周亞夫、竇嬰的用兵,與梁王劉武的堅守。

影響

七國之亂後,王國幾同,中央皇權遂大為加強。司馬遷於《史記‧孝景帝本紀第十一》中評語道:「漢興,孝文施大德,天下懷安,至孝景,不復憂異姓,而晁錯刻削諸侯,遂使七國俱起,合從而西嚮,以諸侯太盛,而錯為之不以漸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機,豈不以謀哉?」認為晁錯主動挑起事端,並且也沒有採取逐步削減諸侯勢力的辦法,是導致七國之亂的原因。

參與叛亂的諸侯國除楚國和菑川國改由近支親屬續封以外,或被廢除,或被改封給景帝皇子。

七國世系

七王
太上皇
劉太公
代頃王
劉喜
漢高祖
劉邦
楚元王
劉交
吳王
劉濞
齊悼惠王
劉肥
漢惠帝
劉盈
漢文帝
劉恆
趙幽王
劉友
楚夷王
劉郢客
濟南王
劉辟光
菑川王
劉賢
膠西王
劉卬
膠東王
劉雄渠
漢景帝
劉啟
趙王
劉遂
楚王
劉戊

軼聞

據《史記‧孝景帝本紀第十一》記載,七國之亂期間發生天文異象:景帝前二年八月,彗星出現在天空的東北方向。秋天,衡山一帶下了一場冰雹,最大的直徑達五吋,最深的地方達二尺。火星逆行北極星所處的星空。月亮從北極星空穿越(依原文所譯)。木星太微垣區域逆行。三年正月乙巳日,流星出現在西方。天火燒掉了洛陽的東宮大殿和城樓。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