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1905年日俄海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對馬海峽海戰(日語:日本海海戦,俄語:Цуси́мское морско́е сраже́ние,英語:Battle of Tsushima,1905年5月27日—28日),簡稱對馬海戰,是1905年日俄戰爭中日本帝國與俄羅斯帝國在對馬海峽進行的最後一場海戰,由日本帝國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指揮的聯合艦隊對陣俄羅斯帝國海軍中將齊諾維·羅傑斯特文斯基指揮的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戰役以日方大獲全勝而告終。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中三分之二的艦隻被摧毀,幾乎全軍覆沒;而日方僅損失三艘魚雷艇。這是海戰史上損失最為懸殊的海戰之一。日本聯合艦隊使用丁字戰法殲滅了俄羅斯帝國第二太平洋艦隊。
對馬海峽海戰 | |||||||
---|---|---|---|---|---|---|---|
日俄戰爭的一部分 | |||||||
對馬海峽海戰期間,東鄉平八郎在三笠號戰艦上指揮戰鬥;自右三至左,秋山真之、東鄉平八郎、加藤友三郎 | |||||||
| |||||||
參戰方 | |||||||
大日本帝國 大日本帝國海軍 |
俄羅斯帝國 俄羅斯帝國海軍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東鄉平八郎海軍大將 | 齊諾維·羅傑斯特文斯基海軍中將(被俘) | ||||||
兵力 | |||||||
4艘戰列艦、 23艘巡洋艦、 2艘裝甲海防艦、 5艘炮艦 21艘驅逐艦、 31艘魚雷艇 |
8艘戰列艦、 3艘裝甲海防艦、 9艘巡洋艦、 9艘驅逐艦 38艘輔助艦 | ||||||
傷亡與損失 | |||||||
117人陣亡、 583人受傷 3艘艦隻(魚雷艇)沉沒 |
4,380人陣亡、 5,917人受傷, 16艘艦隻(6艘戰列艦、其他10艘)被擊沉、 自沉6艘、 被俘7艘、 逃亡中立國6艘、 回港3艘 艦隊司令羅澤德斯特凡斯基海軍中將以下約6,100人被俘 |
整個俄羅斯海軍艦隊的艦船數量原本三倍於日本海軍,但卻分為波羅的海艦隊、黑海艦隊和太平洋艦隊。由於在1904年8月的黃海海戰,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已經被重創並被圍困於旅順港,而黑海艦隊因要對抗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並且受1878年《聖斯特凡諾條約》(第24條)限制不能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而無法抽調;又當時蘇伊士運河雖然已經開通,但是掌握在日本盟友大英帝國手中(埃及原為鄂圖曼帝國境內的自治王國,但自1882年起被英國軍事佔領),不許俄國人通行,導致俄國不得不派遣羅傑斯特文斯基海軍中將率領由波羅的海艦隊拼湊而成的第二太平洋艦隊由波羅的海出發,繞過非洲好望角前往中國,途經北海、大西洋、印度洋和南海,行程18000海里。
雖然俄羅斯艦隊實力可觀,但艦隊中的新舊戰艦難以協調行動;新服役的戰艦官兵尚不能熟練掌握;官兵素質低下,士氣比較低落。另外由於歷時8個月的漫長航行,旅途疲勞使整個艦隊的作戰能力嚴重下降。
該艦隊原先得到的命令是馳援旅順港,解除日軍的封鎖。但是在他們到達馬達加斯加時,就已得到了旅順失守的消息,不得不改投俄國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
俄羅斯艦隊向遠東航行的同時,日本聯合艦隊在東鄉平八郎海軍大將督促下,頻繁進行實彈射擊訓練。東鄉認為「一門百發百中的大炮勝過一百門百發一中的大炮」。以逸待勞的日本聯合艦隊已經作好充分的準備,迎戰即將到來的俄羅斯第二太平洋艦隊。
對馬海峽海戰是近代海戰史上著名的教科書式戰例之一,日本海軍在天時地利人和之下僅以損失3艘魚雷艇的代價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並摧毀了俄國最後的海上力量。
俄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巡洋艦分隊旗艦奧列格號率領阿芙樂爾號、珍珠號和1艘驅逐艦脫離艦隊,掉頭向南穿過對馬海峽,最後到達1500海里以外的菲律賓(被扣留,戰後歸還俄國),只有1艘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逃到海參崴。
對馬海峽海戰結果充分證明了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的海權學說。再次證明了戰列艦在海戰中無可替代的霸主地位,並且深刻影響了海軍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英國的第一海相費席爾堅信此戰證明了對戰艦來說最重要的是火力和航速。[4]由此催生了無畏型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將大艦巨炮主義推向巔峰。
對馬海戰其影響力不僅局限在軍事方面,直接左右了俄國、日本兩個國家的命運。曾經處於世界前列的俄國海軍一蹶不振,海戰的失敗動搖了俄國沙皇的統治。日本通過此戰,為3個月後的《樸茨茅斯和約》的訂立鋪平了道路,從此進入了世界海軍強國的行列,成為遠東地區首屈一指的國家。
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東鄉平八郎(大將) | ||
第一戰隊(旗艦:日進) 第三戰隊(旗艦:笠置) |
第二戰隊(旗艦:磐手) 司令官:島村速雄(少將) 第四戰隊(旗艦:浪速) |
第五戰隊(旗艦:橋立) 司令官:武富邦鼎(少將) 第六戰隊(旗艦:須磨) 第七戰隊(旗艦:扶桑) |
司令:羅傑斯特文斯基中將
參謀長:科隆(Klapiers de Kolon)上校
日俄戰爭期間,在1904年8月起,俄國海軍三艦隊中只剩波羅的海艦隊尚能出動;由於駐紮地和蘇伊士運河被日本的盟友英國封鎖等原因,欲赴遠東參戰,路線就勢必繞半個地球,而當中也因此包含了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故日方為確定波羅的海艦隊戰力,同時防止艦隊在前進途中經台灣海峽之際進佔台灣對日夾擊,遂在今通霄鎮虎頭山頂上設瞭望台,隨時監控艦隊動態使日方知悉。據說,1905年5月,虎頭山哨兵發現波羅的海艦隊,並傳達給前線,造就了對馬海峽海戰勝利;戰後,於此建立結合仰天砲管、船錨設計的「日露戰役望樓紀念碑」,永懷虎頭山的貢獻。
然而依史實,波羅的海艦隊最後以大圓航線,經由台灣東岸的太平洋北上而非經台海,使瞭望台無用武之地,通霄的紀念碑最後徒具政令宣傳形式。此碑在二戰戰後,原碑文被抹去重刻,成為「台灣光復紀念碑」,但外型從舊。現和山腰的通霄神社構成虎頭山公園一部分。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