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軸心國(英語:Axis power、德語:Die Achsenmächte)最初稱為羅馬-柏林軸心(英語:Rome–Berlin Axis),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結成的戰爭聯盟,以德國、意大利、日本3個國家為中心。
軸心國源自德國、義大利與日本三國在二十世紀30年代為確保自身擴張利益而成立的聯盟。墨索里尼在1936年10月23日與希特勒簽訂議定書後,宣布了柏林-羅馬軸心的誕生,從而創造「軸心國」這一概念。1936年11月25日,德國與日本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1937年,義大利也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1939年,德國與義大利簽訂軍事盟約《鋼鐵條約》。1940年,三國簽訂同盟條約,正式確立了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國同盟關係。
1936年10月25日德國和意大利達成協調外交政策的同盟條約,建立柏林-羅馬軸心。1939年5月22日兩國又簽訂了「鋼鐵條約」。此前日本已經在1936年11月25日同德國簽署《反共產國際協定》(意大利於1937年11月6日加入)。
1940年9月27日德國、日本和意大利三國外交代表在柏林簽署《德義日三國同盟條約》(即三國公約),成立以柏林-羅馬-東京軸心為核心的軍事集團。這個軍事集團的成員被稱為「軸心國」。就戰略角度,德國攻佔南俄,日本攻佔蒙古,意大利自意屬北非跨蘇伊士運河攻佔中東,德日義軍隊再共同於伊朗會師。儘管如此,三國多數單獨行動,例如德國進攻蘇聯沒有通知日本(德軍最高統帥部下令不能告知日本[1]),而進攻後又要求日本北進蘇聯西伯利亞,但日本因已決定南進而拒絕;日本於1941年11月有向德國表態會和美國開戰,但德國不知道何時開戰。
隨著戰事發展,1943年9月3日意大利投降。
1944年羅馬尼亞於8月發生政變後倒戈盟軍;9月9日保加利亞發生共產主義政變亦倒戈盟軍;芬蘭在9月19日和蘇聯停戰(《莫斯科停戰協定》);1944年10月匈牙利密謀退出被德國發現後被入侵(鐵拳行動),建立了傀儡政權。
日本見敗局已定,於5月6日宣布廢除三國公約,而納粹德國則在1945年5月8日投降。同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次日泰國宣佈在1942年1月對英美的宣戰無效,美國接受了泰國的宣稱,軸心國集團因此滅亡。
他們並未簽署三國公約,主要因民族主義及領土收復主義(俄羅斯的大俄羅斯主義、伊拉克的阿拉伯民族主義及反猶主義)而站在軸心國陣營,只想收復過去的失地或本民族土地以及在其國內實行某些和軸心國利益相近的政策,對戰爭的參與度有限。
軸心國成員和反共產國際協定的成員國需要加以區分。作為軸心國成立標誌的三國公約是一個軍事同盟性質的條約;而反共產國際協定則是一個針對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政治合作條約,在其成員遭到第三國攻擊或攻擊第三國時,反共產國際協定的其他成員國不需要對其宣戰。法律意義上的軸心國成員只包括上述8國(南斯拉夫在加入後兩天退出)。但是歷史學家通常將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國也算作軸心國成員,雖然事實上這些國家並未加入三國公約。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