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畏兀兒蒙古語Уйгур維吾爾語ئۇيغۇر‎),古代為突厥語民族中的一支,先祖源自原居蒙古高原的回鶻,進入今新疆一帶後,與當地原有民族混居,將其突厥化後形成的民族名稱,被蒙古帝國稱為畏兀兒,後世稱為維吾爾族

事实速览 回鶻 畏吾兒, 分佈地區 ...
回鶻 畏吾兒
回鶻貴婦的岩畫(8至9世紀)
分佈地區
內亞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
語言
古代突厥語
宗教信仰
薩滿教摩尼教佛教景教祆教
关闭

畏兀兒來自突厥語𐰆𐰖𐰍𐰆𐰺 Uighur 的音譯,即漢語所說的ㄏㄜˊㄏㄨˊ[註 1]。畏兀兒是元朝對高昌回鶻國的漢語稱呼,在元代後的稱呼,以上譯名的變化是由於漢語本身的語音變化造成的,而在不同時期的突厥語文獻中,此族名均無變化。

回紇原是鐵勒一部,與僕骨同羅拔野古等部一樣;後來回紇強大,遂將這些源自鐵勒的部族統稱為外回鶻[註 2]。回紇人在唐德宗貞元四年(788年)要求將其漢字改爲「回鶻」,象其族有「鶻鷹」般的勇猛,因而唐中期以後便稱其作回鶻人。當時的吐蕃人則把回鶻人和之前的突厥、之後的蒙古等游牧民族統稱為霍爾藏語ཧོར་威利轉寫Hor[註 3]

在七世紀初期,回紇在唐朝的北方建立強大的政權,對中國歷史有深遠的影響。公元744年,回紇懷仁可汗聯合唐朝擊敗後突厥,一統北方草原鐵勒諸部。 《宋史·高昌傳》記載稱高昌回鶻,稱甘州有可汗王,西州有克韓王,新復州有黑韓王,而不是北魏隋唐以來的漢人所建的高昌國(早已在640年滅亡)。

在蒙古帝國時期,回鶻加入蒙古,察合台汗國下的一支葛邏祿人和蒙兀兒人攻取高昌回鶻屬地之後,講突厥語系察合台語葛邏祿人同化了當地民族(當地人應屬東伊朗語支)形成今日的維吾爾人的主幹。

元代有多種譯法:畏兀兒、畏吾兒、偉兀、偉吾而、衛吾、委兀、外五、瑰古、烏鵒、畏午兒等。 學界習慣稱呼為高昌回鶻日本學者慣稱之為西州回鶻,他們是聯族,意思是聯盟,祖先是由烏揭人與丁零人組成,即唐朝的回紇人。今天裕固族的祖先在元朝被稱為撒里畏兀爾維吾爾族從1922年(蘇聯境內)和1934年(中國境內)開始宣稱其爲自己祖先[5][6]

Remove ads

漠北回鶻汗國

回鶻汗國是由回鶻人在今蒙古高原建立的國家。

回鶻,源自古代突厥語民族部落,原是由鐵勒烏揭(烏古斯人)組成的聯盟,部族共分十九姓,通行與古突厥語僅存在方言差異的回鶻語,早期使用突厥文字,後改用源自粟特字母回鶻字母記錄文字。《舊唐書·迴紇列傳》記載,回紇本為藥羅葛、胡咄葛、啒羅勿、貊歌息訖、阿勿嘀、葛薩、斛嗢素、藥勿葛、奚邪勿等九姓部落聯盟,其可汗出自藥羅葛氏;後來回紇擊破拔悉密葛邏祿兩部,統號十一部落[7]。當時的突厥汗國古突厥文中習慣稱呼回紇人為 Toquz-oghuz,意即「九姓烏古斯[8],「烏古斯(oghuz)」在古突厥語中有「部落」、「聯盟」、「姓」之意。有人則認為回紇的族名為古突厥語的Uyghur,意為團結、同盟輔助,見於《磨延啜碑》有十回紇和九烏古斯(九姓)的記載[9]。而另一解釋稱,回紇族名的詞源為oigur,是森林中人與十個游牧氏族。

維吾爾族先民的主體是隋唐時期的回紇人,活動在蒙古高原,曾經有烏護、烏紇、袁紇、韋紇、回紇等多種漢譯名稱。回紇人為了反抗突厥的壓迫和奴役,聯合鐵勒諸部中的仆固、同羅等部組成了回紇部落聯盟。744年,統一了回紇各部的首領骨力裴羅受唐朝冊封。788年,回紇統治者上書唐朝,自請改為「回鶻」。840年,回鶻汗國被黠戛斯攻破,回鶻人除一部分遷入內地同漢人融合外,其餘分為3支:一支遷往吐魯番盆地和今天的吉木薩爾地區,建立了高昌回鶻王國;一支遷往河西走廊,與當地諸族交往融合,形成裕固族;一支遷往帕米爾以西,後分布在中亞至今喀什一帶,與葛邏祿、樣磨等部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回鶻人相繼融合了吐魯番盆地的漢人、塔里木盆地的焉耆人、龜茲人、于闐人、疏勒人等,構成近代維吾爾族的主體。元代,維吾爾族先民在漢語中又稱畏兀兒。

Remove ads

西遷後的畏兀兒

甘州回鶻

甘州回鶻,因居住於河西走廊,又稱河西回鶻。9世紀回鶻分裂後,遷居河西的回鶻人所建。黃巢之亂後,唐朝名存實亡,歸義軍喪失對甘州肅州及其以東地區的控制力,回鶻在甘州建立牙帳。國主自稱可汗。1036年,被西夏李元昊吞併,遷入瓜州和青海北部,又稱黃頭回紇。他們有一名察罕回鶻,即是白回鶻。《宋史·回鶻傳》就是記載的甘州回鶻,稱甘州有可汗王,西州有克韓王新復州有黑韓王蒙古滅亡西夏後,黃頭回紇歸附蒙古,成了撒里畏吾兒(裕固族的祖先)。宋人根據其駐地分稱秦州回鶻涼州回鶻賀蘭山回鶻肅州回鶻瓜州回鶻沙州回鶻

高昌回鶻的歷史

Thumb
高昌回鶻,公元1000年

回鶻人蒙古草原取代後突厥汗國而興起,到840年被黠戛斯人擊破後,一部分遷移到高昌城建國,即漢文史籍所稱的高昌回鶻。穆斯林史家稱為托古茲古茲。他們的國王名為亦都護(即幸福之主,「亦都護」原來是拔悉密人領袖的名號)。

高昌回鶻立國之初,國勢大盛(僕固俊部下拓跋懷光斬吐蕃人論恐熱),北達阿爾泰山,南越羅布泊,西南至喀什。其重心是在新疆東部的別失八里高昌。別失八里是夏宮,高昌是冬宮,轉向半農牧和商業的生活。先是成為遼朝(契丹)的屬國,後成為西遼的屬國。西遼派一位沙黑納(太師僧少監)監督政事,這位少監不斷逼迫畏兀兒,國王巴而朮·阿兒忒·的斤在1209年襲殺少監,投降成吉思汗。他因此成為成吉思汗的第五子。畏兀兒是第一個和平併入蒙古的定居國家,對蒙古帝國的架構大有影響,他們是帝國的出色管理者。

大元帝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交戰,畏兀兒人首當其衝,受到重大破壞。吐魯番被察合台汗國攻陷,亦都護帶著大量部眾遷居大元帝國境內。元末開始,畏兀兒之地漸漸被伊斯蘭化的東察合台汗國佔領,以王族亦都護家族[10]爲代表的拒絕伊斯蘭化的畏兀兒人東遷甘肅永昌一帶[11],大部分同化於漢族等其他民族,一部分成為裕固族的一大族源[12],留在原地的畏兀兒人慢慢被察合台人同化而消失成為維吾爾人族源之一。畏兀兒人曾經居住的地方歷史上被稱為維吾爾斯坦(主要指北疆,而不包括南疆喀什等地的阿爾蒂沙爾)。

湖南省桃源縣的維吾爾人先世就是明初投靠朱元璋的畏兀兒人哈勒巴士

一部分畏兀兒隨蒙古人西征留在中亞成為烏茲別克族一個族源。

Remove ads

乜(ㄇㄧㄝ)克力

唐朝時,河西節度使下轄莫離軍,駐紮在哈密附近。而這個莫離就是滅乞里(mekrid)在唐代的音譯。《唐會要》記載「莫離軍,本月氏舊國」。莫離軍的軍人也基本上以月氏後裔、吐谷渾羌人為主。又作磨可裏、滅乞裏、麥克零。

這一支軍隊在唐朝滅亡後,先亡入吐蕃又亡入高昌回鶻,逐漸與畏兀兒同化。《史集》記載滅乞里的首領將女兒進獻給成吉思汗為妃,這就是後來被窩闊台收繼的木哥皇后。在元朝時,滅乞里已經被稱為畏兀兒人了。明朝時,常在哈密國周邊搶掠,[13]乜克力也被明朝稱為「乜克力」。[14]因其同西域的畏吾兒類似,乜克力部也被蒙古人稱為「委兀兒趁」、「畏兀慎」,意為「類畏吾兒」。

16世紀(明朝中後期)游牧的乜克力部還與達延汗爭奪蒙古高原的霸權,亦思馬勒癿加思蘭等人最後被擊敗,[15]卜兒孩退居青海。

文化

回鶻字母的創製

回鶻汗國時期(744年-840年),回鶻人粟特人之間的商業文化交流增多有很大關係。 由於受粟特文的影響,回鶻人開始採用粟特字母來拼寫語言,並最終形成了回鶻字母。

1950年代在今蒙古國烏布蘇省圖爾根蘇木發現的烏蘭浩木碑,是迄今所見最早的回鶻字母文獻。

回鶻字母的多個各個時期不盡相同,至少為18個,最多達23個。23個字母中有5個字母表示8個元音,18個字母表示22個輔音。在早期文獻中有的字母表示 兩個以上的語音,在後續文獻中才在相應字母左方或右方加一個點或兩個點對準的區別。字母分詞首,詞中,詞末等形式。有句讀符號。在摩尼教文獻中止句讀符號上加紅色圓圈。之前使用對稱方形的四個點偏移。有印刷體和書寫體。書寫體又分楷書,草書兩種。楷書用作經典,草書用作一般文書。行來是由右往左橫寫,後期則替換從左往右豎寫。本來粟特字母是由右至左橫寫,行數從上至下。然而,回鶻文卻轉了逆時針90度,變成從上到下寫直書,行數從左到右。其後的蒙古文滿文皆跟隨回鶻文的書寫方向。無法知道為什麼出現這種改變。但學者們認為這是為了行文和直書的漢文相適應而發生的變化。

注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