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之UB-29號艇(德語:SM UB 29[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其中一艘UB-II型近岸潛艇或稱U艇。它由不來梅的威悉船廠承建,於1915年12月31日下水,至1916年1月18日交付使用。其艇載武器包括兩具500毫米的艇艏魚雷發射管以及一門50毫米口徑甲板炮。入役後,UB-29號被部署至佛蘭德區艦隊,並參與了大西洋潛艇戰。在總共17次巡邏期間,該艇累計擊沉了36艘協約國或中立國商船,容積總噸為47107噸。UB-29號自1916年11月27日後失蹤。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它於1916年12月13日在英吉利海峽東部的古德溫沙洲被英國驅逐艦長腳秧雞號擊沉,直至其殘骸於2017年在比利時的佛蘭德西岸被尋獲。
歷史 | |
---|---|
德意志帝國 | |
艦名 | UB-29號 |
下訂日 | 1915年4月30日[1] |
建造者 | 不來梅威悉船廠[1] |
成本 | 1291000德國紙馬克 |
船廠編號 | 243[1] |
動工日 | 1915年7月15日 |
下水日 | 1915年12月31日[1] |
服役日 | 1916年1月18日[2] |
結局 | 1916年12月13日以不明原因沉沒 |
技術數據[2] | |
艦級 | UB級潛艇 |
艦型 | UB-II型(近岸潛艇) |
排水量 |
|
全長 |
|
全寬 |
|
吃水 | 3.66米 |
動力輸出 |
|
動力來源 | |
速度 |
|
續航距離 |
|
潛航深度 | 50米 |
乘員 | 2名軍官、21名水兵 |
武器裝備 |
|
注釋 | 潛沒需時30秒 |
服役記錄 | |
所屬 |
|
指揮官 | |
參與行動 | 17次巡邏 |
戰績 |
|
設計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隨着U艇戰形勢的發展,UB-I型潛艇排水量過小、適航性不佳、推進系統可靠性低等問題愈發凸顯。其水面航速甚至追不上商船,以5節(9.3公里每小時)航速潛航1小時後,蓄電池電能便會耗盡。它們甚至無力應對多佛爾海峽8至10節(15至19公里每小時)的海流。為此,潛艇監察局於1915年4月研發了UB-I型潛艇的放大版——UB-II型,並由德國國家海軍辦公室委託兩家造船廠建造。[5]其中UB-29號是由不來梅威悉船廠承建的第五艘,於1916年2月10日下水。[6]
UB-29號的水面及水下排水量分別為265噸和291噸,全長36.13米,艇體採用單殼體加鞍形水櫃構造。由於突破了鐵路限界,舷寬也得以增至4.36米。該艇採用雙槳驅動,具有更大的蓄電池容量和更高功率的發動機。其主機為兩台奔馳六缸四衝程267匹公制馬力(196千瓦特)柴油機用於水面運行,以及兩台280匹公制馬力(210千瓦特)的西門子-舒克特電動發電機用於水下航行;水面最高航速8.90節(16.48公里每小時),水下5.72節(10.59公里每小時);能夠在水面以5節航速續航7,200海里(13,300公里),或以4節(7.4公里每小時)連續在水下航行45海里(83公里)而無需充電。[2]蓄電池被放置在中央潛櫃的前方,以配平更重的發動機安裝。[7]其最大潛水深度為50米,潛沒需時為30-45秒。[5]
UB-29號的主武器為兩具500毫米艇艏魚雷發射管,採用層疊式布局,以實現可以創造最佳表面效率的舷弧設計;魚雷攜帶量增至4枚,魚雷威力亦顯著提高。輔助武器是一門50毫米甲板炮。司令塔增加了一具潛望鏡,並配備了1根兩段式可伸縮通信桅杆,前水平舵外形也做了調整。[5]其標準船員編制為2名軍官加21名水兵。[2]
服役歷史
1916年1月18日,UB-29號在前UC-5號艇長、海軍中尉赫伯特·普斯特庫亨的指揮下正式入役,隨即展開海試。[3][6]完成海試後,該艇獨力駛往澤布呂赫,於1916年3月18日正式加入佛蘭德區艦隊。[8]在佛蘭德服役期間,UB-29號參與了大西洋潛艇戰,曾先後執行17次巡邏,累計擊沉了36艘協約國或中立國商船,容積總噸為47107噸。[9]此外,它也曾於1916年4月25日擊傷排水量為3750噸的英國皇家海軍輕巡洋艦佩涅洛佩號。[10]
1916年5月,時任德國公海艦隊總司令的賴因哈德·舍爾將軍制定了伏擊部分英國大艦隊的計劃。[11]公海艦隊將突襲桑德蘭,[12]引誘英國艦隊穿過「由潛艇和雷區組成的『巢穴』」。[11]為了支持這次行動,UB-29號與另外五艘佛蘭德區艦隊的潛艇於5月30-31日午夜出發,在洛斯托夫特以東約18海里(33公里)處組成一條船位線。[12][註 2]這支部隊將攔截並攻擊從哈維奇出發的英國輕型部隊,以防它們向北出擊加入戰鬥。[12]但對德國人而言不幸的是,英國海軍部已經得到的情報顯示有潛艇離港,但並未襲擊船隻,這引起了英國人的懷疑。[11]公海艦隊因自身的出擊(已轉向斯卡格拉克)而推遲了啟程,駐紮在北方的幾艘U艇也未能收到英國人推進的電碼警告,這使得舍爾預期中的伏擊成為了「徹底而令人失望的失敗」。[12]在UB-29號所處的部隊中,只有UB-10號發現了哈維奇部隊,但它離得太遠,無法發動攻擊。[12]由於U艇未能在伏擊戰中摧毀任何英國主力艦,導致在5月31日-6月1日爆發的日德蘭海戰時,大艦隊能夠以滿編姿態與數量上處於劣勢的公海艦隊交戰。[13]
1916年11月3日,海軍中尉埃里希·普拉奇接替普斯特庫亨擔任UB-29號艇長。[4]在他率艇執行第17次巡邏期間,UB-29號自1916年11月27日後便失去了蹤跡。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它於1916年12月13日在英吉利海峽東部入口處的古德溫沙洲以南(51°9′N 1°46′E)遭英國驅逐艦長腳秧雞號投擲的深水炸彈擊沉。[14][15]然而,隨着UB-29號的殘骸於2017年月在奧斯坦德西北約15海里(28公里)的比利時水域被尋獲,證實了與長腳秧雞號的報告相矛盾。[16]一種可能的解釋是,UB-29號在碰撞後逃逸,並在比利時水域觸雷。另一種解釋是長腳秧雞號擊沉了另一艘U艇——可能是UC-19號。[17]比利時潛水員在調查中發現艇內只有22人,潛艇殘骸保存得異常完好,艇體甚至仍然完整無損,並於2017年11月通過一塊黃銅銘牌正式確定其UB-29號的身份。沉船的確切位置沒有公布,以便進一步研究和作為海戰墳墓保護該地點。[18]德國政府決定將22名船員留在殘骸內。只有一些位於潛艇外的小型文物被打撈至比利時進行展覽,隨後移交漢堡國際海事博物館。[17]
襲擊歷史摘要
日期 | 船名 | 船籍 | 噸位[註 3] | 結局[9] |
---|---|---|---|---|
1916年3月19日 | 諾米諾號 | 法國 | 3155 | 擊沉 |
1916年3月20日 | 朗格里號 | 挪威 | 1565 | 擊沉 |
1916年3月20日 | 斯科斯堡號 | 丹麥 | 1697 | 擊沉 |
1916年3月24日 | 薩利比亞號 | 英國 | 3352 | 擊沉 |
1916年3月24日 | 薩塞克斯號 | 法國 | 1353 | 擊傷 |
1916年4月6日 | 維蘇威號 | 英國 | 1391 | 擊沉 |
1916年4月6日 | 阿斯格里格號 | 丹麥 | 1134 | 擊沉 |
1916年4月7日 | 布朗頓號 | 英國 | 4575 | 擊沉 |
1916年4月7日 | 瑪格麗特號 | 法國 | 42 | 擊沉 |
1916年4月25日 | 貝克爾斯特羅姆號 | 荷蘭 | 736 | 擊沉 |
1916年4月25日 | 佩涅洛佩號 | 英國皇家海軍 | 3750 | 擊傷 |
1916年5月17日 | 珀西男孩號 | 英國 | 46 | 擊沉 |
1916年5月17日 | 山姆男孩號 | 英國 | 46 | 擊沉 |
1916年5月17日 | 流浪者號 | 英國 | 47 | 擊沉 |
1916年8月6日 | 洛蒙德湖號 | 英國 | 42 | 擊沉 |
1916年9月3日 | 戈特哈德號 | 挪威 | 1636 | 擊沉 |
1916年9月3日 | 盧爾德聖母號 | 法國 | 161 | 擊沉 |
1916年9月5日 | 珍妮號 | 丹麥 | 1191 | 擊沉 |
1916年9月6日 | 托里奇號 | 英國 | 5036 | 擊沉 |
1916年9月6日 | 伊馮娜號 | 法國 | 104 | 擊沉 |
1916年9月7日 | 愛麗絲號 | 法國 | 119 | 擊沉 |
1916年9月9日 | 安慰號 | 英國 | 47 | 擊沉 |
1916年9月9日 | 劍魚號 | 英國 | 36 | 擊沉 |
1916年9月9日 | 喜愛號 | 英國 | 38 | 擊沉 |
1916年9月9日 | 穆里爾·富蘭克林號 | 英國 | 29 | 擊沉 |
1916年10月21日 | 速率3號 | 挪威 | 230 | 擊沉 |
1916年10月21日 | 砂礫號 | 英國 | 147 | 擊沉 |
1916年10月21日 | 五月公主號 | 英國 | 104 | 擊沉 |
1916年10月22日 | 格奧爾格斯·M·安布里科斯號 | 希臘 | 3636 | 擊沉 |
1916年10月24日 | 安娜·顧里尼號 | 挪威 | 1147 | 擊沉 |
1916年10月24日 | 西德茅斯號 | 英國 | 4045 | 擊沉 |
1916年10月28日 | 聖夏爾號 | 法國 | 521 | 擊沉 |
1916年11月12日 | 巴達維爾四號 | 荷蘭 | 1085 | 繳作戰利品 |
1916年11月15日 | 米茨蘭號 | 荷蘭 | 1085 | 繳作戰利品 |
1916年12月1日 | 博西號 | 挪威 | 1462 | 擊沉 |
1916年12月1日 | 布里亞德涅號 | 英國 | 2701 | 擊沉 |
1916年12月2日 | 希特洛伊號 | 挪威 | 1985 | 擊沉 |
1916年12月6日 | 安斯號 | 俄羅斯帝國 | 362 | 擊沉 |
1916年12月6日 | 瑪麗號 | 丹麥 | 325 | 擊沉 |
1916年12月7日 | 凱蒂爾號 | 比利時 | 2360 | 擊傷 |
1916年12月7日 | 流星號 | 挪威 | 4217 | 擊沉 |
注釋
腳註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