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明中都是中國明朝洪武二年至八年(1369-1375年),明廷在今安徽省鳳陽縣營建的明代第一座都城,是後來洪武八年至十年(1375-1377年)改建南京宮闕和永樂十五年至十八年(1417-1420)建造北京宮闕的模式標本。明中都在城市規劃、都城建築和石雕藝術方面居於承前啟後的地位。
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 | |
---|---|
![]() 明中都午門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安徽省鳳陽縣 |
分類 | 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
時代 | 明 |
編號 | 2-55 |
認定時間 | 1982年 |
1368年明朝建立,同年明軍北伐,佔領元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政治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經過對南京、關中、洛陽、開封和北平建都利弊分析,明太祖認為南京離中原太遠,難於控制;中原又民生凋弊,物力和人力均依靠江南。於是在洪武二年九月下詔選擇在濠州(臨濠府)西二十里山南陂上建中都中立府,「命有司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
中都的營建工程由李善長主持,洪武三年(1370年)動土啟造,開始營建皇城。至洪武六年,皇城及禁垣的城牆和基礎基本建成,中都外城也已夯土築成,但未包磚。由於中都營建工程浩大,工匠發起鬥爭[1]。明太祖被迫在當年四月以「勞費」為由放棄了建都計劃。停止營建宮殿。此後從洪武八年十月改建皇陵及附屬建築,洪武二十六年修築外城城門,至三十年(1397年)中都營建工作完工。
明太祖罷建中都後,中都未用作京師,逐漸荒廢。明末農民戰爭、清代改建和1950-1975年的大規模拆城取磚、毀城耕田,均使中都城破壞嚴重,目前僅存部分皇城城牆、城門、鼓樓台基和皇陵石雕遺址。
明中都所在地古為塗山氏之國,戰國時為楚國淮南郡,秦時屬九江郡,西漢時先後屬淮南國和九江郡。東漢為鍾離侯國。晉為淮南郡,南北朝時屬劉宋南兗州、北徐州、北齊西楚州。隋唐時期先後交替改為濠州和鍾離郡。五代時屬南唐定遠軍,北宋為濠州,元朝置濠州安撫司,後升為濠州路、臨濠府。
中都城址設於臨濠縣境內,元朝為鍾離縣,為濠州州治。明太祖吳元年升為臨濠府,置臨濠行大都督府。洪武二年九月改臨濠府為中立府,定為中都,臨濠行大都督府改為中立行大都督府。洪武三年十一月,改中立府為臨淮府。洪武七年八月以城在鳳凰山之陽,故改名為(中都)鳳陽府,並析臨淮縣之太平、清洛、廣德、永豐四鄉,置鳳陽縣。洪武七年九月改中立行大都督府為鳳陽行大都督府。
明中都自內向外由皇城(相當於南北京宮城)、禁垣(相當於南北京皇城)、中都城三部分組成。城南為圜丘(天壇)和皇陵,城北為方丘(地壇)。
中都皇城建於萬歲山之南偏西,鳳凰山之陽。始建於洪武三年,在不同的文獻中又稱宮城、皇城裏城、大內、紫禁城、縣城等,辟四門:正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正北為玄武門。
洪武八年四月罷建中都,當年十月朱元璋命皇太子朱標和秦、晉、燕、周四王於中都講武,洪武九年皇太子率秦晉燕三王至鳳陽「觀祖宗肇基之地」,十月詔六王練兵鳳陽,諸王皆居於皇城之內。永樂初年幽禁建文帝子朱文圭於皇城內,天順初釋出,城內遂空無居人,由守城奉御內官看守,守備鳳陽皇陵太監監管皇城門禁鎖鑰。崇禎八年(1635年)兵亂,鎮守太監奏請容百姓避難於皇城之中。
康熙六年(1667年),移鳳陽縣治於皇城內,居民漸密,皇城從此改稱縣城。乾隆年間東、西、南三門台基間有坍塌,遂建四門城樓,並更易四門名稱。四門城樓至咸豐年間陸續坍毀。
抗日戰爭時期,偽安徽省政府大批拆除鳳陽府城內縣衙、民居建築,至1949年時已近空城。1950至1952年,華東軍區擬用鳳陽府城作為戰犯監獄,拆除城內剩餘公私建築。1958年拆宮城東華門南北側城牆各一段,取磚建土高爐煉鋼,並拆除外金水橋。1963年安徽省政府公佈明皇城為省文物保護單位。1966年初,駐鳳陽「四清」工作組發動鳳陽居民拆除皇城城牆,取磚修井築壩。1968年鳳陽縣成立拆城領導小組,開始大規模拆城賣磚。至1970年,已拆除皇城東城牆全段、北城牆全段、午門兩翼及南城牆東段,並拆除皇城文華殿基址、內金水河進出水涵洞及磚閘、圜丘遺址、大社稷壇遺址,平毀禁垣承天門、東安門、西安門、北安門基址。1974年拆毀東華門城台、玄武門城台、內金水橋、東北角樓、東南角樓和西北角樓,夷平明中都鐘樓遺址。明中都宮城僅餘午門城台、南城牆西段、西華門、西城牆和西南角樓未全部拆毀,但也被拆除一部分,外包城磚亦被剝取一空。1981年拆毀會同館及鳳陽府署遺址。
1982年明中都皇城及皇陵石刻被中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皇城城牆周長六里三十步,高三丈九尺五寸,女牆高五尺九寸五分,合計高四丈五尺四寸五分。1960-1962年蚌埠市城建局測繪,皇城東牆長955米,西牆長967米,南牆長890米,北牆長890米,周長3702米。平面略呈長方形。
皇城城牆為石基,牆體為磚築,現存南城牆西段基礎為高約1米的花崗岩大條石;1974年拆除北城牆取磚時,在地下18米處仍能見大城磚[2]。城南、東、西三面建護城河,北護城河原僅為水溝,1958年後拓寬。
位於南城牆正中,城門三券,兩側有東西掖門,前為兩觀。現存城台東西寬140.3米,南北深41.35米,殘高12.7米,城台全部為磚砌。門券內兩壁、以及午門城台須彌座上有連續不斷的白石浮雕,花紋包括龍、鳳、雲、方勝、團花、雙獅繡球、麒麟、鹿、牡丹、芍藥、荷花、西番蓮、萬字紋等。
中都皇城午門在明朝時期未建城樓,乾隆二十六年增建城樓並改名為鍾離門,咸豐年間城樓坍塌。1970年拆除城樓台基四周的磚築牆體,現殘存城樓台基、正中三門券、兩掖門拱券、正門門券兩側及城樓四周的部分須彌座浮雕。
東華門位於東城牆南端,南距東南角樓202.5米,北距東北角樓762.5米。為城台式城門,下辟三券,門券內也有類似午門的白石浮雕,並有磚雕燈龕。乾隆二十六年增建城樓,改名為濠梁門,1974年拆除,僅存夯土台基。
西華門位置與東華門相對,乾隆二十六年增建城樓,改名塗山門。西華門現存城台寬70.6米,深37.4米,殘高13.2米。
玄武門位於北城牆正中,台基高五尺九寸五分,高於午門和東西華門。乾隆二十六年增建城樓,改名臨淮門。1974年拆除,僅存夯土台基,殘寬150米,進深50米,殘高約8米。
明皇城角樓位於四隅,台基與午門、東華門、西華門台基高度相同。角樓台基為L形平面,東南角樓在清乾隆二十六年建六層磚塔一座,於文化大革命初期拆毀。東南、東北、西北角樓在70年代取磚拆毀,現僅存夯土台基遺址,只有西南角樓台基保存完好。
皇城宮殿現存奉天門遺址、奉天殿台基遺址、文華殿遺址、武英殿遺址、後宮遺址。
皇城外為禁垣,城牆為磚石砌築,周長九里三十步,高二丈。經考古調查,禁垣南牆長1680米,北牆長1670米,東西牆各長2160米,周長7670米。清乾隆二十年拆除禁垣牆體,取磚修築鳳陽府城(皇城)。現禁垣城牆僅北垣保存有牆基斷面和凸出地面的殘跡,其他各段城牆多為道路或房屋所佔。
禁垣開四門:南為承天門,東為東安門,西為西安門,北為北安門。承天門北距午門435米,南距洪武門1185米。門內向北約200米為外金水橋。承天門現存土台中部為大道所切割,俗稱「雙古堆」,東古堆上植柿樹,殘高2.3米,西古堆被剝成平緩土丘,殘高1.5米。
東安門正對東華門,遺址原為長方形土堆,1974年取土夷平。西安門正對西華門,1974年3月為挖掘水溝而平毀,原址出土大量保存完好的松木樁,直徑10至20厘米不等,有些上面帶有墨書,「呂中所趙景玉」、「百戶陳王」等等,但都被農民做成家具、農具,無一存留。北安門位於鳳凰山主峰之陰,玄武門軸線稍偏西,門址寬120米,佈滿黃綠色琉璃瓦和磚礫。
承天門之北140米有端門,再向北60米為外金水橋,再向北235米為午門。
承天門之南有大明門,東西有左右長安門,大明門之南有千步廊,南至洪武門。
禁垣之外為中都城,周五十四里余,呈東西扁長的長方形,西南隅為將鳳凰嘴山包入城中,還修建了一個凸角。中都城垣為土築,唯東、北兩段有磚壘城牆,長約四里。共開闢城門九座,水關十八座。
中都城始建於洪武三年十二月,原擬建十二門,每邊三門:南面正中為洪武門,左為南左甲第門,右為前右甲第門。東城牆自北向南為長春門、朝陽門、父道門。西城牆自北向南為長秋門、塗山門、子順門。北城牆自東向西為北左甲第門、玄武門、後右甲第門。後棄營中都,改修南京之後,遂廢棄三門,僅存九門。南面三門不變,東面將朝陽門改名獨山門,父道門改名朝陽門。北面僅開北左甲第門、後右甲第門,西面則僅開塗山門一座城門。其中洪武、朝陽、塗山、北左甲第四座城門建於洪武二十六年,上有城樓;其餘五座城門建於洪武三十年,上無城樓。
洪武八年朱元璋罷建中都時,土城已完工,東、北兩段城牆有四里多已經包磚。此後在景泰六年(1455年)、成化十五年(1479年)、成化二十年、正德三年、正德六年、嘉靖三年(1508年)、嘉靖十一年、嘉靖三十三年、嘉靖三十六年、萬曆九年(1581年)曾多次奏請修築磚城,但均未能興工[3]。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修《鳳陽府志》時,中都仍「九門高峙,周圍基址宛然」。乾隆二十年拆九門和包磚城牆修建鳳陽府城(原中都皇城),中都城遂淪為廢墟。
中都城由一條中軸線縱貫南北,雲霽街貫通東西。中軸線長十三里,由正南洪武門前鳳陽橋起,穿洪武門進入中都城,經洪武街、大明門、承天門入禁垣,再經外金水橋(外五龍橋)、午門入皇城,進奉天門至奉天殿。奉天殿是中軸線中心。再往北,經玄武門出皇城,經禁苑,越鳳凰山頂至北安門,出禁垣,下鳳凰山,逕北直指中都城正北玄武門,主控南北。雲霽街東起鼓樓,西至鐘樓,長六里,東為中都城隍廟、金水橋、國子監、鼓樓;西為功臣廟、金水橋、歷代帝王廟、鐘樓,東西對稱。
洪武三年(1370年)在午門前建中央官署,設中書省、大都督府和御史台。洪武四年(1371年)建圜丘,方丘,日、月、社稷、山川諸壇和太廟。圜丘,方丘南北對稱;日、月二壇東西對稱。鼓樓、鐘樓建於宮城東西兩側,正對南左甲第和前右甲第二門,北通後右甲第及北左甲第二門,高大雄偉。
中都以萬歲、鳳凰、月華三山東西相連,長達十里。山頂建園林及廟宇,栽植了槐、榆、松、柏等各種樹木,茂密如蔭。
中都在洪武五年確定基址時,初步規劃街二、坊十六。天順、成化年間修《中都志》時,記載街道24條、坊104個。至萬曆末年修纂《鳳陽新書》時,主要街道共二十八條,皆縱橫排列對稱,坊減為94個。
《中都志》所記104坊:
泰和、里仁、順城、輔德、善慶、崇德、中和、安靜、阜民、居仁、新民、平、安泰、順化、仁英、咸亨、通順、永慶、豐樂、英靈、感應、明倫、廣惠、懷德、務本、節受、武定、文治、仁愛、克勤、治安、長樂、懋功、世德、廣和、壽寧、嘉惠、長安、尚賢、顯英、安定、景福、惠吉、鳳凰、雲從、仁壽、利貞、會同、允安、宣化、俊□、五福、人和、鼎新、養賢、思善、日新、孝友、德潤、宣文、利用、正德、化成、施仁、來遠、居仁、信、遵教、同仁、志道、永安、明德、大安、安濟、美化、志善、崇慶、承宣、平政、厚俗、春輝、晝錦、立教、迎思、守禮、聲教、福延、志德、仁智、安業、會通、大有、永濟、寶善、惠政、敬信、育德、允中、積善、從善、欽崇、德厚、恭讓、淮陽。
鳳陽高牆位于禁垣東側,用于禁錮明朝宗室罪犯。分為東高牆(9宅)、中高牆(13宅)、西高牆(19宅)、四高牆(7宅)、五高牆(10宅)五處。「崇垣深渠,門樓敵台,不減郡縣城郭規制,且在宮闕左掖,五牆不時修葺」[4]。高牆門禁甚嚴,並專設「高牆軍」警衛看管。
洪武二年二月(1369年)建皇陵,呈正方形,坐南朝北,有皇城、磚城、土城三城。陵冢呈覆斗形,位於磚城中心偏南。冢前為正殿皇堂九間,丹陛三級,金門五間,左右廡各十一間、燎爐一座、左、右角門二座。冢外繞皇城,高二丈,周七十五丈五尺。皇城外為左、右碑亭二座,御橋五座,華表並石人、石獸三十二對,直達磚城北門。磚城北門城樓五間,重檐,其外為櫺星門,紅橋五座,北至陵垣即土城北門正紅門。正紅門三座,東西角門二座。正紅門斜向東北,神路直達都城,正對中都城正南洪武門前鳳陽橋。皇陵內有享殿、神廚、齋宮、混堂,官廳。城垣北有官廳二座。櫺星門外左右有直房各十一間。磚城四門、陵垣四門各有直房及鋪舍。洪武十二年(1379年)建成,設皇陵守衛及祠祭署管理。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