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

美國紐約州的城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纽约

紐約市(英語:The City of New YorkNew York City,縮寫為 NYC),通稱紐約(英語:New York),位於美國紐約州南端(非紐約州首府),為美國人口最多的城市紐約都會區的核心、以及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對全球的經濟商業金融媒體政治教育娛樂具有極大影響力的國際大都會。紐約還是聯合國總部所在地[8],因此也被認為是世界外交的中心[9]。紐約也被稱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和「世界首都」[10][11][12]

事实速览 紐約 New York, 國家 ...
紐約
New York
紐約市
City of New York
Thumb
Thumb
Thumb
布魯克林大橋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旗幟
Thumb
圖章
Thumb
標誌
Thumb
紐約市在紐約州的位置(紅色)
Thumb
紐約
紐約
紐約市在美國的位置
坐標:40°42′46″N 74°00′22″W[1]
國家 美國
 紐約州
皇后縣
曼哈頓
史泰登島
布朗克斯
布魯克林
歷史殖民地大不列顛王國 英屬紐約省
新尼德蘭
定居1624年
建制1898年
政府[2]
 • 類型市長議會制
 • 行政機構紐約市議會
 • 市長艾瑞克·亞當斯民主黨
面積[1]
 • 總計468.484 平方英里(1,000 平方公里)
 • 陸地302.643 平方英里(800 平方公里)
 • 水域165.841 平方英里(400 平方公里)
 • 都會區13,318 平方英里(30,000 平方公里)
海拔[3]33 英尺(10 公尺)
人口(2023年估計)[6]
 • 總計8,258,035人
 • 排名美國第1位
 • 密度27,751人/平方英里(10,715人/平方公里)
 • 都會區19,979,477[4]
 • 聯合統計區22,679,948[5]
時區東部時間UTC-5
 • 夏時制東部日光節約時間UTC-4
郵政編碼100xx–104xx、11004–05、111xx–114xx、116xx
電話區號212、347、646、718、917、929
FIPS代碼36-51000
GNIS代碼975772
網站www.nyc.gov
关闭
事实速览 「紐約」的各地常用名稱, 舊譯 ...
「紐約」的各地常用名稱
舊譯鳥約、鳥約市
日本漢字紐育市紐約市[7]
关闭

紐約位於美國東北部,濱臨大西洋海岸,坐擁世界上最大天然港口之一的紐約和紐澤西港[13]。紐約市共有曼哈頓區皇后區布魯克林區布朗克斯區斯塔滕島區等5個行政區,每一個行政區也各自是紐約州的一個[14]。1898年,五個行政區合併為現在的紐約市[15]。紐約也是全美國人口最密集的主要城市[16],2012年有8,336,697人居住於302.64平方英里(78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7]。紐約都市區在全美的都會區中也高居第一,人口達到1980萬[18],同時也是全美最大的聯合統計區英語List of Combined Statistical Areas的一部分,在大區中人口達到2340萬[19]。紐約也是美國語言和人口族群最為多元化的城市[20][21],在此使用的語言達到800種[22][23],而在2005年,全市有36%的人口是非美國出生的。

紐約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624年,荷蘭殖民者在這時候在此地建立貿易站,名為新阿姆斯特丹[24]。1664年,紐約及其周邊地區為英國所占[24][25][26]。美國建國後,紐約在1785年—1790年為首都[27],1790年,紐約取代費城成為美國第一大城市[28]。紐約市的標誌自由女神像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迎接了數百萬移民的到來[29],它同時也是美國及其民主制度的象徵[30]

每年來到紐約的遊客達到5500萬[31],許多區域和地標為人們所熟知。不同媒體還將紐約選為世界上被拍照最多的城市[32][33][34]時報廣場位於百老匯劇院區樞紐[35],有「美國十字路口」之譽[36],是世界上行人來往最密集的步行地段之一[37][38]和世界娛樂產業的中心之一[39]。城中的許多橋梁、高樓[40]和公園世界聞名。紐約的金融區以曼哈頓下城華爾街為龍頭,有世界金融中心之稱[41][42],世界上最大的證券交易所(按上市公司市值紐約證券交易所也位於此地[43]。曼哈頓的房地產是世界上最為昂貴的之一[44],其唐人街是西半球最為密集的華人聚居地[45][46]紐約地鐵是世界上最為發達的城市交通系統之一,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服務[47]。紐約同時還是許多高等學府的所在地[48],其中包括常春藤聯盟哥倫比亞大學以及紐約大學這兩所世界排名前30的學校[49]

Thumb
紐約夜景天際線

市名

雖然一般寫作「New York City」,「NYC」的簡稱也在市區隨處可見,但「City of New York」才是紐約的官方名稱。紐約(New York)意為「新約克」——約克則是英國一處地名。來自英國約克郡的新移民們為了紀念當時的約克公爵,也就是日後的英國國王詹姆士二世[50],故得此名。紐約市的市徽,則有紐約的拉丁語名稱「Novum Eboracum[51],直譯為「新埃伯拉肯」,「埃伯拉肯」就是約克在羅馬帝國時期的拉丁語舊名。

漢語「紐約」譯名首先由清末派遣出國的蒲安臣使團記名海關道志剛[52]在其1872年出版的《初始泰西記》中使用;早期還有「紐約克」「新約克」等翻譯[53]

暱稱

紐約市的暱稱「大蘋果」(The Big Apple)源自1920年代。當時《紐約晨遞報》的記者約翰·J·菲茨傑拉德在撰寫賽馬專欄時將紐約稱作「大蘋果」,以喻示該城在賽馬業中的顯赫地位,人人都願追逐之。這一名稱逐漸變得不再流行,但在1970年代時,紐約旅遊局的宣傳攻勢重新將「大蘋果」帶回流行文化中。這一暱稱便流行至今[54]

紐約市的另一個暱稱是「哥譚」(Gotham),最初由華盛頓·歐文在他的作品中提出,後來這一名稱在蝙蝠俠漫畫中作為其背景而發揚光大[55]

紐約還被稱作「不夜城」(The City That Never Sleeps),這一稱號最早來自韋恩堡的一篇新聞報道[56],後來為馬丁·斯科塞斯1977年電影《紐約,紐約》的同名主題曲所發揚光大[57]

有些歌曲中,也會提到及宣傳紐約,例如:美國饒舌歌手傑斯與美國歌手艾莉西亞·凱斯合作的歌曲《帝國之心》,以及美國創作歌手泰勒絲的歌曲《歡迎光臨紐約》。

歷史

早期歷史

前殖民時期,紐約現今所在的地區為阿爾岡昆部落所居。勒納佩人英語Lenape是其中的一支,他們居住在斯塔滕島、長島西部(包括現今的布魯克林區和皇后區)、曼哈頓及下哈德遜河河谷(包括布朗克斯區)[58]

1524年,喬瓦尼·達韋拉扎諾成為第一個歷史記載的造訪紐約的歐洲人。達韋拉扎諾是一名來自佛羅倫薩的探險者,效忠於法國。他乘着太子妃號英語La Dauphine進入今日的紐約港區,宣布此地為法國所有,並將之命名為新昂古萊姆Nouvelle Angoulême[59]

西班牙探索者在葡萄牙人埃斯特萬·戈麥斯英語Estêvão Gomes(效忠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帶領下於1525年到達紐約港,並探索哈德遜河河口。他將之命名為「聖安東尼奧河」(Rio de San Antonio)。河流封凍使他無法繼續向上游探索,於是他於8月返回西班牙。在他的探索指引下,1527年的西班牙皇家地圖英語Padrón Real成為第一張科學描繪北美東海岸的世界地圖。為了紀念他的貢獻,這張地圖將今美國東北部稱作「埃斯特萬·戈麥斯地」[60]

1609年,英國探險者亨利·哈德遜在幫助荷蘭東印度公司探索西北水道尋找通往東洋航路的過程中將半月號駛入紐約港,從而重新發現這一地區[61]。他將通往內陸的水路稱為「北河」,即今日的哈德遜河。他認為這是一條通往海洋的支流,於是一直航行到今日的紐約州州府奧爾巴尼,但發現河道逐漸變窄且鹽水逐漸消失,證明這條河流並不通往海洋,於是轉航回到下游。他在這一地區探索了十日,並宣布此地為他的雇主所有。1614年,荷蘭鱈魚角特拉華灣之間的區域歸為己有,稱之為「新尼德蘭」(Nieuw-Nederland[62]

Thumb
新阿姆斯特丹位於今曼哈頓下城,1664年英格蘭奪取此地,更名為「紐約」

1624年,荷蘭人在總督島建立皮草貿易點,由此歐洲人在新尼德蘭開始正式的永久居留。1625年在曼哈頓島上開始興建「阿姆斯特丹堡」,後稱作「新阿姆斯特丹」(Nieuw Amsterdam[63][64]。荷蘭殖民總督彼得·米紐特英語Peter Minuit於1626年從勒納佩人[65]處以60荷蘭盾[66](2006年約為1000美元)購得曼哈頓島[67],因此以價值24美元的玻璃珠購得曼哈頓的傳聞並不符實[68][69]

1664年,新尼德蘭總督彼得·斯特伊維桑特英語Peter Stuyvesant投降,將新阿姆斯特丹拱手讓給英國人。英國人隨即將此地更名為「紐約」,以海軍大臣約克公爵(即日後的詹姆士二世)命名[50]第二次英荷戰爭結束後,英國正式獲取新阿姆斯特丹(紐約),以與荷蘭交換印度尼西亞倫島。原住民之間的內戰和歐洲殖民者帶來的疾病使得勒納佩人的數量在1660年至1670年間大幅減少[70]。至1770年,勒納佩人的數量已經下降至200人。[71]

1702年,由於黃熱病,紐約失去10%的人口[72]。在1702至1800年間,紐約總共遭遇七次黃熱病的侵襲[73]

18世紀初,作為貿易港的紐約在英國統治下逐漸興旺。同時,紐約還成為了奴隸制的中心,1730年有42%的家庭擁有奴隸,在殖民地中僅次於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74]。大部分奴隸主擁有家奴,另一部分則將他們送出做工。奴隸製成為紐約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量奴隸在港口、銀行和船運業工作。20世紀90年代,在建造新聯邦政府大樓時發現非洲人埋葬地英語African Burial Ground,其中埋葬着成千上萬殖民時代的非裔人。

1735年的在曼哈頓審判的曾格案件使出版自由在北美得到奠定。1754年,哥倫比亞大學根據喬治二世的憲章在曼哈頓下城建立起來,當時名為國王學院[75]印花稅法國會英語Stamp Act Congress於1765年10月在紐約集結。自由之子在同一時期組織起來,在接下來的十年中與英國駐軍頻繁發生衝突。

Thumb
長島會戰於1776年在布魯克林展開,是美國獨立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戰役

美國獨立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戰役長島會戰於1776年8月在今日的布魯克林區內進行。美國在此戰中失敗,由此在紐約的軍事衝突減少,該城也成為英國在北美的軍事和政治中心。紐約此時成為保皇派英語Loyalist (American Revolution)和脫逃奴隸(英國承諾給予加入本方的脫逃奴隸自由)的庇護所,至少10,000名脫逃奴隸在英國占領紐約時湧入城內。1783年撤離日英語Evacuation Day (New York)英國從紐約撤出(紐約也是英國最後一個撤離的港口),並將3,000名獲得自由的奴隸安置到新斯科舍。其他自由奴隸則去了英格蘭和加勒比地區。

1776年9月11日,英美代表在斯塔滕島會面,這也是戰時唯一一次雙方試圖和平解決衝突。美方代表包括本傑明·富蘭克林,英方代表包括豪勳爵英語Earl Howe。在英國占領紐約後不久,紐約爆發大火,近四分之一的市區建築被毀,其中包括紐約三一教堂[76]

1785年,邦聯議會將紐約定為美國首都。紐約是《邦聯條例》下的最後一個美國首都,也是美國憲法下的第一個美國首都。1789年,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在華爾街聯邦廳宣誓就職。在同一地點還召集了美國第一屆國會最高法院,起草《美國權利法案[77]。1790年,紐約超越費城成為美國第一大城市。

Thumb
1840年的百老匯

在紐約州1799年的《漸進廢奴法案》之下,奴隸母親的孩子生來將為契約勞工,直至二十五歲之後方可獲得自由[78]。在獨立戰爭之後獲得解放的和脫逃的奴隸共同組成曼哈頓為數眾多的自由黑人人口。在幾位開國元勛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約翰·傑伊的支持之下,紐約奴隸解放會英語New York Manumission Society致力於推動奴隸制的徹底廢除,並建立非裔人自由學校英語African Free School以教育黑人兒童[79]。直至1827年,奴隸制才在紐約州徹底被廢除,而此後黑人也仍然面臨着歧視的問題。紐約的廢奴運動持續下去,其中許多運動領袖都是自由學校的畢業生。1840年,紐約市的黑人人口超過16,000[80]

19世紀,在貿易的持續發展和歐洲移民的推動下,紐約發生巨大的變化[81]。在《1811年委員會計劃英語Commissioners' Plan of 1811》下,城市的街道覆蓋至整個曼哈頓。1825年伊利運河開通,將紐約港與北美內陸市場(農作物及其他商品)通過哈德遜河五大湖連接起來[82]。同時,紐約的政治也開始受到坦慕尼協會(愛爾蘭和德國移民支持的政治機構)的主導[83]

在19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有許多知名的美國文壇人物居住在紐約,其中包括威廉·卡倫·布萊恩特英語William Cullen Bryant華盛頓·歐文赫爾曼·梅爾維爾魯弗斯·維爾莫特·格里斯沃爾德英語Rufus Wilmot Griswold約翰·基斯英語John Keese納撒尼爾·帕克·威利斯以及埃德加·愛倫·坡。在舊商界精英的遊說推動下,1857年中央公園建立起來,成為全美國第一個景觀公園。

現代歷史

Thumb
1900年的曼哈頓小意大利

愛爾蘭大饑荒使大批愛爾蘭移民湧入紐約,到1860年,四個紐約人中就有一個出生於愛爾蘭(總共超過200,000人)[84]。同時,德意志革命也使德國移民大量遷入,1860年另外四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來自德國[85]

民主黨候選人在選舉中屢屢獲勝,紐約與美國南方也產生緊密的聯繫。1861年市長費爾南多·伍德號召紐約跟隨南方退出聯邦,但他的這一號召最終沒有成行[79]。在南北戰爭期間,對於徵兵法律的不滿導致1863年由愛爾蘭裔工人階級領導的紐約徵兵暴動[79]

Thumb
1913年的紐約夜景,中間的建築物是伍爾沃斯大樓

移民與黑人長期存在競爭,由此暴動演化為對紐約黑人和其財產的攻擊。暴動者將有色人種孤兒院燒毀,其中200名兒童幸得逃生[85]。此外他們還殺死近100名黑人,攻擊了更多,尤其是在港口區域。這是美國歷史上最為慘重的騷亂之一[86]。暴力活動導致許多黑人離開紐約前往威廉斯堡、布魯克林和新澤西,至1865年,曼哈頓的黑人人口跌破10,000(1820年水平)。白人工人階級由此取得統治地位[85]

Thumb
1930年建築工人在帝國大廈上工作
Thumb
1933年的紐約曼哈頓金融區
Thumb
哈馬舍爾德(第二任聯合國秘書長)於紐約聯合國總部大樓外留影

1898年,布魯克林(當時為一個獨立城市)、紐約縣(包括布朗克斯的一部分)、里士滿縣和皇后縣的西部合併,正式成為現代的紐約市[87]。1904年,紐約的地鐵系統開始合併運作,幫助鞏固了這座全新的城市。20世紀上半葉,紐約成為世界工業、商業和通訊業的中心。

同在1904年,「斯洛昆將軍號」蒸汽船在東河起火,船上1,021人身亡。1911年,紐約三角內衣工廠發生火災,146名工人身亡,這是紐約歷史上最大的工業災難,它也促進國際婦女服裝工人聯合會英語International Ladies' Garment Workers' Union的發展,推動了工廠安全標準的進步[88]

1890年,紐約的非白人人口為36,620[89]。20世紀20年代,紐約成為非裔美國人從南部移民英語Great Migration (African American)的重要目的地,到1916年,該城已成為北美最大的非裔城市聚居地。在禁酒時期哈萊姆文藝復興運動展開,黑人文學和文化生活得到興旺。經濟的繁榮推動大量摩天大樓的建設,塑造了紐約的20世紀天際線。

Thumb
格林尼治村石牆酒吧,1969年石牆暴動的發生地,美國國家歷史名勝[90]
Thumb
1930年的紐約
Thumb
約1932年的紐約
Thumb
正在建設中的洛克菲勒中心,攝於1933年12月

20年代初,紐約超越倫敦,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區。紐約城市圈的人口在30年代超過1000萬,成為世界上第一座特大城市[91]大蕭條時期,改革家菲奧雷洛·拉瓜迪亞當選市長,帶領紐約復甦,同時坦慕尼協會垮台,結束其八十年的政治霸權[92]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紐約經濟再次繁榮。在戰時該城毫髮未傷,由此也成為世界的領頭城市,華爾街也成為美國經濟霸權的龍頭。聯合國總部大樓(1950年)的建設奠定紐約的政治影響,抽象表現主義藝術的崛起使紐約超越巴黎成為世界藝術的中心[93]

Thumb
1977年的紐約
Thumb
1980年的紐約
Thumb
2001年9月11日,聯合航空175號班機撞上世界貿易中心南塔

60年代,產業升級導致失業率上升,紐約遭遇嚴重的經濟問題,犯罪率持續上升,這一困局一直延續到70年代[94]。80年代,金融業的復興使紐約的經濟狀況得到好轉,但犯罪率仍然居高不下,並繼續上升直至90年代初[95]。在治安策略的改革、經濟狀況的改善、紳士化的進程和新移民的聯合作用下,犯罪率開始大幅下降。互聯網和新媒體的中心「硅巷」開始崛起。2000年人口普查中,紐約的人口達到歷史新高,而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再次達到新高。

紐約是九一一襲擊事件中損失最為慘重的城市。世界貿易中心1號、2號和7號樓被摧毀,近3,000人死亡[96]新的世貿中心(包括世界貿易中心一號大樓九一一國家紀念中心和博物館及其他三幢辦公樓)還在原址重建當中。前兩幢建築已經完工,分別在2014年11月3日與2014年5月21日落成啟用[97]。於1909年7月19日開放的紐新捷運世界貿易中心站也在襲擊中被毀。2003年11月23日,臨時車站啟用。2016年3月4日,重建後的車站以新名稱世界貿易中心交通樞紐World Trade Center Transportation Hub)正式啟用。[98]。世界貿易中心一號大樓落成後將成為西半球最高樓[99]世界第6高樓,它的塔尖達到1,776英尺(541公尺),表示美國獨立的年份[100][101]。2012年4月30日起,這一建築已經成為紐約第一高樓[102][103]

2020年3月,曼哈頓確診紐約市首例COVID-19病例。疫情在全美大流行前已在紐約感染造成大流行,截至2021年3月,紐約市已記錄超過30000人死亡,此次疫情造成大量企業倒閉。[104][105][106][107][108]

地理

Thumb
紐約都會區衛星地圖

紐約位於紐約州東南部,大致位置在華盛頓特區波士頓之間[109],紐約市緊鄰哈德遜河,海上運輸極其便利,這使其得以快速發展成為一個貿易重鎮。紐約的大部分城區位於狹小的曼哈頓史泰登島長島,因此人口密度很高。

哈德遜河經過哈德遜河谷流入紐約灣,是紐約市和紐澤西州的分界線。一樣位在紐約市的東河流經長島海灣,將布朗克斯曼哈頓與長島隔開。哈萊姆河位於東河與哈德遜河之間,分隔曼哈頓和布朗克斯兩行政區。布朗克斯河流經布朗克斯和威斯特徹斯特郡,是紐約市唯一皆為淡水的河流。[110]

紐約市的大部分地區都被人為的修整過,自荷蘭統治時期開始就有大量的填海造地工程在曼哈頓下城等地進行,如1970至1980年代的砲台公園城市計畫[111]

紐約市的總面積約468.9平方英里(1,214平方公里),其中164.1平方英里(425平方公里)為水域,304.8平方英里(789平方公里)為陸地[112][113]。城內最高海拔位在史泰登島的托德山,約409.8英尺(124.9公尺),是緬因州南部的東部沿岸的最高地。[114]

氣候

Thumb
2012年10月29日,曼哈頓C大道被颶風桑迪帶來的風暴潮淹沒[115]

根據柯本氣候分類法,紐約屬於副熱帶濕潤氣候[116][117],它也是北美大陸最北端的屬於此氣候類型的主要城市。西北的城郊地帶位於副熱帶濕潤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的過渡區[116][117]。紐約地區年均見晴日達到234天,年日照率57%,年平均日照時間2,535小時[118]

紐約冬季寒冷潮濕,盛行離岸風使大西洋的中和作用降低,然而大西洋和阿帕拉契山脈的共同作用使該城在冬季暖於同緯度甚至更低緯度的內陸城市,例如匹茲堡辛辛那提印第安納波利斯。冬季較冷,微潮,時而偏向寒冷,日最高氣溫低於0 °C(32 °F)的平均日數為16天,日最低氣溫低於−10 °C(14 °F)的平均日數為6.1天;夏季相對炎熱潮濕,日最高氣溫超過30 °C(86 °F)的日數年均有39天,超過35 °C(95 °F)的有3.8天。[119]最冷月(1月)均溫0.9 °C(33.7 °F),極端最低氣溫−26 °C(−15 °F)(1934年2月9日)。[119]最熱月(7月)均溫25.3 °C(77.5 °F),極端最高氣溫41 °C(106 °F)(1936年7月9日)。[119]年均降水量約1,260公釐(49.5英寸),分布較為平均;年極端最少降水量為663公釐(26.09英寸)(1965年),最多為2,046公釐(80.56英寸)(1983年)。[119]年均降雪量為76公分(29.8英寸),但降雪年際變化較大;1972–73年的降雪量最少,積累降雪量只有7.1公分(2.8英寸),1995–96年的降雪量最多,積累降雪量為192公分(75.6英寸)。[119]無霜期平均為235天(3月30日至11月19日);可測量降雪平均期為12月14日至3月16日。[119]

颶風熱帶風暴相對較少,但偶有發生[120]。2012年10月29日,颶風桑迪帶來毀滅性風暴潮,淹沒了曼哈頓下城和其他地區的諸多街道、隧道和地鐵線路,並導致了市區和城郊許多地區的電力中斷[121]。颶風帶來的衝擊使人們開始考慮建造海岸防禦工事(如海塘)以降低此類災難發生的風險[122]

更多信息 紐約(中央公園眺望台城堡),1991–2020年正常值,1869年至今極端數據, 月份 ...
紐約(中央公園眺望台城堡),1991–2020年正常值,1869年至今極端數據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22
(72)
26
(78)
30
(86)
36
(96)
37
(99)
38
(101)
41
(106)
40
(104)
39
(102)
34
(94)
29
(84)
24
(75)
41
(106)
平均最高溫 °C(°F) 15.8
(60.4)
15.9
(60.7)
21.3
(70.3)
28.3
(82.9)
31.4
(88.5)
33.4
(92.1)
35.4
(95.7)
34.1
(93.4)
31.7
(89.0)
26.5
(79.7)
21.5
(70.7)
17.2
(62.9)
36.1
(97.0)
平均高溫 °C(°F) 4.2
(39.5)
5.7
(42.2)
9.9
(49.9)
16.6
(61.8)
21.9
(71.4)
26.5
(79.7)
29.4
(84.9)
28.5
(83.3)
24.6
(76.2)
18.1
(64.5)
12.2
(54.0)
6.8
(44.3)
17.0
(62.6)
平均低溫 °C(°F) −2.3
(27.9)
−1.4
(29.5)
2.1
(35.8)
7.5
(45.5)
12.8
(55.0)
18.0
(64.4)
21.2
(70.1)
20.5
(68.9)
16.8
(62.3)
10.8
(51.4)
5.6
(42.0)
1.0
(33.8)
9.4
(48.9)
平均最低溫 °C(°F) −12.3
(9.8)
−10.7
(12.7)
−6.8
(19.7)
0.4
(32.8)
6.6
(43.9)
11.5
(52.7)
16.6
(61.8)
15.7
(60.3)
10.1
(50.2)
3.6
(38.4)
−2.4
(27.7)
−7.8
(18.0)
−13.5
(7.7)
歷史最低溫 °C(°F) −21
(−6)
−26
(−15)
−16
(3)
−11
(12)
0
(32)
7
(44)
11
(52)
10
(50)
4
(39)
−2
(28)
−15
(5)
−25
(−13)
−26
(−15)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92
(3.64)
81
(3.19)
109
(4.29)
104
(4.09)
101
(3.96)
115
(4.54)
117
(4.60)
116
(4.56)
109
(4.31)
111
(4.38)
91
(3.58)
111
(4.38)
1,258
(49.52)
平均降雪量 cm(英寸) 22
(8.8)
26
(10.1)
13
(5.0)
1.0
(0.4)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25
(0.1)
1.3
(0.5)
12
(4.9)
76
(29.8)
平均降水天數(≥ 0.01英寸或0.25公釐) 10.8 10.0 11.1 11.4 11.5 11.2 10.5 10.0 8.8 9.5 9.2 11.4 125.4
平均降雪天數(≥ 0.1英寸或0.25公分) 3.7 3.2 2.0 0.2 0.0 0.0 0.0 0.0 0.0 0.0 0.2 2.1 11.4
平均相對濕度(%) 63 61 60 58 65 68 66 69 70 67 64 64 65
月均日照時數 162.7 163.1 212.5 225.6 256.6 257.3 268.2 268.2 219.3 211.2 151.0 139.0 2,534.7
可照百分比 54 55 57 57 57 57 59 63 59 61 51 48 57
數據來源:NOAA (1981–2010年相對濕度;1961–1990日照)[123][119][118][124]

紐約中央公園國際交換站,1869–1919在5號大道與64號街交口,1919年起在眺望台城堡。[125]
降雪深度記錄始於1888年3月12日。[119]

关闭

城市風光

Thumb
曼哈頓夜景
Thumb
曼哈頓下城日落時分的景色,最高層建築為自由塔
Thumb
曼哈頓日落時分的景色
Thumb
在帝國大廈東側拍攝的紐約市
Thumb
在帝國大廈西側拍攝的紐約市
Thumb
在帝國大廈北側拍攝的紐約市
Thumb
在帝國大廈南側拍攝的紐約市

人口

更多信息 人口比較 ...
关闭
更多信息 年份, 人口 ...
歷史人口
年份人口±%
16984,937—    
17125,840+18.3%
17237,248+24.1%
173710,664+47.1%
174611,717+9.9%
175613,046+11.3%
177121,863+67.6%
179049,401+126.0%
180079,216+60.4%
1810119,734+51.1%
1820152,056+27.0%
1830242,278+59.3%
1840391,114+61.4%
1850696,115+78.0%
18601,174,779+68.8%
18701,478,103+25.8%
18801,911,698+29.3%
18902,507,414+31.2%
19003,437,202+37.1%
19104,766,883+38.7%
19205,620,048+17.9%
19306,930,446+23.3%
19407,454,995+7.6%
19507,891,957+5.9%
19607,781,984−1.4%
19707,894,862+1.5%
19807,071,639−10.4%
19907,322,564+3.5%
20008,008,288+9.4%
20108,175,133+2.1%
20168,537,673+4.4%
20208,804,190+3.1%
注釋:統計數據(1790–2010)包括今全部五個行政區,不分1898年合併前後[127]
來源: 1698–1771年[128]、1790–1890年[127][129]、1900–1990年[130]、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131][132]、2016年估計[133]
关闭
Thumb
布魯克林猶太社區為全美最大,達到600,000人[134]

紐約是全美人口最多的城市[135][136],2016年達到近8,537,673人,為歷史新高[17],且多於第二大(洛杉磯)和第三大(芝加哥)城市人口的總和[注 1]

美國人口調查局在2010年統計紐約人口為8,175,133人,但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立即表示這一數字偏低[139]。根據統計局數字,紐約市的人口占到全紐約州的40%。2006年,人口統計學家預測2030年紐約的人口將達到920萬至950萬[140]。2010年紐約人口44%為白人(33.3%非拉丁裔白人),25.5%為黑人(23%非拉丁裔黑人),0.7%為美洲原住民,12.7%為亞裔[17]拉丁裔美國人占總人口的28.6%[17],而亞裔則為2000年至2010年間數量上升最快的群體;非拉丁裔白人人口下降了3%,這也是數十年來最小的下降額;自南北戰爭以來,黑人人口首次在十年中下降[139]。在美國非裔美國人大遷徙(Great Migration)中,紐約的黑人人口激增。[141]

2010年,紐約的人口密度為27,532人每平方英里(10,630人每平方公里),在全美人口超過100,000的城市中排名第一,但根據2000年數據,臨近位於新澤西州哈德遜縣的一些小城市(人口少於100,000)人口密度要更高[142]。曼哈頓(紐約縣)的人口密度為66,940人每平方英里(25,846人每平方公里)[143],為全美人口最稠密的縣[144],密度比任何一個美國城市都要大[145]

Thumb
曼哈頓華埠景象。紐約是亞洲外最大的海外華人聚居地[146]

紐約一直以來便是外國移民入境美國的口岸,在1892年至1924年間就有超過1200萬歐洲移民經由埃利斯島入境美國[147]。「大熔爐」一詞最早便被用於形容下東城許多移民密集居住的街區。至1900年,德國人成為紐約最大的移民團體,其次為愛爾蘭人猶太人意大利人[148]。1940年,白人占全市人口的92%[149]

如今紐約近37%的人口出生於海外[150][151],其中沒有哪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占顯著多數[150]。截至2011年,十個最主要的海外出生人口來源地為:多米尼加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墨西哥圭亞那牙買加厄瓜多爾海地印度俄羅斯特立尼達和多巴哥[152],而孟加拉裔移民則增長最快,2013年達到74,000人[153]。儘管大西洋的移民大浪潮早已退去,全球的交通方式也越發多樣化,紐約仍然是來到美國的合法移民的最主要入境城市,在數目上遠超兩大次主要入境城市——洛杉磯和邁阿密的總和[154][155][156][157]

Thumb
法拉盛緬街中國銀行。

紐約極具種族多元[158]以色列之外最大的猶太社區即位於此[159],同時有全國20%的印度裔人口和至少20個小印度區,全國15%的韓裔人口和四個韓國街英語Koreatown, Manhattan[160][161];西半球最多的印度裔人口,全美最多的俄裔[162]意大利裔非裔南美裔[162]及第二多的拉丁裔人口;單單在紐約市內就有六個唐人街[163],2010年統計都市區內的海外華人人口為682,265[160],為亞洲外最多[146]曼哈頓華埠以及新生的布魯克林華埠法拉盛華埠持續繁榮,華人也在持續遷入紐約和鄰近地區[162][164][165][166]。來自中國的人口在紐約是增長最迅速的。

Thumb
布魯克林華埠,紐約。從中國人的構成在紐約和布魯克林最迅速增長的人口

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紐約市的亞裔人口超過100萬,多於舊金山和洛杉磯的總和[167],市區的亞裔人口為全美最多[168]。2010年,紐約6.0%的人口為華裔,其中40%居住於皇后區;韓裔占到1.2%,日裔占0.3%;菲裔為東南亞族群最多,占0.8%,其次為越裔,占0.2%;印度裔為南亞族群最多,占2.4%,隨後是孟加拉裔和巴基斯坦裔,各占0.7%和0.5%[169]

由於總人口龐大,紐約的歐裔(非拉丁裔)白人人口亦是在全美各大城市(市區)中最多,2012年達到270萬,超過洛杉磯(110萬)、芝加哥(86.5萬)和休斯頓(55萬)白人人口的總和[170]歐裔美國人人口非常多樣化,根據12年統計局估計,意大利裔人口達560,000人,愛爾蘭裔385,000人,德裔253,000人,俄裔223,000人,波蘭裔201,000人,英裔137,000人,希臘裔法裔各約65,000人,匈牙利裔60,000人,烏克蘭裔55,000人,蘇格蘭裔35,000人,挪威裔英語Norwegian American瑞典裔各20,000人。此外,捷克裔英語Czech American立陶宛裔葡萄牙裔蘇格蘭-愛爾蘭裔威爾士裔英語Welsh American各有12,000至14,000人不等[171]

此外紐約都會區內的海地多明尼加[172]波多黎各人口也為數眾多。愛爾蘭人亦是如此,每50個紐約人中就有一個攜帶從尼亞爾(公元5世紀愛爾蘭國王)的部落[173]或是布留因和菲亞克拉克部落[174]中傳下來的獨特Y染色體標記。

Thumb
2011年紐約同性戀自豪日[175]

紐約都會區同時還有全美最多的同性戀族群,達到568,903人[175],比舊金山還多。2011年6月24日,紐約州正式同性婚姻合法化,並於30日後正式生效[176]

紐約的貧富差距狀況也較為突出。2005年,最富有的人口普查區的家庭收入中值為188,697美元,而在最貧困的人口普查區則為9,320美元[177],導致這一差距的原因是高收入人群薪酬的增加和中低收入人群薪酬增長的停滯。2013年第一季度,紐約縣的平均周薪為2,448美元,在全美所有縣中為最高[178]。紐約還是世界上最多億萬富翁的聚集地,數目超過排名第二至第六的美國城市的總和[179][180][181],其中前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便是億萬富翁之一[182]

建築

Thumb
布魯克林區19世紀的褐石排房
Thumb
曼哈頓下城世界貿易中心一號大樓

紐約有許多來自不同年代不同風格的建築。老建築舊至布魯克林區1656年的鹽屋式建築——懷科夫宅英語Wyckoff House,新建築新至位於曼哈頓下城原爆點興建中的世界最貴辦公樓[183]——世界貿易中心一號大樓

曼哈頓的布滿摩天大樓的天際線廣為人知,在歷史上,紐約是世界上許多世界級高樓的所在地。截至2011年,紐約有5,937幢高層建築物,其中550幢高度超過100米,在這兩項指標上都僅次於香港位列世界第二[184][185],同時有超過50幢高度超過200米,其中包括1913年建成的哥德復興式建築伍爾沃斯大樓,其裝飾雕刻十分醒目,從百英尺下即可目視。

1916年都市規劃方案英語1916 Zoning Resolution規定高樓必須採用後縮式設計,且塔樓面積須為該地塊的一定百分比,如此可使陽光照射至街道[186]。兩幢紐約的裝飾風建築——克萊斯勒大廈(1930年建成)和帝國大廈(1931年建成)及其頂端和不鏽鋼材質的尖塔便是此規劃方案的結果。這兩幢建築各有十分獨特的裝飾風格(例如克萊斯勒大廈61樓角落的鷹飾),也被認為是裝飾風的最佳代表[187]

建築技術的發展讓紐約市裡的低矮歐式傳統建築逐漸變成垂直攀升的摩天大樓,特別是在商業區裡,形成了紐約市特別的城市景觀。據2009年統計,紐約有5,794座高樓,居全美第一,世界第二,僅次香港[188],其中有35座高度超過200米,是擁有最多摩天大樓的城市[189]。目前紐約第七高樓帝國大廈(樓板高381米,加天線447米)在1931—1972年的41年裡都是世界第一高樓,是世界上保持世界第一高樓最久的建築。現在也是紐約主要的標誌之一。國際式英語International Style (architecture)建築的突出代表西格拉姆大廈(1957年建成)從正面可見其鮮明的古銅色工字梁建築結構,而康德納斯特大樓(2000年建成)則是美國摩天大樓中採用綠色設計的代表[190]

紐約住宅區的建築特色多為雅致的褐石排屋、聯排別墅和老舊的公寓樓,這些建築約在1870年至1930年間大批建造[191]。相比較之下,紐約還有其他人口不那麼密集的區域,在這些區域內有較多獨立式的建築,風格多樣,如都鐸復興式英語Tudor Revival architecture維多利亞式[192][193][194]

1835年紐約大火災英語Great Fire of New York後,木製建築興建減少,石頭和磚頭成為了建築的主要材質[195]。紐約與巴黎的建築材質不同,巴黎用的是當地產的石灰石,紐約則使用遠方採石場運來的石頭,有不同的質地和顏色,因此市容較多變化[196]。木質頂的水塔是紐約一種獨特的建築形式——在19世紀初,紐約市要求超過六層的建築自建水塔,以防止底層的高水壓導致城市水管破裂[197]。20世紀20年代,田園城市理論開始在偏僻地帶流行[198]

公園

紐約市的公園受到三套不同的公園體系管轄,包括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紐約州公園管理局以及紐約市公園管理局。 根據2013年《公共土地公信力英語The Trust for Public Land》公園排名榜報告,紐約市公園系統在美國人口最多的50大城市中位列第二,緊隨明尼阿波利斯公園系統其後[199]。該排行榜基於分析公園大小、土地面積占全市面積百分比、在公園半英里內的城市居民百分比、每位居民花在公園服務的時間、每萬名居民對應的運動場數量等各項數據的均值得出。

Thumb
自由女神像

蓋特韋國家休閒區英語Gateway National Recreation Area占地達到26,000英畝(110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都位於紐約市[200]。在其範圍內包括位於布魯克林和皇后區的牙買加灣野生動物保護區,它是國家公園系統中唯一的野生動物區,有面積達9,000英畝(36平方公里)的鹽鹼灘、島嶼和水域,涵蓋牙買加灣大部。

自由女神像國家紀念區埃利斯島移民博物館都歸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管轄,都同時屬於紐約和新澤西兩州。在紐約港同時還有總督島國家紀念園區英語Governors Island National Monument。在曼哈頓島上有克林頓堡國家紀念區聯邦國家紀念堂西奧多·羅斯福出生地英語Theodore Roosevelt Birthplace National Historic Site格蘭特將軍國家紀念堂非裔人埋葬地國家紀念區英語African Burial Ground National Monument漢密爾頓住宅國家紀念區英語Hamilton Grange National Memorial等。此外還有數百幢私人建築被列入國家史跡名錄或列為美國國家歷史名勝,例如同性戀權利運動的首發地,格林尼治村石牆酒吧[201][202]

紐約州立公園

紐約市內有7個州立公園[203],其中包括自然保護區粘土坑池塘州立公園英語Clay Pit Ponds State Park Preserve和面積達28英畝(110,000平方公尺),距哈德遜河河面69英尺(21公尺)的河岸州立公園英語Riverbank State Park

紐約市立公園

Thumb
布朗克斯動物園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動物園[204]。圖為動物園中的馴鹿

紐約市有超過28,000英畝(110平方公里)的市立公園和超過14英里(23公里)的公共海灘[205]。公園包括中央公園展望公園法拉盛草原可樂娜公園森林公園英語Forest Park (Queens)華盛頓廣場公園培罕灣公園英語Pelham Bay Park是市內最大的公園,面積達到2,700英畝(11平方公里)[206]

行政區劃

Thumb
五行政區:①曼哈頓②布魯克林③皇后區④布朗克斯⑤史泰登島
紐約的五個行政區概觀
轄區 人口 陸地面積
行政區 2012年
7月1日估計
平方
英里
平方
公里
曼哈頓 紐約 1,619,090 23 59
布朗克斯 布朗克斯 1,408,473 42 109
布魯克林 國王 2,565,635 71 183
皇后區 皇后 2,272,771 109 283
史泰登島 里士滿 470,728 58 151
8,336,697 303 786
19,570,261 47,214 122,284
資料來源:美國人口調查局[210][211][212]

紐約市面積廣大,分為五個行政區[213],與紐約州下轄的重疊。每一行政區還可細分為社區(Neighborhood),許多的社區有不同的歷史和特色。如果將這些行政區劃分為獨立的城市,其中四個區(布魯克林、皇后區、曼哈頓島和布朗克斯)將會在全美城市人口排名中位列前十。

文化與生活

Thumb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位於曼哈頓上東城卡耐基山英語Carnegie Hill的博物館區,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220]

冰島[10]拉脫維亞[221]領事紐約市立大學柏魯克分校[222]都將紐約稱作世界的文化首都,同樣澳洲國家圖書館在其收藏的一系列文章中也做了類似表述[10]。作家湯姆·沃爾夫曾說:「文化似乎就在空氣之中,就如天氣一般[223]。」

許多重要的美國文化運動都在紐約展開,例如哈萊姆文藝復興便奠定了非裔美國人的文學經典[224][225]。在20世紀40年代,紐約是爵士樂的中心之一[226];在50年代是抽象表現主義藝術的中心;在70年代是嘻哈文化的發源地[227];在七八十年代,紐約的朋克[228]硬核文化[229]影響巨大。同時,猶太美國人文學在紐約也長期興旺。

分領域來看,紐約對於文化的貢獻在文學和視覺藝術方面有哈萊姆文藝復興;在繪畫方面有抽象表現主義(又稱「紐約派」);在音樂方面有嘻哈音樂[215]朋克搖滾騷沙音樂迪斯科自由風音樂英語Freestyle music叮砰巷爵士樂;同時還被認為是世界舞蹈之都[230][231][232]。在流行文化中紐約有極高的地位,時常成為文學、電影和電視的背景設定。

2014年美國全球語言觀察機構(GLM)公布最新調查指出,根據過去三年透過字詞使用分析趨勢,紐約擠下巴黎成為全球排名第一的時尚城市。[233]

娛樂與表演藝術

Thumb
林肯中心紐約愛樂等表演團體的所在地

紐約是美國娛樂產業的重地,許多電影、電視劇、書籍和其他媒體形式都以此處為根據地。截至2008年,紐約是美國第二大的電影中心,僱傭人數達到63,000人,總薪酬達到50億美元[234]獨立電影出產數目居世界之冠[235]

紐約全市有2,000個以上的文化藝術組織以及超過500個不同規模的藝術廊[236]。紐約市市政府對藝術的資助預算超過美國藝術基金會英語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的總預算[236]。19世紀富有的企業家們建立了一個文化機構網絡,這其中包括卡內基大廳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電力照明的使用使戲劇蓬勃發展,19世紀80年代,百老匯42街的戲院開始演出一種全新的表演形式,即音樂劇。受到移民文化的影響,舞台劇經常使用敘事性的歌曲,反映希望與抱負。

市內40家戲院(每家500個座位以上)共同組成了著名的百老匯,以一條穿越時代廣場戲院區大道命名[237],有時也被稱作「大白路」(The Great White Way)[238][239][240]

林肯中心是全美最大的表演藝術中心,是12個知名藝術表演組織的根據地,如大都會歌劇團紐約市歌劇團英語New York City Opera紐約愛樂樂團紐約市芭蕾舞團等,此外維維安·比蒙劇院英語Vivian Beaumont Theater朱利亞德學院林肯中心爵士樂廳英語Jazz at Lincoln Center愛麗絲·圖利音樂廳英語Alice Tully Hall也在此處。在聯合廣場坐落有李·斯特拉斯堡戲劇和電影學院英語Lee Strasberg Theatre and Film Institute,在紐約大學則有帝許藝術學院英語Tisch School of the Arts,而中央公園夏日舞台英語Central Park SummerStage則提供免費的戲劇和音樂演出[241]

旅遊

Thumb
時報廣場是全美乃至全世界遊客最多的景點[242]

旅遊業是紐約最重要的產業之一,在過去五年內到訪的國內外旅客達到年均4000萬[243],最主要的旅遊目的地包括帝國大廈自由女神像埃利斯島、百老匯劇院、博物館(如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城市綠地(如中央公園和華盛頓廣場公園)、洛克菲勒中心、時代廣場、曼哈頓華埠第五大道麥迪遜大道的奢侈品購物游;活動還包括格林尼治村萬聖節遊行英語New York's Village Halloween Parade梅西的感恩節大遊行洛克菲勒中心聖誕樹英語Rockefeller Center Christmas Tree的點亮、聖帕特里克節遊行、冬季的中央公園滑冰、翠貝卡電影節和中央公園的夏季表演。其他特色目的地包括布朗克斯動物園康尼島法拉盛草原可樂娜公園紐約植物園。前市長彭博於2012年9月27日宣布將於斯塔滕島北岸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摩天輪紐約輪,遙望自由女神像、紐約港和曼哈頓下城[244][245]

2010年紐約的遊客達到4900萬[246][247],而在次年這一紀錄立刻被打破,2011年遊客達到5000萬[248][249]

媒體

Thumb
位於洛克菲勒中心國家廣播公司製片部

紐約為全球電視、廣告、音樂、報紙和圖書出版業的重鎮,亦是北美最大的媒體市場(其次為洛杉磯芝加哥多倫多[250]。知名的媒體企業包括時代華納湯森路透公司美國聯合通訊社新聞集團紐約時報公司NBC環球赫斯特國際集團維亞康姆。全球前八大的廣告媒體就有七家在紐約市設立總部[251]。全球三大唱片公司中有兩家(索尼音樂娛樂華納音樂集團)將總部設在紐約,而第三家(環球唱片)在紐約也設有分公司。1/3的美國獨立電影在紐約製作[252]

Thumb
紐約地鐵帶動了大量的報紙讀者[253]

超過200種報紙和350種雜誌在紐約設有辦公室[252],圖書出版業提供了25,000個就業崗位[254]。美國三大全國性日報中有兩大在紐約出版,分別為《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其中前者在普利策獎數目上高居第一。其他小報包括1919年創辦的《紐約每日新聞[255]和1801年創辦的《紐約郵報[256]。此外在不同族裔出版業方面紐約也相當多元化,有270份報章雜誌以超過40種語言版本出版[257],其中《El Diario La Prensa》是全紐約發行量最大及全國歷史最悠久的西班牙語報紙[258],出版於哈萊姆的《紐約阿姆斯特丹新聞英語The New York Amsterdam News》是一份重要的非裔美國人報紙。《鄉村之音英語The Village Voice》是全美發行量最大的另類報紙,專門報導時事評論以及特色主題。

電視產業對於紐約來說是相當重要的經濟命脈。美國四大廣播公司,包括美國廣播公司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福克斯廣播公司國家廣播公司,都在紐約設立總部。此外,一些如音樂電視網HBO福克斯新聞頻道喜劇中心等有線電視頻道也將總部設在此地。2005年,有超過100個電視節目在紐約拍攝[259]。紐約市也經營了一個公共廣播頻道NYCTV英語nyctv,多次奪得艾美獎,節目內容大多涵蓋紐約市內的音樂、文化以及政府相關活動。

除了商業媒體之外,紐約也是非商業媒體的中心。1971年創立的曼哈頓公共電視網英語Manhattan Neighborhood Network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公共頻道[260]WNET英語WNET是紐約最大的公共電視台,也是全國公共電視網的主要節目提供者。WNYC英語WNYC是全美最多聽眾收聽的公共廣播電台[261]

飲食

Thumb
奇緣3曼哈頓一家廣受歡迎的餐館,由史蒂芬·布魯斯創立於1954年[262]

紐約的飲食文化受其移民歷史的影響,呈多元化態勢,包括的國際餐點十分眾多。中歐意大利移民帶來了紐約極富盛名的貝果起士蛋糕紐約式披薩,而中國和其他亞洲餐館、漢堡店、意式飲食店英語Trattoria餐車餐廳英語Diner和咖啡屋隨處可見。市內有約4,000個擁有執照的小吃攤點,許多都由移民經營,中東食物諸如炸豆丸子卡博串便是廣受歡迎的紐約街頭食品的代表[263]。同時,紐約還是許多全美國最好和最多元的高檔餐廳的聚集地[264]紐約市健康與精神衛生局英語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Mental Hygiene根據其檢測結果對紐約市近24,000家餐館進行等級評定。

方言

紐約方言有鮮明的地域特徵,被普遍認為是美式英語中最知名的口音之一。方言經典版本以歐洲人後裔和工薪階層為中心,而幾十年來非歐洲移民的大量湧入,促使這門獨特的方言產生改變。傳統紐約方言發音時無需翹首,音節末尾不帶輔音,使得該方言中的「紐約」聽起來像「New Yawk」。最為地道的和極限版的紐約方言發音,單元音變成雙元音,如「女孩」。上世紀70年代電視劇《一家子》中卡羅爾·奧康納扮演的阿爾奇·邦克就是這種發音模式,但往後這種發音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體育

Thumb
美國網球公開賽於每年8月至9月在皇后區法拉盛草原可樂娜公園舉行
Thumb
紐約馬拉松是世界規模最大的馬拉松賽[265]

紐約是國家橄欖球聯盟[266]美國職棒大聯盟[267]國家籃球協會[268]國家冰球聯盟[269]美國職業足球大聯盟[270]的總部所在地,而在這五大聯盟中,紐約都會區擁有的職業運動隊數量最多。全球十個造價最高的體育場中有四個(大都會人壽體育場、新洋基體育場麥迪遜廣場花園花旗球場)位於紐約都會區內[271]

棒球

紐約有「棒球之都」的稱號[272],來自紐約的球隊曾經35次贏得世界大賽,73次獲得聯盟冠軍。紐約都會區是全美五個擁有兩支球隊的都會區之一(其他為洛杉磯都會區芝加哥都會區巴爾的摩-華盛頓都會區舊金山灣區)。兩支紐約球隊曾在世界大賽中14次會師,最近一次出現在2000年,而其他都會區各自最多只有過一次在世界大賽中會師的經歷(芝加哥於1906年、聖路易斯於1944年、舊金山灣於1989年)。

目前紐約的兩支大聯盟球隊分別為紐約大都會[273]紐約洋基[274],這兩支球隊每個賽季進行6次跨區交鋒,稱作地鐵大戰。洋基隊27次奪冠的記錄在聯盟中位列第一[275],而大都會隊則兩次奪冠[276]。過去紐約還曾經是布魯克林道奇隊(今洛杉磯道奇隊)和紐約巨人隊(今舊金山巨人隊)的主場,這兩支球隊分別1次[277]和5次奪冠,後來兩支球隊都於1958年遷往加利福尼亞[278]。此外紐約還有兩支美國職棒小聯盟球隊,分別是布魯克林旋風英語Brooklyn Cyclones[279]斯塔滕島洋基英語Staten Island Yankees[280]

美式足球

紐約有兩支職業足球大聯盟球隊,分別是紐約巨人隊(3次獲得超級碗)和紐約噴氣機隊(1次獲得超級碗),但兩支球隊都在附近位於新澤西州東盧瑟福大都會人壽體育場進行主場比賽[281]。大都會人壽體育場將於2014年主辦第四十八屆超級碗比賽[282]

冰球

紐約遊騎兵隊是紐約市在國家冰球聯盟的代表隊[283]紐約島人隊目前位於長島納蘇縣[284],但將在2015年遷至布魯克林,從而成為紐約市的第二支球隊[285]。這兩支球隊各4次奪得史丹利杯。在都會區內的另一支球隊是新澤西魔鬼隊,目前主場在新澤西州的紐瓦克[286]。紐約都會區是唯一一個擁有三支球隊的都會區。

籃球

紐約市的美國國家籃球協會(NBA)隊伍有紐約尼克隊(兩次獲得總冠軍)和布魯克林籃網隊國家女子籃球聯盟則有紐約自由人隊(一次獲得總冠軍)。1938年的全國邀請賽 (美國籃球)是全美第一項全國大學籃球賽事,這項賽事至今仍在紐約舉辦[287]

英式足球

紐約紅牛隊是紐約在足球大聯盟中的代表隊,主場位於新澤西州哈里森英語Harrison, New Jersey紅牛球場英語Red Bull Arena (New Jersey)[288]。紐約地區的第二支大聯盟球隊紐約城足球俱樂部將於2015年開始參賽,曼徹斯特城足球俱樂部的所有者曼蘇爾·本·扎伊德·阿爾·納希安英語Mansour bin Zayed Al Nahyan謝赫將與紐約洋基共同持有這支球隊的股權[289]

其他

網球四大滿貫賽事之一的美國網球公開賽每年在皇后區舉辦[290]紐約馬拉松賽是世界上最大的馬拉松賽事之一,2004年至2006年的賽事則在完賽人數上排名前三,其中2006年完賽人數達到37,866人[265]米爾羅斯賽英語Millrose Games是一年一度的田徑賽事,最著名的項目是室內一英里慢跑賽,稱為「Wanamaker Mile」。拳擊也是紐約著名的體育項目,業餘拳擊金手套賽英語Amateur Boxing Golden Gloves等賽事每年在麥迪遜廣場花園舉辦[291]

還有許多運動與紐約的移民密切相關。棍子球英語Stickball即是一例,為棒球的街頭版本,20世紀30年代開始風行於義大利、德國和愛爾蘭聚集區的青年人中。它是紐約最著名的街頭運動,布朗克斯的一條大道即以之命名為「棍子球大道」(Stickball Blvd[292]

紐約曾經申辦201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但最終在第二輪出局。

教育

Thumb
哥倫比亞大學巴特勒圖書館
Thumb
紐約大學圖書館

紐約市的公立學校體系由紐約市教育局管理,為全美最大[293],近110萬名學生分別在超過1,200所中小學校就讀[294]。此外市內還有近900所私立世俗和教會學校[295]。在2000年紐約市人口普查中,近594,000名學生參加了高等教育,這一數字在全美最高[296]。2005年,每5個曼哈頓居民中就有3個是大學畢業生,每4個中就有1個有高等學位,這也是全美高教育水平者最為集中的區域[297]

紐約還是許多知名私立大學的所在地,其中包括巴納德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庫伯聯盟學院福坦莫大學紐約大學紐約科技學院佩斯大學葉史瓦大學等。公立紐約市立大學系統是全美最大的大學系統之一,其中包括許多本科學院和社區學院。此外紐約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的私立學院和大學,其中包括宗教學校和專業學校,例如聖若望大學朱利亞德學院曼哈頓學院蒙特聖文森學院英語College of Mount Saint Vincent新學院普瑞特學院視覺藝術學院瓦格納學院

Thumb
福坦莫大學圖書館

紐約的科學研究主要集中在醫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紐約在授予生命科學研究生學位的數量上排名全美第一,為40,000名持照醫師和127位諾貝爾獎得主提供教育背景[298]。在所有美國城市中,紐約從國立衛生研究院獲得的年度資金數目居第二[299]。主要的生物醫學研究機構包括紀念斯隆-凱特林癌症中心英語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洛克菲勒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州南部醫學中心英語SUNY Downstate Medical Center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西奈山醫學院威爾·康奈爾醫學院英語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2011年12月19日,紐約市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宣布允許康奈爾大學以色列理工學院斥資20億美元於羅斯福島上建設應用科學研究生院,旨在將紐約轉變為世界的科技首都[300][301]

紐約公共圖書館為全美藏書量最大的圖書館系統,服務於曼哈頓、布朗克斯和史泰登島[302]。下屬數家科研圖書館,包括尚博格黑人文化研究中心英語Schomburg Center for Research in Black Culture皇后公共圖書館服務於皇后區,是全美第二大圖書館系統。布魯克林公共圖書館服務於布魯克林[302]

經濟

2012年紐約市上市公司排名
(按營收排名)
附註紐約市與全美排名
紐約 公司 美國
1 威瑞森通信 16
2 摩根大通 18
3 花旗集團 26
4 美國國際集團 38
5 國際資產控股公司英語INTL FCStone 39
6 大都會人壽保險 40
7 輝瑞 48
8 高盛集團 68
9 赫斯英語Hess Corporation 75
10 紐約人壽英語New York Life Insurance Company 89
11 美國運通 90
12 新聞集團 91
綠色為金融服務公司
紐約市經濟見總表
來源:財富[303]

紐約市是全球商業和經貿的樞紐,與倫敦和東京並列為世界上三個最重要的金融中心[304],此外還是全美的銀行業、零售業、世界貿易、運輸、旅遊業、地產業、新媒體、傳統媒體、廣告業、法律服務、會計業、保險業、戲劇、時尚和藝術產業的中心。

根據2010年的數據,紐約都會區的都會生產總值(GMP,與國內生產總值概念類似)達到近1.28萬億美元[305],是美國最大的區域經濟體。2008年年底,紐約掌控了全球40%的金融資金,使之成為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306][307][308]

Thumb
位於華爾街紐約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上市公司總市值最大的證券交易所[309]

在針對120座城市的研究調查中,紐約在吸引資本、商業和遊客的能力上排名第一[310]。2012年7月,英國曼切斯特聯足球俱樂部宣布將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進行首次公開募股[311]

許多大型企業都在紐約市設立總部,財富美國500強中就有45家公司的總部位於該市[312]。同其他美國大城市相比,紐約還有較高比例的外國公司,平均每十個就業崗位中就有一個來自外國公司[313]。強大的吸引外資的能力使紐約在《FDi雜誌英語FDi Magazine》2013年的「美國未來城市」榜單中排列首位[314]

房地產是紐約市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2015財年紐約全市的地產總值估計為9,148億美元[315],其中時代華納中心的估值最高,在2006年達到11億美元[315]。紐約同時還是全國乃至全世界最有價值的一些地產的所在地。2007年7月2日,公園大道450號以5.1億美元的價值售出,每平方英尺價值約為1,589美元(17,104美元/平方米),打破了一個月前(2007年6月)由麥迪遜大道660號創造的每平方英尺1,476美元(15,887美元/平方米)的辦公樓地產記錄[316]

紐約的電影與電視產業為全美第二大,僅次於好萊塢[317]。新媒體、廣告、時尚、設計和建築等創意產業的就業機會與日俱增,競爭力也相當強大[318]

紐約是多條跨大西洋光纖纜線英語Transatlantic communications cable的終點,由此促進了生物科技軟件開發遊戲設計和網絡服務等高科技產業的成長[319]。其他重要的經濟領域包括醫療研究與科技、非營利組織和大學。製造業在就業方面比例也很高,但近年在呈下降態勢,其主要產品包括服飾、化工產品、金屬製品、加工食品和家具等[320]。其中,食品加工業是紐約最為穩定的製造行業[321],產業價值達到50億美元,員工數超過19,000人,巧克力是最主要的出口特產,年出口額達2.34億美元[321]

華爾街

2013年,曼哈頓的辦公面積達到近52,000萬平方英尺(5.2億平方英尺,約4,810萬平方米)[322],在辦公市場上排名全美第一[323]曼哈頓中城是全美最大的中心商務區[324]

曼哈頓下城是全美第三大的中心商務區,其中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大的證券交易所(按日均交易量和總市值)——位於華爾街的紐約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交易所便位於此地[325]。金融服務收入占到了全市市民收入的35%[326]。華爾街投資銀行的費用在2012年達到近400億美元[327],而在2013年,在紐約從事風險管理的銀行高管年收入能夠達到324,000美元[328]

曼哈頓金融區有時成為衝突的始發地,例如「占領華爾街」及其觸發的全球範圍內的「占領運動」。有時這類衝突導致了致命的後果,例如1920年的華爾街爆炸事件

2013年7月,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運營商紐約泛歐證交所英國銀行家協會英語British Bankers' Association手中接過了倫敦同業拆放利率的管理權[329]

房地產

房地產是該市經濟的主要力量,2017年紐約市房地產總價值估計為1.072萬億美元,比上一年增加10.6%,其中89%的增長來自於市場影響。時代華納中心在該市最具市場價值,2006年市值為11億美元。紐約市房地產價值居世界上首位。公園大道450號於2007年7月2日以5.1億美元的價格售出,均價17,104美元/平方米,打破了美國寫字樓均價15,887美元/平方米的紀錄。

法律與政治

更多信息 年份, 民主黨 ...
紐約市(五個行政區)總統選舉投票結果[330]
年份 民主黨 共和黨
2012 81.19% 1,995,241 17.78% 436,889
2008 79.29% 2,074,159 20.06% 524,787
2004 74.99% 1,828,015 24.10% 587,534
2000 77.90% 1,703,364 18.23% 398,726
1996 77.10% 1,512,248 17.31% 339,537
1992 68.72% 1,458,784 24.00% 509,423
1988 66.17% 1,340,795 32.84% 665,407
1984 60.96% 1,343,875 38.66% 852,317
1980 54.88% 1,052,178 37.51% 719,278
1976 66.37% 1,423,380 32.95% 706,663
1972 51.46% 1,342,996 48.27% 1,259,873
1968 60.56% 1,582,681 33.94% 886,959
1964 73.02% 2,183,646 26.81% 801,877
1960 62.62% 1,936,323 37.04% 1,145,205
关闭
Thumb
曼哈頓市政府大樓是許多市政府部門的辦公地點

自1898年合併建市以來,紐約市便採用市長議會制的政府組織形式[331]。紐約市政府要比美國其他城市的政府權力更為集中,負責公共教育、懲教機構、圖書館、公共安全、娛樂設施、環境衛生、供水和福利服務。市長和市議會議員由選舉產生,任期四年。紐約市議會採取一院制,議員共51人,來自根據地理位置劃分的不同選區[332]。市長最多能夠連任二屆,議員最多能夠連任三屆[333],但在中斷四年之後可以重新參選。

Thumb
紐約市政廳是全美最老的仍在行使政府職責的市政廳

現任紐約市長為艾瑞克·亞當斯民主黨人[334],2022年1月1日就職。前任市長比爾·白思豪在2014年就職,此前過去20年紐約市由共和黨主政,魯迪·朱利安尼米高·彭博[335]先後成為紐約市長,在任期間大幅改善紐約市的治安及環境。

民主黨占有大部分的公職。至2008年11月,67%的註冊選民為民主黨人[336]。自1924年以來,共和黨從來沒有在州選舉或總統選舉中在紐約市取得勝利。紐約的政黨綱領主要涉及保障性住房、教育和經濟發展問題,勞工問題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政治議題。

1975年,在經歷財政危機和州政府救助之後,紐約市財政控制委員會建立起來以監督市政支出。委員會由七人組成,其中包括紐約市市長和紐約州州長[337]。1986年這一委員會不再直接管理市政預算,但它仍然保有監控市財政健康狀況的指責[338]

紐約市是全美最重要的政治獻金獲取地,五個全國政治獻金最高的郵政編碼歸屬地有四個位於曼哈頓,其中最高者是位於上東城的10021號,這一編碼區為2004年總統選舉候選人喬治·W·布什約翰·克里提供了大部分的選舉資金[339]。在聯邦和州稅方面紐約存在着很大的順差:每向聯邦政府上繳1美元的稅收,收回83美分的聯邦服務(即每年上繳比獲取多114億美元);每年向州政府上繳的也比獲取的多110億美元[340]

每個行政區同時也是紐約最高法院的一個司法轄區,同時也受理其他城市和其他州法庭的事務。曼哈頓和布魯克林分別是紐約最高法院上訴法院第一和第二區的總部所在地[341]。與其他大城市不同的是,紐約被分歸兩個美國聯邦地區法院管轄(同時也是兩個地區法院的所在地):美國紐約南區聯邦地區法院,位於市政廳附近的弗利廣場,管轄曼哈頓和布朗克斯;美國紐約東區聯邦地區法院,位於布魯克林,管轄布魯克林、皇后區和斯塔滕島。美國聯邦第二巡迴上訴法院美國國際貿易法院同樣位於曼哈頓的弗利廣場。

環境

紐約的公共交通使用率為全美最高,汽油消耗量與1920年代全美平均水平相近[342]。據2006年統計,其極高的公共交通使用率在當年就省下了18億美制加侖(6,800,000立方米)的石油消耗量,光是紐約市省下的油量就達到是全美公共交通省油量的一半[343]。紐約市人口密度高,公共交通使用率高,汽車使用率低,使得之成為全美最節能的城市之一[344]。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只有7.1公噸,與全美平均24.5公噸相較起來要低很多[345],全市人口數雖佔全國人口2.7%,但溫室氣體排放量只佔全國排放量的百分之一[345],紐約居民所耗費的電量比舊金山居民耗費量的一半還少,是達拉斯居民的近四分之一[346]

Thumb
據2010年7月統計,紐約市有3,715輛混合動力計程車投入營運,數量為北美最多

近年來,紐約市開始實施計畫欲減低對環境的衝擊。市內大量且集中的空氣污染導致氣喘和其他呼吸道疾病在紐約市民身上的發生率較高[347]。市政府被要求只能採購最節能的設備,以供市政府辦公室和公共住宅使用[348]。此外,紐約有全國最多的使用清潔空氣柴油混合動力壓縮天然氣的公車[349],至2010年中有3,715輛混和動力計程車和清潔柴油車輛,佔全市計程車輛總數的28%,位居北美第一[350]

紐約市政府曾在馬薩諸塞州訴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案英語Massachusetts v.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中發起訴願,要求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將溫室氣體歸類為汙染物,此外市政府也主導綠色建築的興建,如赫斯特大樓[190]

紐約市內的飲用水由卡茲奇山流域保護區供應[351],由於該地區水源得到保護較好,自然過濾系統完整,紐約成為全美四個不須經過水處理即可配送飲用水的大城市之一[352]

治安

Thumb
紐約市警察局交警警車

紐約市警察局有正式警員35,000人,數目在美國高居第一[353]。2012年,在全美大城市中,紐約的犯罪率為最低,謀殺率則為第二低[354],與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犯罪高潮期相比要安全了許多[355]。至2002年,紐約的犯罪率與猶他州的普若佛相當,在全美人口超過100,000的216座城市中排名第197[356]

1993年至2005年間,紐約的暴力犯罪數量下降了75%,並且在全國水平上升的同時保持持續下降[356]。2005年,紐約的謀殺率達到了自1966年來的最低點[357],而在2007年,紐約的謀殺案件數量少於500起,這是自1963年公開犯罪數據以來首次達到這一水平[358]。2010年上半年,95.1%的謀殺案受害者和95.9%的槍擊案受害者為黑人或拉丁裔,此外90.2%因謀殺被捕的和96.7%因槍擊被捕的人為黑人或拉丁裔[359]。2013年紐約的謀殺率達到了新低,並遠低於美國其他大城市[360]。2012年,紐約市警察局的盤查搜身策略受到了爭議[361][362][363]

社會學家和犯罪學家目前對於犯罪率大幅下降的原因還未達成共識。有些人認為原因是紐約市警察局所採取的新策略[364],例如電腦輔助的CompStat英語CompStat犯罪處理系統以及破窗效應理論的運用[365]。其他人則認為是因為霹靂可卡因熱潮的消退及人口結構的改變[366]。還有人認為上世紀中期的犯罪潮源自汽車尾氣排放造成的鉛污染導致智力水平的降低和侵略性的增強,而紐約這樣的大城市受其影響最嚴重。1970年代,鉛從美國汽油中退出,紐約和其他大城市的暴力犯罪率開始普遍下降[367]

有組織犯罪長期都是紐約的一大問題,1820年代即在曼哈頓五岔路出現了四十大盜英語Forty Thieves (New York gang)蟑螂衛隊英語Roach Guards這樣的團伙。20世紀由五大家族主宰的黑手黨崛起,至今仍是當地規模最大和最有權勢的犯罪組織[368]。20世紀末崛起的還有黑桃幫英語Black Spades一類的黑幫團伙[369]。早至1850年,紐約便有超過200次幫派戰爭,主要在青年黑幫間進行[370]。如今紐約最知名的黑幫包括血幫瘸幫拉丁國王英語Latin Kings (gang)MS-13[371]

交通

Thumb
紐約是全美兩個最繁忙的鐵路車站的所在地,其中就包括大中央車站

紐約的公共交通系統多為24小時營運,為全美最複雜,規模最大,全美國1/3的公共交通使用者和2/3的鐵路乘客居住於紐約都會區[372][373]。著名的紐約地鐵西半球最為繁忙的軌道交通系統,而大中央車站則是全球月台數最多的火車站。紐約還擁有世界上最繁忙的空域之一。喬治華盛頓大橋連接曼哈頓和新澤西州博根縣,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機動車橋梁[374][375]

公共交通在紐約廣受歡迎。2005年,54.6%的紐約人運用公共交通系統上班[376],而在美國其他地方,90%的人駕車上班,與之形成鮮明對比[377]。根據美國人口調查局調查,紐約居民每日花費38.4分鐘前往上班,在全國大城市中時間最長[378],但由於公共交通的使用率較高,他們同時花費(相對於家庭收入)也較少,與其他城市居民相比,每年總共在交通上省下190億美元[379]

Thumb
紐約地鐵是美國線路最長和車站數量最多的地鐵系統

紐約由美鐵服務,車站分別位於賓夕法尼亞車站大中央車站,連接東北走廊波士頓費城華盛頓特區,以及提供通往其他北美城市的長途服務。紐新航港局客運總站是紐約城際巴士服務的總站,也是全球最繁忙的巴士站,每日服務7,000輛巴士和200,000名乘客[380]

紐約地鐵的車站達到468個,數目為全球最多,線路為美國最長,近年乘客數量約居世界第七位。值得注意的是,紐約地鐵保持24小時運行,而多數城市則在夜間停止營運,香港[381][382]倫敦巴黎上海首爾[383][384]東京都不例外。

紐約的交通系統還包括全美洲最長的懸索橋、同時也是世界最長懸索橋之一的韋拉札諾海峽大橋[385][386],世界第一條機械通風的行車隧道荷蘭隧道[387],超過12,000輛黃色出租車英語Taxicabs of New York City[388],連接羅斯福島和曼哈頓島的羅斯福島空中纜車,以及將曼哈頓與城內城外諸多地點連接起來的渡輪系統。

Thumb
截至2011年,位於皇后區的約翰·肯尼迪國際機場是北美國際旅客吞吐量最多的機場[389]

史泰登島渡輪是全美最繁忙的渡輪線路,每年搭載近2000萬旅客往來於斯塔滕島和曼哈頓下城間5.2英里(8.4公里)的水域[390]斯塔滕島鐵路系統專為斯塔滕島服務。紐新港務局過哈德遜河捷運連接曼哈頓下城與新澤西州東北部,主要目的地為霍博肯澤西市紐瓦克,同樣24小時營運,這意味着全球四個24小時營運的快速交通系統中有兩個位於紐約(另兩個是芝加哥地鐵的部分線路及費城港務局交通公司高速線)。

紐約的公共巴士數量為北美最多,通勤鐵路系統為北美最大[372]。這一鐵路系統由長島鐵路大都會北方鐵路新澤西交通公司組成,將紐約市與市郊三州地區連接起來,最後匯集於大中央車站和紐約賓夕法尼亞車站,總共包括超過250個車站和20條線路[372][391]

紐約是國際空乘旅客進入美國的大門[392],這一地區有三大主要機場,包括兩個國際航線豐富的約翰·肯尼迪國際機場紐瓦克自由國際機場,一個主要運營國內航線的拉瓜迪亞機場。雖然紐瓦克自由國際機場並不在紐約市內而在新澤西州,但習慣上被納入紐約機場。IATA代碼「NYC」即是這三個機場的合稱。紐約有全美最繁忙的空域,2005年使用三個機場的旅客達到1億人次[393],2004年從肯尼迪國際機場和紐瓦克國際機場出國的旅客占全美的四分之一[394]紐約與新澤西港務局還計劃通過第四個機場來擴充旅客規模,即位於紐約州紐堡附近的斯圖爾特國際機場英語Stewart International Airport[395]

Thumb
韋拉札諾海峽大橋是全球最長的懸索橋之一[385][386],橫跨納羅斯水道,連接布魯克林斯塔滕島

紐約的高公共交通使用率、近120,000名單車者[396]和為數眾多的步行上班者使之成為美國最為節能的城市[342]。步行和單車占全市交通方式的21%,而在全國範圍內為8%[397]。2011年,紐約被評為全美最適宜步行的城市[398][399]。2013年夏季,花旗銀行為紐約市贊助10,000輛公共單車[400]昆尼皮亞克大學的調查表明大部分紐約人都支持這一單車共享計劃[401]

紐約還擁有龐大的高速公路網絡,與其公共交通系統相互補充,將之與新澤西州北部、威斯特徹斯特縣長島及西南康涅狄格州通過數條橋梁與隧道連接起來。由於這些公路同時也是數百萬市郊居民入城上班的幹道,長達數小時的交通堵塞狀況幾乎每日都會發生,在高峰時段尤其如此[402]

紐約雖然對公共交通相當依賴,但道路仍然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曼哈頓的道路布局英語Commissioners' Plan of 1811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該市的發展。紐約的許多道路都成為了某一項產業的代名詞,例如百老匯之於戲劇[403]華爾街之於金融[404]麥迪遜大道之於廣告[405][406]第七大道之於時尚。

軍事

漢密爾頓堡英語Fort Hamilton美軍唯一位於紐約市的活動軍事設施[407],於1825年創建於布魯克林一個獨立戰爭時期的炮台,是美國歷史最久的軍事設施之一[408]。如今漢密爾頓堡是美國陸軍工程兵團北大西洋師以及紐約市徵兵營的總部。同時,第1179交通旅、第722航空醫療分隊也位於此處。

非活動的舊軍事設施包括斯塔滕島的華茲華斯堡英語Fort Wadsworth和皇后區的托滕堡英語Fort Totten (New York)。這兩處設施仍舊用於軍事訓練及國民警衛隊的活動。

國際交流

友好城市

紐約在歷史上有以下十二個友好城市[409]

更多信息 城市, 國家 ...
关闭

全球推廣網絡

2006年,紐約友好城市項目公司(Sister City Program of the City of New York, Inc.)重組並更名為紐約全球合作夥伴(New York City Global Partners),標誌着紐約正透過該項目建設的全球城市網絡,推廣市民與決策者間的思想交流及創新。與紐約建立關係的歷史性友好城市均被納入該網絡。[409]

更多信息 紐約全球夥伴城市列表 ...
紐約全球夥伴城市列表

非洲

亞洲及環太平洋地區

大洋洲

歐洲

北美

中南美

关闭

人文景觀

參見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