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史是從16世紀至18世紀歐洲人建立殖民地開始算起。美洲殖民地由起初最低限度成功的殖民經濟,一步步的演變成小規模的獨立農場經濟,直到於1776年成為美利堅合眾國。二百三十年間,美國建立了一個工業化的,完整而巨大的經濟體,占據了世界經濟的四分之一有餘。而這則歸功於美國擁有統一的市場以及大量自然資源(特別是石油礦和木材)和肥沃的農耕地。政治上政府又十分支持經濟行為,再加上願意投資物力和人力的企業精神,美國經濟一直保持着很高的盈利,吸引來自各地數以百萬計的移民

前殖民時期

在歐洲人來到美洲之前,當地土著居民與外界鮮有貿易來往。以伊洛魁人為例,他們的經濟以狩獵採集和農業為基礎。而在歐洲人來到美洲後,當地土著居民保有的經濟體制從此被殖民者帶來的歐洲貨品,火器皮草貿易以及後來的戰爭,疾病,原著民土地的流失等深遠的改變了。

公元1492年,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西班牙皇室的贊助下啟航尋找通往亞洲的新航道,卻意外的發現了「新大陸」。隨後的一百年中,英國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荷蘭等國的探險家們先後來到新世界尋找財富榮耀,和推廣宗教。不過北美的荒地起初未曾給這些探險家們很多黃金和榮耀,於是他們中許多人陸續的退出了這一事業。而北美真正意義上最初建立殖民地的一批人在隨後來漂洋過海來到新大陸。公元1607年,一小股英國殖民者在現弗吉尼亞州詹姆斯鎮建立了英國在北美最初的永久性聚居地。

殖民地時期

Thumb
在1770年,馬薩諸塞州的航運樞紐—塞勒姆船舶現場
Thumb
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漫畫,顯示美國正在鋸掉一頭牛的角(象徵同英國商業關係的斷裂) ,一個苦惱的英國人正在觀看,其他的歐洲列強等着去擠奶。這幅漫畫代表了美國在獨立戰爭時期的經濟狀態。

早期的移民者有許多不同的原因來到美國。馬薩諸塞州清教徒想在新英格蘭創建一個純潔的宗教。其它移民者,比如說佛吉尼亞, 主要的為了商業投機。英格蘭在擴大殖民地的成功以致於後來成為美國,是因為大量的使用特許持證公司。 特許公司是由一群股東(通常是商人和富有的農場主)構成,他們追求個人經濟利益而且有時還會服務英國國家利益。儘管它們作為金融私有的公司,英國國王為每個項目頒發了特許狀或者經濟特權以及政治和司法許可。各殖民地通常不會短期內看到回報,但是英國投資者會把他們的特許權轉讓給本地居民。這樣做的政治影響深遠,儘管當時少有察覺。各殖民地開始建立自己的生計,社區和獨立的經濟。

殖民地早期的繁榮歸功於毛皮貿易,但是在殖民地中,人們主要是居住在自給自足的小農場。而在少數一些小城市以及南卡羅來納弗吉尼亞的些大型種植園里,一些生活必需品和幾乎所有的奢侈品都通過出口煙草稻米靛藍來得以交換。

支持性產業隨着殖民地的擴張而不斷發展,各種各樣的專用鋸床和磨坊開始出現。殖民地居民開始建立造船廠,同時製造漁船隊和商船。他們也建立小型冶煉廠。到了18世紀,局部的發展模式變得清晰:新英格蘭殖民地居民依靠造船和航運來積累財富;馬里蘭弗吉尼亞和南北卡羅來納的種植園(其中不少使用奴隸),主要種植煙草水稻靛藍;中部的殖民地如紐約賓夕法尼亞新澤西特拉華主要經營作物和毛皮的航運。這個時期,除了奴隸之外,殖民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甚至超過了英國。而由於英國投資者的離開,土地開始向殖民地企業家開放。

詹姆斯一世開始(1603–1625)就受控於英國的北美殖民地,在1770年時已經在政治經濟兩方面做好了加入一場新興的自治運動的準備。爭吵最早出現在與英國的稅收和其他方面;美國人希望修改稅收和法令來滿足他們對自治的要求,但是一部分人認為[誰?],越來越多的爭吵最終將引發一場抵抗英國統治,謀求殖民地獨立戰爭

崛起的中產階級借用了洛克的《再論公民政府》中的一句話「生命自由財產是不可剝奪的權利」作為自己的口號。和在17世紀18世紀的英國政局動盪中一樣,中產階級政治經濟兩個方面堅定的支持着美國革命。

雖然政治上的分裂,也許並不是殖民地居民的原始目的,但是獨立並且創造一個新的國家——美國,卻成了事情的最終結果。

新的國家

Thumb
圖1:1700年至1850年經濟走勢

1789年的美國憲法確定了在州際之間的商業貿易沒有關稅,整個國家是一個統一聯合的整體。在對聯邦的權利範圍的討論中,第一任美國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持有一個很寬鬆的界定。漢密爾頓利用國債建立了強大的國家信用,這些國債被貴族們持有(因為貴族們有利益驅動將國家保持在健康的狀態下),並利用進口關稅作為擔保。漢密爾頓相信國家能通過分散投資船運業,製造業和銀行業來實現經濟增長。他提議徵收保護性關稅來為政府支出買單,然而西部的農民很不滿政府徵收威士忌稅。1791年他從國會得到特許,成立了美國第一銀行,有效期至1811年。

托馬斯·傑斐遜詹姆斯·麥迪遜反對建立一個極權中央政府(相應的也反對漢密爾頓大多數的經濟政策),但他們無法阻止漢密爾頓,因為當時漢密爾頓在華盛頓管理層里有着很大的權力和政治影響力。到了1801年,傑斐遜當選總統之後,開始推行一個分散的土地式民主(agrarian democracy),被稱為傑斐遜式民主(Jeffersonian democracy)。其理念是保護普通民眾免於政治和經濟上的暴政。他稱讚小農們是「最有價值的公民」。在他之後的麥迪遜總統讓銀行特許證於1811年到期,但在美國經濟走下坡路之後,於1816年成立美國第二銀行

成長與擴展

Thumb
第一台軋棉機 (對1869年的復原圖)

棉花在開始時只是小規模的在南部種植,後來由於伊萊·惠特尼(Eli Whitney)發明了軋棉機,可以將原棉和種子以及其他廢物分開。所以棉花開始大規模種植。因為棉花的種植,一些使用奴隸的大型種植園讓一些家庭變的非常富有。

數以千萬計的移民向更加肥沃的美國中西部遷移。官方建立的國道和水路如「坎伯蘭大道」和「伊利運河」幫助大量移民向西部遷移並且將大量的農產品運往市場。自由黨人支持克萊的美國系統,它主張進行內部改進(道路,運河,港口)保護工業,並且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銀行。然而,自由黨人的立法程序被民主黨人阻止了。

Thumb
伊利運河在羅克港的景象(W. H. 巴特利特,1839年)

總統安德魯傑克遜( 1829年至1837年)反對美國第二銀行,因為他認為美國第二銀行有利於他的敵人的既得的利益。在傑克遜第二次當選為美國總統的任期內,他拒絕恢復銀行的特許權並獲得了國會的支持。傑克遜反對使用紙幣,並要求向政府支付黃金和白銀硬幣。1837的恐慌使得經濟停止增長達三年之久。

鐵路是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之一。 關於鐵路是否是「必不可少」的,有許多截然不同的觀點,但毫無疑問鐵路是非常重要的。鐵路為經營大規模商業運作的新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創造了一個為未來商業所使用的藍圖。他們首先遇到管理的複雜性,工會問題及競爭問題。由於這些徹底的革新,鐵路成為首個大規模商業企業。

恐慌被沒有對在19世紀經濟快速成長的美國造成太大的影響.相對而言;對於美國人口成長,快數發展的農場及工業發展仍然相當穩定.當交通建設的改善和新市場的持續擴張;新的發明以及資本的投資,仍舊驅使著美國經濟引擎推動.蒸氣船的發明使得船運更加的方便及便宜;但是鐵路的發展所帶來的影響更加全面性.不像是其他的交通運輸,鐵路在發展的期間受到了政府的許多支援,例如土地徵收以及開山闢路,隧道工程...等等.並且得到了許多的民間及一些歐洲企業的私人資助。

有一些人一夜致富但是大多數人卻失去畢生積蓄,然而願景以及海外資金,結合了黃金的發現以及對美國公共利益及私人財富的承諾,使這個國家有能力發展大規模鐵路運輸系統,奠定日後工業化的基礎。

More information 地區, 1850年 ...
表一:美國鐵路里程(按地區)
地區 1850年 1860年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新英格蘭 2,507 3,660 4,494 5,982 6,831
中部州份 3,202 6,705 10,964 15,872 21,536
南部州份 2,036 8,838 11,192 14,778 29,209
南部州份及領地 1,276 11,400 24,587 52,589 62,394
太平洋沿岸各州及區域 23 1,677 4,080 9,804
全國新建鐵路累計里程 9,021 30,626 52,914 93,301 129,774
來源: Chauncey M. Depew (ed.), One Hundred Years of American Commerce 1795–1895 111頁
Close
Thumb
1864年,賓夕法尼亞州的鑽石油的工廠
Thumb
阿拉巴馬州正在犁地的佃農(1937)

18世紀,工業革命從北方開始,到19世紀初期時,迅速席捲了整個美國。

到19世紀中葉,儘管海上貿易通道仍被英國皇家海軍的炮艦外交主宰,但是美國的購買力水平已經超過沙俄、普魯士,並幾近與法國或印度相平。

到1860年, 阿伯拉罕·林肯任總統期間,16%的美國人口居住在城市,而且全國三分之一的收入來源於製造業。城市工業起初僅限於東北部地區;棉布生產占據首要位置,製鞋業、毛紡生產和機械製造也在擴張。許多新的工人都是移民。從1845年到1955年,每年大約有30萬歐洲移民來到美國。他們中的很多都是窮人,留在了東部的城市,並且往往是他們剛到達時所在的港口城市。

美國內戰和19世紀60年代的重建

而另一方面, 依然是農業地區的美國南方,對北方存在着資本和製造業商品上的依賴。 南方的經濟利益, 包括奴隸制的保有, 只有在南方控制聯邦政府的前提下才能收到政治力量的保護。1856年建立的共和黨,代表着工業化的北方。1860年, 共和黨和他們的總統候選人阿伯拉罕·林肯在奴隸制上持觀望態度,但在經濟政策上就堅定得多。1861年, 他們成功地出台了保護性的關稅政策。1862年, 第一條太平洋沿岸的火車線路被特許設立。1863年,一個全國性的銀行系統建立,用以資助美國南北戰爭;每個城市都設立了「第一國家銀行」,有些依然存留至今。

美國北方在工業化程度上對南方的的優勢確保了其在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中的勝利。北方的勝利決定了美國的未來及其經濟體制。奴隸制的廢除,使得南方的棉花大種植園收益銳減。在戰時和戰後迅速擴張的北部工業則繼續迅猛發展。工業化逐漸統領了美國人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社會和政治領域。南方種植園主的貴族統治宣告結束。

美國南方遭受了巨大的破壞,隨之而來的是貧困的糾纏。 重建期間鐵路建設獲得了大量的補貼(同時腐敗現象也很嚴重),但南方地區保持了其棉花生產的獨立性。曾經的奴隸轉變成了受僱勞工佃農。隨着人口增長超過了經濟的發展速度,很多潦倒的白人也加入了僱傭工人的行列。到1940年,卡羅萊納州的紡織廠,和阿拉巴馬州的鋼鐵企業,成為了少數起重大作用的製造行業。

黃金年代: 1870年代至1890年代

Thumb
Steel workers in 1905, Meadville PA

南北戰爭結束之後迅速發展的美國經濟奠定了現代美國工業的基礎。

Thumb
卡內基鋼鐵公司俄亥俄州的設備

進步時代: 1890年代至1920年代

Thumb
為爭取八小時工作日的遊行,紐約(1871)
Thumb
一幅政治漫畫,描繪威爾遜總統使用關稅,貨幣和反托拉斯法律灌注水泵,使經濟運轉。

從傳統上說,美國政府領導人大多不願意讓聯邦政府過多干預私人企業,但運輸部門除外。一般情況下,他們認可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的理念,反對政府干預經濟,認為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僅限於執法、維持秩序。到了19世紀後期,當小企業、農場和勞工運動要求政府出面為他們調停時,這種態度才開始變化。

咆哮的二十年代: 1920年至1929年

Thumb
1920年,人們填報納稅單

共和黨總統沃倫·G·哈定提倡「回歸常態」(normalcy) ,給戰時的高稅率畫上了句號。在他的領導下,財政部長安德魯·W·梅隆提高關稅,並降低其他稅率,在1920到1930期間用大量政府盈餘減少了大約1/3的聯邦貸款。商務部長赫伯特·胡佛通過治理商業活動,致力於提高效率。這個時期的經濟繁榮和文化發展,被稱為咆哮的二十年代。快速增長的汽車業刺激了石油,玻璃和公路等行業的發展。旅遊業激增,有車族購物有了更大的活動範圍。小城市蓬勃發展,大城市由於商務樓,工廠以及住宅的大量建造,迎來了最輝煌的10年。新興電力行業給商業和日常生活帶來了變革。電話和電線普及到了農村,但是農民沒有能夠從戰時土地價格泡沫中恢復過來。上百萬的農民遷徙到附近的城市。然而,1929年十月,股市崩盤,銀行倒閉。

經濟大蕭條: 1929年至1941年

Thumb
1929年崩盤後的證券交易市場
Thumb
住在加利福尼亞州的一輛卡車上的密蘇里州移民,大蕭條期間很多無家可歸的人去加利福尼亞州找工作

這次經濟蕭條是以農產品價格下跌為起點:首先發生在木材的價格上(1928年),這主要是由於蘇聯木材競爭的緣故[來源請求];但更大的災難是在1929年到來,加拿大小麥的過量生產,美國強迫壓低所有農產品產地基本物的價格。不管是歐洲、美洲還是澳洲,農業衰退由於金融的大崩潰而進一步惡化,尤其在美國,一股投機熱導致大量資金從歐洲抽回,隨後在1929年10月發生了令人恐慌的華爾街股市暴跌,整整十年期間美國失業率超過20%的高檔。

歐洲的高失業率和貧富差距民怨也導致德國納粹的興起與二戰,並扶植了全球範圍內的共產主義崛起,然而諷刺的是美國參與二戰的大量軍備與基礎建設開支拯救了失業率,戰爭中許多新興科技也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戰後美國建立的這些生產力和科技優勢轉入商業,也開創了長達30年的盛世

More information 表2:大蕭條數據[1], 1929年 ...
表2:大蕭條數據[1] 1929年 1931年 1933年 1937年 1938年 1940年
實際國內生產總值 (GNP) 1 101.4 84.3 68.3 103.9 103.7 113.0
消費者價格指數(CPI)2 122.5 108.7 92.4 102.7 99.4 100.2
工業生產指數2 109 75 69 112 89 126
貨幣供應量 (十億美元) 46.6 42.7 32.2 45.7 49.3 55.2
出口 (十億美元) 5.24 2.42 1.67 3.35 3.18 4.02
失業率 3.1 16.1 25.2 13.8 16.5 13.9
Close

1 按1929年的美元價值計算
2 1935–39 = 100

戰時管理: 1941年至1945年

Thumb
1942年,婦女為戰爭製造銅制彈殼

戰時生產委員會負責協調整個國家的生產力,以優先滿足軍事需要。許多生產消費品的工廠轉而為軍事服務。汽車製造商開始製造飛機和坦克,把美國變成了「民主武器庫」(arsenal of democracy)。隨着國家收入的增加以及消費品變得稀缺,政府建立了價格管理局,來防止通貨膨脹。價格管理局主要通過控制一些地區的租金,和一些普通消費品,例如糖,石油等;以此控制價格上漲。

1940年代早期,受益於二戰的影響,美國成功擺脫了大蕭條的陰影。但也有政治評論說弗蘭克林·羅斯福的社會民主政策對此也有貢獻,但批評說羅斯福的政策阻礙了經濟復甦,甚至讓情況變得更壞。但至少經濟的復甦,有部分是因為其自我恢復的特性;大蕭條是美國歷史上第六次衰退。

6百萬婦女開始參與生產製造業的工作;這些臨時工作大部分都是製造彈藥。她們部分替代了男人在軍事中的位置。這些女工們被抽象成小說中的人物,女子鉚釘工。戰後,隨着男人們回到家鄉,很多婦女停止工作回到了家中。但二戰中使用女工的先例,為以後讓婦女加入美國勞動大軍鋪平了道路。

戰後經濟:1945年–1973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1970年代是美國資本主義的黃金時期。華爾街在戰後享受了歷史上最長的一次牛市,股市幾乎毫無阻力的從1949年到一直上漲到1957年。美國政府當時參與社會福利和被艾森豪威爾稱為軍事工業複合體的政策一直延續至今。

20世紀70年代:通貨膨脹的災難

從1975年到1979年,失業率總體上穩定下降,但不久後開始陡然升高。

撤銷管制:1981年–1992年

雷根推行的經濟政策為供應面經濟學,被人稱為雷根經濟學,將所得稅降低了25%、減少通貨膨脹、降低利率、擴大軍費開支、增加政府赤字和國債,排除賦規則的漏洞,繼續對商業行為撤銷管制,使美國經濟在歷經1981-1982年的急遽衰退後,於1982年開始了非常茁壯的經濟成長。他始終強調他對於聯邦政府在處理問題上的能力抱持著懷疑態度,尤其是在經濟問題方面。他的解決方式是撤回政府的干涉並減少稅率和撤銷管制,以此讓自由市場機制能自動修正所面臨的問題。

他在就職典禮那天說道:「政府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問題所在。」成為當代名言,幾乎全部共和黨支持者都認為雷根經濟學是擺脫80年代初期衰退和最後擊敗蘇聯的關鍵,民主黨人士當時也無法反駁,直到21世紀金融海嘯爆發後雷根經濟學才在世界範圍內遭到質疑,並認為80年代初的衰退只是利率上升過高以吸收市場流竄資金的後遺症,僅調低利率就能恢復經濟本來面貌,與雷根經濟無關。

新經濟時期: 1990年至2000年

Thumb
電腦科技經過50年的發展在90年代開花結果進入大眾生活

20世紀90年代日本泡沫崩盤,蘇聯解體美國贏得冷戰,並打贏第一次波灣戰爭國債增長75%,GDP增長69%,標準普爾500指數增長超過3倍。1994年到2000年期間,電腦革命的科技創新和實際產出增長,伴隨着溫和的通貨膨脹以及不到5%的失業率,伴隨新興經濟體的崛起提供大量廉價產品進入美國刺激消費,隨之而來的是暴漲的股票市場,以及互聯網繁榮相對於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美國顯得崛起之勢明確。

90年代後期市場的熱點是高科技的首次公開發行互聯網公司。然而到了2000年,網路泡沫化股票估值產生崩跌,從2000年3月,市場開始釋放出90年代大約50%到75%的增長。

泡沫與崩潰: 2001年至2010年

2001年經濟惡化,國民產出只增長0.3%,但失業率和破產數量都大幅上升,帶來了21世紀初的衰退,但也有人常常把這次衰退歸咎於2001年中國進入世界貿易組織。 21世紀初期再次由共和黨小布什獲得主政權,網路泡沫化和2001年中國進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美國經濟疲弱,美國聯準會實行低利率政策意圖拉升經濟並解除諸多商業管制,尤其是金融業管制。同時並發動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進行反恐。

Thumb
阿富汗反恐戰爭
Thumb
金融海嘯道瓊工業指數一度無量下跌

然而浮濫的資金並未進入實體經濟發展,因為美國的勞工成本和產業內涵在全球製造業中沒有優勢,資金反而流入華爾街金融業主導的次級房貸市場成為債務消費的動能和房價炒作的趨勢,許多大城市郊區中高級地段房價6年內上漲達3倍,華爾街將其包裝為衍生金融商品再賣回市場以賺取手續費和分擔風險,該類商品也幾乎賣往歐洲全部國家和亞洲少數國家,該金融和房產雙拉抬的泡沫也確實帶來消費型榮景5-6年,直到2007年該發展無以為繼爆發次貸風暴和2008的雷曼兄弟倒閉全面金融海嘯,世界經濟崩盤,美國總官方失業率一度超過10%,通用汽車和花旗銀行、美林證券等大型企業紛紛乞求政府紓困,導致政府債務大幅飆升超過13兆美金。

海嘯後民主黨上台意圖拯救經濟,美國利用美元地位進行印鈔票的量化寬鬆救市措施,並仿照日本下調利率到接近0%,一度拉抬道瓊指數上漲一倍達到海嘯前水準,然而後續歐洲國債問題爆發和美國評級下調,2011年股市又現頹勢,且失業率從未下降一值維持在9.1%高位,印鈔帶來的停滯性通貨膨脹導致世界各地動亂不斷。[2]

美國預算與政策緩急研究中心(Center on Budget and Policy Priorities)認為20世紀末其實美國已經出現衰退,中產階級實質薪資超過20年沒有成長而生活成本卻照漲,但是全球化帶來頂尖的資本家和金融家高收入與企業高收益掩蓋了經濟本質問題,股市和房市的泡沫上漲又將問題多掩蓋了10年加上反恐戰爭吸引了政府的資源和注意力從而錯失了全部調整產業結構的機會,直到問題爆發,時代雜誌稱為這是美國的「地獄十年」,至今各國財政貨幣政策用盡經濟依然沒有起色,只換來政府債務高漲和利空消息不斷、貧富差距極大,CNN預測未來歐美經濟最佳狀況也是陷入日本式的失落20年,但美國多數家庭為負債與日本的儲蓄家庭不同,承受力與內銷國債的手段行不通。

2017年美國總統唐納·川普實行減稅政策,簽署2017年減稅與就業法案,實行特朗普關稅案對中國貨品和產能過剩鋼鐵,鋁徵收關稅,爆發2018-2019年中美貿易爭端, 美國經濟增長, 美國工資持續增長,美國失業率3.8%創50年新低

統計數據

More information 美國年度經濟數據[3], 年份 ...
美國年度經濟數據[3]
年份 名義GDP
(10億美元)
調整GDP
(10億美元)
人口
(100萬)
人均名義GDP
(美元)
人均調整GDP
(美元)
1790年 0.19 3.60 3.929 48 916
1791年 0.21 3.82 4.048 52 944
1792年 0.22 4.10 4.171 53 983
1793年 0.25 4.43 4.297 58 1031
1794年 0.31 5.00 4.428 70 1129
1795年 0.38 5.31 4.562 83 1164
1796年 0.41 5.47 4.700 87 1164
1797年 0.41 5.57 4.843 85 1150
1798年 0.41 5.80 4.990 82 1162
1799年 0.44 6.20 5.141 86 1206
1800年 0.48 6.55 5.297 91 1237
1801年 0.51 6.87 5.486 93 1252
1802年 0.45 7.09 5.679 79 1248
1803年 0.48 7.21 5.872 82 1228
1804年 0.53 7.49 6.065 87 1235
1805年 0.56 7.88 6.258 89 1259
1806年 0.61 8.26 6.451 95 1280
1807年 0.58 8.27 6.644 87 1245
1808年 0.64 8.28 6.838 94 1211
1809年 0.68 8.92 7.031 97 1269
1810年 0.70 9.40 7.224 97 1301
1811年 0.76 9.82 7.460 102 1316
1812年 0.78 10.2 7.700 101 1326
1813年 0.96 10.8 7.939 121 1358
1814年 1.06 11.2 8.179 130 1372
1815年 0.91 11.3 8.419 108 1342
1816年 0.81 11.3 8.659 94 1304
1817年 0.76 11.5 8.899 85 1297
1818年 0.72 12.0 9.139 79 1308
1819年 0.72 12.3 9.379 77 1309
1820年 0.70 12.8 9.618 73 1328
1821年 0.73 13.4 9.939 73 1351
1822年 0.80 14.0 10.268 78 1360
1823年 0.75 14.5 10.596 71 1364
1824年 0.75 15.3 10.924 69 1400
1825年 0.81 16.0 11.252 72 1421
1826年 0.86 16.6 11.580 74 1431
1827年 0.91 17.1 11.909 76 1433
1828年 0.89 17.3 12.237 73 1415
1829年 0.92 18.0 12.565 73 1431
1830年 1.01 19.5 12.901 78 1518
1831年 1.04 21.2 13.321 78 1591
1832年 1.12 22.6 13.742 82 1646
1833年 1.14 23.3 14.162 80 1647
1834年 1.20 23.7 14.582 82 1625
1835年 1.32 25.0 15.003 88 1664
1836年 1.46 25.7 15.423 95 1667
1837年 1.54 26.0 15.843 97 1639
1838年 1.58 27.1 16.264 97 1663
1839年 1.65 27.8 16.684 99 1666
1840年 1.55 27.8 17.123 91 1622
1841年 1.63 28.4 17.733 92 1603
1842年 1.60 29.4 18.345 87 1600
1843年 1.55 30.8 18.957 82 1623
1844年 1.69 32.6 19.569 86 1665
1845年 1.84 34.6 20.182 91 1715
1846年 2.04 37.4 20.794 98 1799
1847年 2.39 40.0 21.406 112 1870
1848年 2.41 41.4 22.018 109 1881
1849年 2.40 42.0 22.631 106 1855
1850年 2.56 43.9 23.261 110 1889
1851年 2.70 47.5 24.086 112 1972
1852年 3.04 53.0 24.911 122 2128
1853年 3.28 57.3 25.736 127 2226
1854年 3.68 59.3 26.561 139 2232
1855年 3.94 61.7 27.386 144 2254
1856年 4.00 64.1 28.212 142 2270
1857年 4.13 64.4 29.037 142 2218
1858年 4.05 67.1 29.862 136 2247
1859年 4.38 72.0 30.687 143 2346
1860年 4.32 72.3 31.513 137 2296
1861年 4.58 73.7 32.351 142 2277
1862年 5.76 82.9 33.188 174 2497
1863年 7.60 89.3 34.026 223 2624
1864年 9.43 90.4 34.863 270 2592
1865年 9.86 93.0 35.701 276 2606
1866年 8.98 88.8 36.538 246 2430
1867年 8.33 90.4 37.376 223 2418
1868年 8.14 93.9 38.213 213 2458
1869年 7.85 96.6 39.051 201 2473
1870年 7.79 100 39.905 195 2509
1871年 7.68 105 40.938 188 2573
1872年 8.21 113 41.972 196 2683
1873年 8.68 123 43.006 202 2824
1874年 8.43 124 44.040 191 2815
1875年 8.05 123 45.073 179 2726
1876年 8.21 128 46.107 178 2781
1877年 8.27 132 47.141 175 2804
1878年 8.31 139 48.174 172 2894
1879年 9.36 157 49.208 190 3188
1880年 10.4 170 50.262 206 3379
1881年 11.6 191 51.542 226 3708
1882年 12.2 201 52.821 231 3800
1883年 12.3 206 54.100 227 3808
1884年 11.8 203 55.379 212 3667
1885年 11.4 201 56.658 202 3552
1886年 12.0 218 57.938 208 3764
1887年 13.0 234 59.217 219 3944
1888年 13.8 249 60.496 227 4108
1889年 13.8 258 61.775 224 4169
1890年 15.2 284 63.056 240 4502
1891年 15.5 287 64.361 240 4459
1892年 16.4 301 65.666 250 4590
1893年 15.5 284 66.970 231 4242
1894年 14.2 271 68.275 208 3972
1895年 15.6 300 69.580 224 4313
1896年 15.4 294 70.885 218 4153
1897年 16.1 307 72.189 223 4256
1898年 18.2 344 73.494 248 4685
1899年 19.5 365 74.799 261 4884
1900年 20.7 376 76.094 272 4943
1901年 22.4 397 77.584 289 5112
1902年 24.2 417 79.163 305 5261
1903年 26.1 429 80.632 323 5317
1904年 25.8 414 82.166 314 5034
1905年 28.9 459 83.822 344 5480
1906年 30.9 475 85.450 362 5564
1907年 34.0 492 87.008 391 5649
1908年 30.3 439 88.710 342 4949
1909年 32.2 468 90.490 356 5169
1910年 33.4 473 92.407 362 5116
1911年 34.3 488 93.863 366 5200
1912年 37.4 511 95.335 392 5359
1913年 39.1 531 97.225 403 5462
1914年 36.5 490 99.111 368 4948
1915年 38.7 504 100.546 385 5011
1916年 49.6 574 101.961 487 5626
1917年 59.7 560 103.268 578 5418
1918年 75.8 610 103.208 735 5910
1919年 78.3 615 104.514 749 5883
1920年 88.4 609 106.461 830 5721
1921年 73.6 595 108.538 678 5483
1922年 73.4 628 110.049 667 5708
1923年 85.4 711 111.947 763 6350
1924年 87.0 733 114.109 762 6422
1925年 90.6 750 115.829 782 6475
1926年 97.0 799 117.397 826 6806
1927年 95.5 807 119.035 803 6777
1928年 97.4 816 120.509 808 6771
1929年 103.6 865.2 121.767 851 7105
1930年 91.2 790.7 123.077 741 6424
1931年 76.5 739.9 124.040 617 5965
1932年 58.7 643.7 124.840 470 5156
1933年 56.4 635.5 125.579 449 5061
1934年 66.0 704.2 126.374 522 5572
1935年 73.3 766.9 127.250 576 6027
1936年 83.8 866.6 128.053 654 6768
1937年 91.9 911.1 128.825 713 7072
1938年 86.1 879.7 129.825 663 6776
1939年 92.2 950.7 130.880 704 7264
1940年 101.4 1034.1 131.954 768 7837
1941年 126.7 1211.1 133.121 952 9098
1942年 161.9 1435.4 133.920 1209 10718
1943年 198.6 1670.9 134.245 1479 12447
1944年 219.8 1806.5 132.885 1654 13594
1945年 223.1 1786.3 132.481 1684 13483
1946年 222.3 1589.4 140.054 1587 11348
1947年 244.2 1574.5 143.446 1702 10976
1948年 269.2 1643.2 146.093 1843 11248
1949年 267.3 1634.6 148.665 1798 10995
1950年 293.8 1777.3 151.235 1943 11752
1951年 339.3 1915.0 153.310 2213 12491
1952年 358.3 1988.3 155.687 2301 12771
1953年 379.4 2079.5 158.242 2398 13141
1954年 380.4 2065.4 161.164 2360 12816
1955年 414.8 2212.8 164.308 2525 13467
1956年 437.5 2255.8 167.306 2615 13483
1957年 461.1 2301.1 170.371 2706 13506
1958年 467.2 2279.2 173.320 2696 13150
1959年 506.6 2441.3 176.289 2874 13848
1960年 526.4 2501.8 179.979 2925 13901
1961年 544.7 2560.0 182.992 2977 13990
1962年 585.6 2715.2 185.771 3152 14616
1963年 617.7 2834.0 188.483 3277 15036
1964年 663.6 2998.6 191.141 3472 15688
1965年 719.1 3191.1 193.526 3716 16489
1966年 787.8 3399.1 195.576 4028 17380
1967年 832.6 3484.6 197.457 4217 17647
1968年 911.0 3652.7 199.399 4564 18319
1969年 984.6 3765.4 201.385 4889 18698
1970年 1038.5 3771.9 203.984 5091 18491
1971年 1127.1 3898.6 206.827 5449 18850
1972年 1238.3 4105.0 209.284 5917 19614
1973年 1382.7 4341.5 211.357 6542 20541
1974年 1500.0 4319.6 213.342 7031 20247
1975年 1638.3 4311.2 215.465 7604 20009
1976年 1825.3 4540.9 217.583 8389 20870
1977年 2030.9 4750.5 219.760 9241 21617
1978年 2294.7 5015.0 222.095 10332 22580
1979年 2563.3 5173.4 224.567 11414 23037
1980年 2789.5 5161.7 227.225 12276 22716
1981年 3128.4 5291.7 229.466 13633 23061
1982年 3255.0 5189.3 231.664 14051 22400
1983年 3536.7 5423.8 233.792 15128 23199
1984年 3933.2 5813.6 235.825 16678 24652
1985年 4220.3 6053.7 237.924 17738 25444
1986年 4462.8 6263.6 240.133 18585 26084
1987年 4739.5 6475.1 242.289 19561 26725
1988年 5103.8 6742.7 244.499 20875 27578
1989年 5484.4 6981.4 246.819 22220 28286
1990年 5803.1 7112.5 249.623 23247 28493
1991年 5995.9 7100.5 252.981 23701 28067
1992年 6337.7 7336.6 256.514 24707 28601
1993年 6657.4 7532.7 259.919 25613 28981
1994年 7072.2 7835.5 263.126 26878 29779
1995年 7397.7 8031.7 266.278 27782 30163
1996年 7816.9 8328.9 269.394 29017 30917
1997年 8304.3 8703.5 272.647 30458 31922
1998年 8747.0 9066.9 275.854 31709 32868
1999年 9268.4 9470.3 279.040 33215 33939
2000年 9817.0 9817.0 282.217 34785 34785
2001年 10128.0 9890.7 285.226 35509 34677
2002年 10469.6 10048.8 288.126 36337 34876
2003年 10960.8 10301.0 290.796 37692 35423
2004年 11685.9 10675.8 293.638 39797 36357
2005年 12433.9 11003.4 296.507 41935 37110
2006年 13194.7 11319.4 299.98 44071 37807
Close
美國年度經濟數據

腳註

參考資料

參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