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宗

唐朝皇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唐中宗

唐中宗李顯(656年11月26日—710年7月3日),原名李哲,是唐朝的第四和第六任皇帝,兩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時間為684年1月3日-684年2月26日,第二次在位時間為705年2月23日-710年7月3日,兩次在位合共五年半。

事实速览 唐中宗孝和皇帝, 唐朝第4位(第4、6任)皇帝 天可汗 ...
唐中宗孝和皇帝
唐朝皇帝
Thumb
唐朝第4位(第4、6任)皇帝
天可汗
第一次統治684年1月3日-684年2月26日(54天)遭廢黜
前任唐高宗李治
繼任唐睿宗李旦
攝政皇太后武則天(684年[1]
第二次統治705年2月23日-710年7月3日(5年130天)
前任唐睿宗李旦(唐朝
聖神皇帝武則天武周
繼任唐殤帝李重茂
太上皇武則天(705年)
出生(656-11-26)656年11月26日
唐高宗顯慶元年十一月五日
逝世710年7月3日(710歲—07—03)(53歲)
景龍四年六月初二日
安葬
配偶趙皇后
韋皇后
昭容上官婉兒
鄭氏
姓不詳,李重福母
姓不詳,李重茂母
子嗣子:
李重福
李重潤
李重俊
李重茂
女:
新都公主
宜城公主
定安公主
長寧公主
永壽公主
成安公主
永泰公主
安樂公主
全名
李哲
年號
弘道(684年元月)
嗣聖(684年正月-二月)
神龍(705年-707年九月)
景龍(707年九月-710年六月)
諡號
孝和皇帝(初諡)
孝和大聖皇帝(玄宗天寶八年加諡)
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玄宗天寶十三年加諡)
廟號
中宗
王朝唐朝
关闭

唐中宗公元710年病逝,終年55歲,諡號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初諡孝和皇帝),葬於定陵。中宗的祖父(唐太宗)、父親(唐高宗)、母親(武則天)、弟弟(唐睿宗)、兒子(唐殤帝)和侄子(唐玄宗)皆為皇帝,這在中國史上極為少見。

生平

李顯是唐高宗武則天的兒子。顯慶元年(656年)十一月乙丑,生於長安。號為佛光王。[2]一開始他被封為周王。娶祖姑母常樂公主的女兒趙氏王妃。但趙氏為武則天所不喜,最終在675年幽禁於內侍省而死。儀鳳二年(677年),李顯為徙封英王,改名李哲。永隆元年(680年),兄長李賢的太子地位被廢黜,李顯繼立為太子。同年,他的庶長子李重福出生。而後,選韋玄貞韋氏為太子妃。高宗去世後,李顯於弘道元年十二月初五日(683年12月28日)繼位。

繼位後,打算建立一支自己的力量與母親抗衡,他的主要支持人是他的妻子韋氏外戚。他打算將國丈(韋後之父)韋玄貞提拔為侍中,遭到武后親信裴炎的反對。李顯怒下說:「朕即使把天下都給韋玄貞,又有何不可?還在乎一個侍中嗎?」於是,武后便以此為理由,將其貶為「廬陵王」,軟禁在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均州鎮)和房州(今湖北十堰市房縣)。嗣聖元年(684年),武后廢李顯,改立李旦為帝。

698年,武則天將李顯重新立為太子。701年李顯的嫡長子李重潤、女兒永泰公主因得罪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被賜死。705年2月22日,宰相張柬之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仲曄、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等五人以禁軍發動兵變,史稱神龍政變武則天被軍隊包圍,被迫下禪位給李顯。2月23日,李顯復辟,同年3月3日,復國號為唐。

中宗對與他患難與共的韋後非常信任,與她同參朝政,將她已過世的父親追封王爵,她的女兒安樂公主也得參政,獲大權。安樂公主希望李顯能將她立為皇太女,以繼帝位,韋後這時也對他越來越不看在眼中了,希望學武則天般當皇帝。韋後認為李顯庶長子李重福告密導致了李重潤和永泰公主的死,對李顯進讒,使得李重福被外放不得回京,而庶三子李重俊被立為太子

707年,太子李重俊被安樂公主迫害,於是發動了重俊之變,率兵攻殺武三思武崇訓父子於其門第,又攻玄武門,欲殺韋皇后與安樂公主等人。不幸被守城的衛兵攔阻,李顯見狀呼喊,以重賞要求士兵歸順。於是軍官王歡喜倒戈,斬殺李多祚等於樓下,餘黨潰散。李重俊逃亡途中,被左右殺死。

710年中宗病逝,終年55歲,諡號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初諡孝和皇帝)。死後不久,韋後降下懿旨,立年僅16歲的李重茂為帝,是為唐殤帝,不久就被唐玄宗太平公主發動兵變推翻,史稱唐隆政變

因大臣們認為韋後有罪被剝奪皇室身份不再適合與中宗合葬,李旦復登皇位後,追諡被李顯追封為皇后的趙氏為和思皇后,因不知道她的墓地,就舉行了招魂祔葬之禮,將皇后翟衣葬於陵所。

死因爭議

按照兩《唐書》和《資治通鑑》記載,唐中宗李顯是被毒死的。按說,韋後的兩個情人楊均馬秦客害怕和皇后私通的事情敗露,且韋後想當皇帝,安樂公主又想當皇太女,幾方勢力都覺得中宗礙手礙腳。景龍四年(710年)六月,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假手楊均、馬秦客,在唐中宗最喜歡吃的餡餅里放入毒藥,將他毒殺[3]。為了增強說法合理性,《資治通鑑》在景龍四年五月,也就是唐中宗去世的前一個月特意加上一筆:「五月丁卯,許州司兵參軍偃師燕欽融復上言:『皇后淫亂,干預國政,宗族強盛;安樂公主、武延秀宗楚客圖危宗社』。」

唐中宗的死因還有以下幾種可能。李唐家族有心腦血管遺傳病史,唐高祖唐太宗長孫皇后、唐高宗統統患有「氣疾」、「風疾」,這在古代都指心腦血管類疾病,因此李唐王朝的皇帝們都不長壽,李顯五十五歲死亡尚屬正常。李顯事先沒有表現不適而暴卒,也符合部分心腦血管疾病發病急、死亡率高的特點。

中宗被廢前因後果

唐中宗被母后武則天所廢,原因是多方面,對後世的影響也頗大,直接導致李唐王朝一度中斷和武周王朝的建立,是武則天發動武周革命的先奏。

中宗繼位後,由於為先皇守喪,政事暫時取決於母后武則天,但喪期過後,母后仍無意還政,他不甘心受制於人,便提拔妻子韋皇后的娘家人試圖向母后挑戰,任人唯親,更說出「讓天下」的氣話[4],卻成為母后廢他的把柄。

武則天的政治野心也是重要因素。武則天自成為高宗皇后後,就逐步掌握大唐朝廷最高權力,高宗遺囑里雖說:「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取天后處分。」但沒有說讓武后臨朝稱制,行使君權,武后臨朝稱制乃是擅自而為。她無意還政,圖謀自立為女皇帝[5],不願意中宗成為自己稱帝道路上的絆腳石,所以要廢黜他,讓睿宗來當傀儡皇帝

裴炎助武后廢中宗的原因

裴炎心術不正,曾經排擠多位名臣(如裴行儉),被人猜測他有政治野心,甚至想取李唐皇室而代之[6],他助武后臨朝稱制(見弘道大事記)後,又助武后廢中宗,但終於被武后視為眼中釘而被殺(見光宅大事記),死後沒多少人同情他,或認為他活該[7];但也有人認為他對唐室忠心不二;還有人認為他只是貪圖權位的普通政客,並非想要篡權。因此,他助武后廢中宗也有三種不同看法:

  1. 有篡位野心,廢中宗是行動的一步,之後全面控制朝廷,效法魏晉南北朝以來的權臣(如曹操司馬懿劉裕高歡宇文泰等),立傀儡皇帝,最後取而代之。
  2. 對大唐無二心,參與廢中宗是因為不想讓大唐的天下落入外戚(指韋後一族)手中。
  3. 貪戀權位的政治人物,參與廢中宗是為防止宰相權力受到削弱[8],或者是希望自己支持的睿宗能夠當上皇帝,權勢更加鞏固[9]

武后廢中宗成功的原因

  • 掌控軍隊力量:太后掌控羽林軍[10],政變當天羽林軍參與是政變成功的軍事基礎,即獲得武將的支持。
  • 宰相集團相助:政變時裴炎是中書令、宰相之首,宰相中人也多是裴炎門下或是武后心腹,有他們相助,便獲得文官的支持。
  • 突襲成功:太后發動政變當天是農曆的雙日,按理不上朝[11]。太后在雙日上朝出乎中宗的意料之外,使他不及準備,政變時只能束手就擒。

武后廢中宗後的影響

  • 武后發動廢中宗的政變是繼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後大唐歷史上第二次成功的政變,只是玄武門之變流血很多,而太后兵不血刃,發動的是一次極成功的不流血政變。
  • 武后廢黜中宗後,立其弟李旦當傀儡皇帝,從此正式臨朝稱制,掌握了絕對的君權,在位二十二年,史稱「則天朝」或「則天時代」的正式開始,為她成為千古第一女皇鋪平道路。
  • 武后廢黜中宗也遭來一部分人的不服,其中以徐敬業反應最強烈,他於該年(仍然是684年,但已再改元為光宅九月揚州發動反對太后的兵變,號稱「匡復」,復稱「嗣聖元年」,但旋即被鎮壓。

逸事

中宗喜好飲食,曾在復位之後參加大臣舉辦的燒尾宴(唐代人為慶祝升官進爵而舉辦的特殊宴會),大臣們為了討好皇帝爭相為其進獻美食。景龍二年(708年),從兵部尚書升任尚書左僕射的官員韋巨源負責舉辦燒尾宴宴請中宗,在準備宴會的過程中著下一本《燒尾宴食單》,記載了招待皇帝的宴會上的各種山珍海味,成為今日研究唐朝餐宴文化的重要參考文獻。景龍四年(710年)又加封當時的尚食高氏為蓨國夫人[12]

評價

李顯是自商朝太甲後除了曾短暫被廢的晉惠帝以外的第一位兩朝天子,第一個復辟的「皇帝」,但他昏庸無能,親小人遠賢臣,受制母妻女,無法控制宗室、權臣與皇后間的爭鬥。然而武功方面,他派張仁願修建三受降城,鞏固了河套,嫁金城公主吐蕃贊普尺帶珠丹,在鞏固邊疆有一定貢獻。

家庭

家世

后妃

  • 趙皇后
  • 韋皇后
  • 鄭貴妃,秘書監鄭普思[13][14]
  • 昭容上官婉兒
  • 崔普慈,才人,新都公主生母
  • 姓不詳,李重福母。李顯為太子時,生李重福
  • 姓不詳,李重俊母。
  • 姓不詳,李重茂母。李隆基兵變殺死韋皇后,宮人、宦官請求中書舍人劉幽求草詔立太后(可見李重茂母仍在人世),劉幽求意圖復辟睿宗,拒絕

子女

影視作品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