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指揮學院,位於江蘇省南京市,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是培養陸軍指揮人才的陸軍指揮院校。

Quick Facts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指揮學院, 創辦時間 ...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指揮學院
Army Command College
Thumb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指揮學院校徽
Thumb
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陸軍指揮學院正門
創辦時間2017年
學校類型軍事高校
校址 中國江蘇省南京市
Close

歷史沿革

抗戰時期

  • 1938年11月26日,在河南省杞縣傅集成立新四軍游擊支隊隨營學校[1]。新四軍游擊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雪楓兼任校長。
  • 1940年3月18日,擴建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分校,是新四軍成立最早、歷時最長的學校。1944年9月11日,校長彭雪楓在戰鬥中犧牲。
  • 1945年3月24日,為紀念彭雪楓,將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分校命名為雪楓軍政大學,由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張愛萍兼任校長。
  • 1946年4月,雪楓軍政大學、蘇中公學、華中野戰軍隨營幹部學校合併組建華中雪楓大學,由粟裕兼任校長。1946年春,原「抗大」第4、第9分校與原華中野戰軍隨營幹部學校合併組成「雪楓大學」,粟裕兼任校長,張崇文任副校長。

華東軍事政治大學

1946年11月5日,由華中雪楓大學、山東軍區軍政學校、東江縱隊、淮南隨營學校、山東軍區通信學校等5個單位統一改編為華東軍事政治大學

在山東省莒南縣大店舉行學校成立大會暨第一期開學典禮。學員5000人編為7個大隊和一個教導團。1947年1月下旬遷至莒縣梁家春生和五蓮縣於里溝地區。1947年5月中旬遷至掖縣呂村地區。1947年6月第二期開學,招收學員3200餘人,編為5個大隊與1個軍事研究班(師團幹部)。1947年8月遷至渤海解放區陽信縣溜坡塢。1948年3月中旬第三期開學,招收學員2560人,編為1個高級研究班、5個大隊、1個教導隊。1948年5月遷至濰坊的坊子。1948年9月下旬進駐濟南。華東軍大前三期都是調訓的軍隊的排、連、營級幹部。

1948年9月24日濟南解放後,《大眾日報》、《新民主報》分別登載了華東大學、華東軍政大學、交通專科學校、華東白求恩醫學院等學校的招生廣告同時也貼滿了大街小巷。招生委員會設在經四路緯五路原向村中學校址。經過考試(包括筆試和口試),1948年10月15日和10月25日《新民主報》上登載了第一批和第二批錄取名單,兩批招收第四期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齡在16~26歲之間青年學生和失業知識青年1200多人,起義、解放的國民黨軍官約6500人、調訓部隊連排幹部500多人。學員一律發粗布軍裝,單衣一年一套,棉衣三年一套,每人每月發給相當於一斤豬肉價格的津貼,女學員每月另發頁相當於一斤豬肉價格的「衛生費」;還發了牙刷、老火車頭牌牙粉、粗布襪子、硬底布幫鞋,一副裹腿。1948年11月校址暫設在西郊的濟南張莊機場的兵營內。首先是共同的軍政科目的預科,1949年2月轉入分專業的本科文藝系、政治系、軍事系、醫訓系、財訓系等。

  • 校長張雲逸,副校長余立金劉清明
  • 二團團長樊道余,政委張誠,副政委潘啟琪,政治處主任王洛
    • 一大隊大隊長丁仰其,教導員王平,副教導員楊力行
      • 一中隊中隊長高延錄,指導員曹洪。二中隊中隊長丁志昌,指導員李本喜。三中隊中隊長吳英敏,指導員夏侯魁。四中隊(女生隊)中隊長黃,指導員邱辛。各中隊下設四個區隊,各區隊分設四個班。

1949年春,華東軍政大學成立了以樊道余為分校校長的徐州分校,校址開始在道衙門內,後遷到天橋東原蔣緯國的裝甲兵學校(裝甲兵教導總隊)。設一部、二部、女生部。6月底,全校學員分期分批搭乘火車南下,被分派到野戰部隊中。

1949年5月第四期學員畢業。至此,華東軍大培養輸送了2萬多名師以下各級軍政幹部。1949年5月15日至7月15日,華東軍大分三批南下南京、蘇州、杭州、上海等地辦學。

1947年夏,華東野戰軍隨營幹部學校成立。陳毅兼任校長, 劉季平任副校長。1949年春改名第三野戰軍軍事政治幹部學校

1949年9月1日,經總政治部同意,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前委決定,以在山東(後遷蘇州)辦學的華東軍事政治大學、在江蘇常熟辦學的第三野戰軍軍政幹校、第八兵團司政供衛機構為基礎,組成華東軍區軍事政治大學,總校設在南京市黃浦路原國民政府國防部,下設七個總隊。1949年10月18日在南京孝陵衛(後解放軍炮兵工程學院,今南京理工大學所在地)舉行了開學典禮。全校教職員工達3萬7千餘人。

  • 校長兼政委陳毅
  • 副校長陳士榘
  • 副政治委員鍾期光
  • 教育長聶鳳智
  • 政治部主任余立金
  • 訓練部部長吳肅
  • 校務部部長張日清
  • 山東分校:校長許世友(山東軍區司令員兼)/叢蓉滋,專職副校長楊介人,政委谷鳳鳴。校址在濟南西郊張莊機場的兵營,1949年初冬搬到章丘,1951年初遷入濟南市段店南、北兩個舊兵營。調訓山東軍區所屬部隊的排、連、營幹部,在青島、徐州、濟南招收了一些知識青年。國民黨軍官組成的「校官隊」、被俘虜過或逮捕過而回來的幹部組成的「回歸大隊」。總計約3000餘人。設軍事系、政治系、文教系等,軍事系又細分為戰術系、築城系等。952年初,山東軍政大學停辦,在原址上成立了第十二步兵學校。
  • 浙江分校:校長王建安兼,政委譚震林兼
  • 福建分校:校長葉飛兼,政委張鼎丞兼。副政委程坤源。校部駐福州市上街。
  • 第一總隊
  • 第二總隊(第六至第九團,駐蘇州):由渡江南下的華東軍大人員組成。
  • 第三總隊(第十一至第十五團)
  • 工人子弟團(駐上海
  • 高幹團(第一團,1949年9月15日在南京成立)
  • 傘兵總團:1949年11月撥歸華東軍事政治大學

1949年10月18日,在南京舉行第一期開學典禮。1949年11月,華東軍事政治大學警衛團撥歸南京警備司令部。1950年1月22日,第二總隊奉命從蘇州移駐南京孝陵衛。1950年1月28日,工人子弟團從上海遷南京,轉歸傘兵總團領導。1950年5月,工人子弟團拆散補入第九兵團。1950年6月,學校精簡原第二、第三總隊以及團一級機構,新組建7個總隊[2]

1950年6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為華東軍大題詞:「華東軍政大學日進有功,培養大批國防建設人才。」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題詞:「努力學習軍事科學和革命理論,為建設近代化的強大國防軍而奮鬥。」

華東軍區軍事政治大學在一年多時間裏,舉辦兩期,培訓學員約3萬人。

1951年元旦,華東軍區軍大結束,全體師生分編三處: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駐黃埔路原國防部舊址,院長劉伯承。
  • 第三高級步兵學校:駐孝陵衛
  • 華東軍區教導團,學員都是國民黨起義被俘軍官,駐肥西縣劉老圩子。

高級步兵學校

  • 1950年11月28日,奉令撤銷華東軍事政治大學。1950年12月,第一總隊及第一醫院調歸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第五、第七總隊與華東軍區教導總隊合併[2]
  • 1951年1月,以原華東軍事政治大學直屬隊和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總隊為基礎,改編組成華東軍區高級步兵學校,駐南京孝陵衛,直屬華東軍區建制領導[2]
  • 1951年3月5日,華東軍區高級步兵學校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高級步兵學校[2]
  • 1952年4月28日,第三高級步兵學校調歸中央軍委,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高級步兵學校[2]。1952年5月2日正式組建[3]。1953年1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高級步兵學校在南京正式開學。

1958年11月14日,中央軍委決定將總高級步兵學校併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2]

南京高級步校

  • 1974年1月27日,南京軍區決定籌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軍政幹部學校。1974年12月成立。駐南京浦口花旗營。1976年4月19日舉行開學典禮。設4個大隊(第一、第二大隊是軍事大隊,第三大隊是政治大隊,各編3個學員隊。外訓大隊編2個學員隊)[2]
  • 1978年1月,中央軍委命令以位於花旗營工地的南京軍區軍政幹部學校為基礎,升格改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高級步兵學校,隸屬中央軍委[2]
  • 1980年12月,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高級陸軍學校[2]

陸軍指揮學院

歷任領導

華東軍事政治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高級步兵學校

監察委員會書記

(1952年7月成立臨時紀律檢查委員會,1955年10月8日成立監察委員會)

  • 劉浩天中將(1954年5月—1958年10月)
  • 張崇文少將(1958年10月17日—1959年2月)
監察委員會副書記
  • 張光華少將(1956年6月—1959年2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陸軍指揮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指揮學院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