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舍,本義是學舍、書齋;後被用作梵語「vihāra」的漢譯,指佛教僧團的房舍、寺院。

詞義

精舍字面意思爲「精美的房舍」,如:

也可指書齋、書房,引申為儒家講學的學社:[3]

  • 吳曾 《能改齋漫錄·辨誤二》:王觀國《學林新編》曰:「《晉書》:『孝武帝初奉佛法,立精舍於殿內,引沙門居之,因此世俗謂佛寺為精舍。』觀國按,古之儒者,教授生徒,其所居皆謂之精舍。故《後漢·包咸傳》曰:『咸往東海,立精舍講授。』又《劉淑傳》曰:『隱居立精舍講授。』又《檀敷傳》曰:『立精舍教授。』又《薑肱傳》曰:『盜就精廬求見。』注曰:『精廬,即精舍也。』以此觀之,精舍本為儒士設。至晉孝武立精舍以居沙門,亦謂之精舍,非有儒釋之別也。」以上皆王說。予按,《三國誌·注》引《江表傳》曰:「於吉來吳,立精舍,燒香讀道書,製作符水以療病。」然則晉武以前,道士亦立精舍矣。

有時也可理解爲「精神之房舍」,在先秦文獻中代指心地:

  • 管子·內業》:「定心在中,耳目聰明,四枝堅固,可以為精舍。」[4]尹知章註:「心者,精之所舍。」

佛教傳入中國後,僧人在寺內居住、講經的情形,類於儒家學社,故從晉代開始將「精舍」作為梵語vihāra的漢譯[3][5][6],爲寺院佛寺的別名,無論大小的佛寺都被稱作精舍,如佛教歷史上第一所寺院竹林精舍[7]

亦爲道教所用,表示道士修煉居住之所。[8]如佛教史上第一所寺院名叫竹林精舍,在香港粉嶺有一所同名道觀

在近現代,精舍常以人們修行、居住的場所為內涵,多指佛教、道教的寺院,一些教授瑜伽冥想等的民間商業屋舍有時也冠以精舍之名。

佛教精舍

精舍梵語vihāra),音譯毗訶羅(毘訶羅)。原始僧團居住在叢林山野的樹下、山洞中,後來有了佛教史上第一所寺院竹林精舍、第二所寺院祇園精舍 ,它們安立於叢林僻靜處,供佛陀、僧徒休息、學習。故最開始佛寺是以精舍(vihāra)的名稱出現的,且強調位於廣闊之處,或有較大的庭院。經典中雖屢見精舍一詞,然其原語不一,除了vihāra之外,又把阿藍摩(梵 ārāma,園林)或僧伽藍(梵 Saṃghārāma,伽藍)譯為精舍;此外,亦有以阿練若(梵 araṇya,叢林)、求呵(梵 guhā,石窟)等詞,譯為精舍者。

如今的南傳佛教地區,通常仍以vihāra作為寺院的代名,泰國叫วิหาร(Wihan)[9]วัด(wat)、高棉語叫Vihear、緬甸ဝိဟာရ(wihaya)或緬甸語ကျောင်း羅馬化:kyuang)、旁遮普語裡的「庭院」叫做vehra[10];印度北部比哈爾邦的名字「比哈爾」(印地語Bihar)即「毗訶羅」的印地語現代音[11],因該地有豐富的佛寺建築;馬來西亞吉隆坡十五碑錫蘭佛寺英語Buddhist Maha Vihara, Brickfields(Buddhist Maha Vihara, Brickfields[12])也以「Vihara」為名;現代上座部佛教的前身部派佛教大寺派Mahā-vihāra-nikāya),名中的「寺」字就是「vihāra」的對譯;著名的那爛陀寺也以「Vihara」為名而譯為「寺」。在南傳佛教寺廟建築群中,精舍和戒堂都是供奉佛像的主要禮佛場所,二者最大的區別即戒堂周圍是有鎮邪石劃出結界的。

舉例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