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學名:Leonurus artemisia),為唇形科益母草屬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
益母草 | |
---|---|
科學分類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菊類植物 Asterids |
目: | 唇形目 Lamiales |
科: | 唇形科 Lamiaceae |
屬: | 益母草屬 Leonurus |
種: | 益母草 L. artemisia
|
二名法 | |
Leonurus artemisia (Lour.) S. Y. Hu
| |
異名 | |
|
釋名
益母草原稱「茺蔚」,始載於《神農本草經》「茺蔚子」條下,《本草綱目》云:「此草及子皆充盛密蔚,故名茺蔚」,但《爾雅義疏》則另有解釋:「此草氣近臭惡,故蒙臭穢之名」,《說文解字》段玉裁註:「臭穢即茺蔚也,按臭茺雙聲,穢蔚疊韻」。《爾雅·釋草》稱為「萑」(音同「錐」),《詩經·王風·中谷有蓷》稱為「蓷」(音同「推」)。因善治婦科諸病,故得名益母草。又有坤草、野麻、九重樓、野天麻等名稱。[1]
益母草學名原為Leonurus japonicus Houtt.,Flora of China將其修訂為Leonurus artemisia (Lour.) S. Y. Hu。
此外還有以下異名:[2]
- Leonurus heterophyllus Sweet
- Leonurus sibiricus auct. pl.
- Stachys artemisia Lour.
分布
主要分布與歐洲、亞洲的溫帶區域,少數散布在美洲和非洲。模式標本采自越南。 生長於低海拔區域的田野和園圃。
生理形態
一年生至二年生草本。高50-120公分。
莖直立,方形。根生葉具有長葉柄,葉片卵心形,開花時便枯萎。
莖生葉亦有葉柄,但最上方的葉片幾乎沒有葉柄,葉片三裂或羽狀深裂,各裂片再分裂成線狀小葉片,葉背密生白色短毛。
花聚生在節上呈現輪繖花序,苞片針刺狀,花萼筒狀,花冠唇形,花白色,花期夏季,果實為小堅果,成熟時呈褐色。
葉輪廓變化很大,莖下部葉輪廓為卵形,莖中部葉輪廓為菱形,花序最上部的苞葉近於無柄,線形或線狀披針形。輪傘花序腋生,具8-15花,輪廓為圓球形,徑2-2.5厘米。花冠粉紅至淡紫紅色,長1-1.2厘米。花期通常在6-9月,果期9-10月。
藥用
益母草乾燥地上部分為常用中藥,生用或熬膏用。種子稱茺蔚子,亦入藥用。
中醫學認為益母草味苦、辛,性微寒,入心、肝、膀胱經,有如下功效:
- 活血調經:用於婦女胎前產後諸疾。本品入心肝血分,辛行苦泄,活血調經,祛瘀止痛,為婦科經產要藥,故有益母之稱。多用治血瘀經閉、痛經、經行不暢、產後惡露不下,產後腹痛等。
- 利水消腫:用於治水腫小便不利。本品有利尿消腫之功,又因其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對水瘀互阻的水腫尤為適宜。氣、血、水三者往往相因為病而為水腫,活血可利於行水,故本品可用治水腫,小便不利,尤其是與血分有關的水腫。其意與王不留行、牛膝、澤蘭相類。現代用治急、慢性腎炎水腫,單用或配二苓、澤瀉、車前子、白茅根之類。
可煎服,用量10-30克。孕婦慎用,或陰虛血少者禁用。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益母草主要含益母草鹼、水蘇鹼、益母草定等生物鹼。
- 搭配雞血藤服用:益母草活血去瘀,雞血藤行血補血。兩者合用可以用於治療經痛,閉經和月經不調。
- 搭配香蒲服用:香蒲行血去瘀止血。兩者合用可以活血去瘀止血,用於治療產後瘀血惡露不盡或惡露不下。
- 搭配香附子服用:香附子疏肝理氣,調經止痛。兩者合用有行氣活血,調經止痛之功效,可以用於月經不調,經前腹痛和產後瘀血腹痛。
- 搭配元胡服用:元胡行氣止痛活血。兩者合用可治療因瘀血而引起的經痛。
- 產後因瘀血導致腹痛者,可用益母草搭配當歸,川芎,桃仁,炮薑與紅花一同服用。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