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魚類數據庫(英語:FishBase)是一個為搜集魚類數據而創立的全球物種數據庫[1],是世界上最大也是訪問最頻繁的魚類數據庫[2],很多學術文獻都有引用該數據庫的資料[3][4]。
內容 | |
---|---|
有機體 | 有鰭魚 |
相關信息 | |
研究中心 | 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 |
創始人 | 丹尼爾·保利和溫妮·佛羅伊斯 |
訪問入口 | |
網站 | www.fishbase.org |
工具 | |
其他 | |
許可 | CC BY-NC |
版本 | 每年的偶數月 |
數據發佈頻率 | 不斷更新 |
可否列為書籤 | 可 |
世界魚類數據庫提供綜合性的魚類數據,包括分類信息、地理分佈、壽命及形態特徵、物種數量等,也會運用生態塔、檢索表和生態地理學模型,並提供其他數據庫如幼魚數據庫、基因銀行和IUCN紅色名錄的鏈接[5]。
截至2011年8月[update],魚類數據庫有32100個種及亞種的信息,將近300種語言的292500個常用名,50500張圖片,46000條科學文獻參考[6]。月點擊量達3000萬[7]。
歷史
世界魚類數據庫的歷史可追溯到1970年代,當時魚類學家丹尼爾·保利正在研究魚類的增長是否與其魚鰓的形狀有關係。[8]他的假設只有在能夠用大量數據測試時才能驗證。[9]但當時的數據都散佈於海量的文獻之中,要想得到極其困難。波利便想將所有數據集合在一起建立一個數據庫,令科學家可以方便地探求。[9][10]如果數據可以保證準確無誤,那麼其功效將非常之大。[9][11]
波利雇傭了溫妮·佛羅伊斯,在1988年將他們想要的數據庫軟件編碼成功。該數據庫最初只收集熱帶魚類數據。隨後擴大到所有的有鰭魚,1996年8月登陸萬維網。現在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魚類數據庫。[9]1995年,其第一張CD-ROM以「FishBase 100」為名發佈,隨後每年都有發佈CD。該軟件只能在微軟視窗的Microsoft Access上運行。
魚類數據庫只收集成年魚類信息,並不包括幼年及將近成年的魚類。1999年幼魚數據庫成立, 其搜集範圍包括魚類浮游生物、魚卵和幼魚,彌補了世界魚類數據庫的不足。受魚類數據庫激勵,其他的非魚類數據庫也開始成立,包括2006年成立的世界海洋生物資料庫。[9]
當前的組織
隨著知名度不斷提高,世界魚類數據庫吸引了超過兩千名貢獻者和合作者。2000年開始世界魚類數據庫開始由九個國際機構組成的聯合會來監管。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則成為其間的協調者。[12][13]
魚類數據庫聯合會 塞薩洛尼基亞里士多德大學,希臘塞薩洛尼基[15]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中國北京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漁業中心,英屬哥倫比亞溫哥華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意大利羅馬 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法國巴黎 中非皇家博物館,比利時特爾菲倫 瑞典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瑞典斯德哥爾摩 世界魚類研究中心,馬來西亞檳城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