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29號(德語:U 29)是納粹德國戰爭海軍建造的十艘VII-A型近岸潛艇(或稱U艇)之一。它由不來梅的威悉船廠承建,於1936年8月29日下水,至同年11月16日交付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艇曾執行過七次巡邏作戰,共擊沉13艘同盟國或中立國艦船,累積總噸位為89,777噸。1944年4月17日,U-29號在戈滕哈芬退役,至1945年5月5日在弗倫斯堡執行「彩虹命令」而自沉,其殘骸直到1993年6月仍然存在。
歷史 | |
---|---|
納粹德國 | |
船名 | U-29號 |
下訂日 | 1935年4月1日 |
建造方 | 不來梅威悉船廠 |
船廠編號 | 910 |
鋪設龍骨 | 1936年1月2日 |
下水日期 | 1936年8月29日 |
入役日期 | 1936年11月16日 |
退役日期 | 1944年4月17日 |
結局 | 1945年5月5日在弗倫斯堡自沉 |
船徽 | |
技術數據 | |
船級 | VII級潛艇 |
船型 | VII-A型 |
排水量 |
|
船長 |
|
型寬 |
|
高度 | 9.50米 |
吃水 | 4.37米 |
動力輸出 |
|
動力來源 | |
船速 |
|
續航力 |
|
潛航深度 | 220米 |
乘員 | 4名軍官、40-44名水兵 |
傳感與 處理系統 | 群聽裝置 |
武器裝備 |
|
服役記錄 | |
所屬 |
|
識別代碼 | M 10 220 |
指揮官 |
|
參與行動 | 7次巡邏 |
戰績 |
|
設計
VII級潛艇是基於德國早期的潛艇發展而來,其設計可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UB-III型,特別是被取消的UG級方案,再結合造艦工程局為芬蘭設計的水妖級加以改進。VII級是單殼體結構,壓載水艙以馬鞍形安裝在艇體上半部的兩邊舷側是其最大的特徵。由於編入艦隊後的使用成績較好,一邊不斷進行改進一邊持續批量生產,結果成為了納粹德國潛艇艦隊的主力。[1]
U-29號是VII級的第一個衍生型號VII-A型之一。其全長64.51米、舷寬5.85米、高9.5米,並有4.37米的吃水深度,水上和水下排水量分別為626噸和745噸。VIIA型艇採用兩台猛獅生產的M6V 40/46型六缸四衝程1,155匹公制馬力(850千瓦特)柴油機用於水面運行,以及兩台布朗-博韋里提供的GG UB 720/8型375匹公制馬力(280千瓦特)雙作用電動發電機用於水下航行;水面最高航速17節(31公里每小時),水下8節(15公里每小時);能夠在水面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航速續航6,200海里(11,500公里),或以4節(7.4公里每小時)連續在水下航行94海里(174公里)而無需充電。儘管起居艙室非常狹窄,但由於其快捷的緊急下潛速度,VIIA型艇普遍受到船員們的歡迎,並被視為比更大、更遲鈍的艇型更能保護他們免受敵人的攻擊。[2][3]
武器裝備方面,U-29號較前型II級潛艇的裝備更重,有四具艇艏內置和一具艇艉外置魚雷發射管,可攜帶11枚G7型魚雷或最多22枚TMA型水雷(TMB型則為33枚)。此外,該艇還搭載有一門配備220發彈藥的88毫米35式速射炮以及一門配備1,195發彈藥20毫米30式高射炮作為甲板炮。其標準船員編制為4名軍官及40-44名水兵。[2]
歷史
1935年4月1日,海軍造艦局不惜違反《凡爾賽條約》,正式將六艘VII-A型潛艇(U-27至U-32號)的建造合同發包予不來梅的威悉船廠。其中U-29號於1936年1月2日開始鋪設龍骨,建造序列為910。經過七個多月的建造,它於1936年8月29日下水,至11月16日在首度擔任艇長的海軍上尉海因茨·菲舍爾的指揮下交付使用。完成海試後,該艇加入駐威廉港的「扎爾茨韋德爾」潛艇區艦隊,先後擔任前線艇和作戰艇直至1939年12月31日。西班牙內戰期間,U-29號曾三度被部署至西班牙沿岸執行觀察任務,全體船員亦因此獲頒青銅級西班牙十字章。當U艇編制於1940年1月1日重組時,它又繼續在駐威廉港的第2潛艇區艦隊擔任前線艇。同年底退出前線任務後,該艇從1941年1月2日到1942年6月30日以訓練艇身份成為駐梅默爾的第24潛艇區艦隊的一份子,繼而換編至駐但澤的第23潛艇區艦隊繼續擔任訓練艇。自1943年12月1日起,U-29號轉而擔任駐皮勞的第21潛艇區艦隊下轄第1教學支隊的教學艇,直至1944年4月17日在戈滕哈芬退役,此後在當地的第2教學支隊充當見習潛艇兵的射擊訓練火炮平台。根據長期生效的「彩虹命令」,該艇於1945年5月5日在弗倫斯堡附近的庫普費米勒灣、即編號為AN-9496的海軍網格處(49°57′N 15°34′W)自行鑿沉——儘管該命令在一天前便由海軍元帥卡爾·鄧尼茨撤銷。其殘骸直到1993年6月仍然存在。[4][5]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U-29號完成了七次巡邏和一次狼群行動,共計擊沉13艘同盟國或中立國艦船,累積總噸位為89,777噸。[6]
1939年8月19日,U-29號在海軍上尉奧托·舒哈特的指揮下離開威廉港執行首次巡邏,前往愛爾蘭以西的北大西洋游弋,至9月26日返回。[7]在這次為期三十九天的行動中,該艇共擊沉3艘總重19,405噸的商船和1艘排水量為22,500噸的軍艦。首個受害者是註冊噸位為10,176噸、無護航的英國油輪攝政虎號(Regent Tiger)它於9月8日12:15在克利爾角西南偏西約250海里(460公里)處遭U-29號朝其船艏開了四炮攔截。30分鐘後,當船員棄船並起火後,該船又被一枚魚雷擊中船艏。它最初仍可維持漂浮,延至9月10日方沉沒。[8]9月13日15:30,舒哈特試圖在距克利爾角西南偏西270海里(500公里)處攔截英國拖船海王星號(Neptunia,798總噸),但後者並未停船,而是使用無線電求救。在第一輪襲擊之後,船員們立即棄船登上救生艇。德國人審問了船長,然後派小艇和登船隊前往該船。然而,為了用魚雷迅速擊沉拖船,潛艇在他們上船後不久就召回了這些人,但在發射了兩枚過早引爆的魚雷後,仍被迫使用炮火擊沉海王星號。[9]一天後的13:15,另一艘無人護航的英國油輪英國影響號(British Influence,8,431總噸)在克利爾角西南約180海里(330公里)遭U-29號鳴兩炮攔截,船員被勒令棄船。至14:15,油輪被一枚魚雷擊中輪機艙,從船艉沉沒。[10]
9月17日,排水量達22,500噸的英國皇家海軍航空母艦勇敢號在四艘驅逐艦的護航下,在蘭茲角以西約350海里(650公里)處進行反潛巡邏。18:00左右,U-29號發現了航母戰鬥群並開始追擊,但一直沒有機會進入有利的攻擊陣位,直到航母迎風轉向收回返航的四架劍魚式魚雷轟炸機。它此時正以18節(33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直面德國潛艇,後者在最後一架飛機降落後5分鐘便發動了襲擊。19:50,U-29號向勇敢號發射三枚魚雷,其中兩枚擊中了左舷的艦橋後部。該艦幾乎立即向左舷嚴重傾斜,並於17分鐘後在愛爾蘭的德西角西南約190海里(350公里)處沉沒。包括艦長、17名軍官和501名水兵在內的船員當場陣亡,其中包括36名英國皇家空軍的地勤人員。隸屬艦隊航空兵第811和第822中隊的所有劍魚式飛機也隨之葬身大海。[11]兩艘護航驅逐艦此後對U-29號進行了長達四小時的搜索反擊,但無果而終。勇敢號成為二戰期間第一艘被擊沉的英國軍艦,也是遭U艇擊沉的最大型艦船之一。U艇部隊總司令卡爾·鄧尼茨准將認為擊沉勇敢號是「一項偉大的成就」,戰爭海軍總司令、海軍元帥埃里希·雷德爾指示授予舒哈特一級鐵十字勳章,U-29號的其他所有官兵則獲頒二級鐵十字勳章。[12]此役還促使英國皇家海軍決定不再使用航母進行潛艇獵殺任務。[11]
第二次巡邏本應是一次布雷行動,U-29號於11月14日從威廉港出發,奉命前往米爾福德港或布里斯托爾附近海域布設12枚水雷,但惡劣天氣和巡邏艦的頻繁出沒使這一任務始終無法實施。該艇繼而在愛爾蘭西部的北大西洋展開了一次無果而終的巡邏,隨後U艇總司令部命令它在回程時在金奈爾德角附近游弋,但仍然一無所獲,遂於12月16日返抵威廉港。[13]
U-29號於1940年2月6日出發執行第三次巡邏,但當離開威廉港後不久便因大霧而在黑爾戈蘭島附近的一個沙洲上擱淺。潛艇可以自行脫困,但隨後必須駛至黑爾戈蘭島檢查受損情況,並最終在四天後重返巡邏。[14]3月2日深夜,舒哈特在布里斯托爾灣的紐波特附近、即編號為AM-9948的海軍網格內共敷設了十二枚水雷,造成2艘商船遇難:一天後,無護航的英國貨船卡托號(Cato,710總噸)率先在納什角以西約2.5海里(4.6公里)處觸雷沉沒;[15]註冊噸位為4,512總噸的南斯拉夫貨船光榮號(Slava)則於3月16日在納什角西南約5海里(9.3公里)處觸雷沉沒。[16]完成布雷後,U-29號再度來到愛爾蘭西部的北大西洋巡邏,並3月4日當天接連擊沉兩艘船。首先是凌晨05:23,無護航的英國貨船瑟斯頓號(Thurston,3,072總噸)被舒哈特的一枚魚雷擊中船艉,不到1分鐘便沉沒在特雷沃斯角以西32海里(59公里)處。[17]11:00,U-29號在天氣晴朗的條件下,於蘭茲角以北發現了最近分散的OA-102號護航船隊的三艘船,並小心翼翼地接近並排航行的英國貨輪太平洋信實號(Pacific Reliance,6,717總噸)和油輪聖弗洛倫蒂諾號(San Florentino,12,842總噸),於12:08和12:09分別向它們發射了一枚魚雷。第一枚魚雷在25秒後引爆,潛艇因爆炸而劇烈晃動,而在75秒後,第二枚魚雷只聽到了輕微的爆炸聲。事實上,第一枚魚雷在聖弗洛倫蒂諾號右舷梁柱約半纜處過早引爆,但並未對它造成損害,而第二枚魚雷則擊中了與太平洋信實號煙囪並排的右舷,當時該船正以11節(2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以之字形航向行駛。帶有磁性引信的魚雷實際上在船底引爆,將其升起,並在空中拋出一大股水柱,再朝右舷救生艇和船舯部落下。右舷發動機從底部坍塌,海水通過受損的輪機艙艙壁進入貨艙後,船立即向右舷傾斜15°。由於燃燒的太平洋信實號下沉緩慢,德國潛艇移至左舷,於12:39從艇艉發射管發射了第三枚魚雷,但沒有聽到爆炸聲。然而,該船隨後在聖艾夫斯西北約19海里(35公里)處下沉,船艏和船艉揚起,直到斷裂成兩半。[18]U-29號於3月12日返回,隨即從3月15日至4月13日在造船廠接受維修保養。[4]
1940年4月17日,U-29號從威廉港啟程開展第四次巡邏,參與德國入侵挪威的「威悉演習行動」。它並未被編入特定集群,而是獨立在里薩對開的北海游弋,至5月4日返抵威廉港。在這次歷時十六天的行動中,該艇未能襲擊任何艦船,但主要承擔運送物資的任務,向卑爾根卸載了650個鉀鹽筒和6瓶蒸餾水,在特隆赫姆移交了650個鉀鹽筒、6瓶蒸餾水、5噸步槍彈藥、180發子彈和1,000發機炮彈藥。[4]
舒哈特率U-29號於5月27日再次離開威廉港,前往北大西洋和比斯開灣執行第五次巡邏。從6月12日至15日,該艇曾參與「勒辛狼群」作戰,目標是攻擊穿越大西洋中部前往英國途中的US-3號護航船隊,但一無所獲。它於6月21日抵達西班牙維戈,由德國供應商貝塞爾(Bessel)提供了40立方米的燃料、潤滑油、水和補給品。重新出發後,U-29號於6月26日15:30在菲尼斯特雷角附近鳴炮攔截了無護航的希臘貨輪季米特里斯號(Dimitris,5,254總噸)。後者船員們登上兩艘救生艇棄船後,該船被火炮擊沉。[19]7月1日19時17分,另一艘無護航的希臘貨船阿達馬斯托斯號(Adamastos,7,466總噸)又在愛爾蘭西南部海域被U-29號攔截。當潛艇在附近浮出水面時,船員們立即棄船而逃。德國人隨後登上該船以獲取補給,然後用炮火將其擊沉。[20]一天後的11:25,巴拿馬籍貨船的聖瑪格麗塔號(Santa Margarita,4,919總噸)同樣被舒哈特攔截,並作為戰利艦於13:45遭炮火擊沉,因為該船是在英國包租下航行的。[21]當晚23:52,早前剛從OB-176護航船隊分離的英國油輪阿特拉爾德號(Athellaird,8,999總噸)在菲尼斯特雷角西北約350海里(650公里)處被U-29號發射的一枚艇艉魚雷擊中船舯部。7月3日02:10,舒哈特再發射一枚魚雷希望達成「致命一擊」,但它只是從靜止的油輪下方划過,第二枚魚雷也發生了這種情況。隨後,德國人發射了第三枚魚雷,擊中艦橋的正前方,導致阿特拉爾德號在15分鐘內沉沒。[22]經過為期四十五天、總里程約6,500海里(12,000公里)的航行後,U-29號於7月11日返抵威廉港。[23]
為了能夠從比斯開灣向大西洋出擊,U-29號於9月2日從威廉港啟程執行第六次巡邏,前往德占法國,但由於潛望鏡故障而必須在9月5日停靠卑爾根進行維修。隨後,該艇於9月11日重新出發,經由北大西洋、北海海峽和赫布里底群島南下。9月25日14:02,從OB-217號護航船隊分散的英國貨輪歐利米頓號(Eurymedon,6,223總噸)在阿基爾角以西366海里(678公里)處被舒哈特的一枚魚雷擊中。16:00,U-29號對該船完成致命一擊,但後者仍保持漂浮狀態,延至兩天後才在54°24′N 18°37′W處沉沒。[24]U-29號於10月1日抵達德占法國的洛里昂。[25]
10月26日,U-29號在舒哈特的指揮下離開洛里昂執行第七次暨最後一次巡邏。該艇首先護送輔助巡洋艦公羊號前往布雷斯特,於10月31日抵達。返程則經卑爾根補充燃料後於12月3日抵達威廉港。 在這次為期四十天、總里程約4,900海里(9,100公里)的北大西洋行動中,沒有任何艦船被擊沉或擊傷。[4][26]
襲擊歷史摘要
日期 | 船名 | 船籍 | 噸位 [註 1] |
結局 [6] |
---|---|---|---|---|
1939年9月8日 | 攝政虎號 | 英國 | 10,176 | 擊沉 |
1939年9月13日 | 海王星號 | 英國 | 798 | 擊沉 |
1939年9月14日 | 英國影響號 | 英國 | 8,431 | 擊沉 |
1939年9月17日 | 勇敢號 | 英國皇家海軍 | 22,500 | 擊沉 |
1940年3月3日 | 卡托號 | 英國 | 710 | 擊沉(觸雷) |
1940年3月4日 | 太平洋信實號 | 英國 | 6,717 | 擊沉 |
1940年3月4日 | 瑟斯頓號 | 英國 | 3,072 | 擊沉 |
1940年3月16日 | 光榮號 | 南斯拉夫 | 4,512 | 擊沉(觸雷) |
1940年6月26日 | 季米特里斯號 | 希臘 | 5,254 | 擊沉 |
1940年7月1日 | 阿達馬斯托斯號 | 希臘 | 7,466 | 擊沉 |
1940年7月2日 | 聖瑪格麗塔號 | 巴拿馬 | 4,919 | 擊沉 |
1940年7月2日 | 阿特拉爾德號 | 英國 | 8,999 | 擊沉 |
1940年9月25日 | 歐利米頓號 | 英國 | 6,223 | 擊沉 |
注釋
腳註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