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鲑科麻哈鱼属鱼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鱗大馬哈魚(學名:Oncorhynchus tshawytscha),又稱大鱗鈎吻鮭、帝王鮭(英語:king salmon)或切努克鮭(Chinook salmon),是鮭形目鮭科麻哈魚屬的一種輻鰭魚,主要分布於北太平洋和北冰洋(東西伯利亞海和楚科奇海)周邊的寒帶/亞寒帶淡水、半鹹水及海水水系,從北海道、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沿岸到阿拉斯加、太平洋西北和美國西岸的沿海水域。帝王鮭是高經濟的價值食用魚,適合各種烹飪方式食用,另可做為養殖魚、遊釣魚及觀賞魚。
帝王鮭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條鰭魚綱 Actinopteri |
目: | 鮭形目 Salmoniformes |
科: | 鮭科 Salmonidae |
屬: | 麻哈魚屬 Oncorhynchus |
種: | 帝王鮭 O. tshawytscha
|
二名法 | |
Oncorhynchus tshawytscha Walbaum, 1792
| |
異名 | |
|
帝王鮭的種小名tshawytscha源於俄語чавыча,是對堪察加語叫法的音譯。「帝王鮭」的叫法源自阿拉斯加方言,因為其體長可達150公分(59英寸),是所有太平洋鮭中體型最大。美國英語中使用的「切努克鮭」的叫法是致敬了哥倫比亞河下游的切努克人,哥倫比亞河南岸俄勒岡州的州魚也是帝王鮭。
帝王鮭的頭背部為藍綠色、紅色或紫色,側面為銀色,腹部為白色,尾部和軀幹上半都有黑點。雖然粉紅鮭的尾部也有黑點,銀鮭和大馬哈魚的尾部也有銀班,但太平洋鮭中只有帝王鮭是兩者都有。帝王鮭的另一個明顯特徵是鹹水和淡水形態的嘴邊都有黑色的唇線[1]。成年魚的平均尺寸為61—91公分(24—36英寸),但最大可以達到150公分(58英寸);平均體重為4.5—22.7公斤(10—50英磅),但最大可達59公斤(130英磅)。根據食源的不同,帝王鮭的魚肉可以是粉色或是白色。
帝王鮭是太平洋鮭中體型最大的,在阿拉斯加科乃河(Kenai River)的成年魚平均體重為16.8公斤(37英磅)[2]。現今帝王鮭的休閒捕魚世界紀錄是1985年5月17日在科乃河捕捉到的一條重97.25英磅(44.11公斤)的魚,而商業捕魚的記錄是1970年代末期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里弗斯灣(Rivers Inlet)捕到的一條重126英磅(57公斤)的魚[3]。
歷史上帝王鮭在北美的棲息區北至阿拉斯加的科策布峽灣,南至加利福尼亞的文圖拉河(Ventura River)[4],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帝王鮭海城自然棲息於聖克拉拉谷的瓜達盧佩河(Guadalupe River)流域[5],但現在棲息範圍已經減少了大約四成[6][7]。帝王鮭在一些地區的內陸棲息地已經被完全切斷(主要是被水壩和認為改造),比如南加利福尼亞、加州和俄勒岡境內的太平洋海岸山脈以東、以及斯內克河和哥倫比亞河上游流域的廣大地區[8]。在一些地區,比如加州的薩克拉門托-聖華金河三角洲,只有極少數(不到1%)的帝王鮭幼魚仍在存活[9]。
在西太平洋,帝王鮭的分布範圍南至東日本北部(北海道),北至北冰洋東西伯利亞海的帕利亞瓦姆河口[8],但只在東北亞的堪察加半島有一致的存在,其它地區的信息十分有限。帝王鮭在阿納德爾河流域和楚科奇半島部分地區也有零星分布,在俄遠東馬加丹州北部的舍利霍夫灣和品仁納灣也有一定魚群,但是研究資料匱乏[8]。
1971年,密歇根州自然資源部(Michigan Depart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將一些帝王鮭引進到密歇根湖和休倫湖來控制自從大西洋入侵的灰西鯡(至1960年代,灰西鯡霸占了這些湖中九成的生物群系),而在前一年也引進了銀鮭。整個生態克制項目獲得了顯著成功,帝王鮭和銀鮭都在捕食灰西鯡的基礎上在湖區繁衍。在此之後,帝王鮭被引進到其它幾大湖內,並且成為了當地釣客十分賞識的游釣魚[10]。
帝王鮭在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亞水域也成功獲得立足,引進的和從孵魚場逃脫的魚開始在當地河流內繁衍,並且建立了穩定的洄游周期[11],甚至在距離海洋1,000公里(620英里)的阿根廷聖克魯斯河源頭都發現了產卵的魚群,被認為是1930年左右被放流於下游的一群幼魚的後代[12]。
19世紀晚期試圖將加州麥克勞德河貝爾德孵魚場出口的帝王鮭魚卵引進到新西蘭水域的零星嘗試大致上都失敗了[13]。20世紀早期的進一步努力則更加成功,最終使得坎特伯雷和北奧塔哥地區的河流中建立起了洄游魚群,比如朗吉塔塔河(Rangitata River)、奧皮希河(Ōpihi river)、阿什伯頓/哈卡特雷河(Ashburton River/Hakatere)、拉卡亞河(Rakaia River)、懷馬卡里里河(Waimakariri River)、胡魯努伊河(Hurunui River)和懷奧烏瓦河(Waiau Uwha River)[14]。這些後期的引進成功被認為至少部分是因為之前使用的魚卵來自於秋季洄游的魚群,而之前的引進嘗試沒有考慮到南北半球季節相反,使用的是春季洄游的魚卵[13]。其它鮭魚品種也被引入到新西蘭,但只有帝王鮭建立了客觀的種群。
帝王鮭棲息在深度0—375公尺(0—1,230英尺)的表中層水域,會進行洄游,幼魚孵化後洄游回大海,以昆蟲、甲殼類為食,成魚為大洋性,以魚類、甲殼類等為食,成群活動,為海洋哺乳類、鳥類及大型魚類捕食。
帝王鮭在大洋裡生活一至八年(平均三至四年)之後就會洄游產卵[15]。銀白色的身體上開始出現大面積的紅色斑塊,雄魚長出犬齒,上下顎彎曲成鉤狀[16]。為了爭奪交配權,雄魚會攻擊弱小的同類[1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