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沙門梵文श्रमण śramaṇa巴利語शमण samaṇa),又譯為桑門喪門娑門沙門那沙迦懣曩室摩那弩舍羅摩弩,意譯為道士、道人、貧道等,意為「勤息」、「止息」等意,原為古印度宗教名詞,泛指所有出家,修行苦行禁慾,以乞食為生的宗教人士,後為佛教所沿用,成為佛教男性出家眾比丘)的代名詞,在漢傳佛教中,意義略同於和尚


上座部佛教

國家和地區
典籍
佛教大綱英語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起源

Thumb
耆那教沙門

沙門原義為能捨離世間貪愛[1]、斷除停止種種不善之惡法[2]、已滅除種種有漏的染污的法[3]

印度吠陀時代晚期婆羅門教因過度世俗化,權威受到挑戰,印度誕生了數個反對婆羅門特權、關心人民福祉的新興教派,普遍存在出家求道為沙門的傳統,此一思想潮流稱爲「沙門思潮」,此一時期稱爲「沙門時期」,印度諸宗教皆以沙門作為出家修道者的代稱。佛教也是印度沙門的其中一個教,其他還有耆那教、印度苦行僧等皆是沙門。沙門諸教不承認後期婆羅門所提出祭祀升天的說法,而是相信原來的輪迴。如之,沙門不再接受婆羅門的思想,並對其思想提出新的解釋,佛教、耆那教等都屬於此一系統。

沙門後來成為佛教男性出家眾比丘的代名詞,指能夠脫離煩熱苦報,生、老、病、死的因,能解脫生死的苦的人,也就是能證沙門果的人,才能真正算得上是真正的沙門,佛陀稱作是實行沙門[4]。沙門的意義不同於和尚,佛教傳入中國時稱僧侶為道士道人。後來由於北魏太武滅佛才改稱道教神職人員,如祭酒鬼卒之名為道士。但在當時還並未太流行,南朝陸修靜將道教授第一次所錄的神職人員為「散氣道士」,隋唐道教神職人員統稱為道士,但是佛教沙門們還是自稱為貧道,差不多到了宋朝才多自稱為貧僧。

Remove ads

佛教中的沙門

佛對出家沙門的說法

  • 在《中阿含經》中所謂的「沙門」是指能證解脫者,但因為也有人在佛教之中出家,雖有佛教出家的外表裝扮,但內心及言行不能真正符合沙門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以不能稱作真正實義的沙門。
  • 在《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中有提到四種沙門:
  1. 行色相沙門:如果有出家人剃髮的模樣,但身口意行卻都不清淨,徒具沙門形相而無實質,稱作行色相沙門[5]
  2. 密行虛誑沙門:也有人在佛教之中出家,雖然表面裝出很有威儀的樣子,來蒙騙賺取世間人的尊敬,但事實上心中卻貪愛世間法、執著人我的表相,對於解脫道所說世間一切法無常、苦、空的道理,不能信受,不能親證,所以不喜愛也不願離開世間的種種法。這種人就稱為密行虛誑沙門[6]
  3. 求名聞稱讚沙門:貪求名聲而外表像是有持戒的人,希望因此得到他人的讚嘆。[7]
  4. 實行沙門:不求名聞利養、能證解脫果。[8]

《瑜伽師地論》中的沙門分類

  1. 勝道沙門[9][10]
  2. 論道沙門[9][10]
  3. 命道沙門[9]說道沙門[10]
  4. 污道沙門[9]壞道沙門[10]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