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十同年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甲申十同年圖》是一副中國明朝弘治年間的十位朝廷重臣的群像,作於弘治十六年(1503年)。圖爲絹本,設色,縱高48.5釐米,橫長257釐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這十位大臣分別爲: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李東陽、都察院左都御史戴珊、兵部尚書劉大夏、刑部尚書閔珪、工部尚書曾鑑、南京戶部尚書王軾、吏部左侍郎焦芳、戶部右侍郎陳清、禮部右侍郎謝鐸和工部右侍郎張達。十人均爲英宗天順八年(1464年)甲申科進士,有同年之誼。在中式近四十年之後,十人亦均身居高位,其中李東陽等九人在北京朝中,王軾則在南京任職。弘治十六年三月二十五日,適逢王軾來朝,十人在閔珪宅第聚會,其後特請畫工繪製群像,並各自題詩紀念。[1]

當時,畫作總共繪製了十份,藏於各家。現僅存孤本,爲閔家所留,清嘉慶年間由法式善獲得,流傳至今。畫作人物栩栩如生,景物簡練有序,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2]

背景

明朝士大夫階層,盛行雅集宴飲,詩文唱和。「雅集」源於唐朝「香山九老」的聚會。唐武宗時,詩人白居易晚年在故里香山(今河南洛陽龍門山以東)與胡杲、吉旼、鄭據、劉真、盧真、張渾、狄兼謨、廬貞八位耆老燕集,有仰慕者繪成《九老圖》,成爲千古美談,後人多有效仿。[3]宋仁宗時,重臣杜衍致仕後在睢陽閒居,與王渙、畢世長、馮平、朱貫四位故官優遊宴飲,當地人作有《睢陽五老圖》,亦聞名海內。[4] 此類雅集活動深受文人士大夫追慕,並成爲常見的繪畫題材。而明朝官員的雅集,又與前代雅集參與者多為致仕官員或山野名士略有不同,除追慕前賢之外,更常有彰顯自身地位和讚美「盛世明君」的目的。[2]

另外,科舉制度確立之後,在鄉試會試等同榜題名者均可稱「同年」,「同年之誼」是官場重要的關係紐帶之一。明孝宗弘治年間,朝廷任用賢能,李東陽等十位甲申科同年進士,歷經四十年宦海沉浮,分別在朝廷最高權力機關——六部都察院擔任要職。其中,最年長之閔珪年已七十有四(虛歲),最年輕之李東陽也已五十有七。[5] 甲申十同年聚會與《十同年圖》,即是對雅集和雅集圖的繼承和發揚。正如李東陽在《圖序》中所言:「唐九老之在香山,宋五老之在睢陽,歌詩燕會皆出於休退之後。今吾十人者皆有國事吏責,故其詩於和平優裕之間,猶有思職勤事之意。」

形制和內容

Thumb
《甲申十同年圖》本卷,自左至右:李東陽劉大夏陳清戴珊張達閔珪曾鑑謝鐸焦芳 王軾

《甲申十同年圖》,共一卷,絹本,設色,縱高48.5釐米,橫長257釐米。無款印。

畫面中各大臣的相貌皆為畫工當面寫生,唯有焦芳因奉命離京辦事,特預留畫像以供臨摹。[6] 因此,十人的相貌均爲真實寫照,而畫面佈局、人物位次則是畫工的安排。

畫面共分三曹,自右端卷首起依次爲王軾、焦芳、謝鐸、曾鑑、閔珪、張達、戴珊、陳清、劉大夏、李東陽。十人皆身著官服而坐,表情、姿勢又各有不同,栩栩如生。

  • 第一曹(三人):
    • 王軾:時年六十五,高顴多髯,髯髮半白,袖手而略嚮右側坐;[7]
    • 焦芳:時年六十九,鬍鬚不多,鬢髮斑白,左手握帶,右手扶椅,端肩正坐;[8]
    • 謝鐸:時年六十九,微鬚多鬢,白髮細長,左手扶膝,右手持一書冊,略嚮左側坐;[9]
  • 第二曹(四人):
    • 曾鑑:時年七十,鬍鬚不多,面色發紅,左手握帶,右手扶膝,略嚮右側坐;[10]
    • 閔珪:時年七十四,虎頭方面,大目高鼻,鬚髯長而微白,左手握帶,右手持牙牌,稍偏左正坐;[11]
    • 張達:時年七十二,鬚髮皆白,面容老皺,雙手握帶,稍偏右正坐;[12]
    • 戴珊:時年六十七,面色發紅,不見長鬚,袖手端肩,正襟危坐;[13]
  • 第三曹(三人):
    • 陳清:時年六十六,紅面略長,雙眉濃黑,鬚髮斑白,略嚮右側坐;[14]
    • 劉大夏:時年六十八,臉面略方而長,鬚髮皆白,左手握帶,右手按膝正坐;[15]
    • 李東陽:時年五十七,臉面略長且消瘦,鬍髭數根,左手扶膝,右手持書卷,略嚮左側坐。[16]

畫面背景以梧桐蒼松修竹芭蕉及洞石襯托,象徵人物的高潔情操和高雅情致,其間還穿插小童七名以及几案、書冊、酒具等。畫面簡練有序,未作過多渲染,使朝廷高官之顯赫地位得到突出,體現了畫作的宗旨。[2]

卷後,有李東陽所書《甲申十同年圖詩序》,鈐白文「賓之」、朱文「大學士章」印各一方,並有十位官員的唱和詩。詩皆爲七律,各人或一首、或兩首,惟李東陽作三首,共計十八首,皆爲本人親書。卷尾還有聚會次年謝鐸所作之《書十同年圖後》,嘉靖十八年(1539年)劉棟書於之《書莊懿公同年燕會卷後》、隆慶三年(1569年)王世貞題跋、明亡後閔珪玄孫閔聲所書之《甲申十同年圖卷後跋》、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閔氏裔甥沈三曾所作之圖考、沈涵之七言長詩以及民國二十年(1931年)譚澤闓之題跋。[2]

人物

王世貞在《甲申十同年圖》題跋中指出,明朝人才之盛,莫過於孝宗朝,而孝宗朝大臣中又以甲申科進士最爲人稱道。圖中的十位官員,除焦芳因在武宗正德初年依附宦官劉瑾而被列入閹黨之外,其餘九人均有清正美名。[17]十人生平如下:

  • 張達(1432年-1505年),字時達,江西泰和人。天順八年三甲第一名進士,授工部都水司主事。歷官屯田司郎中、應天府丞、南京鴻臚寺卿、南京光祿寺卿等。弘治十三年(1500年)升任工部右侍郎。[23]
  • 戴珊(1437年-1505年),字廷珍,江西浮梁(今景德鎮)人。天順八年三甲進士,授御史。歷官陝西副使、浙江按察使、福建布政使、刑部侍郎、南京刑部尚書等。弘治十三年(1500年)任左都御史。卒贈太子太保,諡恭簡。[24]
  • 陳清(1438年-1521年),字廉夫,山東益都人。天順八年二甲進士,授戶部主事,歷陞戶部右侍郎。正德元年(1506年)任南京工部尚書。後因忤逆劉瑾,被劉瑾矯詔勒令致仕。[25]
  • 劉大夏(1436年-1516年),字時雍,號東山,湖廣華容(今屬湖南省)人。天順八年三甲進士,授兵部主事,遷郎中。弘治十四年(1501年)任兵部尚書。正德元年(1506年)乞歸。卒贈太保,諡忠宣。[26]
  • 李東陽(1447年-1516年),字賓之,號西涯,湖廣茶陵(今屬湖南省)人,以戍籍居京師。天順八年二甲第一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歷升侍講、侍講學士、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等。弘治八年(1495年)兼文淵閣大學士,後進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正德年間官至內閣首輔,卒贈太師,諡文正。[27]

價值

《甲申十同年圖》,畫面佈局合理,人物刻畫生動,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圖卷保存了十位明朝重臣的相貌和墨蹟,對研究相關人物以及明中葉文士生活、官員服飾也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明孝宗在位期間,朝廷多正直之士,官場亦較為清明。而武宗以後,明朝由盛轉衰,此種情景再不復見。十位大臣於畫面上所展示的威嚴持重、儒雅從容的儀態,於詩文中所體現的胸無芥蒂、忠君報國的情懷,儼然是孝宗朝修明政治的生動寫真,也成為明朝繁盛時期的最終見證。[2]

註釋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