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貓屬(學名:Ailurus),也叫紅熊貓、紅貓熊或九節狼、火狐,是一種小型哺乳動物,原產於中國西南地區[1]。小熊貓有着紅褐色的皮毛和長而蓬鬆的尾巴,且由於前肢較短,所以步態搖擺蹣跚。小熊貓體型比家貓略大,軀幹更長且體重較重。它是一種樹棲運動動物,主要以竹筍為主食,但也會雜食禽蛋、鳥類、昆蟲和小型哺乳動物。在野外自然條件下它是一種獨居動物,黃昏到黎明是其主要活動期,而白天大部分時間處於靜棲狀態。
由於野外成年生存數量預估不足10,000隻,小熊貓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歸為瀕危物種。儘管小熊貓受到其範圍內國家的法律保護,但是面臨棲息地破壞、棲息地零碎化、偷獵以及近交衰退的種種威脅,其數量仍在不斷減少[1][2]。
它最開始被列為浣熊科或熊科,但系統發生學研究支持小熊貓所屬的小熊貓科為一獨立演化支系,且和鼬科、浣熊科同屬鼬總科[3]。小熊貓與現生熊科動物中相對較基群的大熊貓並無緊密關係,目前本屬已知有兩物種[4]。
特徵
小熊貓頭部與身體的測量長度為50至64公分(20至25英寸),尾長為28至59公分(11至23英寸),雄性體重為3.7至6.2公斤(8.2至13.7英磅),雌性體重為3至6.0公斤(6.6至13.2英磅)[5][6][7]。小熊貓有軟而長的皮毛,身體上半部分皮毛呈紅褐色,下半部分呈黑色;它們臉部光滑,帶有淚狀標誌,並具有堅硬的顱骨牙齒。其光滑面部有着和浣熊相似的白色斑紋標記,但每個個體都可能有獨特的圖案。它們圓形的頭上有着中型的直立耳朵、黑色的鼻子和烏黑的眼睛。它們長而濃密的尾巴有著六個交替的黃紅色與赭色橫向環紋,可以幫助它們在覆蓋着苔蘚和地衣的棲息樹上保持平衡和偽裝。它們四肢呈黑色,短粗,足底有厚密的絨毛。這種絨毛在其肛門上也有,可助其在積雪覆蓋的路面或冰面上保暖,並隱藏氣味[8]。
小熊貓是專性食竹動物,其強壯、彎曲、銳利且能半伸縮的爪[5],可以向內抓住窄細的樹枝、樹葉和水果。和大熊貓一樣,小熊貓也有一個「假拇指」,是其腕骨的一個延伸部分。當小熊貓頭朝下、往下爬樹時,會通過轉動它的腳踝以控制它的下行動作,屬於攀爬類動物中少數會這樣做的[9]。
棲息地分布
小熊貓屬的分布範圍的最東邊是中國陝西省秦嶺。這個範圍包括了中國西藏南部、印度的錫金邦和阿薩姆邦、不丹、緬甸北部山區以及中國西南地區四川省的橫斷山脈和雲南省的貢山。它也有可能生活在西藏西南部和藏南地區北部,但現時缺乏相關記錄。喜馬拉雅山脈的部分地區是小熊貓密度最高的區域,並也被認為保護了多種其它更新世特有物種。小熊貓的分布相對分離、並非連綿不絕[5]。有一個孤立的小熊貓種群棲息在印度東北部的梅加拉亞高原上[10]。目前本屬已知兩物種,呈間斷分布,中華小熊貓分布於西藏東南部及緬甸北部,與喜馬拉雅小熊貓棲地以雅魯藏布江為界,東部屬中華小熊貓,西部則屬喜馬拉雅小熊貓[11]。
在1970年代的一次調查中,科學家於尼泊爾的多爾帕坦禁獵保護區中發現了小熊貓的蹤跡[12]。2007年春,四隻小熊貓在當地海拔3,220至3,610公尺(10,560至11,840英尺)處被發現,從而證明了小熊貓在此地的存在[13]。這一物種存在的最西邊界,位於多爾帕坦禁狩獵保護區更西面的拉拉國家公園[14],這一發現於2008年被證實[15]。
小熊貓生活在海拔2,200至4,800公尺(7,200至15,700英尺)間,溫度保持在10至25 °C(50至77 °F),每年只會有細微變化。它喜歡山上有落葉植物和松柏門的混交林,特別是有古樹和濃密竹子的地方[5][16]。
小熊貓在四川省的種群數量比在雲南省的種群數量更多、更穩定,顯示它們的分布範圍在全新世時期從四川向南擴張到到雲南[17]。
物種
小貓熊科目前尚存兩物種:
- 喜馬拉雅小熊貓(也叫西方小熊貓,學名:A. fulgens):原為指名亞種,分布在整體棲息地範圍的西側,包括西藏東南部、尼泊爾、阿薩姆邦、錫金邦和不丹。
- 中華小熊貓(也叫斯坦氏小熊貓,學名:A. styani):原為川西亞種,分布於整體棲息地範圍的東北側,位於中國南方和緬甸北部[19][11]。
奧德菲爾德·托馬斯在1902年,根據從四川收集的標本中的一個頭蓋骨,首次描述了小熊貓川西亞種[20]。雷金納德·英尼斯·波科克通過小熊貓川西亞種更長的冬季絨毛、更黑的毛皮、更大的頭蓋骨、更加強烈彎曲的前額以及更強壯的牙齒,將其與小熊貓指名亞種區分開來。這一區分依據來源於一些從四川、雲南邊境旁的密支那地區以及緬甸北部收集的頭蓋骨和皮毛[8]。
小熊貓川西亞種根據推測會比它西面同類的體型更大、顏色更深,但這兩個亞種都有相當多的變種。一些個體與其說是紅色,倒可能更接近棕色或偏黃的褐色[16]。後續的研究認為,兩類群約於22萬年前即分家,其後鮮有遺傳上的交流,故將川西亞種提升為種階。[21]
生理與行為
小熊貓具有領土意識,除繁殖季節外均為獨居。這一物種一般都比較安靜,只會偶爾發出吱吱聲和哨音聲來交流。它被觀察到同時具備夜行性和黃昏性,白天在樹枝上或樹洞裡休息,到黃昏及黎明時會增加活動。天熱時,它睡覺時會在樹枝上伸展身體,四肢懸空;天冷時,它會蜷縮身體,並用尾巴蓋住面部[5]。小熊貓對溫度十分敏感,最適宜生存的溫度是在17至25 °C(63至77 °F)之間,不能忍受超過25 °C(77 °F)的溫度。
在每天醒來後,小熊貓會先像貓那樣清理自己的皮毛,舔自己前爪後摩擦背部、軀幹和身體各側。它們也會在樹邊或岩石邊摩擦自己的背部和腹部。接着它們會巡邏自己的領地,以排放尿液和通過肛門腺分泌一種帶麝香的微弱分泌物做標記。它們會沿着地面或樹木間覓食,並交替地用自己的前爪,將食物送入嘴中,或是直接吞食靜置的食物[5]。
小熊貓的天敵包括雪豹、鼬科動物和人類。當它們感覺到威脅或危險時,它們會嘗試爬到岩石柱或樹上以逃離險情。一旦不能逃走,它們會用後肢站立,使它們看起來體積更大,並用它們鋒利的前爪進行自衛。小熊貓「風太」因具備一次站立十秒鐘的能力,在日本成為吸引遊客的亮點[22]。
小熊貓是優秀的攀爬者,其食物大多來自於樹上。它們主要吃竹子,也會吃一些小型哺乳動物、鳥類、蛋、花和漿果。在人工飼養的環境中,可觀察到它們吃鳥類、花、楓葉、桑葉、楓樹樹皮和果實、山毛櫸和桑樹[5]。
像大熊貓一樣,小熊貓也無法消化纖維素,因此它們必須進食大量竹子維生。它們的日常飲食中約有三分之二是竹子,但也吃蘑菇、根、橡子、地衣和草,偶爾更以魚和昆蟲作補充。由於飲食中吸收的熱量太低,它們除吃飯和睡覺外很少做其他事情[23][24]。
竹筍比竹葉更易消化,其可消化性於夏季和秋季最高,春季居中,冬季最低;這些變化與竹子中的營養含量相對應。小熊貓消化竹子(特別是其纖維素和細胞壁部分)的能力並不強,這意味着微生物消化在它們的消化過程中只扮演了一個次要角色。為更好地生存,它們必須大量進食竹子中如嫩葉和芽等高營養的部分。小熊貓每天須吃掉超過1.5公斤(3.3英磅)的新鮮竹葉和超過4公斤(8.8英磅)的新鮮竹筍;這些食物通過消化道的速度相當快(大約2至4小時),有助於它們最大限度地攝取營養[25]。小熊貓能夠嘗出甜味劑(比如阿斯巴甜),是已知的唯一一種能做到這點的非靈長類生物[26]。
小熊貓在其出生後18個月左右就可以進行繁殖,並在兩到三歲時完全成熟。除交配外,成年小熊貓很少在野外與其它小熊貓互動。在一月中旬至早春三月的繁殖季,雌雄小熊貓都可能會和一個或多個配偶交配[27]。在臨近生產的前幾日,雌性小熊貓會開始收集諸如灌木、雜草和樹葉之類的材料,為通常將建在樹洞或岩石縫隙內的窩做準備。經過112至158天的妊娠期後,雌性小熊貓會在六月中旬到七月下旬產下一到四隻尚不能睜眼或聽到聲音的幼崽,每隻大約重110至130克(3.9至4.6盎司)[5]。
生產後,小熊貓媽媽會清洗幼崽們,並可通過氣味辨別每一隻幼崽。剛開始時,小熊貓媽媽會花六至九成的時間和幼崽們在一起。在第一個星期之後,她會開始把更多的時間用在巢外,每隔數小時回去照顧並清洗幼崽。她會頻繁地把幼崽在數個巢窩之間轉移,並把所有的巢窩都保持得一樣整潔。幼崽們會在出生約18天睜眼;在出生90天左右,它們的皮毛和色彩已完全長成,並開始在巢窩外進行探險及進食較硬的食物;在出生六到八個月後,它們會斷奶。直到來年夏天下一窩幼崽出生之前,這些幼崽都會一直和母親住在一起。雄性小熊貓幾乎不會幫助撫養幼崽,除非它們一對住在一起,或生活在一個小群體中[5]。
小熊貓的平均壽命為八到十年,但也有一些個體能活到15歲。
威脅
小熊貓面臨的主要威脅是野外獵殺、由和家畜競爭導致的棲息地退化以及因森林砍伐導致的棲息地消失或分裂。這些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在每個地區各有不同,對此目前也缺乏很好的解釋[16]。比如在印度,最大的威脅似乎是棲息地消失,緊接着是偷獵;然而在中國,獵殺和偷獵似乎才是最大的威脅[1]。據報道,在過去50年裡,中國的小熊貓數量已下降了四成,而喜馬拉雅西部地區的小熊貓數量可能會更低[18]。
根據測繪學和生態學研究分析,森林砍伐會抑制小熊貓的種群擴散,加劇自然種群的分化,導致現存野生群體的嚴重分裂。在尼泊爾的朗當國家公園中,四類不同種群的30多隻動物須與人類共享資源,然而1,710平方公里(660平方英里)面積中只有6%的區域適合作小熊貓的棲息地。另外,儘管就食物而言,小熊貓和家畜的直接競爭並不嚴重,但家畜的踐踏會抑制竹子的生長[28]。
相互之間擁有較少交流機會的小群體動物會面臨着近親繁殖、遺傳多樣性降低甚至是滅絕的危險。此外,為了農業(包括為在山坡上修築梯田)和獲得木柴而進行皆伐也移除了可供雌性小熊貓築巢的老樹,並降低了某些竹子的再生能力[16]。
在中國西南地區,有人會捕獵小熊貓以獲取其皮毛,尤其會用其高價值的蓬鬆尾巴來製作帽子。這些皮毛也常常會在當地文化慶祝活動中使用;在婚禮上,按照傳統,新郎會拿着獸皮,新婚夫婦也會戴上「有好運的」小熊貓尾帽[18]。這一風俗可能產生已久,比如一幅13世紀的中國筆墨捲軸《搜山圖》已描繪了捕獵疑似小熊貓的場景,但畫中被辨認為小熊貓的動物外形更像小靈貓。另一方面,尼泊爾的文化和民俗中幾乎沒有提及過小熊貓[29]。
在過去,小熊貓會被抓住並賣給動物園。曾有一篇1969年的文章指出,有人在17年的時間裡處理過350筆小熊貓的交易[30]。
近年來因《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頒布,這一數目已大幅下降;但是偷獵仍在繼續,小熊貓常常會被高價出售給私人收藏家。在尼泊爾和印度的一些地區,小熊貓會被當作寵物飼養[31]。
小熊貓自然出生率很低(通常每年只生產一隻幼崽或一對雙生崽),野外死亡率很高。
保護
小熊貓被列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中[32];由於野外種群數量估計僅有10000隻,且有繼續減少的趨勢,這類物種自2008年起也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在小熊貓共142,000平方公里(55,000平方英里)的潛在棲息地中,只有約為不到一半的面積被它們實際使用着。由於其靦腆且隱秘的天性以及晝伏夜出的習慣,人類觀察小熊貓十分困難。因此,野外的種群數量統計取決於種群密度的估計,而非直接記錄[1]。
世界範圍內,有估計認為小熊貓數量少於2500隻[27],也有估計認為有16000至20000隻[10]。1999年,中國境內的總體數量在約3000至7000隻之間[18];2001年,印度的野外種群數量在約5000至6000隻之間[10];尼泊爾地區估計只有幾百隻[33],不丹與緬甸則沒有記錄。
小熊貓的數量很難被確定,原因之一是很多動物都易被錯當成小熊貓。比如不丹一個報導曾聲稱小熊貓依然普遍存在,更拿出照片作證明;但這張照片中的動物實際是一種麝貓[34]。
所有有小熊貓分布的國家都已對它們採取防護措施,且捕獵是違法行為[1];而各國制定的保育措施則各有不同:
尼泊爾東部伊拉姆地區一個社區管理的森林是15隻小熊貓的家園,該社區以包括提供寄宿家庭在內的旅遊參觀活動獲取收入。阿魯納恰爾邦高海拔地區的五個村莊成立了龐臣小熊貓保護聯盟(Pangchen Red Panda Conservation Alliance),在海拔2,500公尺(8,200英尺)到4,000公尺(13,000英尺)間,設立了面積達200平方公里(77平方英里)的社區保護森林[36]。
小熊貓很能適應圈養環境,並在世界各地動物園中都十分常見。1992年時,已有超過300隻小熊貓幼崽出生在圈養環境下,並且有300多隻的小熊貓生活在全世界85家機構內[37]。2001年時,有182隻小熊貓生活在北美洲動物園內[38]。2006年,國際血統證書列出全世界公園和動物園共有超過800隻小熊貓,其中有511隻小熊貓指名亞種被飼養在173家機構中[39],306隻小熊貓川西亞種被飼養在81家機構中[40]。
國際血統證書目前由荷蘭鹿特丹公園管理,並與國際小熊貓管理組織合作,協調北美洲的「物種存活計劃」、歐洲的「歐洲瀕危物種方案」以及澳大利亞、印度、日本和中國的其它圈養繁殖計劃[40][41]。2009年,位於美國田納西州諾克斯維爾的諾克斯維爾動物園內的小熊貓與特殊展品館館長莎拉·格拉斯被任命為北美小熊貓生存計劃的協調員。在西半球,諾克斯維爾動物園有着數量最多的圈養小熊貓幼崽(2011年8月有101隻);全球範圍內,只有荷蘭鹿特丹動物園有着比它更多的圈養小熊貓幼崽[39][40]。
杭州動物園有隻小熊貓越獄出走242天才被從西湖邊找回,被找到時毛色比之前在動物園時還要鮮亮,啟發動物園飼養小熊貓應該食物多樣化。[42][43]
有關名人軼事
系統發生學
小熊貓的生物分類自其被發現起就存在爭議。法國動物學家弗雷德里克·居維葉在1825年最先描述了小熊貓,將其歸類為浣熊(浣熊科)的近親,又基於小熊貓類似家貓的外表將其屬名命名為「Ailurus」(取自古希臘語「αἴλουρος」,「貓」)。小熊貓的種加詞是拉丁語形容詞「fulgens」(「閃閃發光的」)。[45]
在不同時期,小熊貓曾被分別歸類為浣熊科和熊科,又曾與貓熊屬(大熊貓)同在熊貓亞科(直到該科目被移到熊科下),最終被歸入自己單獨的科目小熊貓科。其歸類之不確定性源於無法定論小熊貓的某些特徵是來自於演化上的保守,還是從有相近生態習性的其它物種所學習和趨同而來。[5]
基於化石、血清學、核型、行為、解剖學和繁殖的證據表明小熊貓更親近浣熊科而非熊科。然而,與現代浣熊科相關的生態學特徵、覓食特徵和不同的地理分布範圍皆支持了小熊貓科的單獨分科。[4][5][46]
最新的分子系統發生學脫氧核糖核酸研究亦支持將小熊貓歸入獨立的小熊貓科,與臭鼬科、浣熊科和鼬科同屬鼬總科。[3][46][47]
它並非是一種熊,也沒和大熊貓有着密切關係,也不是浣熊,也非某個分類未定物種的後代;相反,它是一個具有悠長歷史,獨立於其近親屬科(臭鼬、浣熊、水獺、鼬、獾),屬於鼬總科的基礎血統。
——Flynn等人,Whence the Red Panda,[3]p. 197
小熊貓有兩類亞種:小熊貓指名亞種(A. f. fulgens)和小熊貓川西亞種(A. f. styani)。而「A. f. refulgens」一詞常被錯當為川西亞種的名稱;這一錯誤源於亨利·米爾恩-愛德華茲在他1874年的論文《哺乳動物的自然歷史研究——兼論此類動物分類》(Recherches pour servir à l'histoire naturelle des mammifères comprenant des considérations sur la classification de ces animaux)中的一個無心之過[48],從而使「A. f. refulgens」成為一個裸名[8][19]。最新的《世界動物物種》(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仍將該亞種命名為「A. f. refulgens」[4]。這一錯誤在隨後更新的一些書籍中得以糾正,其中包括《中國哺乳動物指南》(A guide to the Mammals of China)[49]和《世界哺乳動物手冊(卷一:食肉動物)》(Handbook of the Mammals of the World, Volume 1: Carnivores)[50]。
小熊貓被視為活化石,並只是大熊貓的一個遠親,反而與鼬總科下的其他物種有着更密切的親緣關係。小熊貓和大熊貓的共同祖先——同時也是所有現存的熊科動物、鰭足類動物(如海豹、海象)和鼬總科動物(如鼬、水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數千萬年前的古近紀,並曾在當時廣布歐亞大陸。
東到中國、西至英國都曾發掘出過已滅絕小熊貓品種「Parailurus anglicus」的化石[51]。1977年,考古學家在華盛頓州的上新世地層中發現了古小熊貓屬(Parailurus)的單齒;這一首例於北美發現的標本與歐洲先前所發現的標本幾乎相同,說明了它是來自亞洲的遷移物種[52]。2004年,一個從未在北美被發現過的小熊貓物種的牙齒,在田納西州的格雷化石遺址被發現,這顆牙齒可以追溯到4.5至7百萬年前。這類被描述為「Pristinailurus bristoli」的物種,說明了在中新世時,已有另一種更原始的小熊貓屬血統居住在北美。支序分類學的專家分析認為,古小熊貓屬(Parailurus)和小熊貓屬(Ailurus)為姊妹群[51][53]。2010年和2012年,更多「Pristinailurus bristoli」的化石在格雷化石遺址被發現[54][55]。如此頻繁地在格雷化石遺址發現熊貓化石說明了這類物種在這塊地區整個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地位。
在西班牙發現的小熊貓在中新世的親屬物種「Simocyon batalleri」的顱骨遺骸,說明了小熊貓和熊之間存在姊妹群關係。這一發現亦說明小熊貓的「假拇指」是對樹棲運動的一種適應(而不是像大熊貓那樣為了控制竹子),是脊椎動物趨同演化中最為戲劇性的例子之一[56]。
目前已知最早有關小熊貓的書面記錄,可追溯到13世紀的一個中國畫軸,畫中描繪了獵人捕獵小熊貓的場景[29][37]。
1821年,托馬斯·哈德威克少將在倫敦林奈學會上發表一篇名為《描述一類哺乳動物新種族——位於尼泊爾和雪山之間的喜馬拉雅山巒處》(Description of a new Genus of the Class Mammalia, from the Himalaya Chain of Hills Between Nepaul and the Snowy Mountains)的報告,此乃小熊貓首次在西方科學以物種身分被描述。哈德威克將其命名為「Wha」,係因「牠常常發出大聲的喊叫聲,類似於單詞「Wha」,而且常常重複這一聲音;於是這聲音在當地就成了它為人所知的名字。它也叫「Chitwa」」。哈德威克的這篇論文直到1827年才發表;但在那時,弗雷德里克·居維葉也已發表了他的論述並附帶了一張圖示。在經過哈德威克本人的允許後,1827年他出版的那篇論文中已不再包括他最開始提出的分類名稱,並採用了居維葉所定下的名稱[57]。
弗雷德里克·居維葉從兄長的繼子阿爾弗雷德·迪沃塞爾那裡得到了「發自印度北面山脈」的標本[58]。1825年,他在發表到《哺乳動物自然歷史》(Histoire naturelle des mammifères)的論文中首次使用了二名法學名「Ailurus fulgens」和俗名「panda」[59][60]。「Ailurus」一詞來源於古希臘語中的αἴλουρος(ailouros),意為「貓」[61]。「fulgens」是拉丁語中「鮮艷、光明」的意思[62]。「Panda」是一名掌管和平和旅遊羅馬女神的名字,人們會在開始一段艱難旅程前向她祈禱[63];但「panda」一詞是否是由此而來仍有質疑,後來亦有論文指出「panda」這個名字源於一種藏緬語族語言。
1847年,布賴恩·霍頓·霍奇森曾以「Ailurus ochraceus」這一名字形容某種小熊貓;由於兩類物種的描述十分相似,波科克(Pocock)認為其與「Ailurus fulgens」應屬同一模式,因此將這兩模式都歸為小熊貓指名亞種(Ailurus fulgens fulgens)[8]。
長期以來,關於小熊貓亞種或物種的劃分存在爭議,一方面是傳統的形態劃分特徵在地理分布上不完全一致,另一方面一直缺乏遺傳學證據的支持。關於小熊貓亞種或物種從古至今的演化歷史尚不清楚。 已有研究發現,分布在喜馬拉雅山周邊的小熊貓和分布在中國四川、雲南的小熊貓具有明顯的形態差異。基於這種形態差異,1902年以來小熊貓被分為兩個亞種:指名亞種(A. f. fulgens)和川西亞種(A. f. styani),並將怒江作為亞種分化的地理邊界;近期也有分類學家根據形態差異和地理分布,將這兩個亞種提升為物種,即喜馬拉雅小熊貓(A. fulgens)和中華小熊貓(A. styani)(Groves 2011)。[64]
命名
小熊貓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當地名稱。絨巴族人稱它為「sak nam」;在尼泊爾,這種動物被稱為「bhalu biralo」(「熊貓」)和「habre」;尼泊爾和錫金地區的夏爾巴人稱之為「ye niglva ponva」和「wah donka」[65];蘇努瓦爾語中,「wậː」一詞代表熊;塔芒語中,一種小體型、紅色的熊被叫做「tāwām」[66];尼泊爾東部干城章嘉峰保護區的林布族人稱小熊貓為「kaala」(「黑暗」),因為它們底側皮毛是黑色的;藏族村民則把它們叫做「hoptongar」[67]。
此外,雷金納德·英尼斯·波科克列出了以下俗名:ye和nigálya ponya(尼泊爾語);thokya和thongwa(林布語);oakdonga、wakdonka或woker(不丹語);saknam sunam(雷布查語)[8]。Nigálya可能是源於尼泊爾語中的निङालो(niṅālo或nĩgālo),意為一種特殊的竹子,即北美箭竹族青籬竹屬,但也是對一種豹或是一種貓熊的描述[68]。詞語pónya也可能是來源於尼泊爾語中的詞語पञ्जा(pajā),意思是爪,或者是पौँजा(pañjā),表示一種動物的爪。Nigálya pónya也許可以譯為竹爪或爪。Nigálya pónya, nyala ponga, poonya[69][70]據說是一種吃竹子的生物[71]。熊貓的名字可能起源於panjā[72]。
小熊貓也被稱為紅熊貓[73]。許多其他語言會使用紅熊貓或者是華麗的、小的作為這類物種的命名[74]。比如,保加利亞語中的червена панда、法語中的panda roux和西班牙語中的panda rojo都是紅熊貓的意思。早在至少1855年,它的一個法語名就是panda éclatant(華麗的熊貓)[75]。在芬蘭,它被叫做kultapanda(金色的熊貓)。它有各種不同的叫法:法語中petit panda(小熊貓),西班牙語中的panda menor(小熊貓),荷蘭語中的kleine panda(小熊貓),俄羅斯語中的малая панда(malaya panda,「小熊貓」),朝鮮語中的애기판다(「小型熊貓」),還有日語中的「レッサーパンダ」。
其他相關的名字還有「fire cata」、「bright pandaa」和「common pandaa」。[37]
文化
小熊貓在1990年代被錫金和印度視為國家動物[76],並且是大吉嶺茶節(Darjeeling Tea Festival)的吉祥物[29]。2005年,在英國伯明翰自然中心,一隻名為「Babu」的雄性小熊貓逃跑[77],並且在它被捉回之前一度躥紅媒體[77][78]。它隨後被選為「Brummie of the year」,即伯明翰年度最具影響力的事件,它是第一隻獲此殊榮的動物[77][78]。2013年,華盛頓特區美國國家動物園里的一隻名為「Rusty」的雌性小熊貓,也有着類似因為逃跑而躥紅網絡的經歷[79][80]。
Firefox網頁瀏覽器名稱據說是取自小熊貓的一個暱稱[81][82]。
在2008年的電影《功夫熊貓》及其2011年的續篇《功夫熊貓2》中,一隻擬人化的小熊貓以功夫教練的身份出現。當電影的第一部上映時,一些評論認為美國對小熊貓的認識不足。儘管大多數評論者準確認出了小熊貓,但還是有一些人把它錯當成一隻小狼[83]、一隻齧齒類動物[84]或者是一隻狐猴[85]。在一次採訪中,德斯汀·荷夫曼表示當他同意為該角色配音時,他對這種動物的了解並不多[86][87]。日本小熊貓風太啟發了對一隻在美國動畫片《科拉傳奇》中的動物夥伴Pabude的個性創作[88]。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