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劉大夏(1436年—1516年),字時雍,號東山,自號東山居士,湖廣華容縣(今屬湖南)人。明朝政治人物,天順己卯湖廣解元,甲申進士。弘治年間,官至兵部尚書。
天順三年(1459年),劉大夏中式湖廣鄉試第一名舉人(解元)。天順八年(1464年)成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憲宗成化初年館試,大夏本可留任翰林官,但他自請改部職,被任命為職方司主事,陞兵部車駕司郎中。
成化十九年(1483),升福建右參政,有政績。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擔任過廣東布政使。弘治三年(1490年)十月,廣西田州泗城土官岑猛反叛,劉大夏前往平息。弘治十五年(1502年)官至兵部尚書。正德元年(1506年)三月,上疏請求歸隱。
正德三年,九月,以岑猛事,入北鎮撫獄,劉瑾欲置之死地。幸賴左都御史屠滽和宰相李東陽相救,改判處充軍肅州(今甘肅酒泉)。[1]在肅州的官吏怕得罪劉瑾,不敢供給膳宿,只有三名學生供養他。正德五年(1510)夏,遇赦歸。正德十一年(1516年)五月卒。贈太保,諡忠宣。葬於華容縣勝峰鄉話崗村的山坡上。
大夏先後輔佐英、憲、孝、武四朝,與王恕、馬文升稱「弘治三君子」。《明史》稱「大夏忠誠懇篤,遇知孝宗,忘身徇國,於權幸多所裁抑。」
弘治五年(1492年)浙江壬子科鄉試首場,天降大雨,號舍進水,眾多士子一擁而出,阻擋不得。監臨御史和監察憲臣均欲罷試,唯獨時任左布政的劉大夏說:「暴雨必有息時,可令自揣能文者聽其願留,勿隨眾去。當以留者為準,閱其文登榜。」於是命尚在場的士子八百餘人,回到號舍,大雨果然停止,於是仍如額錄取。及待榜出,人謂得人勝過他科[2]。
成化間,有太監勸憲宗效仿明成祖故事,重新「下西洋」探險。明代一些史籍,如萬表《灼艾余集》、嚴從簡《殊域周咨錄》記載車駕郎中劉大夏藏匿鄭和下西洋檔案[3],而顧起元《客座贅語》則說劉忠宜公大夏焚毀鄭和下西洋檔案[4];究竟是藏匿還是焚毀,至今仍然是個謎。
東南亞的擴張中汪直想征伐安南,於是向正德帝請旨,調取明成祖征討安南的檔案,但劉大夏刻意把檔案藏匿起來,意思是讓汪直無法「勞民傷財」。[5]
[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