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又作《三國公約》、《三國盟約》、《三方公約》、《柏林公約》(德語:Dreimächtepakt;義大利語:Patto tripartito;日語:日独伊三国間条約〔日獨伊三國間條約〕),是德國、意大利和日本於1940年9月27日在柏林分別由德意日三國代表里賓特洛甫、齊亞諾和來棲三郎簽署的協議。它是一個防禦性軍事聯盟,後來匈牙利(1940年11月20日)、羅馬尼亞(1940年11月23日)、保加利亞(1941年3月1日)和南斯拉夫(1941年3月25日)以及德國傀儡國斯洛伐克(1940年11月24日)加入。南斯拉夫加入兩天後在首都貝爾格萊德引發政變。德國、意大利和匈牙利以入侵南斯拉夫作為回應。由此產生的意大利-德國共同創立的傀儡國,即克羅地亞獨立國,於1941年6月15日加入了該條約。
《三國公約》與《反共產國際協定》和《鋼鐵條約》一起,是德國、日本、意大利和軸心國其他國家之間關係的多項協議之一。[1]
《三國公約》也被認為是主要針對美國。[2]但它的實際效果是有限的,因為意大利、德國和日本的作戰戰區位於世界的兩端,而且各締約國擁有不同的戰略利益。因此,軸心國只是一個鬆散的聯盟。[3]其防禦條款從未被援引,[4]簽署該協議並沒有迫使其簽署國打一場共同的戰爭。
文件內容
日本、德國和意大利政府認為世界上所有國家都有自己在世界上有適當的地位是任何持久和平的先決條件,因此決定分別在東亞和歐洲相互支持和合作,共同努力實現更大的目標,以建立和維持新秩序為主要目的,旨在促進有關人民的共同繁榮和福祉。此外,三國政府希望與世界其他國家合作,而這些國家將傾向於按照與本國相似的路線進行努力,以實現其最終目標,即世界和平。因此,日本、德國和意大利政府已經同意了以下款項:
第一條:日本承認並尊重德國和意大利在歐洲的領導地位和建立的新秩序。
第二條:德國和意大利承認並尊重日本在東亞的領導地位和建立的新秩序。
第三條:日本、德國和意大利同意在上述路線上進行合作。他們還承諾,如果締約國之一受到目前未參與歐洲戰爭或日中衝突的國家的攻擊,他們將以一切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相互協助。
第四條:為執行本協定,由日本、德國和意大利各自政府任命的聯合技術委員會將毫不拖延地立即開會。
第五條:日本、德國和意大利申明,上述協定對三個締約國與蘇聯之間目前存在的政治地位沒有任何影響。
第六條:本協議自簽署之日起立即生效,並自生效之日起十年內有效。在上述期限屆滿前,締約各方應在適當的時候,應其中任何一方的請求,就續展進行談判。
特此,經各自政府正式授權的下列簽字人已簽署本協議並附上他們的簽名。
1940年9月27日,法西斯年代第19年,即昭和十五年9月27日,一式三份在柏林完成。
背景
儘管德國和日本在1936年簽署了《反共產國際協定》,從理論上講成為了盟友,但1939年德國和蘇聯之間的《德蘇互不侵犯條約》讓日本感到意外。1939年11月,德國和日本簽署了《日德文化合作協定》,恢復了兩國之間的「勉強同盟」。[5]
後來的簽字國
德國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在9月27日簽署該協議後的演講中表示,對未來接受新的簽署國持開放態度。
然而,官方和大多數媒體報道了一個略有不同的版本,其中使用了「對該協議懷有善意」而不是「加入」。因此,全國委員會的官方記錄更正了他的話,刪除了其他國家對「加入」的任何提及,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尷尬的措辭。[6]
意大利外交部長齊亞諾早在1940年11月20日就堅決反對在該協議中增加小國家的想法;他在日記中辯稱,它們削弱了該協議,是無用的外交手段。[6]
匈牙利王國是第四個簽署該協議的國家,也是1940年9月27日後第一個加入該協議的國家。匈牙利駐柏林大使什托哈伊在收到簽署協議和里賓特洛甫演講的消息後,立即致電匈牙利外交部長伊斯特萬·查基。他敦促薩基加入該協議,甚至聲稱德國和意大利都希望匈牙利加入。他認為匈牙利在羅馬尼亞之前簽署該協議尤為重要。作為回應,他要求什托哈伊就匈牙利加入該協定及其在該協定下的潛在義務進行詢問。9月28日,德國外交國務秘書通知匈牙利,里賓特洛甫的意思不是「正式加入」,而只是「本着《公約》精神的態度」。意大利人的回答是相似的。儘管如此,在一周內,匈牙利政府就發出了「精神上遵守」該協議的正式通知。
在匈牙利「精神上的堅守」之後的一周,巴爾幹局勢發生了變化。德國批准了羅馬尼亞的請求,派遣軍隊守衛羅馬尼亞油田,匈牙利批准了德國的請求,允許其軍隊過境匈牙利前往羅馬尼亞。1940年10月7日,第一批德國軍隊抵達普洛伊。羅馬尼亞加入該協議的時間很可能被推遲到德國軍隊到位,因為擔心蘇聯採取先發制人的行動來保護自己的油田。反過來,匈牙利的加入被推遲到羅馬尼亞的加入談判結束。10月9日左右,魏茨澤克從里賓特洛甫向什托哈伊發送了一條信息,通知他德國元首希特勒現在希望「友好國家」加入該條約。里賓特洛甫在10月9日或10日與齊亞諾的電話交談中聲稱,匈牙利已發出第二次加入該協定的請求。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勉強同意。10月12日,里賓特洛甫通知什托哈伊,意大利和日本都同意匈牙利加入。由於匈牙利攝政王霍爾蒂特別指示什托哈伊要求匈牙利成為第一個加入該條約的新國家,里賓特洛甫批准了這一請求。
羅馬尼亞王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加入了協約國,並從奧匈帝國及其後的匈牙利接收了特蘭西瓦尼亞。德國和意大利將北特蘭西瓦尼亞歸還匈牙利,將多布羅加南部歸還保加利亞,在蘇聯占領比薩拉比亞和布科維納北部後,令卡羅爾二世在政客及國家壓力下退位。揚·安東內斯庫在9月5日由卡羅爾二世任命為新首相,他其後取消憲法,解散了國會並驅逐了卡洛爾二世,改立米哈伊一世並獲得了絕對的權利。羅馬尼亞於1940年11月23日加入了公約,因為羅馬尼亞希望保護自己免受蘇聯的侵略。
安東內斯庫元帥在紐倫堡審判上宣讀的宣誓書中表示,關於加入該條約的協議是在1940年11月22日訪問柏林之前達成的。
1939年3月14日,斯洛伐克共和國在捷克斯洛伐克解體的過程中宣布成立。希特勒邀請約瑟夫·蒂索主教擔任斯洛伐克總統。斯洛伐克成立後不久就捲入了與鄰國匈牙利的戰爭。斯洛伐克與德國簽署了《保護條約》,但德國拒絕干預。戰爭導致匈牙利以斯洛伐克為代價獲得領土。儘管如此,斯洛伐克還是在1939年支持德國入侵波蘭。
《三國公約》簽署後不久,斯洛伐克在匈牙利的領導下,向德國和意大利發出了「精神上堅持」的信息。
1940年11月24日,羅馬尼亞簽署《三國公約》的第二天,斯洛伐克總理兼外交部長前往柏林會見里賓特洛甫,並簽署了斯洛伐克加入《三國公約》的協議。他的目的是提高圖卡在斯洛伐克相對於他的競爭對手蒂索的地位,儘管德國人無意允許蒂索被免職。
保加利亞王國一直是德國的盟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處於戰敗的一方。從一開始,德國就向保加利亞施壓,要求其加入《三國公約》。1940年11月17日,沙皇鮑里斯三世和外交部長伊萬·波波夫在德國會見了希特勒。根據德國駐巴爾幹半島特使赫爾曼·諾伊巴赫的說法,保加利亞與軸心國的關係在那次會議上完全解決了。然而,11月23日,保加利亞駐柏林大使彼得·德拉加諾夫通知德國人,雖然保加利亞原則上同意加入該協定,但希望暫時推遲簽署。
與希特勒的會晤促使蘇聯外交官阿爾卡迪·索博列夫於11月25日訪問保加利亞。他鼓勵保加利亞人簽署一項互助協議,該協議於1939年10月首次討論。他表示蘇聯承認保加利亞在希臘和土耳其的主權。然而,保加利亞政府對保加利亞共產黨對會談的顛覆行動感到不安,顯然是在蘇聯的敦促下。
1940年12月26日,極右翼政治家亞歷山大·贊科夫在國民議會提出動議,敦促政府立即加入《三國公約》,但被否決。
保加利亞最終因德國希望干預希意戰爭而被迫採取行動,這將需要軍隊通過保加利亞。由於不可能在軍事上抵抗德國,1941年3月1日,保加利亞總理博格丹·菲洛夫在維也納簽署了保加利亞加入該條約的協議。他宣布,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感謝德國協助保加利亞與羅馬尼亞簽訂《克雷奧瓦條約》,這不會影響保加利亞與土耳其或蘇聯的關係。當天晚些時候,里賓特洛甫向菲洛夫承諾,希臘淪陷後,保加利亞將在斯特魯馬河和馬里察河之間獲得愛琴海海岸線。
根據《塔爾諾沃憲法》第17條,條約必須由國民議會批准。就《三國公約》而言,政府試圖在沒有辯論或討論的情況下批准該條約。17名反對派代表提交了質詢,其中一名代表伊萬·彼得羅夫詢問為什麼沒有事先諮詢國民議會,以及該協議是否使保加利亞捲入戰爭。他們被忽視了。該協定以140票對20票獲得批准。
1941年3月25日,南斯拉夫王國首相德拉吉莎·茨維特科維奇在維也納簽署了《三國公約》。3月27日,在英國的支持下,該政權在軍事政變中被推翻。17歲的國王彼得二世被宣布重新親政。總理兼杜尚·西莫維奇將軍領導下的南斯拉夫新政府拒絕批准南斯拉夫簽署《三國公約》,並開始與英國和蘇聯進行談判。憤怒的希特勒發布了第25號指令作為對政變的回應,然後於4月6日襲擊了南斯拉夫和希臘。德國空軍轟炸了貝爾格萊德三天三夜。南斯拉夫於4月17日向入侵的德國、意大利和匈牙利軍隊投降。
克羅地亞獨立國(NDH)由被征服的南斯拉夫的一些前領土建立,於1941年6月15日簽署了《三國公約》。
潛在簽署國
就在《三國公約》形成之前,蘇聯獲悉其存在及其加入的可能性。10月,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寫信給斯大林,稱德方希望將蘇聯拉入軸心國集團,建立「四國同盟」[7]。斯大林遂派莫洛托夫前往柏林,討論該條約和蘇聯加入的可能性。蘇聯認為加入《三國公約》是對與德國現有協議的更新。德方提供「四國條約」草案中,要求蘇聯只能向國土以南的印度洋方向擴張[8]。斯大林同意簽署條約,但提出解決一些細節,例如蘇聯吞併芬蘭,並將土耳其、保加利亞也劃入蘇聯的勢力範圍之中[9]蘇聯政府於11月25日向德國發送了該協定的修訂版。希特勒對此十分不滿,於是不再給予蘇方答覆[10][11]。但為了展示夥伴關係的好處,蘇聯向德國提供了大量經濟援助。同時,納粹德國接受了蘇聯新的經濟方案,並於1941年1月10日簽署了一項協議。
芬蘭和德國之間的軍事合作始於1940年末,當時芬蘭在冬季戰爭中因蘇聯侵略而失去了大量領土。芬蘭於1941年6月25日加入巴巴羅薩行動,開始了持續戰爭。11月,芬蘭與許多其他與德國結盟的國家簽署了《反共產國際協定》,這是一項針對蘇聯的反共產主義協議。很快,德國建議芬蘭簽署《三國公約》,但芬蘭政府拒絕了,因為芬蘭將其戰爭視為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獨立的戰爭」,並認為其目標與德國不同。芬蘭還希望與盟國,特別是美國保持外交關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多次要求芬蘭簽署該協議,但芬蘭政府拒絕了所有提議。芬蘭和美國的外交關係一直維持到1944年6月,儘管美國大使已經被召回。然而,英國於1941年12月6日向芬蘭宣戰,以支持其盟友蘇聯。
應德國司令部的要求,芬蘭在坎卡安帕伊建立了一所冬季戰爭學校。1941年12月,它開始為德國軍官和士官開設第一個為期兩個月的課程。1942年夏天,講德語的芬蘭教官教授了一門關於森林戰爭的課程。德國駐芬蘭總司令部聯絡員瓦爾德馬爾·埃爾福特將軍認為這所學校取得了巨大成功。一些匈牙利軍官也出席了會議。
日本於1941年12月8日02:00襲擊泰國。日本大使坪上貞二告訴泰國外交部長,日本只想允許其軍隊通過泰國,襲擊英屬馬來亞和英屬緬甸。07:00,泰國總理鑾披汶·頌堪在曼谷召開緊急內閣會議,很快,停火命令下達。披汶隨後會見了坪上貞二,後者向他提供了四個選擇:與日本締結日泰攻守同盟條約,加入《三國公約》,在日本軍事行動中合作,或同意共同防禦泰國。泰國選擇了和日本的軍事合作,但加入《三國公約》遭到拒絕。
中華民國在二戰前是比較親德的國家,但因日本侵略和德國在中日兩方選擇了日本,中國亦最終選擇了與英美合作抗日。
三方關係,1940–1943
1940年12月20日的一項協議設立了該協議所要求的「聯合技術委員會」。他們將在每個首都成立一個總務委員會,由東道國外交部長和其他兩個合作夥伴的大使組成。總務委員會下設軍事委員會和經濟委員會。1941年12月15日,三個委員會在首都柏林舉行了第一次會議,稱為「三方公約會議」。會議決定成立一個「三方公約國常設理事會」,但在兩個月內什麼也沒發生。只有日本人不信任的意大利人推動了更大的合作。[12]
1942年1月18日,德國和意大利政府簽署了兩項秘密作戰協議:一項與日本帝國陸軍,另一項與日本帝國海軍。這些協議將東經70度的世界劃分為兩個主要的作戰區,但幾乎沒有軍事意義。它主要是承諾在商業、情報和通信方面進行合作。[12]
1942年2月24日,常設理事會在里賓特洛甫的主持下舉行會議,里賓特洛普宣布「宣傳效果是我們舉行會議的主要原因之一」。代表們成立了一個宣傳委員會,然後無限期休會。到1943年,柏林軍事委員會只舉行了兩三次會議,根本沒有舉行三方海軍會談。德國和日本分別進行了海軍討論,意大利就1942年對英屬馬耳他的襲擊計劃獨立徵求了日本的意見。[12]
三方大國之間的經濟關係充滿了困難。1941年,日本不會向德國做出經濟讓步,因為擔心這些讓步會破壞日本與美國的談判。1942年1月,經濟合作談判開始,但直到1943年1月20日才在柏林簽署協議。出於宣傳目的,意大利同時被邀請在羅馬簽署一項類似的協議,但柏林補充議定書都不適用於意大利與日本的關係。[12]
「沒有單獨的和平」協議
1941年12月2日,日本首次向德國施壓,要求德國對美國宣戰,而就在兩天前,日本通知柏林其開戰意向。日本沒有得到任何回應,便接近意大利。12月5日凌晨4時,里賓特洛甫向日本大使提出了加入戰爭並共同宣戰的建議,該建議已得到意大利的批准。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引發太平洋戰爭。12月11日,就在德國和意大利對美國宣戰的同一天,三國簽署了一項協議,該協議已於12月8日敲定,禁止與美國或英國單獨和平。它「旨在作為宣戰的宣傳伴奏」。[12]
遺產
由於該公約下的防禦聯盟從未被援引,而且主要簽署國在歐洲和亞洲之間利益存在廣泛分歧,限制了歐洲和亞洲簽署國之間的合作,因此該公約的影響是有限的。歷史學家保羅·W·施羅德曾將其描述為「1940年末的重要地位迅速下降到1941年末的名義地位」,[13]到1941年12月「幾乎不起作用」。然而,事實證明,該條約有助於說服美國人相信日本正在與德國結盟。關於《公約》是協調侵略和實現世界統治努力的一部分的指控也構成了在紐倫堡對納粹領導人提起的訴訟的一部分。同樣,東京審判也側重於在德國、日本和意大利之間建立委員會,作為調查《公約》簽署後不久就開始運作的證據,並在《公約》之下的侵略中表現出相互支持,但委員會從未實際運作過。
腳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