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財稅博物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財稅博物館,簡稱「財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直屬的博物館,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西子湖畔的吳山腳下,於2004年11月開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座專業財稅博物館。[1]
中國財稅博物館 | |
---|---|
成立 | 2004年11月9日 |
地址 | 杭州市上城區吳山廣場28號 |
坐標 | 30°14′25″N 120°9′32″E |
類型 | 金融博物館 |
館長 | 徐向 |
網站 | www.fmuseum.org |
地圖 | |
歷史
1998年,時任財政部部長項懷誠和國家稅務總局局長金人慶在杭州開會、調研,時任浙江省財政廳廳長翁禮華藉此機會,提出了創辦財稅博物館的建議。1999年2月18日,財政部成立籌建領導小組,項懷誠任組長,翁禮華任副組長。[1]
2001年6月,財稅博物館破土動工,歷經5年9個月,於2004年11月9日正式開館。時任財政部部長金人慶、國家稅務總局局長謝旭人、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浙江省省長呂祖善等政要出席揭幕現場。翁禮華出任首任館長。[1]
建築
中國財稅博物館依吳山而築,總體布局類似戰國布幣之形。用地面積18186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2011平方米。建築設計由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負責,主持設計者為同濟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時齡。[2]
展覽和館藏
中國財稅博物館收藏有與財稅歷史相關的文物和文獻資料近萬件,並設置五個基本陳列:[3][4][5]
- 「中國古代財稅歷史」分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7個部分,展示了財稅制度發展的歷史,具體介紹了勞役田租制、田租口賦力役制、租庸調製、兩稅法、一條鞭法等主流稅制的繼承和變革,並揭示了國家財政支出對政治、軍事、文化等的重大影響。
- 「中國近現代財稅歷史」分晚清、北洋政府時期、國民政府時期、革命根據地等4部分,展示1840年鴉片戰爭後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財稅變革。
- 「中國當代財稅歷史」以計劃經濟、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三個時期為主線,加以會計制度與財務管理、國家公債與以工代賑、計劃經濟時期的票證、鄉鎮財政與農村稅費改革等專題,展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財政與稅收的發展歷程。
- 「中國會計歷史」分古代、近現代、當代等部分,展示了各個時期會計理論、方法和工具的演變,體現了中國會計歷史的發展歷程和成就。
- 「財富中國」着眼於中國的財富觀念,展示了傳統社會裡農、工、商等不同行業的致富之路,以及與財富有關的民俗和信仰。
|
參考來源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