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烈鈞(1882年2月23日—1946年2月20日),字協和,號俠黃,江西省南昌府武寧縣羅溪人。清末及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軍事將領、政治人物。中國同盟會、中國國民黨成員。[1]
1902年(光緒28年),李烈鈞入江西武備學堂。1904年(光緒30年)冬,赴日本留學,入東京振武學校習炮科,兩年後畢業,入四國炮兵第十二聯隊實習一年,1907年(光緒33年),入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炮兵科學習砲術。同期的留學生有閻錫山、李根源、唐繼堯、程潛等人。在日本留學期間,李烈鈞與革命派的思想產生共鳴,乃加入中國同盟會,又參加了北洋系的武學社。[1]
1908年(光緒34年),自陸軍士官學校畢業歸國後,任江西新軍第二十七混成協第54標第1營管帶。曾因宣傳反清思想而一度遭拘禁。1909年(宣統元年),赴昆明,任雲南陸軍講武堂教官。此外,他還擔任陸軍小學堂總辦,兼兵備道提調。[2][1]
1911年(宣統3年)10月17日,為呼應武昌起義,李烈鈞應江西省的革命派的邀請而回到江西。10月23日,李烈鈞被推舉為九江軍政分府的總參謀長[註 1][1]。李烈鈞派出林森、吳鐵城成功勸說北洋海軍主要艦艇宣佈起義,李烈鈞遂被推舉為九江海陸軍總司令[2]。1月,李烈鈞應安徽省革命派之邀,派團長黃煥章率領兩個營光復了安徽省省會安慶。結果黃煥章軍紀廢弛,李烈鈞親自率軍赴安慶處理,被推戴為安徽都督。11月下旬,遭到北軍包圍陷入困境的武昌的黎元洪請求援助。李烈鈞救援黎元洪成功,並被任命為五省[註 2]聯軍總司令兼中央軍總司令[1]。
1912年(民國元年),江西省議會選舉李烈鈞為江西都督,華南師範大學和湖南師範大學的論文稱李烈鈞在江西一帶實行政治和經濟改革,整頓財政、選派留學生出國、並捉捕了彭木香等匪徒[3][4]。
民國2年(1913年)5月,李烈鈞同湖南都督譚延闓、安徽都督柏文蔚、廣東都督胡漢民聯名致電袁世凱,反對善後大借款。6月9日,袁世凱下令將李烈鈞免職[5],10日,李遵令離職[6],15日,離開江西[7],19日,抵上海[8]。7月8日,李烈鈞潛回江西湖口,12日,宣佈江西獨立,但在段芝貴和湯薌銘陸海夾攻下,25日,湖口失守,北軍進迫南昌。8月18日,南昌亦被佔領[9],李烈鈞敗局已定。9月17日,李烈鈞逃抵日本[10]。其後,李烈鈞赴歐洲和亞洲各國遊歷[1]。
1915年(民國4年),李烈鈞加入中華革命黨。同年12月,奉孫文的指示赴雲南省開始爭取西南各省都督的活動,乃經越南赴雲南。當時雲南將軍唐繼堯以及前雲南都督蔡鍔策劃發動反袁世凱的護國戰爭,李烈鈞參與籌劃。12月25日,李烈鈞任護國軍第2軍總司令(第1軍總司令為蔡鍔,第3軍總司令為唐繼堯),領軍至貴州省,防備桂、粵軍從旁側擊。1916年(民國5年)3月15日,廣西將軍陸榮廷宣言獨立,支持護國軍討袁,李烈鈞即向東入粵。4月6日,廣東將軍龍濟光亦以廣東獨立,滇、黔、桂、粵四省遂於5月初成立軍務院,李烈鈞與龍濟光、陸榮廷等多人擔任撫軍。稍後李烈鈞奉兩廣都司令部令,從廣東北上,進軍江西,不料龍濟光竟於6月9日秘密取消獨立,19日,李烈鈞部與龍濟光部在韶州開戰[11]。7月6日,黎元洪命令李烈鈞到北京另有任用[12],龍濟光改任督辦兩廣礦務,但是兩軍沒有停火。8月11日,黎元洪嚴令停戰[13],17日,李烈鈞終遵令卸下軍權[14],27日抵達肇慶[15]。因黃興、蔡鍔先後謝世,設靈上海,11月下旬,李烈鈞往上海弔祭黃、蔡二人,遂隱居當地。[16][1]
1917年(民國6年)6月上旬,李烈鈞見安徽、河北等省獨立,兵臨北京,脅迫總統黎元洪解散國會,便從上海往廣州,與陳炯明、陳炳焜等商議北伐[17][18]。8月下旬,中華民國軍政府在廣州成立,大元帥孫文於9月11日任命李烈鈞為軍政府參謀總長[19]。10月,護法戰爭開始。因龍濟光於去年(1917年)年底從瓊州舉兵犯粵,1918年3月李烈鈞親任討龍軍總指揮[20],統領滇粵聯軍圍勦龍濟光。1919年(民國8年)10月,孫文在上海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李烈鈞被任命為代理大元帥,負責管理廣州的事務。1920年(民國9年)12月,孫文為北伐而設立大本營,李烈鈞任大本營總參謀長。[1]1922年2月3日,孫中山在桂林以大元帥的名義發出北伐動員令,任命李烈鈞為北伐軍第一路總司令,率滇軍、黔軍、贛軍自桂林出發進攻江西,兼取鄂東;任命許崇智為北伐軍第二路總司令,率粵軍並聯合湘軍自桂林出發,經岳州進攻武漢。 [21]
1924年(民國13年)1月,李烈鈞參加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並當選中央執行委員。1925年(民國14年),孫文逝世[1];應馮玉祥之邀,李烈鈞任國民軍總參議,指導國民軍同奉軍作戰[2]。後來,李烈鈞對謝持、鄒魯等西山會議派的反共路線表示支持[1]。
1927年(民國16年)4月,蔣中正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李烈鈞支持並參加,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兼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同年8月,蔣中正一度下野,北京政府方面的孫傳芳趁機偷襲南京,李烈鈞坐鎮南京,聯絡指揮國民政府方面的諸軍擊敗了孫傳芳[1]。李烈鈞還參加了寧漢戰爭。1927年9月寧漢合流,中國國民黨寧、漢、滬各方在一致贊同清黨反共的基礎上取得統一,組織了中央特別委員會,由三方各派六人參加,李烈鈞是寧方代表之一。
1928年11月,李烈鈞回武寧探家,籌建東大路(武寧縣城到永修縣塗家埠)、西大路(武寧縣城至修水縣城),因沿修江北上,故通稱「修江路」,是武寧歷史上的第一條公路。李烈鈞親任東路築路分會主任,黃山亭擔任西路築路分會主任。1934年,該公路全線修通。[22]
1928年後,李烈鈞離開南京,在上海養病[1]。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正寓居上海的李烈鈞同反蔣人士如馮玉祥、徐謙、熊克武、程潛、柏文蔚、張之江、方振武、張知本、陳嘉佑等人來往密切。1931年10月19日,他在《與徐謙等向京粵和平會議的提案》中提出,應當「貫徹對日經濟絕交」,「尊重國聯條約與《凱洛格非戰公約》」。但隨後日軍進攻錦州,李烈鈞放棄了單純依靠國聯的想法,轉而主張對日抵抗。 1932年9月30日,日本政府承認滿洲國,李烈鈞、程潛、柏文蔚、熊克武等致電國民黨中央等,批評甚至懷疑國民政府。1932年12月15日,李烈鈞致電蔣中正,建議蔣中正實現全民政治。[2][23]
1932年12月25日,國民黨四屆三中全會閉幕,由於蔣中正在大會上對反蔣人士作出一定讓步,李烈鈞在大會閉幕後致信蔣中正稱,「京滬盛傳雅度,影響所及,昔之以公為非者,已不似前此之甚;而昔之以公為是者,更增其崇仰矣。」1932年底至1933年初,熱河抗戰及長城抗戰先後爆發。1933年,他數次致電蔣中正,支持蔣領導抗日戰爭。隨着國民黨中央對日態度轉硬,他的立場已由抗日反蔣變為支持蔣介石領導抗日。[23]
1937年(民國26年)2月的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上,李烈鈞同宋慶齡、馮玉祥聯名提出國共合作,共同抗日。[1]
西安事變後,李烈鈞被委派為審判張學良的高等軍事法庭審判長[1]。根據《陸海空軍審判法》規定,擔任審判長及審判官人員的軍銜不得低於被告人的軍銜,由於張學良是一級上將,故審判期間,特別晉升李烈鈞為特級上將,他也成為除蔣中正以外唯一獲得過該軍銜者。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李烈鈞將身邊達到服役年齡的五個兒子都送入軍隊,其中兩個正在大學讀書的兒子是中斷學業參軍。[2]
抗戰勝利後約半年,李烈鈞在1946年2月20日於重慶病逝,享年65歲(實歲滿63歳)[1]。1947年5月9日,國民政府明令國葬國民政府故委員李烈鈞[24]:8351。中共中央發來唁電,並派周恩來、董必武親往弔唁[2]。
李烈鈞能文善詩,尤擅書法,廬山仙人洞所題「常樂我淨」,石松之石上所題「縱覽雲飛」均是李烈鈞的手筆。
李烈鈞的著作有《孫大元帥戡亂記》、《李烈鈞將軍自傳》、《李烈鈞出巡記》、《李烈鈞言論集》、《李烈鈞、楊賡笙詩選》。
李烈鈞育有七子三女。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