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明朝文学家、书法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東陽(1447年7月21日—1516年),字賓之,號西涯[1],湖廣茶陵縣(今湖南茶陵)人,金吾左衛(今屬北京市)軍籍,明朝中葉重臣,文學家,書法家,茶陵詩派的核心人物。在北京長大,自幼即以才華之名。天順甲申進士,正德初累官至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為內閣首輔,文壇領袖。卒諡文正。
李東陽的曾祖父李文祥,在家鄉茶陵起兵追隨明太祖,後駐北京。李東陽祖父李允興,追隨明成祖征戰。李東陽父親李淳,為金吾衛軍之餘,工於書法,家境貧寒,靠出賣苦力、擺渡船工為生。後來李淳兒子東陽的「神童」名聲鵲起後,李淳在北京成為私塾教師,課徒為生。
李東陽在濃郁的家鄉和家庭文化氛圍薰陶下,幼年就顯現出非凡的才華。李東陽四歲時隨父親在京師時就會寫直徑一尺的大字,被視為神童。順天府官員將李東陽推薦給景帝,李東陽當著景帝寫下「龍、鳳、龜、麟」等大字,景帝非常高興,將其放在膝上,並賜珍奇水果和金銀元寶。之後,在六歲、八歲時又兩次入宮面聖,准其進入順天府學讀書。
李東陽刻苦師法顏魯公,得其精髓而又自成一家,時人稱讚李東陽「長沙公大草,中古絕技也!玲瓏飛動,不可按抑,而純雅之色,如精金美玉,毫無怒張蹈厲之癌,蓋天資清澈,全不帶渣滓以出。」李東陽16歲考中舉人,英宗天順八年(1464年),聯捷進士,時年十八歲。[2]
李東陽考中進士之後,獲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歷任編修、侍講、太常寺少卿、禮部右侍郎。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年),直文淵閣,進入內閣參與機要,後進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稱賢相。李東陽工古文,內閣疏草多出自其手。孝宗駕崩,李東陽與劉健、謝遷同為顧命大臣[3]。
武宗即位,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因見宦官劉瑾把持朝政,武宗荒淫無度,自己多次上疏進諫又毫無效果,李東陽以年老多病為由,數次辭職未成。正德七年(1512年)獲准退休,正德十一年(1516年)卒,贈太師,謚文正[4]。
李東陽入閣多年,在朝時間長,地位高,不僅自己才學淵博,又能獎勵後學,推薦雋才,因此不少文學之士都圍聚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頗有影響的詩人派別。李東陽也就在明中期一度領導文壇。因而《明史》中寫道:「弘治時,宰相李東陽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
李東陽先後主持或參與編撰:
所以《明史》記載:「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
1472年(成化八年)李東陽回到湖南長沙時在一首送別友人的詩中寫道:
後又在《浮客戶》詩中描寫船民生活:
白髮蒼蒼的老人仍必須長年漂泊於水中,即使是小孩也要隨波逐濤,勞動者的生活是何等的艱辛。
李東陽在家鄉茶陵吟道:
寫出了農村婦女春末夏初正葛布縫衣,摘桑養蠶一派勞動繁忙,生機勃勃的景象。
透過這些詩,反映出李東陽關心民間疾苦的憂國憂民之心。
李東陽的詩還對長沙、茶陵民間特有風俗習慣端午節長沙龍舟競渡的歡騰場面描寫:
這是端午節長沙百姓龍舟競渡的歡騰場面。
這是明代茶陵農民春社的習俗,洋溢著盎然生機。
李東陽善於寫景,他在《游嶽麓寺》吟道:
這首詩寫出了山的高峻,道的險曲,寺的宏偉,景的幽深,並透出一股孤獨蒼涼之氣,是歷代吟詠麓山詩詞中情景交融的一首。李東陽的許多抒懷詩感情真摯,思味雋永。
李東陽從燕京寫了一首《寄彭民望》贈失意回鄉的好友、湖南同鄉彭民望:
李東陽詩中引典抒情渾然一體,對友人沉淪不遇、晚景淒涼的狀況表達了深切的同情。
另外,李東陽所寫的《擬古樂府百首》以樂府體詩作史論成一家之言,也從形式上為前後七子擬古詩的創作開了先河。茶陵詩派這種承前啟後的作用,自古受到人們的重視。
李東陽有《懷麓堂集》100卷傳世,並收入《四庫全書》,是當時影響較大的書籍之一。楊一清在《懷麓堂稿序》中評論李東陽:「高才絕識,獨步一時也,而充之以學問,故其詩文深厚渾雄,不少屈奇可駭之辭,而法度森嚴,思味雋永,盡脫凡近而古意獨存。每晚豪伸紙,無趣溢發,操縱開闊,隨意所如而不逾典則。」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