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佛教起源於尼泊爾,在現代是尼泊爾的第二大宗教(第一是印度教),以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為主。根據2001年的人口普查,10.74%的尼泊爾人口信奉佛教,主要是使用藏緬語的族群,如尼瓦爾人[1]。2011年數據表明,尼泊爾約有9%人口信奉佛教。
尼泊爾的佛教徒人口目前正在下降,最新的人口普查顯示,尼泊爾8.21%的人口信奉佛教,比2001年下降了2.5%。基督教在當地人口中的激增可能是這種下降的原因。
作為釋迦族迦毗羅衛王國的王子,悉達多出生於藍毗尼,即如今的尼泊爾藍毗尼專區魯潘德希[2][3];經過四門遊觀,他終於出家求道,並在現位於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成道爲釋迦牟尼佛。隨後,他在鹿野苑初轉法輪,第一批僧伽由此誕生。[4]
在印度大一統的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定佛教爲國教,國內興建阿育王石柱,在現今尼泊爾境內仍留有遺跡。說一切有部在尼泊爾曾十分盛行,大乘佛教興起後,瑜伽行派祖師的世親菩薩還到過尼泊爾弘法。
公元4世紀,離車族在尼泊爾建立尼波羅王朝,佛教和印度教同時在此地繁榮發展。塔庫里人光胄王(Amshuverma,傳統音譯鴦輸伐摩,現代音譯阿姆蘇·瓦爾馬)同時弘揚佛教和印度教,在國內興建佛教建築;他還將女兒尺尊公主(Bhrikuti,藏文:Bal-mo-bza' Khri-btsun)遠嫁給藏地吐蕃國的松贊干布進行政治聯姻,帶去了印度佛教;同一時期,漢地中原帝國文成公主也嫁給松贊干布,帶去了漢傳佛教。藏人認為這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度母流下的兩滴眼淚所化成的兩位公主,她們入嫁的同時將佛教傳入藏地。
公元6世紀,唐玄奘法師曾到達尼泊爾,藍毗尼的地址就是根據他的《大唐西域記》的記載推斷出來的。
8世紀末到9世紀初,印度教經由阿迪·商羯羅的改革,出現復興運動,佛教的發展受到打擊。後來的幾個世紀,由少數師徒密傳的佛教密宗受到弘揚,並在印度和尼泊爾境內廣為流傳。
12世紀至13世紀,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阿拉伯人進襲印度文明區,大肆破壞當地的佛教和印度教文明。印度的僧侶攜帶經典逃至周邊尼泊爾、藏地等地,尼泊爾保留了許多佛經孤本。
尼泊爾的佛教一直與印度和藏地保持著密切聯繫。一些印度的高僧也常在尼泊爾停留弘法。
密教在尼泊爾流行後,很快又傳入了藏地。743年,赤松德贊邀請印度高僧入藏弘法,寂護尊者入藏前曾在尼泊爾停留了6年,並爲創建斯瓦揚布寺奠基。蓮花生大士在入藏前,也曾在尼泊爾停留過4年[5]。
11世紀至15世紀,藏傳佛教形成了諸多宗派,這些宗派也經由僧侶交流傳入尼泊爾[5]。藏地高僧在前往印度求法時也時常停留在尼泊爾一段時間。
尼泊爾的國教是印度教,佛教在尼泊爾並不佔絕對優勢,但政府對其採取保護的態度。進入近現代,尼泊爾佛教得到復興,南傳上座部佛教和藏傳佛教相繼回到尼泊爾,境內諸多佛教聖地吸引著全球的佛教徒前來朝聖。
在尼泊爾,大多數人認為自己是印度教徒。然而,佛教的影響在尼泊爾文化的大多數方面普遍存在,在某種程度上,佛教和印度教寺廟是兩種信仰的人共用的禮拜場所,因此,與其他國家不同,尼泊爾印度教和佛教之間的區別並不總是很清楚。
1944年,遭拉納總理驅逐後流亡歸來的尼泊爾僧人達摩羅迦(Dhammalok)、甘露喜和釋迦難陀加德滿都的舍利伽寺創建了佛教復興會,建起楞枷寺,翻譯出版了一些巴利文佛經和研究文獻。1967年,聯合國秘書長吳丹考察藍毗尼,並提議開發藍毗尼,使藍毗尼成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際合作發展、進行國際文化交流的中心。1970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尼泊爾政府共同成立藍毗尼開發委員會,世界佛教聯誼會號召其下屬的70多個分會(包括中國佛教協會)向藍毗尼開發委員會捐資建寺,建立起由各地風格的寺廟組成的萬國寺群,2000年一期竣工的中華寺(彌勒寺)是藍毗尼唯一的漢地風格佛寺。[6][5]。
由於尼泊爾佛教和藏傳佛教聯繫十分密切,中國和尼泊爾政府於1956年簽訂協定,為兩國佛教徒往來和朝聖提供了方便。[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