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漢口法租界(法語:Concession française de Hankou),是近代位於漢口的五國租界之一,亦為四個在華法租界之一,由法國於1896年開闢。開闢初期面積約187畝,經過擴張後面積達485.685畝。雖然法租界設立之初在漢口五國租界中面積最小,但其距離大智門火車站最近、商貿繁華,是漢口的娛樂區[1]。抗日戰爭期間法租界成為日占區中的「孤島」,終於1943年移交汪精衛國民政府。
1896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與清政府簽訂「漢口法租界租約」,在漢口設立法國租界,面積約187畝。漢口法租界與漢口俄租界於同年設立,俄、法兩國租界選在同一地區,俄占三分之二,法占三分之一[2]:10-11[3]。
1900年,大智門火車站在法租界西側不遠處動工,時任法國駐漢領事瑪璽理(法語:Chassain de Marcilly)隨即開始不斷向清廷提出擴展租界以圖控制鐵路和車站,但都被時任湖廣總督張之洞拒絕。幾經談判後法租界於1902年擴界,以鐵路護坡60丈(185米)處為法租界西部邊界[2]:15[4]。
1904年,法租界的管轄面積已從開闢時的191,703平方米增至332,693平方米。《漢口展拓法租界條款》第六條規定:「中方應修築一條從火車站到法租界西部邊界中點處的道路,租界方也應在其轄區內相應修築一條道路,以便直接溝通長江與車站。締約雙方僅為自己修築的部分提供路政服務,且僅可在各自修築的路段內行使權力。」然而,此後中方並未動工,法方則將名為「瑪領事街」(法語:Areue de Marcilly)的道路一直修到車站附近並於其兩側50米範圍內徵稅和派出巡捕。法租界跨界築路引發糾紛,中方從1908年開始提出抗議,雙方展開多次談判後達成協議,以瑪領事街上距離鐵路線183米處一扇宅門作為法租界的實際邊界,中方以16,900兩白銀贖回共計169平方丈的道路、支付給租界15,000兩補償其先前築路的費用、還承諾每年向租界支付200兩作為養路經費。法租界則放棄在瑪領事街北段除養護道路外的一切權利,租界巡捕最終於1909年4月3日撤出爭議路段[4]。然而,之後法國人大量購買租界西側的土地、高價收購法租界外業主的房產,法國教會也出面購置與租賃的界外土地,使諸多界外土地被納入了法租界實際管轄的範圍,中國官員對這種手法不知曉或沒有能力干涉,導致法租界界線與法租界工部局實際控制線變得混淆不清[5]:55[2]:15。
1911年武昌起義後,漢口成為革命軍和清軍交戰的前沿,列強趁機推動租界擴張。五國領事在確保租界安全的同時,提出擴張計劃,唯法國領事侯耀(法語:Ulysse-Raphael Réau)持保留態度,擔心擴張利益不均。經過多次談判與調整,儘管最終達成擴展協議,法租界獲得了12公頃土地,整體利益仍然有限[4]。
1938年8月13日,國民政府收回漢口日租界後,法租界就成為了漢口唯一的租界。隨着武漢會戰局勢惡化,法租界被視為避難所,許多機關、銀行和商店遷入。到1938年底,法租界內中國居民從22651人增至47081人,而實際居住的人數又遠超登記數據。為控制界內人數和抗日活動,法租界當局從1938年6月開始在租界四周的馬路與中國街區的連接處加設柵欄和電網、限制進出,用沙包堆成堡壘,架起機炮,再派全副武裝的法國士兵和安南士兵看守和巡邏[6]。租界工部局、巡捕房、外國洋行、銀行以及外僑住宅等大都在中心地帶,而處在租界邊緣地帶的居民則整日提心弔膽[2]:194-195。
1938年10月25日下午,柵子關閉、電網斷絕交通。當日晚,日軍進入漢口,武漢會戰結束、日軍獲勝並占領武漢全境,法租界隨即成為日本占領區內的孤島。據統計,這一時期法租界庇護了十餘萬市民和各國僑民[7],大量難民的湧入使租界人滿為患,租界內的生活條件急劇惡化,水源缺乏、居民艱難求生。雖然之後江邊柵子開放,但依舊需要通行證,生活物資短缺、物價飛漲[2]:195。
1938年10月27日,日本軍方宣布對法租界實施軍事封鎖,理由是該區域內潛藏反日分子[註 1]。日本情報機關通過偵查發現,居住在河街15號的法國人卡法列那(法語:Q.L.Caffarena)家中擁有無線電台,並與多名中國青年有頻繁聯繫。日本方面認為該電台是國民政府撤退時留下用於通訊的設施。11月27日,汪精衛政權在武漢成立治安維持會,經法國領事同意,維持會向法租界華人分發5000面五色旗與日本國旗以供懸掛。同日,法租界交通銀行的白牆上出現了「擁護蔣委員長抗戰到底臨死不投降」的標語。1939年1月11日,在法國領事的同意下,日軍與憲兵隊進入法租界逮捕了20餘名抗日人員,並繳獲無線電台[8]。從1939年1月12日起,法租界重新開放,包括日本軍人在內的所有人員均須持有通行證才可在日本時間早8時至晚7時期間進出法租界[2]:197-198。
1940年6月,隨着法國投降,包括漢口法租界在內的所有在華法租界均由新成立的維希法國控制。1941年7月,鐵路飯店內發生安南巡捕與日本人之間的衝突,導致1名日本人死亡、1名安南巡捕重傷、5名日本人被捕。事件發生後,租界當局關閉各柵門,漢口日本海軍發言人則於12日向西方記者通報了事件,並要求法租界當局無條件釋放被捕的日本人,否則日方將封鎖通往法租界的所有柵門。直到1941年中,法國被德國攻陷約一年後,漢口法租界當局才逐漸向日本占領軍屈服,並採取了更為合作的態度[2]:199。
武漢被日軍占領後,法租界內物價就隨着日占區貨幣的迅速貶值而不斷上升。從1938年11月開始,日軍向法租界內的華人難民中的「良民」發放安居證,允許他們自由進出法租界[2]:198,一時間,法租界內遷移的人數達一萬多人。由於租界內人口增多,法國大部本土被德軍占領,法國在華商務極度萎縮,工部局的財政極度困難。工部局為了維持日常的開支,不斷地提高捐率,並開徵新捐。1937年,工部局收入34萬元,1939年上升到73萬元,1941年又上升到110萬元,而1939年的開支達到80多萬元,超支72590.74元,1941年的財政赤字更是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儘管所有在華法租界因為為維希法國所擁有所以沒有被日軍佔領,但法租界的財政狀況更加艱難,到1943年法租界被汪精衛政權收回前,法租界已步入破產邊緣[2]:199。
1943年1月9日,日本駐中華民國(汪精衛政權)大使重光葵與汪精衛簽訂《關於協力完遂戰爭之中日共同宣言》及《關於交還租界及撤廢治外法權導文協定》。1943年2月23日,維希法國宣布,同意放棄所有在華租界。同年6月5日,汪精衛政權同日收回天津法租界、漢口法租界和廣州法租界[2]:224-227。
自1861年漢口開埠後,即有法國人來漢口[9]:
時間 | 法國人 | 中國人 | 備註 |
---|---|---|---|
1891年 | 16 | 未知 | 主要為商人 |
1896年 | 16+ | 未知 | 法租界設立後,法僑漸有增加 |
1901年 | 74 | 未知 | 洋行公司7家 |
1910年 | 91 | 未知 | 共47戶,其中官吏4名、商人16名、教士19名、律師2名、醫士5名、藝師8名、婦女37名 |
1923年 | 52 | 4856 | 法租界因為交通便利、又與華屆交錯,大批逃避戰亂的中國人湧入,「華洋分居」的局面被打破 |
1929年 | 144 | 8250 | |
1937年 | 未知 | 22651 | 中國人達2907戶,比上年增加1077戶、7761人,比1929年增加14401人[註 2] |
1938年 | 未知 | 47081 | 6月武漢會戰爆發,法租界被視作安全的避難所,當地的中國政府機關及普通商民、外僑等紛紛遷入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