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霍亂大流行(英文:First cholera pandemic),也稱亞洲霍亂(Asiatic cholera),是指於1817年-1824年間發生的霍亂大流行,是歷史上第一次霍亂的大規模爆發[1][2][3][4][5]。此次大流行起源於印度恆河三角洲流域,鄰近加爾各答,隨着英國殖民活動和商貿往來,疫情逐漸傳播到了東南亞、中國、日本、中亞、中東、東非以及地中海沿岸地區[1][2][3][5][6]。疫情造成的具體死亡人數不明確,但研究人員估計印度有數十萬人死亡,而僅在1820年,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上就有10萬人死於霍亂[3]。
歷史
早在1816年,印度比哈爾邦的普爾尼亞就爆發了霍亂疫情,但一般認為疫情的大流行自1817年8月開始於加爾各答旁的傑索爾市[3][4]。此後,疫情沿着商貿路線蔓延印度全國,並於1818年12月傳播到了錫蘭(今斯里蘭卡)[4][5]。
在印度北境與英國軍隊作戰的阿富汗、尼泊爾士兵也受到感染,而英軍在1821年將疫情傳播到了阿曼的馬斯喀特,並傳向中東地區、東非地區,包括桑給巴爾、巴士拉、巴格達、敘利亞,甚至俄羅斯帝國南部的阿斯特拉罕[3][4]。與此同時,沿着陸地途徑,霍亂傳播到了緬甸、泰國等地,又通過海上途徑傳播到了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中國(清朝)以及日本等地。
死亡人數
此次霍亂大流行造成的死亡人數不明,但研究人員通過英軍的損失(1萬人),推估印度有數十萬人死於此次霍亂大流行[3]。1820年,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上有10萬人死於霍亂[3]。 1821年,僅三周內,伊拉克境內就有1萬8千餘人死亡[5]。
種族歧視及仇外
第一次霍亂大流行以及此後的霍亂大流行,曾造成了西方的反亞洲情緒,特別是對印度人和印度文化的反感。[7]許多時候,對於霍亂爆發的擔憂加劇了種族間的矛盾對立。[8] 亞洲,特別是南亞地區,常常因霍亂而受到責難[7]。有記錄顯示,印度文化尤其是印度教的朝聖等儀式,以及當地衛生狀況,曾遭到嘲諷[7]。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