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原始佛教(英語:original Buddhism,primitive Buddhism),佛教研究術語,指的是釋迦牟尼開始說法,建立僧團,一直到部派佛教形成之前這段歷史,這個術語最早為日本佛教學界使用。現代佛教研究學者,以歷史觀點來對佛教進行研究,但因為學者間採用了不同的定義與名稱,造成原始佛教這個術語有很大爭議,也經常與初期佛教、根本佛教混用。一般來說,這幾個術語,都是指向佛教部派開始分化以前的時期,也有學者將此時期泛稱為前部派佛教(英語:Pre-sectarian Buddhism)。
此條目過於依賴第一手來源。 (2023年11月30日) |
此一時期分為前後兩期,一是佛陀住世到入滅當年的第一次結集,二是佛滅後到阿育王時部派分裂以前。廣義上,這兩階段都被稱為原始佛教,有學者主張細分,將第一時期稱為根本佛教,又稱最初期佛教(英語:the earliest Buddhism)、佛陀的佛教(Buddhism of the Buddha himself);第二時期為狹義的原始佛教。有學者認為在文獻上難以區分這兩時期,主張無需細分。
佛教研究者主要透過比較文獻學、語言學與考古學資料,比對源自不同部派的文獻,探覓這些部派文獻當中,擁有的共同說法。他們希望能夠透過這種研究,還原出佛教最早階段的樣貌,了解部派間爭論與分立的由來,以了解佛教在歷史中的發展。
在1890年代之前,原始佛教這個說法並沒有被人提出來。南傳上座部與大乘佛教信徒,各自認為自己傳承的經典才是最正確的。初期佛教的說法,最早出現於英國佛教學者托馬斯·威廉·里斯·戴維斯(Thomas William Rhys Davids,A.D. 1843~1922)著作《Early Buddhism》一書。他將釋迦牟尼過世之後,一直到阿育王在位晚期,定義為初期佛教。英國學者主要以巴利藏為最早的佛經,結合考古發現的阿育王柱銘文,以此來分析佛教的歷史變化。
日本佛教研究學界,接續早期西方學者的成果,進一步以此來與漢傳佛教典籍比對。1910年,姊崎正治出版《根本佛教》,使用根本佛教之詞,意指釋迦牟尼在世,直到根本分裂之前[1]。1924年,木村泰賢在探究初期佛教之《原始佛教思想論》中,提出「原始佛教」的說法,並將相關研究介紹到日本佛教界[2]。木村賢泰認為研究「原始佛教」,主要目的在於探求,何者為代表「真正之佛說」。他主張以阿含經與律藏來探求原始佛教[3]。接下來的日本佛教學者,如松本史朗、宇井伯壽等,都同樣使用原始佛教一詞,成為日本佛教研究界中的術語[4]。日本學者首次採用梵文經典、巴利文經典與漢語經典對校的方法,逐步找出原始佛教原貌,但是他們仍然接受巴利藏是最古老來源的說法,同時提出了大乘非佛說的看法,許多漢傳佛教經典也被認為是偽作。
日本佛教研究傳入中國後,引起漢傳佛教界的震動。太虛法師、歐陽竟無、梁啟超等人,重新開始對漢傳經典的研究。其中,呂澂與印順法師認為,巴利藏傳承自分別說部,並不能說是最古原型。呂澂發表《雜阿含經刊定記》,確定四阿含經是依《雜阿含經》為根本,而《瑜伽師地論》中的攝事分,是依《雜阿含經》次第而造。印順法師發表《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同樣確認四阿含中以雜阿含經最早,九分教中以修多羅、祗夜、記說三者為最早[5]。他隨後發表的《雜阿含經論會編》被認為是原始佛教研究的里程碑,因為他以《瑜伽師地論》攝事分,還原了漢傳《雜阿含經》的原始編集次第,這與南傳《相應部》次第相類似,確定這兩部經典擁有相同來源,同屬上座部傳統[6]。大眾部所傳的雜阿含次第,較接近原始經典,但是已經失傳[7][8]。
在印順法師的研究中,發現《雜阿含經》及《相應部》當中的「七事修多羅」——『因緣相應』、『食相應』、『聖諦相應』、『界相應』、『五陰(蘊)相應』、『六處相應』、『四念處等道品相應』,根源於說一切有部的傳說,是雜阿含經當中最早成立的部份[9]。他承襲日本原始佛教學者的說法,將佛滅百年間的佛教,定位為「原始佛教」,再另外將佛陀時代的佛教稱為「根本佛教」。他主張,現存的《雜阿含經》及《相應部》都是來自部派的誦本,經由經典對照,將可探求出原始佛法的樣貌,但是不能說這些經典即是原始佛法[10]。
現代佛教研究學者,主要是透過經典間對照的方法,企圖還原出原始佛教的樣貌。主要使用的經典為來自分別說部傳承的巴利藏,對照漢傳佛教保存的各部派經典,主要是來自說一切有部、根本說一切有部、化地部、法藏部與大眾部等。藏傳佛教保存的藏傳大藏經,在尼泊爾發現的梵文佛經,敦煌文獻中保存的吐火羅文佛經,考古發現的阿育王詔令以及在阿富汗發現的犍陀羅佛教原稿,也是研究的重點。
佛教研究者,發現不同部派傳承的佛經中,某些片斷與偈語是共通的,顯示這些段落是由更古老的佛教文獻中摘錄出來。這些文獻的核心部份,經過比對,都是相同的,但是在敍述中,則根據不同部派,加入自己的解釋。這顯示,這些佛經都有共同的來源。經過文獻比較,學者發現,所有佛教經典,中心教義也都是類似,這些共通教義,在部派未分化前就已經出現。但是也有部份共通原始教義,在部派佛教出現之後,因為被忽略而消失了[11]。
多數佛教研究者,採用傳統方法,以文獻研究為主。另一派學者,不以文獻下手,改以歷史語言學的方式來研究,企圖先重建出佛陀時代使用的語言,再用此語言來還原佛經。漢傳佛教傳統認為佛陀使用梵文;而上座部佛教認為,佛陀所說的語言,即是巴利文。宇井伯壽的考證認為,佛陀可能是用著種種語言來說法的,即:對待摩竭國人,乃用摩竭陀語,對於婆羅門,則用梵語(古梵語),在故鄉乃用故鄉語,多人集會時,則用多數人所用之語,而此多數人所用之語,可能是集成種種方言的「混成語」。對阿育王詔令的研究中,語言學家認為這種混成語有可能是一種俗化的古摩揭陀語,它不是純粹摩揭陀古語,混合了許多方言與古梵文的特徵,因此又稱半摩揭陀語、摩揭陀俗語,這個語言與現存的語言都不同,與現存佛教典籍也不同。現存的摩揭陀語是古摩揭陀語的後繼者,但已出現許多變化;巴利文與古摩揭陀語間有許多相同部份,但其來源可能不同。據季羨林考證,根據語言學的特徵,巴利語應是屬於古印度西部的方言,與流行於東部的摩揭陀語不同[12],但是巴利文的文法中,保存許多古摩揭陀語的特徵。季羨林的說法尚未成為學界共同意見,重建半摩揭陀語的努力目前已有初步成果,但距離完全重建仍有距離。
在印度,陸續挖掘出了許多古代佛教遺物,但多數只能追溯到阿育王時代。最著名的是阿育王詔書。
早期的西方佛教研究學者,多半使用初期佛教(early buddhism)、最初期佛教(the earliest Buddhism,original Buddhism)、佛陀本人的佛教(Buddhism of the Buddha himself)等術語,他們關心的重點主要在於部派何時分裂,以及在分裂前的共同佛教傳承的內容。日本學界廣泛使用原始佛教一詞,少數人採用根本佛教的說法,也有人主張應採用初期佛教的說法[13]。漢語學界中,通常採用日本學界的術語,但是加以重新定義。
在日本佛教研究中,原始佛教又有廣義與狹義兩種說法。宇井伯壽在《原始佛教資料論》中,將原始佛教又細分為兩期,一是佛陀及其直接弟子在世的時間,約為西元前350年,這時期又稱根本佛教。第二則是西元前350年之後,直到部派分裂(西元前270年),是狹義的原始佛教,又稱阿含佛教。赤沼智善與西義雄也採用同樣的定義[14][15]。因此,廣義的原始佛教指佛陀在世,直到部派分立為止;另一派分法,則是將佛陀在世時期,稱為根本佛教,狹義的原始佛教只指佛滅後到部派未成立之前。
部份學者認為有可能以文本比較的方式,重建出更古型的佛經[16],甚至可以直接找出釋迦牟尼原始教義,此派著名人物如木村賢泰、中村元等人。
但是也有學者持反對意見,認為現存文獻不夠充份,雖然可能可以還原出未分部派時期佛教的概貌,但是無法還原出釋迦牟尼時代的佛經原貌,甚至可能連第一次集結或第二集結的經典都很難重現[17]。反對者的意見主要在於關鍵文獻的失傳,造成研究上的困難。現存佛經,都是部派分裂後的產物。雖然分別說部的經典大致保留在巴利藏中,漢傳佛教中的五部阿含經,則是由不同部派誦本雜湊出來,缺少一致性。漢傳《雜阿含經》可能屬於說一切有部,藏傳雜阿含經則是屬根本說一切有部,與南傳《相應部》雖可對照,但他們同屬上座部傳承;因為缺少了大眾部的說法,除非重新發掘出大眾部系《雜阿含經》,用來與上座部傳承比對,或是考古發現更古的誦本,以目前的文獻,最多只能還原出阿育王時代上座部派系經典的概要內容,難以還原出更早未分派前的集結樣貌[18]。
水野弘元在其著作《原始佛教》中認為,從文獻資料中,沒有辦法明確區分出這兩個時期的差異。由現存文獻的對照,可以大致找出原始佛教的共同說法,但是即使是共同說法,也無法保證與釋迦牟尼所說是相同。所以不如將這段時間直接劃分為原始佛教。再者,現存阿含經與律藏多是佛陀對僧團說法的內容,對於在家眾的說法,大部份已經流失。僧團在最初第一集結與第二集結時,並沒有將經典寫下,而是以背誦方式傳承,南傳巴利藏直到西元前一世紀才被寫成文字[19],在這段時間內,經典的變化無法追蹤。因此,他認為,「原始佛教」就是部派分立以前的佛教,時間下限為阿育王時代[20]。平川彰《律藏之研究》也同意這個說法,以「佛滅百年」為下限,認為「佛滅百年」相當於阿育王即位之時,也是上座部與大眾部的「根本分裂」的時代。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