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陸秀夫(1238年11月15日—1279年3月19日)[1],字君實,楚州鹽城長建里(今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人,南宋末年政治家,與文天祥和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於宋軍在崖山之戰失敗時背著少帝跳海殉國,南宋滅亡。
祖父陸大有,母趙氏乃宋朝宗室女。妻亦宋朝宗室女,兩婆媳為姑侄。另有繼室孟氏及妾倪氏與蔡氏。
寶祐四年(1256年)與文天祥同年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德祐二年(1276年),臨安淪陷,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被俘。他和陳宜中、張世傑以及楊妃等人帶着宋度宗的兩個兒子——7歲的益王趙昰和4歲的廣王趙昺。同年益王趙昰在福州做皇帝,定年號「景炎」,是為宋端宗。
端宗任命陸秀夫為,僉書樞密院事,堅持抗元。景炎三年(1278年),端宗死,得年10歲,陸秀夫與張世傑共同擁立宋端宗異母弟——七歲的廣王趙昺為皇帝,定年號「祥興」,端宗生母楊太后垂簾聽政。趙昺即位後,封陸秀夫為左丞相;祥興二年(1279年)元朝名將張弘範奉元世祖之命率精銳兩萬人滅南宋,祥興二年二月六日(1279年3月19日),南宋軍隊在崖山與元軍海戰,張弘範所率兩萬精兵大破南宋二十萬大軍,幼帝趙昺所乘主舟太大,且繩索纏繞著大量船隻,難以逃脫。眼看元軍將至,無路可退,陸秀夫先逼妻小投海自殺,並對幼帝說:「國家已經淪亡了,陛下應該為國家而死。德祐皇帝遠在燕都受辱,陛下萬不可再受人凌辱。」[註 1]隨後,陸秀夫將玉璽栓在趙昺身上,背起年僅八歲的幼帝趙昺跳海而死,後宮嬪妃們、朝廷群臣以及皇太后也紛紛投水自盡。七天後,據說海上有有十幾萬浮屍[2][3]。自此,南宋皇朝覆滅。
陸秀夫死後,與張世傑、文天祥齊名,稱為「宋末三傑」。陸秀夫投海後屍體漂近海邊,被人撈起,葬於二城(即今台山市都斛鎮義城村);清朝遭官員毀墓後,陸秀夫的後裔子孫在台山三合鎮聯安與開平東山鎮交界的馬山重修衣冠冢陸秀夫墓;此外還有一座陸秀夫衣冠塚在莆田市秀嶼區東莊鎮象山村嵩山寺旁,是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今廣東省江門市的新會有紀念陸秀夫負幼帝跳海悲劇的陸秀夫紀念館,而位於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小南山上宋少帝陵前有陸秀夫肴少帝殉海塑像。
陸秀夫的家鄉鹽城建有陸公祠。在端宗撤離福州後,朝廷駐蹕的福州濂浦(今福州市林浦鄉)村民將皇宮改為供奉南宋功臣的廟宇。為躲避元朝追查,將正殿稱作「泰山宮」,內供趙匡胤、趙昰、趙昺塑像;側殿稱作「大王殿」,供奉陸秀夫、文天祥、張世傑塑像。每年正月舉行「出宮行鄉」,將他們抬出宮外,家家設宴祭拜,延續至今。
台灣新北市雙溪區亦有供奉宋末三傑的「三忠廟」。興建於同治七年(1868年),是雙溪區民的信仰中心[4]。(但於金門縣金沙鎮另有一座三忠廟)
在新馬泰地區,當地華人也有供奉「大宋三忠王」的廟宇。三忠王也稱三忠公,是指文天祥、陸秀夫與張世傑,等三位宋代忠臣。在新加坡主祀三忠王的廟宇就有「普忠廟」與「水顯宮」。
據《潮汕陸姓家譜》記載,陸秀夫生有九子,被貶時帶著着長子及七、八、九子、幼女來到潮州,再度回朝赴任身邊帶妾倪氏和幼子、家童端兒、正兒。其母趙夫人及長子繇、九郎皆被留在潮州。
[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