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語La campanella,意為小鍾),是由匈牙利作曲家弗朗茨·李斯特創作的《帕格尼尼大練習曲英語Grandes études de Paganini》(Grandes études de Paganini, S. 141,1851年)6首中的第3首,為鋼琴獨奏曲[1][2]。這部作品是早前1838年的 Études d'exécution transcendente d'après Paganini(S. 140)的修訂版本[3][4]。《鍾》是根據尼可羅·帕格尼尼小提琴協奏曲B小調第2號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鐘聲迴旋曲」改編而成,改編後的旋律更加神似手搖鈴

事实速览 鍾, 原文名 ...
鋼琴獨奏曲 弗朗茨·李斯特作品
Thumb
作品中的一段旋律,兩個紅色音符之間相差35個半音,在鋼琴上大約相隔46厘米
原文名La campanella
調性升g小調
目錄號S. 141
時期浪漫主義
作品源於帕格尼尼第2號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
出版1851年
关闭

這首練習曲以高跨度、多雙音、多同音輪指等等諸多特色而聞名,鋼琴演奏技巧水平要求極高。

樂曲簡介

關於《鍾》的創作時間說法不一。1831年,李斯特在聽過帕格尼尼的音樂會後深受感動[5],產生了改編這些樂曲的想法。1838年該作品即被收錄到《帕格尼尼大練習曲》的原稿當中。

《鍾》為三段式結構,升G小調,6/8拍。其各段落多次變化因而有變奏曲迴旋曲的特點。其前奏由左右手交替演奏,兩個音之間相隔八至十六度,力度變化由P到漸弱,模仿被敲擊的鐘聲[6]。整首樂曲速度較為輕快,運用了高難度及複雜的演奏技巧,包括了遠距離音程的敏捷跳躍、八度的快速重複音、單手同時旋律和顫音、快速的跑動音群等[2]

這首曲目也曾被其他作曲家和鋼琴家改編過,其中較為出名的有費盧西奧·布索尼馬克-安德魯·哈默林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