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information 韻圖, 字 ...
韻圖
|
字
|
支
|
那
|
讀音 #
|
1/1
|
1/3
|
聲
|
章 (23)
|
泥 (8)
|
韻
|
支 (11)
|
歌 (94)
|
調
|
平 (Ø)
|
平 (Ø)
|
開合
|
開
|
開
|
等
|
三
|
一
|
反切
|
章移切
|
諾何切
|
白一平方案
|
tsye
|
na
|
擬音
|
鄭張尚芳
|
/t͡ɕiᴇ/
|
/nɑ/
|
潘悟雲
|
/t͡ɕiɛ/
|
/nɑ/
|
邵榮芬
|
/t͡ɕjɛ/
|
/nɑ/
|
蒲立本
|
/ciə̆/
|
/na/
|
李榮
|
/t͡ɕie/
|
/nɑ/
|
王力
|
/t͡ɕǐe/
|
/nɑ/
|
高本漢
|
/t͡ɕie̯/
|
/nɑ/
|
推斷官話讀音
|
zhī
|
nuó
|
推斷粵語讀音
|
zi1
|
no4
|
Close
More information 異體 ...
Close
來自梵語 चीन (cīna)的音譯,但也有人提出了其他的理論,包括來自上古漢語 秦[1][2],或者衍生自晉/晋 < 中古漢語 晉 < 上古漢語 晉 (Zhengzhang, 2006)、荊/荆[3],或夜郎的自稱Zina[3]。與英語 China 同源。參見中國的稱號、支那 (印度)。
支那
- (起初中性,現貶義和冒犯) 中國
支那曩者苦滿清虐政,國民共起革專制為共和。 [文言文,繁體]
支那曩者苦满清虐政,国民共起革专制为共和。 [文言文,簡體]- 出自:1914年,孫中山《致日本首相大隈重信勸助中國革命函》
- Zhīnà nǎngzhě kǔ Mǎnqīng nüèzhèng, guómín gòng qǐ gé zhuānzhì wéi gònghé. [漢語拼音]
- 中國過去遭受了滿清的暴政,因此全國人民奮起反抗,推翻了專制者,建立了共和國。
- 最初在古印度記錄和一些中國佛教文獻中使用。明治維新後,這個詞作為一個中性詞在中國很流行,但在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和之後,這個詞變得具有貶義和攻擊性。現在,它通常只在一些專門名詞中使用,例如:印度支那、交趾支那;也用作香港、台灣獨立活動人士,或反中人士對中國大陸的蓄意種族歧視。
(此詞的語源缺失或不完整。請協助添加,或在茶室進行討論。)
支那
- (~鄉) 鄉名,位於中國雲南德宏 自治州盈江
Dr M. R. Singh (1972) Geographical Data in Early Puranas,第 172 頁
Wade Geoff (2009-05), 「The Polity of Yelang and the Origin of the Name 'China'」,Sino-Platonic Papers[2], 期188
More information 詞中漢字 ...
Close
來自中古漢語 支那 (中古 tsye na),梵語 चीन (cīna)的音譯,自身衍生自上古漢語 秦,秦朝或秦國的名號。
支那 或 支那 • (Shina)
- (戰前,現今口語常認為貶義) 中國
漢字拼寫的支那在歷史上比較常見,但使用這個詞彙有一定頻率造成衝突。現代用法包括片假名中的シナ。然而,這個詞作為一個整體使用的頻率比過去要低,部分原因是地緣政治的變化。
More information 此字詞中的漢字 ...
Close
支那 (Jina) (韓文 지나)
- 지나 (jina)的漢字?:中國。
More information 此字詞中的漢字 ...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