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術機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英語: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縮寫作 IB-CAS;簡稱中科院植物所或植物研究所,研究所內部常常稱為植物所)是位於中國北京市海淀區的一所以植物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研究機構,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它地處北京香山腳下,有着80多年的建所歷史。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在崗博士研究生導師66人,在崗碩士研究生導師83人,在學研究生604人,在站博士後51人。所內成立了研究生會,並主辦了研究生自己的報紙《青青水杉》。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Institute of Botany,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B-CAS) | |
---|---|
簡稱 中科院植物所、植物研究所、植物所 | |
形象標識 | |
所徽 | |
所名 | |
研究所信息概覽 | |
研究所 類型 | 公立 |
所長 | 汪小全 |
建所 | 1928年 |
歷史名稱 | 靜生生物調查所(1928) 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1929) 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1950) |
研究人員 | 149人 |
研究生 | 604人 |
面積 | 約74公頃(1110畝)【不包括野外台、站等】 |
地址 | 北京市海淀區香山南辛村20號 39.99116°N 116.21026°E |
郵編 | 100093 |
隸屬 | 中國科學院 |
聯合培養 單位 | 中國科學院大學 (碩士生一年級集中教學及博士生部分課程教學) |
學生組織 | 植物所研究生會 |
代表色 | 植物所綠 |
網站www |
植物研究所以整合植物生物學為學科定位,以植物對環境適應的生物學基礎為主要研究方向,以綠色高效農業和生態環境的國家需求為重要研究領域,重點在植物系統發育重建和進化、陸地植被/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資源植物分子與發育生物學、植物信號轉導與代謝組學、生物多樣性保育與可持續利用等方面開展系統的研究[1]。
歷史沿革
1950年,由靜生生物調查所(1928年建立)植物部和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1929年建立)合併為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1953年改名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所老所址基本上延續的是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的所址(今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西直門外大街141號),包括來遠樓(今動物園西北角)和「黃房」(今動物園長頸鹿館西)及陸謨克堂,現原址仍保存有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陸謨克堂(為紀念生物學家拉馬克所建,位於北京動物園內)[2],對面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自80年代開始,植物所辦公和科研逐漸遷往位於海淀區香山附近的植物園,1995年完全搬遷至現所址[3]。
2013年,陸謨克堂及西外大街137號院整體移交給古脊椎所[4],不再隸屬於植物所管理。移交後,古脊椎所將陸謨克堂修繕改建,成為該所的所史館[5][6]。
植物所在其發展過程中,曾經在京外建立過很多工作站,這些工作站是現在一些研究機構和大學的前身。如昆明工作站發展為昆明植物研究所,西北工作站發展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一部分實驗室也分離出去,成為其他研究所的前身。如真菌植物病理研究室發展為現今的微生物所[7],遺傳栽培研究室發展為遺傳所。
所長與院士
研究部門
植物所現有7個研究和支撐部門、1個公共技術服務中心、10個野外台站和1個亞洲最大的植物標本館。研究和支撐部門包括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系統與進化植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植被與環境變化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中科院植物分子生理學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光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北方資源植物重點實驗室)、北京植物園(含華西亞高山植物園)、文獻與信息管理中心。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生物分中心、中國科學院內蒙古草業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太陽能光-生物轉化研究中心依託植物所。
碩博培養點
植物所是首批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之一,現設有植物學、發育生物學、生態學、細胞生物學共4個博士研究生培養點,植物學、發育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態學、生物工程共5個碩士研究生培養點,並設有生物學、生態學專業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已培養博、碩士研究生2500餘人。
掛靠單位
植物所是中國植物學會、北京生態學會、中國植物學會植物園分會、中國花卉協會蕨類植物分會、《Flora of China》編輯委員會和《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中國編輯部的掛靠單位。
主辦刊物
植物所主辦的刊物有:論文期刊《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Journal of Plant Ecology》、《植物生態學報》、《生物多樣性》、《植物學報》和科普雜誌《生命世界》[8]。
園區風貌
與其他諸多京區中科院研究所不同,植物所單獨位於植物園景區之內,不與其他研究所毗鄰。也正因為位於景區範圍內,植物所較難修建高層建築,最高樓是標本館(6層建築,1984年落成),其他建築為3層及以下。大多數建築年代較早,處處透露着古樸。研究所科研區和生活區與植物園沒有特別明顯的分界線,在喧鬧的都市之郊給植物所造就了一個安靜的環境。植物所單個園區面積占地1000多畝,大部分為植被覆蓋,為中科院京區研究所之最,戲稱為「中國科學院香山園區」、「中國科學院大學香山校區」。
研究所植物園裡有一個歐式的木質建築,大家習慣稱它為「小木屋」,是1993年電視劇《東邊日出西邊雨》拍攝時搭建的取景地。現在改建成了一個環境優雅的花園酒吧。在植物園西側有一排不起眼的灰色小平房,其中一間是溥儀當年在植物園勞動時所住的地方。如今,這些房子還保留着當年的原貌,但未對公眾開放[9]。
但是植物所園區也面臨一些困難。自1995年總部搬遷到植物園之後,由於位置偏僻,所里的設施如水、電、暖完全由植物所獨立承擔,而不是像中關村和北郊地區研究所群實行統一管理,基本建設(宿舍、實驗樓、道路等)也受到很大限制[10]。這些客觀條件給植物所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造成一些障礙,亦對研究生招生造成不利影響。
形象標識
植物所所徽整體呈三角形,主色調為綠色。三角形上部的兩條邊分別代表着研究領域中的微觀與宏觀部分,底邊則代表大地;三角形中間的植物每個葉片代表着一個研究部門,顯示了植物所當時由四個研究中心和一個植物園組成[11]。從總體上來看,整個所徽又像是一個植物組織培養瓶,代表着高新技術。
所徽設計者為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馮玉英,所徽於1998年10月1日正式啟用[12]。
植物所所名採用郭體手書,與中國科學院院名保持一致。
科學推廣與文化生活
園區內多數植物均懸掛有科普標識牌,另外還建有科普展示中心和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園科普實踐中心,每年會舉辦各種科普展覽[15]。
植物所標本館設有專門的植物科學繪畫人員,他們在標本館建設和植物分類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現在專門從事植物科學繪畫的人並不多。植物所的植物科學繪畫師李愛莉曾經參與拍攝CCTV-10的一個保護瀕危植物的公益廣告[16]。
2016年10月前,從網絡檢索結果來看,植物所沒有推出任何官方的宣傳片。2016年11月,在中科院院屬單位宣傳片展映與評選網站,植物所上傳了由所內人員自己製作的中文宣傳片,可視為官方推出的第一個宣傳片[17]。
每年5-6月份畢業季期間,植物所研究生會都會拍攝紀念視頻[18],一般以採訪畢業生、導師及管理支撐部門為主。
《青青水杉》創刊於2007年1月28日,是一份主要反映廣大研究生學習和生活的報紙,由植物所研究生會自主創辦。開刊詞為《春之舞者》,由當時的碩士研究生王華鋒所寫[19]。報紙名稱「青青水杉」是從全所教職工和研究生中徵集得來,一是為了紀念植物的活化石——水杉的發現者、中國植物學的鼻祖胡先驌先生,二是象徵植物所生機勃勃、富有朝氣的研究生們[20]。首期發行了600份,創刊初期每月發行一期,提供紙質版本和電子版本,在研究生會網站(http://graduate.ibcas.ac.cn/yuandi/index.html)可以瀏覽電子版本。現在該網站已無法打開,發行頻率亦改為半年發行一期。 2016年,青青水杉已全面改版為青青水杉雜誌。
青青水杉BBS是植物所的一個內部論壇,需要在研究所內部局域網環境下才能登陸查看。現在發帖量和瀏覽量都較少。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