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 維基百科有一篇相關的條目:支那 發音 更多信息 韻圖, 字 ... 韻圖 字 支 那 讀音 # 1/1 1/3 聲 章 (23) 泥 (8) 韻 支 (11) 歌 (94) 調 平 (Ø) 平 (Ø) 開合 開 開 等 三 一 反切 章移切 諾何切 白一平方案 tsye na 擬音 鄭張尚芳 /t͡ɕiᴇ/ /nɑ/ 潘悟雲 /t͡ɕiɛ/ /nɑ/ 邵榮芬 /t͡ɕjɛ/ /nɑ/ 蒲立本 /ciə̆/ /na/ 李榮 /t͡ɕie/ /nɑ/ 王力 /t͡ɕǐe/ /nɑ/ 高本漢 /t͡ɕie̯/ /nɑ/ 推斷官話讀音 zhī nuó 推斷粵語讀音 zi1 no4 关闭 官話 (拼音):Zhīnà (注音):ㄓ ㄋㄚˋ 粵語 (粵拼):zi1 naa4 客家語 (四縣,白話字):Chṳ̂-na 閩南語 (泉漳話,白話字):Chi-ná 吳語 (上海,吳語學堂拼音):1tsy-na 官話 (現代標準漢語)+ 拼音:Zhīnà 注音:ㄓ ㄋㄚˋ 通用拼音:Jhihnà 威妥瑪拼音:Chih1-na4 耶魯官話拼音:Jr̄-nà 國語羅馬字:Jynah 西里爾字母轉寫:Чжина (Čžina) 漢語國際音標 (幫助):/ʈ͡ʂʐ̩⁵⁵ nä⁵¹/ 粵語 (標準粵語,廣州–香港話)+ 粵拼:zi1 naa4 耶魯粵拼:jī nàh 廣州話拼音:dzi1 naa4 廣東拼音:ji1 na4 國際音標 (幫助):/t͡siː⁵⁵ naː²¹/ 客家語 (四縣話,包括苗栗和美濃) 白話字:Chṳ̂-na 客家語拼音:ziiˊ na 客家話拼音:zi1 na4 國際音標:/t͡sɨ²⁴⁻¹¹ na⁵⁵/ 閩南語 (泉漳話) 白話字:Chi-ná 臺羅:Tsi-ná 普實台文:cinar 國際音標 (廈門):/t͡si⁴⁴⁻²² nã⁵³/ 國際音標 (泉州):/t͡si³³ nã⁵⁵⁴/ 國際音標 (漳州):/t͡si⁴⁴⁻²² nã⁵³/ 國際音標 (臺北):/t͡si⁴⁴⁻³³ nã⁵³/ 國際音標 (高雄):/t͡si⁴⁴⁻³³ nã⁴¹/ 吳語 (太湖片:上海) 吳語學堂拼音:1tsy-na 吳音小字典:tsy平 na 維基詞典羅馬化 (上海話):1tsr-na 國際音標 (上海):/t͡sz̩⁵⁵ na²¹/ 中古漢語:tsye na 詞源1 更多信息 異體 ... 簡體與正體/繁體(支那) 支 那 異體 脂那至那芝那 关闭 來自梵語 चीन (cīna)的音譯,但也有人提出了其他的理論,包括來自上古漢語 秦[1][2],或者衍生自晉/晋 < 中古漢語 晉 < 上古漢語 晉 (Zhengzhang, 2006)、荊/荆[3],或夜郎的自稱Zina[3]。與英語 China 同源。參見中國的稱號、支那 (印度)。 專有名詞 支那 (起初中性,現貶義和冒犯) 中國 支那曩者苦滿清虐政,國民共起革專制為共和。 [文言文,繁體]支那曩者苦满清虐政,国民共起革专制为共和。 [文言文,簡體]出自:1914年,孫中山《致日本首相大隈重信勸助中國革命函》Zhīnà nǎngzhě kǔ Mǎnqīng nüèzhèng, guómín gòng qǐ gé zhuānzhì wéi gònghé. [漢語拼音]中國過去遭受了滿清的暴政,因此全國人民奮起反抗,推翻了專制者,建立了共和國。 使用說明 最初在古印度記錄和一些中國佛教文獻中使用。明治維新後,這個詞作為一個中性詞在中國很流行,但在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和之後,這個詞變得具有貶義和攻擊性。現在,它通常只在一些專門名詞中使用,例如:印度支那、交趾支那;也用作香港、台灣獨立活動人士,或反中人士對中國大陸的蓄意種族歧視。 衍生詞 交趾支那印度支那支那人支那語/支那语支那通 同義詞 編中 (簡稱)中原中國/中国中華/中华九州唐山域中 (書面、比喻)天下 (語帶崇高)天朝 (歷史或網路用語)支那 (棄用,現多帶有貶義、冒犯)桃花石 (棄用)猜拿 (英語China的音譯)神州 (書面)種花家/种花家 (俚語、幽默)脂那 (棄用)至那 (棄用)華/华 (簡稱)華夏/华夏諸夏/诸夏諸華/诸华赤縣/赤县 (書面)赤縣神州/赤县神州 (書面)震旦 (古舊) 相關詞 震旦 派生詞 漢字詞(支那): → 日語: 支(し)那(な) (Shina) → 朝鮮語: 지나(支那) (Jina) → 越南語: Chi Na (支那) 詞源2 簡體與正體/繁體(支那) 支 那 (此詞的語源缺失或不完整。請協助添加,或在茶室進行討論。) 專有名詞 支那 (~鄉) 鄉名,位於中國雲南德宏 自治州盈江 來源 丁福保(1922年),「支那」在佛學大辭典的資料。 [1]Yule, Henry (2005) Cathay and the Way Thither[1],ISBN 8120619668,第 2–3 頁 [2]Dr M. R. Singh (1972) Geographical Data in Early Puranas,第 172 頁 [3]Wade Geoff (2009-05), 「The Polity of Yelang and the Origin of the Name 'China'」,Sino-Platonic Papers[2], 期188 日語 日語維基百科有一篇文章關於:支那維基百科 ja更多信息 詞中漢字 ... 詞中漢字 支 那 し五年級 な常用漢字 音讀 关闭替代寫法 シナ詞源 來自中古漢語 支那 (中古 tsye na),梵語 चीन (cīna)的音譯,自身衍生自上古漢語 秦,秦朝或秦國的名號。 發音 國際音標(幫助): [ɕina̠]專有名詞 支(し)那(な) 或 支那(シナ) • (Shina) (戰前,現今口語常認為貶義) 中國使用說明 漢字拼寫的支那在歷史上比較常見,但使用這個詞彙有一定頻率造成衝突。現代用法包括片假名中的シナ。然而,這個詞作為一個整體使用的頻率比過去要低,部分原因是地緣政治的變化。 衍生詞 派生詞 東(ひがし)支(し)那(な)海(かい) (Higashi Shina Kai):東中國海 南(みなみ)支(し)那(な)海(かい) (Minami Shina Kai):南中國海 支(し)那(な)蕎(そ)麦(ば) (Shina soba):拉麵 支(し)那(な)竹(ちく) (Shina chiku):筍乾 支(し)那(な)薄(うす)色(いろ)海豚(いるか) (Shina usuiro iruka):中華白海豚 朝鮮語 更多信息 此字詞中的漢字 ...此字詞中的漢字支那关闭專有名詞 支那 (Jina) (韓文 지나) 지나 (jina)的漢字?:中國。越南語 更多信息 此字詞中的漢字 ...此字詞中的漢字支那关闭專有名詞 支那 Chi Na (「中國」)的漢字。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