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堂佛教廟宇建築的一種,多見於南傳上座部寺廟,是僧人受戒、誦經之場所[1][2]。根據戒律的規定,戒堂是僧團集結行業之劃界(sīmā[3]

Thumb
泰國曼谷巴翁僧王寺戒堂的受戒儀式

各地傳統

緬甸語中,戒堂稱為「登」(緬甸語သိမ်;Thein),來自巴利語sīmā,意譯為「界」。在緬甸以奘房為中心的佛寺中,戒堂是重要且常見的建築,但亦有獨立而建的做法[2][4]。緬甸撣族寺廟的戒堂稱為「辛」(သိမ်ႇ;Sim),是專為僧人活動而設的場所[5][6]

在泰國,戒堂稱為「烏博索」(泰語อุโบสถ;Ubosot)或「博」(โบสถ์;Bot),源自巴利語的uposathāgāra,意為舉行布薩儀式的場所[7]。戒堂是泰民族窪寺式廟宇的主要建築,亦用作公共用途[2][5] 。在泰國中部的佛寺中,戒堂是全寺的中心;泰北寺廟則以舍利塔為中心[5]。寺廟中最重要的佛像就通常在戒堂中供奉。

老撾和泰國東北的依善地區稱戒堂為「辛」(寮語ສິມ泰語สิม)。

泰寮民族的傳統是用八塊鎮邪石(ใบเสมา;Bai sema)劃定戒堂的結界。這種做法可以追溯到陀羅缽地文明時期[3]。在南傳佛教寺廟中,精舍和戒堂都是供奉佛像的主要禮佛場所,二者最大的區別即戒堂周圍是有鎮邪石劃出結界的。

圖冊

參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