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黃河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黃浦區西北部的一條道路,南北走向,南起南京西路,北至新閘路。長755米,寬9.1米~15.5米。1990年代末曾是黃河路作為美食街的巔峰時期。
黃河路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修築於1887年,取名東台路(另一說是東苔路)。1899年劃入上海公共租界。1904年改名派克路(Park Road),雖何定名尚無確鑿證據,但與國際飯店的英文名「Park Hotel」相呼應。1905年2月,西醫醫生張竹君在派克路上創設上海第一所中西醫結合的女子學校。1923年2月9日,卡爾登大戲院在派克路上開設,有「上海第一影戲院」之稱,上海戰役後改名長江劇場[1]。1930年5月,四行儲蓄會在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派克路路口開始興建國際飯店。1943年10月汪精衛政府接收租界時改名黃河路[2]。1946年5月,以袁雪芬、范瑞娟為主的雪聲越劇團在黃河路明星大戲院演出《祥林嫂》,成為越劇改革的里程碑。同年9月,周恩來到明星大戲院觀看袁雪芬主演的越劇《淒涼遼宮月》。[3][4][5]
1992年2月,黃浦區人民政府收到一封外地來滬出差幹部的來信,提到逛南京路之後中午吃不上飯,排隊人太多,「僧多粥少」,要求增設飯店[2][3]。黃浦區政府區長辦公會議原則同意開發黃河路美食街方案,1993年1月正式啟動開發,並召開「闢建黃河路美食街誓師大會」,要求在當年10月的上海黃浦旅遊節前建成[2][3]。在八個月的時間內,沿街居民完成了房屋轉換和搬遷,黃浦區建委、房管局簡化手續辦理流程,便於飯店酒樓挖地、翻高增層,黃浦區工商局為企業及時辦理營業執照,黃浦區地區辦、財貿辦僅用一個月的時間,完成煤氣設施的改造[2]。1993年9月30日,「黃河路美食街」的跨街燈綵牌樓矗立於路端,標誌着美食街的建成。黃河路始有餐飲店41戶,其中個體餐廳8戶,美食街主營家常菜,以突出海鮮、河鮮為主,主打粵式口味的融合海派菜[6],每家餐廳均供應河鰻、甲魚、大王蛇。1994年,為預祝春節,沿街商戶花費上百萬元購買爆竹,但也增加了當時環衛工的工作壓力。相關事件被媒體報道後引發關注,之後的春節商戶開始遵守市中心禁燃爆竹規定,轉而向孤老、烈軍屬、特困家庭提供年夜飯;為特困孤老、單親子女捐助等[3]。同年,黃河路美食街各商戶不斷推出新菜式,各類菜餚、點心達200餘種,也由此形成了通宵營業的慣例,大大豐富了當時上海的夜生活,吸引到在滬的外籍人士[2]。1995年後,黃河路10餘家餐飯店協商動遷居民住房,新建多層高樓,對設施和內部進行升級改造[3]。1996年,據統計,到訪黃河路的來自全國各地和幾十個國家與地區的中外賓客達100多萬人次。1997年,黃河路上繳稅金850萬元。同年春節,黃河路美食街組成10輛「新春餐車」,為延安高架路東段、地鐵2號線工程的500名外地民工送餐,向民工表示敬意和慰問[3]。至1997年,黃河路美食街開出的飯店近50家,包括集體企業29家、個體16家、私營2家。1998年,黃河路的飯店群經營總面積達到2萬平方米,比1993年擴大17倍,各類菜餚也達到了1000種左右[2][3][7][8]。1999年,黃河路上有餐飲業34戶、營業面積達7169平方米、職工632人、年營業額3881萬元[8]。
1997年,隨着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以及中心城市空心化和公款消費的減少,黃河路開始沒落,營業額逐漸下降[8]。1999年至2000年,黃河路出現當街拉客的現象,到2000年後又有不少餐廳開始惡性打折,導致利潤不斷被削薄。整條黃河路上除了餐飲外,足浴、賓館等多業態混雜,部分店鋪甚至長期處於關停狀態[1][9]。2003年SARS疫情爆發令黃河路再遭重創,店鋪減少到二三十家,市面由小吃店勉強支撐,一些飯店多次易主或改為經營小吃店、外貿店、旅館,也有業主分割鋪面出租予小店,使得黃河路同時存在自有產權、租賃等複雜的多種產權模式。與此同時,特色菜品不再鮮明,硬件設施侷促老舊,消費功能過於單一,以及房租和人力成本不斷上升,成為制約黃河路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2][1]。這一時期,上海新出現了更多的美食街和餐飲場所,如衡山路、新天地以及各類購物中心和新興餐飲街等,導致黃河路美食街逐漸淡出視線。2010年以後,黃河路美食街形成了中餐、休閒餐飲、快餐、小吃、火鍋以及其他服務業並存的局面[9]。儘管黃河路美食街不再像90年代末那樣門庭若市,但前往國際飯店西餅屋購買蝴蝶酥的人群仍然眾多[10]。
2006年4月至9月,黃浦區成立了黃河路市容綜合管理小組,對黃河路的市容環境進行長效管理,改造街面及相應延伸段,拆除違章廣告牌30塊,包裝94台居家空調外機,對沿街酒家、商店立面進行整治[2]。
2009年10月印發的《上海市商業網點佈局規劃綱要(2009—2020年)》[11]指出,將黃河路定位為市級南京東路商業中心的一部分,提出在注重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商業經營特色塑造和街區形態風貌設計的前提下,建設黃河路特色美食街[2]。
2023年末至2024年初,隨着電視劇《繁花》熱播,黃河路再次引起公眾注意,成為遊客的熱門打卡地[2][12]。上海黃浦交警甚至在黃河路鳳陽路路口處增設了臨時紅綠燈[13]。而劇中至真園餐廳的原型苔聖園酒家也吸引大量遊客打卡,同時出現了春節期間包間預訂火爆的場面[14]。
黃河路沿街主要的餐飲店有杏花樓(21號鴻祥大廈3-4樓)、國際飯店(28號)、功德林[註 1]、苔聖園(50號)、乾隆美食(72號)[15]、佳樂湯包(90號,原為大羅馬酒家)、半島酒樓(95號)、金八仙(98號)、粵味館(147號)等[9]。歷史上還有新皇潮、卡爾登、大香港、黃騰、來榮、美令、來天華、星日、鴻興、白克露、九福海鮮樓、綠島、立特爾等餐飲店[8][3]。
黃河路沿街其他用途的建築有長江劇場、長江公寓(65號,原名卡爾登公寓,小說家張愛玲曾居住於此[16])等。黃河路340號,地鐵新閘路站附近為1995年建成投用的地鐵新閘路控制中心,負責1號線、2號線的調度運行。2019年9月起1號線調度控制搬遷至3C大樓,2號線部分仍在使用,預計信號系統改造完成後也將由3C大樓代替[17]。曾經存在的建築設施包括九福製藥廠[註 2]、明星大戲院[註 3]等[3]。
上海前首富周正毅於1994年與毛玉萍在黃河路127號[19]一同開設以毛玉萍姓氏為名的「阿毛燉品」飯店,周對外聲稱開業以後生意頗好,一年能夠有近千萬的利潤,鼎盛時期阿毛燉品可稱為銀行界的「公共飯堂」,頻繁有銀行業人士出入就餐。但其業績遭到苔聖園酒家老闆的質疑,認為苔聖園的規模比阿毛燉品大三倍,一年才勉強有1000萬元的利潤;而阿毛燉品只是黃河路上的「二流飯店」。[20]
由南向北[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