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大學
美國紐約的一所私立大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美國紐約的一所私立大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英語: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通稱:「哥倫比亞大學」;簡稱:「哥大」)是一所坐落於美國紐約曼哈頓上城晨邊高地的私立研究型大學,是美洲大學協會的12個創始校之一以及國家大學體育協會(NCAA)體育賽事聯盟常春藤盟校的成員。哥大是紐約州最古老的高等教育學府,也是美國歷史第五悠久的高等教育機構[8]。
哥倫比亞大學 | |||
---|---|---|---|
Columbia University | |||
Universitas Columbiae Neo Eboracensis[1] | |||
老校名 | 國王學院(1754–1784) 哥倫比亞學院(1784–1896)[2]:53–60 | ||
校訓 | In lumine Tuo videbimus lumen[3] | ||
校訓中譯 | 在你的光中,我們必得見光。 (詩篇 36:9) | ||
創辦時間 | 1754年5月25日 | ||
IPEDS編碼 | 190150 | ||
學校類型 | 皇家學院 (1754–1776) 私立大學 (1776年-至今) | ||
捐贈基金 | $109億 (2019)[4] | ||
校長 | 米努切·沙菲克 (Nemat Talaat Shafik) | ||
教師人數 | 4,370[5] | ||
學生人數 | 33,413(2019年秋季)[6] | ||
大學部人數 | 9,001[6] | ||
研究生人數 | 24,412[6] | ||
校址 | 美國紐約州紐約曼哈頓 40°48′27″N 73°57′43″W | ||
校區 | 城區 | ||
總面積 | 299英畝(121公頃) | ||
校隊 | NCAA第一級別 – 常春藤盟校 東部學院賽艇協會 大西洋沿岸中部校際帆船協會 (帆船) 31支體育隊 | ||
代表色 | 哥倫比亞藍、白色[7] | ||
暱稱 | 哥倫比亞雄獅 (Columbia Lions) | ||
吉祥物 | 咆哮的獅子 (Roaree the Lion) | ||
隸屬 | 美國大學協會 大學研究協會 | ||
網站 | www | ||
|
哥倫比亞大學最初名為「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於1754年根據英國國王喬治二世頒布的英廷敕書成立。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後,國王學院於1784年更名為「哥倫比亞學院」(Columbia College)。一份在1787年起草的章程將學校置於一個私人董事會的管理之下。在1896年,學校從麥迪遜大道搬遷至位於晨邊高地,占地32英畝的校址,同時改新名稱為「哥倫比亞大學」[9][10]。
目前哥倫比亞大學共設有20個學院,包括4個大學部學院以及16個研究所學院。哥大的商學院、國際暨公共事務學院、新聞學院、法學院、醫學院和教育學院等研究所及專業學院在國際上享負盛名。
有關在英屬紐約省建立一所高等學府的討論開始於1704年,劉易斯·莫里斯上校(Colonel Lewis Morris)向英國聖公會差會寫信,試圖說服協會相信紐約是容納這所高等學府的理想區域。[11]然而,直到位於哈德遜河對岸的新澤西的普林斯頓大學建立以後,在紐約成立新學院的計劃才開始正式提上日程。1746年,紐約省議會通過一項為新學院籌集資金的法令。1751年,省議會任命了一個包括七名英格蘭教會成員在內的十人委員會,以監督指導通過發行州彩票籌集到的學院建設資金的使用。[12]
學校於1754年7月正式開課,首任校長為神學博士薩繆爾·約翰遜。[13]約翰遜博士也是學院第一屆僅有八名學生的唯一導師。授課在現在位於曼哈頓下百老匯(Lower Broadway)大道的三一教堂旁的新校舍進行[14]。隨後,這所紐約州最早成立的高等教育機構,美國境內的第五所大學,正式根據喬治二世國王的《王室特許狀》以國王學院之名於1754年10月31日成立。[9]
1763年,約翰遜博士的校長一職由畢業於牛津大學女王學院的邁爾斯·庫珀(Myles Cooper)接替,他同時也是一位狂熱的托利黨人。在美國革命的緊張政治氣氛中,他在學校的主要課堂討論對象是一位名叫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的1777屆本科生[15]。對於國王學院來說,1776年爆發的美國獨立戰爭是一個災難性的事件。學校的教學活動從1776年大陸軍進入紐約開始停止了八年,其中一段時間紐約被英軍軍事占領,直到英軍1783年正式從紐約撤離才得以恢復。學校的圖書館被洗劫,唯一的建築先被大陸軍,然後被英軍徵用為軍醫院[16][17]。學校被革命者占領以後,學校的效忠派被迫離開了國王學院。他們在查爾斯·英格利斯(Charles Inglis)牧師的帶領下來到了新斯科舍的溫莎,在那裡他們建立了現在被稱作國王學院大學(University of King's College)的學校。
美國革命之後,學院向紐約州為其重建尋求支持,為此作出了根據紐約州任何可能的要求對學院的章程進行修改的保證[18]。州議會批准了支持學院的建議。1784年5月1日,「給予在此之前被稱為國王學院的學院部分特殊權利的法案」(an Act for granting certain privileges to the College heretofore called King's College)在州議會得到通過[19]。法案設立了一個校董事會以監督國王學院的重建。並且為了表示對美國新生共和政體的支持,州議會在法案中規定「位於紐約市的,在此之前被稱為國王學院的學院從今以後將永遠被稱為哥倫比亞學院」——哥倫比亞一詞正是美國的女性化代稱[19]。之後的1787年,學校董事們終於意識到了學校章程中存在的缺陷,他們於1787年2月成立了一個由約翰·傑伊和亞歷山大·漢密爾頓領導的章程修正委員會。同年四月,學校正式採用了賦予二十四位校董事權力的新章程,並且一直沿用至今[20]。
1787年5月21日,薩繆爾·約翰遜之子威廉·薩繆爾·約翰遜被一致推選為哥倫比亞學院的校長。在供職於學院之前,約翰遜曾經參加過第一次大陸會議並且被選為美利堅合眾國制憲會議代表[21]。18世紀90年代的一段時間裡,因為紐約國家首都和紐約州府的雙重身份,以及連續幾屆聯邦黨政府的執政,復興的哥倫比亞學院在諸如漢密爾頓和傑伊等聯邦黨人的資助下茁壯成長。1789年5月6日,喬治·華盛頓總統與約翰·亞當斯副總統參加了哥倫比亞學院的畢業典禮,以表彰那些參與了美國革命的校友們[22]。
學院的招生,結構以及學術水準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維持不變,多屆校長對學院的運作基本沒有做出調整。1857年,學院從公園區(Park Place)搬遷至以哥特復興式建築為主的,位於49街以及麥迪遜大道的校區。這也是學校在接下來五十年裡的校園。19世紀後半葉,在校長弗雷德里克·奧古斯都·波特·巴納德(Frederick Augustus Porter Barnard)的領導下,學院迅速地展現出了現代大學的雛形[23]。此時,歸功於城市快速膨脹的人口,對紐約房地產的投資成為了學校收入的主要來源[24]。時至今日,更有人將哥倫比亞大學與紐約大學和天主教會並列視為紐約市的前三大土地擁有者[25]。
1896年,學校董事們正式決定使用「哥倫比亞大學」作為這所學校的新名字。自此以後直到今天,她的官方名稱為「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同時,校長塞斯·洛再一次搬遷了校園,這一次校園從49街轉至現在的地址——一個更加寬闊的,位於快速發展的晨邊高地[26]的校區。在洛的繼任者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長達四十多年的工作下,哥倫比亞大學快速成為了美國重要的研究機構,為後來的大學設立了「綜合性大學」的典範 [27]
哥倫比亞大學教師約翰·瑞·鄧寧、伊西多·艾薩克·拉比、恩里科·費米以及波利卡普·庫施開展的有關原子的研究,因為第一座核反應堆的建成以及之後曼哈頓計劃的啟動,在20世紀40年代時將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放在了世界的聚光燈下[28]。1947年,為了滿足美國二戰退伍軍人的需求,大學的一所附屬院校被重組為一個本科生學院,命名為哥倫比亞大學通識教育學院[29]。
20世紀60年代,哥倫比亞大學經歷了大規模的學生運動,這場運動在1968年數百名學生占領了學校的多幢建築後達到了頂點。這次事件迫使校長格雷森·柯克(Grayson Kirk)辭職,同時也催生了校理事會[30][31]。
雖然學校的多個學院早已從多年前開始招收女生,哥倫比亞學院直到1983年秋季才第一次招收女性。在與巴納德學院關於合併兩校的,長達十年的談判失敗後,一個只招收女性的巴納德學院成為了哥倫比亞大學的附屬學院[32]。現今巴納德學院仍然附屬於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的畢業生會被授予由哥倫比亞大學和巴納德學院共同頒發的學位[33]。
自2023年10月6日以色列—哈馬斯戰爭爆發以來,哥倫比亞大學的親巴勒斯坦學生和親以色列學生發起示威活動,其中在2024年4月發生的校園占領行動以紐約警方強勢進入校園清場收尾,但卻得到全美各地的高校響應,形成學運浪潮。
大多數哥倫比亞大學的大學部學生和研究所學生在位於紐約市晨邊高地的主校區學習——根據塞斯·洛十九世紀晚期的觀點,大學所有的教學任務都應該可以在一個校園內完成。校園由麥金米德與懷特建築師事務所(McKim, Mead, and White)的建築師們採用布雜風格(Beaux-Arts principles)的設計思路主持設計。校區占地超過六個街區,32英畝(13公頃)。哥倫比亞大學在晨邊高地擁有7,800套公寓,用來提供給教職員以及研究生們居住;另外幾乎所有的二十餘個大學生公寓(包括起初即設計為學生公寓的建築以及後來改作學生公寓的建築)都位於校園附近或晨邊高地地區。學校擁有發達且歷經一個世紀的地下隧道系統,最古老的部分甚至要早於晨邊高地的主校區。其中有一些仍然對公眾開放,而其餘部分則已經被封鎖起來[34][35]。
通常被稱為巴特勒圖書館的尼古拉斯·穆瑞·巴特勒圖書館(The Nicholas Murray Butler Library)是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系統中最大的單體圖書館,也是學校規模最大的建築物之一。該圖書館起初是由前校長尼古拉斯·穆瑞·巴特勒提出作為擴展洛氏紀念圖書館的「南館」(South Hall)建造。圖書館由愛德華·哈克尼斯(Edward Harkness)——他同時也是耶魯大學住宿學院系統的資助人——資助建造,由巴特勒校長最中意的建築師詹姆斯·甘博·羅傑斯(James Gamble Rogers)設計。圖書館於1934年建成,並在1948年改名為巴特勒圖書館。圖書館採用新古典式設計。其正面由一排愛奧尼亞式石柱裝飾,石柱上方鐫刻着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許多偉大作家,哲學家與思想家的姓名,他們中大多數人的作品是選修哥倫比亞學院「核心課程」(Core Curriculum)學生的必讀書籍[36]。截至2012年,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系統的收藏量已經超越了1,100萬,是美國第八大圖書館系統,同時在美國高校圖書館系統收藏量排名中位居第五[37][38]。其中學校的東亞圖書館(East Asia Library)始建於1902年,是美國東亞研究領域的主要收藏地之一,擁有超過1,000,000冊的中文,日文,韓文,藏文,蒙文,滿文以及西方語言文獻書籍,7,500種期刊,以及55種報紙的館藏[39]。其中圖書館收藏的第一部中文圖書是1902年由清朝慈禧太后贈予的5,044卷《古今圖書集成》。在東亞圖書館非開放式的善本特藏書庫中還藏有豐富的珍貴資料,如甲骨文,門神年畫,日本宮廷戲劇臉譜,以及中國之外的最豐富的譜牒收藏,日本木刻印製品以及江戶時代的木刻書籍,以及少量的但極其珍貴的韓國善本書籍收藏[40]。
晨邊高地校區的許多建築被列入了美國國家史跡名錄。作為美國國家歷史地標以及校區核心的的洛氏紀念圖書館因其重要的建築價值被收入該名錄。哲學樓(Philosophy Hall)則因為其作為調頻收音機發明地的原因被收錄。另外一個美國國家歷史地標,同時是物理系與天文系所在地的普平樓也被收入了美國國家史跡名錄,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鈾裂變的實驗就是在這裡,於丹麥哥本哈根完成的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原子分裂的十天後,由恩里科·費米主持進行。[41][42][43]。
為使校園中央的洛氏圖書館與其前方廣場更加協調,麥金姆-米德-懷特公司邀請丹尼爾·切斯特·法蘭奇(Daniel Chester French)在洛氏紀念圖書館前方台階的中心設計了一座名為「母校」的雕像。雕像中的女神身穿學袍,頭戴桂冠,於王座之上平視前方。王座扶手的前端是兩盞明燈,代表着智慧(Sapientia)與信條(Doctrina)。女神膝上打開的書本象徵着知識,一隻代表智慧的貓頭鷹藏在學袍的褶皺中。女神右手手持一柄由四束麥穗裝飾的權杖,權杖頂部的王冠象徵着學校初創之時曾為王室特許機構的歷史。女神的部分創作原型據說是一位名叫瑪麗·勞頓(Mary Lawton)的當地演員。雕像於1903年9月23日以羅伯特·戈萊特(Robert Goelet)先生及其夫人的名義正式贈送給學校。起初雕像的桂冠以金葉覆蓋,在1968年哥倫比亞大學學生抗議運動中,一枚炸彈對雕像造成了損壞,不過隨後得到了修復[44]。雕像中隱藏的小貓頭鷹後來成為了許多哥倫比亞大學校園傳說中的主角,最為人熟知的一條是:新生中第一個在雕像中發現這隻貓頭鷹的人將會成為最優秀的學生,而那些隨後找到的男生們將會在學校對面的巴納德女子學院遇見自己的新娘[45][46]。
「校園台階」(The Steps),或者稱為「洛氏台階」(Low Steps)、「城市海灘」(Urban Beach),是一個非常受哥倫比亞大學學生們歡迎的會面地點。這是一段連接校園低地部分(即南校園,South Field)與地勢較高部分的大理石台階。受城市美化運動啟發的這一設計為哥倫比亞大學及其附屬學院的學生及教職工的日常聚會,活動與大型儀式提供了舒適與寬敞的戶外空間。同時麥金姆公司經典的洛氏圖書館正面設計是十九世紀晚期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的一個縮影。作為洛氏圖書館的入口,莊重的古典風格石柱和門廊無不顯示其裝飾建築的重要性[47]。氣候溫暖宜人的時候,洛氏台階經常成為學生們享受日光浴,午餐與玩飛盤的理想去處[48]。
2007年4月,大學購買了位於晨邊高地校區以北曼哈頓維爾的一個工業區超過三分之二,約17英畝(6.9公頃)的土地。這塊新校區計劃容納哥倫比亞大學的商學院與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ffairs,SIPA),以及主要研究神經退行性疾病,例如帕金森氏症和阿爾茨海默氏症的莫蒂默·B·扎克曼心智、大腦與行為研究學會(Mortimer B. Zuckerman Mind Brain Behavior Institute)[49]。這一涉及70億美元資金的擴展計劃包括拆毀除三處有歷史價值的建築以外的所有建築,清除區域內所有的輕工業和倉庫,以及重新安置132幢公寓的租戶,最後這一區域將為哥倫比亞大學增加6,800,000平方英尺(630,000平方米)的校園面積。但基於從財產保護、公平交換土地到維護居民權的許多理由,西哈勒姆區的社區活動團體反對大學的這一擴張計劃[50][51]。隨後舉行的聽證會聽取了周圍社區的反對意見。後來,紐約州的帝國州發展公司(Empire State Development Corporation)通過表明曼哈頓維爾地區的蕭條現狀獲得了該地塊的使用權,並且在2008年12月得到了政府部門給予的,為了發展公共事業使用私人財產的權利[52]。2009年5月20日,紐約州公共機構管理理事會(New York State Public Authorities Control Board)批准了學校在曼哈頓維爾的擴大計劃[53]。2016年10月24日,新校區舉行了落成典禮,同時莫蒂默·B·扎克曼心智、大腦與行為研究學會與倫費斯特藝術中心(Lenfest Center for the Arts)也正式開始向校區內首座建築,傑羅姆·L·格林科學中心(Jerome L. Greene Science Center)進行搬遷。傑羅姆·L·格林科學中心預計於2017年春正式運營。[54]。
紐約基督教長老宗醫院是一所同時附屬於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和康奈爾大學醫學院的醫療機構。根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美國2009年最佳醫院排名」,她的總排名為第六名,在大學醫院的排名中列第三名。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與紐約州精神病學研究所(New York State Psychiatric Institute)有戰略合作關係,並且有其他十九所美國醫院以及四所位於海外的醫院附屬於哥倫比亞大學。學校與健康相關的學院均位於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占地20英畝(8.1公頃),位於華盛頓高地附近,與晨邊高地主校區相隔50個街區。其他通過紐約基督教長老宗醫院附屬於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的教學醫院還包括在曼哈頓的佩恩·惠特尼門診部(Payne Whitney Clinic),以及位於紐約州白原的佩恩·惠特尼·溫徹斯特(Payne Whitney Westchester)精神病學研究所。[55]
在曼哈頓的北端因伍德附近,哥倫比亞大學擁有占地26英畝(11公頃)的貝克爾運動綜合中心(Baker Athletics Complex),其中包括了勞倫斯·A·韋恩運動場(Lawrence A. Wien Stadium),以及野外運動,田徑和網球的相關運動設施。第五個校區位於哈德遜河西岸,占地157英畝(64公頃)的拉蒙特-多赫提地質觀測站。第六個校區是坐落於紐約州歐文頓(Irvington),面積60英畝(24公頃)的內維斯實驗室(Nevis Laboratories),該實驗室的主要任務是研究粒子物理與運動物理。此外學校在法國巴黎的雷德樓(Reid Hall)還有一塊遠離本土的教學區[9]。
2006年,學校成立了環境管理辦公室(Office of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以減輕學校的環境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選擇了哥倫比亞大學在曼哈頓維爾的新校區擴建計劃作為其「領先能源與環境設計相關設計」的試點計劃。這一計劃專注於實現智能化發展(smart growth),新城市主義(new urbanism)以及綠色建築設計準則("green" building design principles)[56]。哥倫比亞大學是「2030挑戰計劃夥伴」(2030 Challenge Partners)的成員之一。這一計劃由紐約市的九所大學參與,旨在今後十年內將溫室氣體的排放減少30%。哥倫比亞大學在所有新造建築和主要的翻新工程中均採用了LEED標準。學校為自己設定的最低標準是銀獎級,但縱觀其設計與審核過程,她完全可以達到更高的評級。雖然這樣的標準無疑對消耗大量能源的實驗室和研究大樓是一個挑戰,然而學校在實驗室的設計上同樣採用了基於LEED標準的設計指導,在保護實驗人員安全的同時增大能源使用的效率。[57]
每周四和周日,哥倫比亞大學都會開辦綠色集市。在那裡,當地的農民可以將他們的產品售予紐約市民。另外在四月與十一月期間,作為當地園藝作物中心之一的霍奇森農場(Hodgson’s Farm)還會在集市中銷售多種多樣的植物與花卉。這一集市是由非營利組織「GrowNYC」在紐約市各地組織的許多類似集市中的一個[58]。餐飲服務方面,除了提供以可持續捕撈方式獲取的海產品以及通過良性貿易購買的咖啡以外,哥倫比亞大學還將其36%的預算投入當地產品的採購[59]。因為其在環保以及可持續發展上採取的努力,哥倫比亞大學在「2011年高校可持續發展報告」中被評為「B+」級[60]。
位於曼哈頓的哥大公共交通非常便利,紐約地鐵1號線的116街-哥倫比亞大學車站直接服務於校園,從校園向東穿過晨邊公園後走過兩個街區即可搭乘地鐵A線、B線和C線,其中A線可到達肯尼迪國際機場,另有大都會運輸署運營的多條公交線路。
大學直轄二十所學院,包括哥倫比亞學院、傅氏基金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和通識教育學院三所本科生學院與其他研究生學院等。同時哥倫比亞大學擁有四所附屬學院,包括教育學院、巴納德學院、協和神學院與美國猶太教神學院。另外學校還與巴黎政治學院[61]和朱利亞學院擁有本科聯合教育項目[62]。大學同時在安曼、北京、伊斯坦布爾、巴黎、孟買、里約熱內盧、聖地亞哥、亞松森和內羅畢建立了哥倫比亞大學全球中心[63]。
哥倫比亞大學是一所獨立的,私人資助的,無宗派的高等教育機構。其正式的法人名稱是「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的受託人」(The Trustees of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大學的首部章程於1754年由英王喬治二世頒布,現行的章程則是在1787年首次制定,1810年由紐約州議會最後修改而成。大學由二十四位校董事會成員管理,通常包括作為當然委員的校長。校董事會成員們負責選擇自己的繼任者,其中六人從哥倫比亞大學校友會(Columbia Alumni Association)推薦的人選中任命;六人由董事會在與校理事會磋商後予以委任;而包括校長在內的其餘十二人則由董事們通過內部程序任命。校董事會成員任期六年,一般不得連任超過兩屆。校董事們可以任命校長與其他的高級管理人員,以及在需要時審核與確認教職的委任。校董事們有權確認學校的財政與投資計劃,批准預算,監管學校的捐贈,指導學校的地產與其它資產的管理,以及監督學校的日常行政管理[65][66]。
校理事會是由董事會成員們在1969年全校範圍投票後成立的機構。它繼承了1890年成立的校評議會(University Council): 「一個由教師,院系主任和高級行政人員,以及其他管理人員組成,用來規範學校工作人員內部事務以及討論學校重要事務的機構」的權利。校理事會是一個由從學校所有選區中選出的107名成員組成的一院制機構,成員中包括校長、教務長、哥倫比亞學院和人文與科學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院長、所有校理事會的當然委員(ex offcio)、以及五位由校長從學校管理人員中任命的成員。校長擔任理事會的主席。校理事負責審閱學校的教學政策,硬件設施的發展更新,預算,以及學校的對外交往。校理事會同時還負責監督教師們的學術自由情況以及學生與教師們的福利情況[67]。
哥倫比亞大學校長經由校董事會與校理事會執行委員會磋商後選出,代表校董事會的意願,是學校的最高級行政人員。校長在行政管理中的助手有教務長(、高級執行副校長、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執行副校長、分管各個部門——例如人力資源、學校安全等——的副校長,學校總顧問,秘書長,以及各個院系的主任。所有這些人員均由校長提名後,經校董事會予以任命並代表校董事會的意願[65]。
李·卡羅爾·布林格於2002年6月1日正式成為哥倫比亞大學第十九任校長。作為平權法案的傑出支持者,他是最高法院兩個相關連的重要案例,即格拉特訴布林格案(Grutter v Bollinger)以及格拉茨訴布林格案(Gratz v Bollinger)——這兩個案例維護和明確了堅持多元化在是在高等教育中實現平權法案的重要途徑——中的核心人物。他還是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研究領域的權威學者,在言論自由與出版自由方面廣泛發表著述。在大學裡,他除了擔任校長的職務外,還兼任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的教職[68]。
哥倫比亞大學2023屆本科生(哥倫比亞學院與工程學院)的錄取率為5.1%,這使她成為全美錄取率第二低的大學,僅高於哈佛大學[69]。 2019屆本科生接受錄取的比例為6.1%[70]。而根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2012年高校錄取率排行榜」由不同方法計算出的錄取率與接受錄取率,哥倫比亞大學與耶魯大學,加州理工學院與麻省理工學院(MIT)並列為美國錄取率最低的學校[71]。哥倫比亞大學是一所種族多元的學校,大約有52%的學生將自己歸類為有色人種。此外,超過50%的本科生接受助學金,平均金額達到46,516美元[72]。 2015-2016學年,本科生的學費為50,526美元,而包括食宿的總花費則要達到65,860美元[73]。
2007年4月11日,哥倫比亞大學收到了來自校友,傳媒界億萬富翁約翰·克魯格(John Kluge)共計400萬至600萬美元,專門用於本科生助學金的捐贈。這筆資金是高等教育史上最高的單筆捐助之一。雖然具體數額仍將取決於克魯格去世時的最終資產值,但這筆慷慨的捐贈已然成功幫助學校改善了助學金的發放政策[74]。年度捐贈和籌款總量的增加,以及捐贈款項使用量的加大使得學校可以更慷慨地將助學金發放給優異的學生。2008年以後,學校為家庭年收入60,000美元以下的本科生提供入學就讀的專門款項,食宿與學費由學校完全承擔。同年,學校停止向得到經濟補助的新生及老生發放貸款,並將曾經作為經濟補助一部分的貸款變為由學校發放的助學金。然而這一政策並不適用於國際學生,轉學生,訪問學生以及通識教育學院學生[75]。2010年秋季,哥倫比亞學院與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開始接受「Common Application」申請系統,這一政策的改變意味着哥倫比亞大學成為了最晚採用「Common Application」的常春藤聯盟成員,以及最後一批接納「Common Application」系統的主要學術機構之一[76]。
除助學金外,學者獎(非獎學金)同樣由招生委員會發放給學生。學者獎的種類包括約翰·W·克魯格學者獎(John W. Kluge Scholars)、約翰·傑伊學者獎(John Jay Scholars)、C·普雷斯考特·戴維斯學者獎金(C. Prescott Davis Scholars)、環球學者獎(Global Scholars)、埃格利斯頓學者獎(Egleston Scholars)[77]、以及科學研究夥伴(Science Research Fellows)。被提名的學生由招生委員會從第一年的申請者中遴選,根據學校的標準,被選為前四種學者(即除埃格利斯頓學者和科學研究夥伴外)的學生「得以脫穎而出,是因為他們卓越的學術與個人成就,充沛的精力,旺盛的求知慾,思想的原創性與獨立性,以及他們由於植根於不同文化背景與教育背景所帶來的多樣性」[78]。
哥倫比亞大學是每年一度的普利策獎的頒發機構[79],哥倫比亞大學——包括其前身國王學院的著名校友包括五位美國開國元勛;九位美國最高法院法官[80];二十位在世的億萬富翁[81];二十九位奧斯卡獎獲得者[82];以及二十九名各國元首,包括三位美國總統[83]。截止2020年10月,哥倫比亞大學的校友、教授和研究人員中,共有100位諾貝爾獎得主(世界第五)、5位菲爾茲獎得主、5位圖靈獎得主。
哥倫比亞大學是北美地區第一個成功分裂鈾原子的地方;調頻收音機及激光的誕生地;電子工程系(Electrical Engineering)教授迪米特里斯·安納斯塔修(Dimitris Anastassiou)在這裡成功開發出可以通過有限帶寬傳輸高質量音頻、視頻的MPEG-2算法;生物學家,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學教授馬丁·查爾菲(Martin Chalfie)第一次引入綠色熒光蛋白標記完好器官中的細胞[93]。其他與哥倫比亞大學相關的發明與成果還包括用來開發液晶顯示器(LCD)的連續橫向固化(Sequential Lateral Solidification,SLS)技術、System Management Arts(SMARTS)軟件、會話發起協議(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應用於語音及視頻會話,聊天,即時信息以及被稱為「白板」的網絡信息發布平台)、藥典、Macromodel(一款應用於計算化學的軟件)、一種更新更好的玻璃纖維混凝土配方、藍色發光二極管(Blue LEDs)、以及Beamprop(應用於光子學領域的軟件)[94]。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們每年在健康科學領域約有175項新發明。市面上超過30種藥物是基於哥倫比亞大學的發明與發現而問世,它們包括類克(Remicade,用於治療關節炎)、阿昔單抗(Reopro、Abciximab,針對血栓相關症狀)、適利達(Xalatan)、拉坦前列素(Latanoprost,兩者均為治療青光眼的藥物)、貝賦(Benefix)、肩假體(shoulder prosthesis),檢測心血管疾病的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以及用於癌症治療的伏立諾他(Zolinza)[95]。哥倫比亞大學科技風險投資公司(Columbia Technology Ventures,原名科學與技術風險投資公司)當前擁有600項專利以及超過250項有效的許可協議[95]。根據學校官方的統計,其2006財年的專利相關收入超過了2.3億美元,是世界所有大學中最高的[96]。
根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哥倫比亞大學在2021年全美綜合大學排名第3名[97],全美法學院第4名、商學院第8名,全球大學排名第6名。[98]另在2021年《華爾街日報》及《泰晤士高等教育》共同發表的全美最佳大學排名第15名。[99]
哥倫比亞大學在2022年《美國新聞》排名中從第2位降至第18位,[100]起因是哥倫比亞大學數學教授Michael Thaddeus的一份報告揭露了校方數據作假。[101] 2024年在全美綜合大學排名中列第12名。[102]
哥倫比亞大學在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獲得第19名[103],並在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獲得第11名。[104]
在上海軟科教育信息諮詢公司發表的2020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哥倫比亞大學位居第7名[105],在國立臺灣大學發表的2020年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質量評比中,則位居第13名。[106]
1996年至2008年期間,18位哥倫比亞大學的成員獲得了諾貝爾獎[107]。教師中獲獎的成員包括理查德·阿克塞爾,馬丁·查爾菲,埃里克·坎德爾,李政道,羅伯特·蒙代爾,奧爾罕·帕慕克,埃德蒙·費爾普斯,約瑟夫·斯蒂格利茨,以及霍斯特·路德維希·施特默[108]。而在其他學術獎項上,哥倫比亞大學的教師同樣取得了很大收穫,他們中包括30位麥克阿瑟獎獲得者[109],4位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獲得者[109];43位美國國家科學院頒發獎項的獲得者[109];20位美國國家工程院頒發獎項的獲得者[110];38位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ine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頒發獎項的獲得者[111];以及143位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頒發獎項的獲得者[109]。
在2014年秋,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人數為29,870人,包括8,559名本科生,21,311名研究生和博士生,其中39%的學生定義自己為少數族裔,28%的學生在美國境外出生。[112]26%學生的家庭年收入在60,000美元以下,這使她成為學生家庭情況最多樣化的頂尖大學之一。16%的學生接受聯邦佩爾助學金(Federal Pell Grants,這一助學金主要面向家庭收入低於40,000美元的學生)的資助。15%的學生是其家庭中第一位接受四年制本科教育的成員[112][113]。
學校的住房可以保證所有從一年級到四年級的本科生的需求。哥倫比亞學院及傅氏基金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共用位於校內的宿舍樓。一年級學生通常居住於環繞於校園南草坪的宿舍樓:哈特利樓(Hartley Hall)、原名利文斯頓樓(Livingstone Hall)的瓦拉赫樓(Wallach Hall)、約翰·傑伊樓(John Jay Hall)、弗納樓(Furnald Hall)或者卡曼樓(Carman Hall)中的一幢。兩所學院的高年級學生則需進行學校住房的申請,以選擇與朋友共同居住於迴廊式(corridor-style housing)或是公寓式的宿舍(apartment-style housing)。通識教育學院及各個研究生學院則在學校周邊擁有各自的公寓式宿舍[114]。
哥倫比亞大學內有許多以希臘字母命名的兄弟會,姐妹會以及同時接納男女生的組織。約10%至15%的本科生參與這類希臘文化組織。[115]。校園內希臘文化社團的出現始於1836年Alpha Delta Phi組織中Delta分會的成立[116]。希臘文化社團間聯席會議(InterGreek Council)是為其下屬於兄弟會聯席會議(Interfraternity Council)、泛希臘社團聯席會議(Panhellenic Council)及跨文化希臘社團聯席會議(Multicultural Greek Council)等三個機構的會員社團提供指導以及支持的學生自治組織。這三個機構的主席每月一次召集其下屬社團在希臘文化社團間聯席會議的框架下進行會議。這一組織為其會員社團提供互相學習,共同工作的機會以及為組織的共同利益提出訴求[117]。
哥倫比亞大學還擁有種類多樣的本科生,研究生刊物以及專業出版物。《哥倫比亞每日觀察家》是全美第二份正式出版的學生報紙[118];《藍與白》(The Blue and White)由1890年開始出版,起先為文學月刊,最近也開始在印刷版以及其名為Bwog的博客上更新有關校園生活以及當地政治的內容[119]。
學校的政論出版物包括《風潮》(The Current,一份關注政治,文化以及猶太事物的期刊)[120]、《哥倫比亞政治評論》(Columbia Political Review,由哥倫比亞政團同盟(Columbia Political Union)主辦的跨黨派政治刊物)[121]、以及《對策》(AdHoc,宣稱自己為「不斷進取(progressive)」的校園雜誌,主要關注當地的政治事務以及藝術事件)[122]。
文學與藝術出版物包括《哥倫比亞評論》(Columbia Review,美國歷史最悠久的高校文學雜誌)[123]、《哥倫比亞》(Columbia,在美國全國享有聲譽的文學期刊)、《哥倫比亞文學批評期刊》(Columbia Journal of Literary Criticism)[124]、《莫比烏斯環》(The Mobius Strip,在線出版的文學藝術雜誌)[125]。《在紐約》(Inside New York)是一部由哥倫比亞大學的本科生撰寫,編輯,以及出版的紐約市年度旅行指南。根據與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Columbia University Express)達成的經銷協議,該書在各個主要書籍零售商以及獨立書店中銷售[126]。
哥倫比亞大學同樣擁有數量繁多的本科生學術出版物。《政治與社會期刊》(Journal of Politics & Science)[127]是由赫爾維迪烏斯小組(Helvidius Group,一個哥倫比亞大學內非營利的學生組織)出版發行,關注學校本科生社會科學領域研究的期刊;《普布利烏斯》(Publius)從2008年起正式出版,是每半年發行一次的本科生政治期刊[128];《哥倫比亞東亞研究》(Columbia East Asia Review)由魏海德東亞協會(Weatherhead East Asian Institute)支持,刊載全世界各地本科生關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西藏,以及越南的原創研究[129];《白樺樹》(The Birch)[130]是關注東歐以及歐亞(Eurasian)文化的本科生期刊,她也是美國第一部由學生經營的此類期刊;前文提到的的《哥倫比亞政治評論》(Columbia Political Review)是哥倫比亞政團同盟(Columbia Political Union)主辦的本科生政論雜誌;《哥倫比亞經濟評論》(Columbia Econimic Review)則是在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Columbia Economics Department)支持與指導下,關注本科生對經濟理論和政策研究的期刊。在自然科學領域,本科生主辦的《哥倫比亞科學評論》(Columbia Science Review)主要刊載科普文章以及學生的研究論文[131]。
除了學術內容外,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出版物在諷刺幽默方面也有涉及。其中的代表如《聯邦黨人報》(The Federalist Paper,通常被稱為The Fed,一份着眼於諷刺及對事件進行深入調查的報紙,三周刊行一次)[132]和《哥倫比亞小丑》(Jester of Columbia,一份致力於在生活中注入幽默元素的校園幽默雜誌)[133]。其他學生出版物還包括《哥倫比亞人》(The Columbian,學校本科生所有學院的年鑑)[134]、《牛虻》(Gadfly,本科生主辦的,關注通俗哲學的半年刊)[135]、以及《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本科生都市研究雜誌)[136]。
除學生刊物外,學校的各個院系亦多有主辦各自領域的專業期刊,例如《音樂學動態》(Current Musicology)[137]以及《哲學研究期刊》(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138]。每年的春季學期,新聞學院的研究生們會主辦名為《布朗克斯節奏(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The Bronx Beat)的報紙,這份兩周發行一次的報紙主要覆蓋南布朗克斯地區的新聞動態。另外,教師學院從1900年起開始出版《教師學院記錄(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Teachers College Record),該期刊記錄了教育領域的相關研究,分析以及評論[139]。
成立於1961年,在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研究生學院(Columbia University's Graduate School of Journalism)支持下的《哥倫比亞新聞學評論》(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CJR)旨在考察媒體的日常表現以及影響媒體日常表現的因素。該刊每年發行六次,登載經過慎重審核的報告,分析,批評以及評論。另一方面,雜誌官方網站CJR.org通過發布關於新聞業的最新報道及評論,使CJR在實時新聞業觀察領域亦成為重要的存在。無論是網絡媒介還是紙質媒介上,《哥倫比亞新聞學評論》始終與在美國與世界致力於提高新聞業整體水準的群體保持着密切聯繫[140]。
哥倫比亞大學是兩家本科生校園廣播機構的所在地:WKCR-FM以及CTV,她們也是本科生校園廣播的先驅者。WKCR是一家可覆蓋除夏威夷,阿拉斯加以及美國海外領地的美國本土的學生廣播台。歸功於埃德溫·霍華德·阿姆斯特朗的加入,WKCR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調頻廣播台。廣播台於1939年7月18日正式投入運行,她從一座400英尺高,位於新澤西州阿爾卑(Alpine)的天線塔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調頻信號傳輸。起先,WKCR並不是一家一般意義上的廣播台,而是一個關注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組織。然而隨着組織成員的不斷增多,這一新生組織遂將精力投向了廣播領域。埃德溫·阿姆斯特朗在組織初創之時作出了許多貢獻,當學生們在宿舍里設計他們的第一個簡陋的電台時,他向學生們提供了一個麥克風以及錄音轉播機[141]。現在,廣播台的工作室位於晨邊高地校區阿爾弗雷德·勒拿樓(Alfred Lerner Hall)的二樓,其傳輸塔則位於曼哈頓中城的4 Time Square大樓。哥倫比亞電視台(Columbia Television , CTV)是美國第二家學生電視台,以及CTV新聞——由哥倫比亞大學本科生製作的一檔每周進行直播的新聞節目——的製作者[142][143]。
愛辯者社團(Philolexian Society)是一個於1802年成立的文學與辯論社團。她是哥倫比亞大學最早的學生組織,同時也是美國第三個成立的高校文學社團[144]。社團除組織每周一次的辯論外,還舉辦「垮掉一代之夜」(the Beat Night,在校園台階(The Steps)上大聲朗誦「垮掉的一代」作家們的詩作)以及在數學樓(Mathematic Hall)前草坪上,協會成員們穿着19世紀服裝舉行的「門球茶會」(Croquet Tea)[145]。自1986年起,社團每年組織「喬伊斯·基爾默壞詩競賽」(Joyce Kilmer Bad Poetry Contest)以紀念身為哥倫比亞大學校友,曾經的協會副主席的詩人喬伊斯·基爾默(Joyce Kilmer)[146]。『』『哥倫比亞議會辯論隊(Columbia Parliamentary Debate Team)』『』不僅作為美國議會辯論協會(American Parliamentary Debate Association)的一員參與美國國內的巡迴辯論賽,還是在哥倫比亞校園舉辦的中學間和高校間辯論賽,以及大學相關話題的公共辯論的主辦方[147]。
哥倫比亞國際關係會議組織(Columbia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uncil and Association,CIRCA)監督着哥倫比亞模擬聯合國(Columbia's Model United Nations)活動,在高校與中學開展模擬聯合國會議,邀請在國際政治中有影響力的人物進行校園演講,在模擬聯合國活動中訓練那些來自紐約辦學實力相對較弱學校的學生,以及對組織旗下的辯論隊進行監督。該辯論隊經常前往美國國內其他高校進行競賽,並且參加每年一次的國際會議[148]。由於她頻繁地被授予最佳獎項,因此被認為是美國最好的辯論隊之一[149]。
哥倫比亞大學新興企業家組織(Columbia University Organization of Rising Entrepreneurs,簡稱 CORE)成立於1999年。這個學生團體致力於促進校園創業。每年CORE組織都會組織很多活動,諸如一些講座,#初創哥倫比亞(#StartupColumbia),一場包括會議和競爭250000美元風投資金的活動;還有點燃@哥大(Ignite@CU),一個針對對設計、工程和創業有興趣的本科生設計的周末活動。著名的演講者包括彼得·泰爾(PayPal公司創始人之一)、傑克·多西(Twitter創始人)[150]、亞歷克西斯·瓦尼安(Reddit創始人)、 德魯·休斯頓(Dropbox創始人)以及馬克·庫班(Broadcast.com創始人)。截至2006年,CORE組織已經向研究生與本科生發放了超過十萬美元的的種子資金。
CampusNetwork,一個早於Facebook的校園社交網站,由工程學院學生亞當·戈德堡(Adam Goldberg)於2003年成立。馬克·扎克伯格曾邀請戈德堡到帕羅奧圖的Facebook與他一起工作,但是戈德堡拒絕了他的邀請[151]。傅氏基金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通過其科技、創新和社區參與中心提供「科技創業」輔修專業。 工程學院的創業活動着重於紐約市和全球規模的社區建設活動,與諸如微軟公司的合作夥伴關係使得這成為可能[152]。
哥倫比亞為紐約市提供了大量的年輕工程創業者。在過去的20年裡,哥倫比亞的畢業生們創立了超過100所科技公司[153]。布隆伯格市長為和哥倫比亞以及紐約其他大學合作的創業項目已經提供了超過670萬美元的資金。傅氏基金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的教授克里斯·威金斯(Chris Wiggins) 正與紐約大學的教授埃文·科思(Evan Korth)以及希拉里·梅森(Hilary Mason)bit.ly公司的首席科學館一起合作促進學生科技創業企業的發展,希冀於讓傳統上作為金融業中心的紐約市成為下一個硅谷。他們建立的網站,hackny.org,正在成為紐約市年輕創業者意見討論的集合地,這個紐約的創業社區被他們稱之為硅巷(Silicon Alley)[154]。
於2014年6月14日,時任紐約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宣布啟動紐約媒體實驗室(NYC Media Lab)項目以推動紐約媒體產業的創新[155]。位於紐約大學坦登工程學院,這個實驗室是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以及紐約市經濟發展集團(New York C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Corporation)的聯合體,目標是協調大學與企業一起進行新興科技的研究。這個實驗室參照了在麻省理工學院和斯坦福大學的類似機構。來自紐約市經濟發展集團的一筆25萬美元的資金被用於紐約媒體實驗室的成立。每年,這個實驗室將會舉辦一系列私人機構與學術機構之間的圓桌討論。實驗室會支持關於內容格式、下一代搜索技術,電影與遊戲的計算機動畫技術,新興營銷推廣技術還有新設備開發等主題的研究項目。實驗室也會建立一個媒體研究和發展的數據庫。哥倫比亞大學將會協調該媒體實驗室的長期發展方向,其教職工以及其他大學的教職工也會直接參與到實驗室中[155]。
作為國家大學體育協會和常春藤盟校成員之一,哥倫比亞大學共計有29支不同項目的體育球隊。校橄欖球隊雄獅隊擁有一座可以容納17,000名觀眾的球場——勞倫斯·A·維恩體育館(Lawrence A. Wien Stadium)。在主校區晨邊高地校園以北100個街區地段,貝克體育運動中心(Baker Athletics Complex)和於2013年1月新開放的坎貝爾運動中心(Campbell Sports Center)提供了包括棒球、壘球、足球、長曲棍球、曲棍球、網球、田徑跑道和划艇等運動項目的場地和設施。 主校區道奇體育健身中心(the Dodge Physical Fitness Center)則可以承辦和訓練籃球、擊劍、游泳、跳水、排球和摔跤等項目。[156]
在體育領域,哥倫比亞大學擁有悠久的歷史,並且在許多項目取得了不俗的成績。1870年,哥倫比亞大學與羅格斯大學進行了體育史上第二次橄欖球比賽。1878年,在一場於英國舉行的划艇比賽中,哥倫比亞大學第一次擊敗英國划艇球隊,贏得了享譽盛名的亨利皇家划船賽(Henley Royal Regatta)。1900年,奧運會選手、哥倫比亞大學學生馬克西·朗在400米賽跑比賽中,以47.8秒創造了第一個官方世界紀錄。1983年,哥倫比亞大學足球隊以18勝0負的戰績名列全國第一,但是在NCAA決賽中,球隊經過雙加時0-1負於印第安納大學,而這也是常春藤盟校歷史上最接近NCAA冠軍頭銜的一次比賽。[157]之後在19世紀80年代,哥倫比亞橄欖球隊卻創造了一項尷尬的記錄:1983至1988年間,球隊44場連敗,這項記錄至今仍未被NCAA橄欖球球隊所打破。1988年10月8日,球隊16-13擊敗普林斯頓大學終止連敗,這是雄獅隊第一次在維恩體育場(Wien Stadium)取勝,而這已距維恩體育場開放四年之久。[158]作為紐約市三支進入NCAA Division I分區中的兩支橄欖球球隊,哥倫比亞大學和福德姆大學每年冬季會舉辦自由女神杯比賽。自由女神杯這項傳統始於2002年,1年前,福德姆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之間的比賽因為911襲擊而被推遲。
曾在哥倫比亞大學就讀的學生包括棒球名人堂成員盧·賈里格和Eddie Collins,橄欖球名人堂成員Famer Sid Luckman和Marcellus Wiley,世界女子舉重冠軍Karyn Marshall。[159][160]1939年5月7日,剛剛起步的NBC電視台在貝克體育中心連續報道了哥倫比亞雄獅隊和普林斯頓老虎隊的兩場比賽,歷史上第一次實現定期將體育賽事搬進電視熒幕。[161][162]
2003年由校長李·卡羅爾·布林格發起並延續至今的世界領袖論壇活動,向本校學生提供一個聆聽來自政治、宗教、工業、財經及學術等諸多領域的世界領袖們的機會。作為一個貫穿全年的活動,世界領袖論壇活動旨在努力提供一個超越文化,國界的自由演講的平台;同時向學生們普及當今世界的進步及挑戰。[163]
所有哥倫比亞大學的本科生及研究生,以及巴納德學院和其它哥倫比亞大學附屬學院的學生均可用學生ID註冊參與世界領袖論壇的活動。無法註冊現場活動但對此有興趣者也可通過學校網站的在線視頻即時關注。[164]
曾經在活動中演說的著名人士包括: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印度總理阿塔爾·比哈里·瓦傑帕伊、加納前總統約翰·阿吉耶庫姆·庫福爾、阿富汗總統哈米德·卡爾扎伊、俄羅斯總理弗拉基米爾·普京、莫桑比克總統若阿金·阿爾伯托·希薩諾、玻利維亞總統卡洛斯·迭戈·梅薩·希斯韋特、羅馬尼亞總統揚·伊利埃斯庫、拉脫維亞前總統瓦伊拉·維凱-弗賴貝加、芬蘭首任女性總統塔里婭·哈洛寧、印度尼西亞總統蘇西洛·班邦·尤多約諾、巴基斯坦總統佩爾韋茲·穆沙拉夫、伊拉克總統賈拉勒·塔拉巴尼、十四世達賴喇嘛、 伊朗總統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金融界巨頭喬治·索羅斯、紐約市長邁克爾·魯本斯·布隆伯格、捷克總統瓦茨拉夫·克勞斯、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德基什內爾、前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以及美國前副總統阿爾·戈爾等人。[165]
哥倫比亞大學管弦樂團由作曲家愛德華·麥克道威爾(Edward MacDowell)於1896年組建,是美國持續演奏至今的最古老的管弦樂團。樂團的主要任務是向有才華的學生作曲家展現高等級的管弦樂演奏。[166]
1968年,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們發起了大規模的學生運動。導致學運的誘因有兩個,其一是哥倫比亞大學在鄰近學校的晨邊公園建設體育館的計劃,這被抗議者看作是針對居住於哈萊姆區(Harlem)黑人居民的侵犯;其二是學校的管理層沒有放棄大學在國防分析研究所(Institute for Defense Analyses,IDA,為美國國防部下屬武器研究智庫機構)的會員身份。在運動中,學生們占領並用路障封鎖了洛氏圖書館(Low Library),漢密爾頓樓(Hamilton Hall)以及學校其他數座建築。最後紐約市警察進入校園,對學生實施了強制清場及逮捕[167][168]。
這一學生運動達到了抗議者們事先設定的兩個目標:哥倫比亞大學退出了IDA,並且廢棄了建設綜合性體育館的計劃(這一計劃最終被普林斯頓大學採用以擴建其運動設施;而哥倫比亞大學後來則在主校區北端的地下建起了她的健身中心)。至少三十名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因為此次抗議事件受到了學校的停學處分。許多1968屆的學生退出了畢業儀式,並在晨邊公園——學運開始的地方——舉行的野餐會中,以及洛氏廣場(Low Plaza)上表達了自己的抗議[169]。學運使哥倫比亞大學的經濟蒙受了損失,很多計劃就讀哥倫比亞大學因為此次學運選擇了其他學校;一些校友也取消了向學校捐款的計劃。在芝加哥大學哲學教授艾倫·布魯姆(Allen Bloom)看來,發生在哥倫比亞大學的這一學運要對美國高等教育被推向自由主義左派的現象負責。「此次學運之後」,布魯姆說,「美國的大學已不再像往常一樣是知識與學術方面討論的場所了,反而更像是強調『政治正確』及自由主義的地方[170]。」
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學生運動——包括絕食抗議以及封鎖漢密爾頓樓(Hamilton Hall)和商學院的行動[171]——旨在提醒學校撤走所有在明確或暗中支持南非種族隔離政權的公司的投資。在這一系列運動中,發生在1978年的事件是其中著名的一次。在1968年學生運動十周年紀念後,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們聚集遊行以抗議學校對南非的投資。反對向南非投資委員會(The Committee Against Investment in South Africa, CAISA)以及包括社會主義者行動委員會(Socialist Action Committee),黑人學生組織(Black Student Organization),同性戀學生小組在內的許多學生組織共同加入了這次行動,並成功實現了美國大學第一次從南非的單邊撤資。
作為傳統,哥倫比亞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會向許多每年秋季前往紐約參加聯合國大會的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發出演講邀請。在2007年,時任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總統的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成為了接受邀請的領導人之一,並同時作為當年受邀參加哥倫比亞大學世界領袖論壇來賓之一,於2007年9月24日發表了演講[172]。演講通過電視向全球播送。這一邀請在當時引發了巨大的爭議,數百名抗議者於9月24日當天湧入學校。紐約郡地方檢察官辦公室譴責哥倫比亞大學接受來自阿拉維基金會(Alavi Foundation)的資金以支持同情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教職員[173]。為了儘量平息抗議,校長李·卡羅爾·布林格在正式演講前的致辭中以個人名義對內賈德進行了譴責,可是這並沒能安撫那些對邀請伊朗領導人進行演講心存不滿之人的情緒[174]。雖然演講本身招致了很大的抗議聲浪,依然有大量哥倫比亞的學生聚集在學校的南草坪(South Lawn)收聽演講。約有2,500名本科生與研究生見證了這一歷史性的時刻。
演講中,艾哈邁迪內賈德批評了以色列對待巴勒斯坦人的政策以及聯合國對伊朗的制裁;呼籲對猶太人大屠殺的歷史真實性進行研究;對911事件的真兇提出了疑問;為伊朗的核計劃辯護;並且攻擊了美國的中東地區外交政策。在被問到伊朗對待婦女的態度時,艾哈邁迪內賈德堅稱婦女在伊朗受到尊重;在回答關於伊朗如何看待同性戀者的問題時,內賈德說:「......伊朗並不像你們的國家一樣有同性戀者......在伊朗我們沒有這樣的風氣,我不知道是誰告訴的你這些[175]。」這一回答也引來了觀眾的笑聲。
從越南戰爭仍在進行的1969年起,哥倫比亞大學不再允許美軍於校內開辦預備軍官訓練營,[176]但並不禁止學生參加開辦於其他大學的這一項目。[177][178][179][180]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在哥倫比亞大學舉行的一場交流會中,約翰·麥凱恩與巴拉克·奧巴馬均提出了希望學校考慮重啟預官項目的建議。[179][181][182]然而會後, 校長李·卡羅爾·布林格表示因為軍隊中存在的反同性戀政策,他並不支持在哥倫比亞大學重啟預官項目。針對是否支持預官項目重返校園的問題,學校的本科生群體於2008年11月舉行了公決活動,但在參與公決的學生中,支持與反對的人數幾乎相同,預官項目的支持方在這場沒有約束力且沒有研究生,教職員及校友參加的公決中僅僅以幾個百分點的差距落敗。2010年4月,在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邁克爾·馬倫海軍上將(Mike Mullon)的演講中,校長李·卡羅爾·布林格表示如果馬倫取消美軍中關於同性戀群體的「不問,不說」(Don’t ask, don’t tell)政策的計劃得以成功,預官項目將可以重新回到學校。2011年2月,在三場討論預官禁令的公民大會(Town-hall meeting)的其中一場中,因伊拉克服役期間負傷而獲得紫心勳章(purple heart)的前美國陸軍上士安東尼·馬斯切克(Anthony Maschek)因為在演說中宣傳允許預官項目重回校園的想法收到了場下部分學生的反對以及噓聲。[183]2011年4月,校理事會(Columbia University Senate)投票通過了重新接納預官項目的決定[184]。美國海軍部部長雷·馬布斯與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李·卡羅爾·布林格簽署了於2011年5月26日正式恢復中斷超過40年的海軍預備軍官訓練營項目(Naval Reserve Officers Training Corps, NROTC)的協議。協議在停泊在紐約參加「海軍艦隊周」(Navy's annual Fleet Week)的硫磺島號(USS Iwo Jima)兩棲攻擊艦上簽署。[185]
哥倫比亞大學素有為人詬病之反猶太風氣。其於二十世紀初,曾大舉限制猶太學童之取錄,直到二戰猶太人大屠殺結束方有改善[186]。然而,此問題於二十一世紀初因以巴衝突激化而死灰復燃。
於2018至2019學年,其校內均有針對猶太人之襲擊,令部分人於2019年12月向美國教育部投訴[187]。自2023年十月七大屠殺發生,其校內之反猶太主義更一發不可收拾[188]。無數報道揭發其校內之親巴勒斯坦師生鼓吹屠殺[189],大肆宣揚「猶太人操控政府[190]、「猶太人是貪婪白人資本家」等陰謀論[191],更令他們連番遇襲,每日回校提心吊膽,惟校方未嚴肅應對[192][193]。
美國國會參議院遂於2023年12月辦聽證會,傳召諸位常春藤大學校長問責,而美國眾議院於12月13日以303-126票通過決議,譴責包括哥倫比亞大學在內之校園反猶太暴力[194],再於2024年5月1日以320-91票通過決議,採納國際大屠殺紀念聯盟(IHRA)對反猶太主義之定義[195][196],要求哥倫比亞大學跟從[197]。
2024年5月,哥倫比亞大學三名高層處理猶太師生投訴期間,因嘲諷他們「為籌款而投訴」,招惹使用「反猶太比喻」(antisemitic tropes[198])之嫌疑,於7月遭停職[199][200],事件備受美國政府、國會兩黨議員及不少媒體非議。相關人等於8月離職[201]。儘管記錄在案之大學校園反猶太事件(antisemitic incidents)高達數以千計[202][203][204],部分學者則認為反錫安主義並非反猶太,而是言論自由[205][206]。
哥倫比亞大學之專責小組,會見逾五百名學生,並先後於2024年3月[207]及8月公開調查報告[208],指校內反猶太風氣盛行,猶太學生長年受欺凌,而校方疏於保護,未有按《民權法案[209]》遏止相關暴力。暴力事件[210][211]包括頭戴「基帕」(kippah)之猶太學生持續遇襲、他們安於宿舍之「門框經文盒」(mezuzah)不斷受破壞等,更指不少人藉「反錫安主義」散播反猶太思想,以「錫安主義者」(Zionist)為「猶太人」(Jew)之「代號」理證對猶太學生之欺凌,情況亟待改善。報告一出,爭議不絕[212][213][214]。
截至2011年,哥倫比亞大學校友中包括三位美國總統在內的二十九位政府首腦,九位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其中有三位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四十三位諾貝爾獎得主。[215][216]哥倫比亞大學校友還獲得了超過三十五個美國國家圖書獎以及一百二十三個普利策獎。[217]根據2010年的數據,十六位世界五百強企業的首席執行官,二十五位最富有美國人中的三位以及二十位在世的億萬富豪擁有哥倫比亞大學的學位。[81][218]五位美國開國元勛是哥倫比亞大學前身國王學院的校友。
前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與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曾就讀於法學院。[219]而近來校友中出現的重要政治人物包括第四十四任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220]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魯斯·巴德·金斯伯格,[221]前美國國務卿馬德琳·奧爾布賴特,[222]前美國聯邦儲備銀行主席阿蘭·格林斯潘,[223]首席檢察官埃里克·霍爾德,和美國司法部副部長小唐納德·比頓·維瑞利(Donald Verrilli Jr.)。[224]1948至1953年,德懷特·大衛·艾森豪威爾出任哥倫比亞大學第十三任校長。[225]除三位美國總統外, 哥倫比亞大學還培育出二十六位各國政府首腦, 近年來有格魯吉亞前總統米哈伊爾·薩卡什維利、東帝汶前總統若澤·拉莫斯·奧爾塔、愛沙尼亞前總統托馬斯·亨德里克·伊爾韋斯等人。在歷史上則有顧維鈞、拉多萬·卡拉季奇、 加斯頓·伊斯更斯(Gaston Eyskens)、 宋子文等。[註 1]印度憲法起草者,賤民領袖比姆拉奧·拉姆吉·阿姆倍伽爾博士同樣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250]
哥倫比亞大學的校友在華爾街和其他商界領域的領導層中均占有一席之地。著名的比如阿斯特家族(Astor family)[251][252]。 還有一些近期的著名商業人士比如投資家沃倫·巴菲特、[253]美國公共電視網(PBS)和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的前任CEO拉里·格羅斯曼(Larry Grossman)[254]、沃爾瑪主席塞繆爾·羅布森·沃爾頓(Samuel Robson Walton)。[255]世界500強公司中的CEO校友包括摩根士丹利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詹姆斯·戈爾曼(James P. Gorman)、[256]前任洛克希德·馬丁總裁羅伯特·J·史蒂文斯(Robert J. Stevens)、[257]前維亞康姆總裁菲利佩·多曼(Philippe Dauman)[258]、 施樂的尤蘇拉·伯恩斯、(Ursula Burns)[259]和花旗銀行的維克蘭姆·潘迪特(Vikram Pandit)。[260]
在科學與技術領域,哥倫比亞大學校友包括:IBM的創立者赫爾曼·何樂禮、[261]調頻廣播的發明者埃德溫·霍華德·阿姆斯特朗、[262]核潛艇之父海曼·里科弗、[263]谷歌中國的開創者李開復、[264]科學家史蒂芬·古爾德、[265]羅伯特·密立根、[266]氦氖激光發明者 阿里·賈凡(Ali Javan)和米海洛·普平、[267]紐約地鐵總工程師威廉·巴克萊·帕森斯(William Barclay Parsons),[268]哲學家厄文·艾德曼(Irwin Edman)[269]和 羅伯特·諾齊克,[270]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271]心理學家哈麗特·巴布科克(Harriet Babcock)等。[272]
藝術領域的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生有作曲家理察·羅傑斯、[273]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274]勞倫茲·哈特,[275]亞特·加芬克爾等。[276]哥倫比亞大學校友在美國文學和詩歌領域打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記:傑出校友包括朗斯頓·休斯、"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傑克·凱魯亞克和艾倫·金斯堡[277]等。此外,四位美國桂冠詩人也畢業於此。其他著名的哥倫比亞大學校友作家有艾薩克·阿西莫夫[278]傑羅姆·大衛·塞林格、[279]、厄普頓·辛克萊爾、[280]和亨特·斯托克頓·湯普森。[281]
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生在電影行業的貢獻也相當卓越,28名校友和曾經就讀的學生獲得了總計39次奧斯卡金像獎(截至 2011年統計)。[82][217] 一些成為導演的著名校友有代表作為十二怒漢的希德尼·魯邁特[282]和代表作為拆彈部隊的凱瑟琳·畢格羅等。[283]其它電影行業著名校友還有卡薩布蘭卡的編劇 霍華德·寇克(Howard Koch)、[284]彗星美人的編劇約瑟夫·曼凱維奇、[285]演員詹姆斯·卡格尼、[286]艾德·哈里斯等。[287]
1871年清政府派出首批留美幼童,拉開了中國公派留學的序幕。在總共四批留美幼童中,吳仰曾(第一批留美幼童),唐紹儀(第三批留美幼童)等人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是為哥倫比亞大學接受華人學生的開始。自此之後至今的一百餘年間,一批又一批的華人學生在哥倫比亞大學求學。諸多華人校友活躍在華人社會乃至世界舞台的各行各業,作出了自己不可磨滅的貢獻。以下列出部分著名華人校友肖像,更詳細列表請參見維基百科條目:哥倫比亞大學校友或同名分類。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